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26日報導,「憨厚敦實」的北極熊是龐然大物,但相對於百年前的祖先,今天的北極熊則屬「苗條型」。
科學家在對比20世紀初期和末期的北極熊頭顱骨後說,由於汙染增多和海洋冰面減少,北極熊的體積變小,體態也發生了變化。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頭骨尺寸來推算北極熊的體型。在對比近300個北極熊頭骨標本後,科研人員發現頭骨尺寸在過去百年裡縮小了2%至9%。
參與研究的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佩託爾蒂說:「由於冰雪融化,北極熊不得不用更多的能量獵食,這樣就限制了它的生長。」
「設想一下你有一對雙胞胎,一個在發育的時候得到充足的餵養、另一個時常挨餓。這樣挨餓的那個就會小很多,因為他的生長得不到足夠的能量。」
佩託爾蒂教授說,要準確斷定北極熊體型縮小的原因很難,但這可能與北極環境汙染增加有關,尤其是汙染物進入北極熊的體內。
科研人員認為,北極熊是世界上受汙染影響最嚴重的哺乳動物之一。
佩託爾蒂教授還指出,北極熊體型的變化還可能與基因多樣性的減少有關。他說,過去百年北極熊的基因庫縮小,導致它們近親繁殖。
他說:「以往的研究發現,一些化學汙染物影響了雌性北極熊的繁殖力。」
相關連結
貝格曼(Bergman)規律:動物體型隨外界環境溫度不同而有差異。內溫動物在寒冷氣候地區(如北半球),身體趨勢向於大,在溫暖氣候條件下,身體趨向於小。因為動物的個體越大,則其相對體表面積越小,因而單位體重上的相對散熱量也變小,有利於對低溫的適用。反之,動物個體小,其相對體表面積就大,相對散熱量也就大,有利於對溫暖氣候的適應。這種趨稱之為貝格曼(Bergman)規律。 例如,東北虎體型比華南虎大,北方雪兔比華南兔大。在親緣關係相近的企鵝中,生活在緯度較高,氣候較冷地區的個體也較大。其適應意義是動物個體大,對在低溫環境中保持恆定體溫有利。因為隨著個體增大,動物的相對體表面積(體表面積/體積)逐漸變小,因而其單位體重的散熱量也小。此規律也有例外,如華北的褐家鼠比長江以南的小。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