-
氣候變化或致北極熊數量在本世紀中葉減少三分之二
但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圈海冰數量不斷減少,一些北極熊不得不離開熟悉的冰川家園,來陸地尋找食物以存活下去。每年的2月27日是國際北極熊日,那麼,人們為保護北極熊做了哪些努力?北極熊還面臨哪些威脅?本版特刊發相關報導,以饗讀者。
-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帽帶企鵝數量明顯下降
南極科考隊隊員 亞歷克斯·博羅維奇:每年企鵝們都會回到同樣的地方築巢,我們可以密切關注它們的群體數量 ,通過觀察企鵝數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整片區域的生態環境(健康與否)。 經過計算,科考隊員確認,同一巢穴的帽帶企鵝數量,銳減了一半。 南極科考隊隊員:它們(企鵝)失去了50%的同伴。
-
數量減少70%!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廣泛分布在南極洲上,十年前,世界範圍內的帝企鵝數量被估計超過200萬隻,但是目前,帝企鵝的數量被估計已經下降到160萬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北極熊的數量已成衡量氣候變化重要標誌
很大程度上,北極熊的數量已經成為衡量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這種棲息在北極冰蓋上的大型哺乳動物,是諸多受氣候變化影響動植物中最具象徵性的代表符號。與北極熊一樣,候鳥、斑嘴鴨、鳴蟲、揚子鱷以及其它一些動植物全都是氣候變暖的最直接受害者。
-
氣候變化改變環境條件 遷徙野生動物將受巨大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機構近日發表的倫敦動物園協會(ZSL)的一項調查報告稱,氣候變化影響所造成的環境條件哪怕是發生微小的變化,也能夠對遷徙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影響。 研究人員最擔心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是英國海域頻繁遷徙的赤海龜。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什麼導致了如此恐怖的場景?是因為氣候變化。解說詞展開說:海平面上升的危險來自這裡—南極。這塊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總和的南極洲,既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也是地球上最後一塊尚未被人類汙染的大陸。 相信電視、報紙的資訊嗎:南極的氣溫上升了6攝氏度,冰架大面積崩塌,海平面上升;南極企鵝即將消失,等等。這塊曾給人們帶來自然震撼與純淨之美的大陸,已經與人類製造的災難相連。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科學家確定導致長毛犀牛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氣候變化 而非人類捕獵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研究遠古長毛犀牛遺骸時發現,氣候變化導致了它們的滅亡,而由非人類捕獵引起。通過從十多具長毛犀牛遺骸中提取的DNA樣本,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確定真正的罪魁禍首:氣候變化。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揭示,根據DNA取樣,長毛犀牛種群的基因種類似乎一直到它們被消滅之前都很強大,這就推翻了它們被獵殺到數量不斷減少的理論。此外,人類祖先抵達西伯利亞的時間遠遠晚於以前的假設,這意味著人類的到來和犀牛的滅絕可能不在同一個時間線上 。長毛犀牛這種物種的消亡是迅速到來的,而不是像人類捕殺一種動物到崩潰邊緣時經常出現的緩慢衰退。
-
氣候變化導致國寶「相愛相殺」?
但全球氣候變暖,很可能加劇這種衝突。氣候變化或是「罪魁禍首」其實金錢豹與雪豹現在在同一個場景裡面是一種信號,表明全球氣溫變暖已經影響到雪豹的生存了。目前雪豹最集中的棲息地是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輻射到周圍十二個國家。
-
海膽成災:海獺滅絕加氣候變化導致阿留申珊瑚礁逐步消失
據Science最新發表的研究,捕食者的流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導致珊瑚礁的毀滅自1990年代以來,阿留申海獺(Aleutian sea otter)滅絕後,海膽數量激增。沒有海膽的天然捕食者來控制它們,海膽改變了海景——首先侵襲了茂密的海帶森林,現在又將注意力轉移到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藻上。Clathromorphum會產生石灰石骨架,保護自身免受食草動物的侵害。數百年來,石灰石結構形成了複雜的礁石,滋養了豐富的海洋生物。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易患淡水皮膚病
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導致的暴雨頻率和嚴重性的不斷增加,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海水鹽度的變化,在沿海地區生活的海豚種群,變得更易受到這種「淡水皮膚病」的影響。研究配圖 - 1:案例地點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地球的天氣系統,新世界的人們正在經歷越來越強的風暴。隨著海洋上層熱量的增加,颶風的烈度也在與日俱增。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溫度是限制病蟲害特別是蟲害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溫度升高為標誌的氣候變暖必然對蟲害的地理分布產生重要影響。昆蟲地理分布的變化意味著當地主要害蟲的種類組成和群落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害蟲的防治技術體系也應進行調整。 氣候變暖導致昆蟲向兩極和高海拔地區擴展。氣候變暖使受低溫限制的昆蟲增加了向兩極和高海拔擴散的機會。
-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阿德利企鵝棲息地
然而受氣候變化影響,它們正瀕臨滅絕。阿德利企鵝在南極洲已經生活了近45000年。幾千年的氣候變化中帶來了冰川擴張和海冰浮動,它們努力適應了這些變化,依然生機勃勃。然而,美國德拉瓦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21世紀罕見的氣候變化會對南極大陸上的不少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河口生態系統的季節性淡水量增加,近岸內水道洪水,或受淡水泛濫退化的沿海棲息地都可使水域含鹽量下降,從而導致淡水皮膚病,造成血清電解質失衡、水腫等,甚至死亡。受各種因素影響,淡水皮膚病的致死率不定,但極端降水量和惡劣天氣的頻率在未來還會提升,棲息地環境還會經歷更劇烈的變化。
-
考古發現 氣候變化是如何導致古埃及王國突然滅亡的
氣候變化被認為是古埃及文明滅亡的原因之一。氣候變化如何破壞古王國穩定2014年,康奈爾大學的專家分析了4000年前古埃及棺木的樹木年輪樣本,得出了古埃及可能終結於氣候快速變化的結論。科學家研究分析了Ipi-ha-ishutef棺材樣本,該棺木位於開羅南部一座金字塔附近,合葬的還有一艘木船。
-
水獺的消失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根據《科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捕食者流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導致毀滅性的珊瑚礁,這些珊瑚礁已將阿拉斯加海帶定義了幾個世紀。研究發現,藻類建造的大量石灰石礁支撐了阿留申群島的海帶森林生態系統,然而,這些長壽的珊瑚礁現在已經消失。
-
氣候變化與袋獅的滅絕有關
10月18日,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舉行的脊椎古生物學會會議上,研究人員展示了該動物的飲食習慣,支持了氣候變化最終導致該捕食性動物在3萬至4萬年前滅絕的觀點。 研究負責人、田納西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古生態學家Larisa DeSantis表示,35萬年前,澳大利亞日漸乾燥,這種氣候條件導致了陸地森林面積減小及林地獵物數目減少。這進而影響了它們的捕食者,如袋獅(T. carnifex),使它們面臨滅絕的危險。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無處棲身。一個國際組織預測,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滅絕。法新社報導,「北極熊國際」研究人員以北極浮冰融化速度和北極熊可空腹存活時間為基礎推測,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發表於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