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版「地道戰」?中印邊境太冷了,印軍挖地洞一邊禦寒一邊備戰

2020-12-04 谷火平觀察

(高原上的印軍)

環球網11月23日引述印度媒體《印度斯坦時報》的報導稱,印度軍隊已經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部署了"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報導表示,在以往的戰爭中,中國軍隊曾經使用地道作為一種作戰工具,有效擊退過日本軍隊;越南軍隊也曾經利用地道工事有效打擊侵越美軍。所以印度軍隊應該認真學習,並研究這種地道戰術,並將其應用到拉達克地區的對抗之中。

(不開玩笑,拉達克地區的冬季降雪真有12米那麼深……)

根據印度軍隊的設想,印度邊防部隊將會在拉達克地區中印對峙第一線修築大量的"地道工事",這樣,通過廣泛的地道可以把分散在各處的印軍哨所連接起來,形成作戰網絡,這樣可以形成有效的縱深防禦體系,同時通過地道在各哨所之間調動兵力,可以避免部隊暴露在敵方炮火之下,不但可以減少損失,還能夠有效讓部隊調動更加隱蔽,不會被敵人發現。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民曾用地道戰的戰法有效打擊日本侵略者)

為此,印度人還計劃使用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管道來鋪設地道。根據印度軍隊高級軍官的規劃,這些混凝土管道的直徑在6到8英尺(1.8米到2.4米)之間,而且這些地道工事不僅僅可以用於調動部隊、部署兵力,還可以用於防寒,可以說一舉兩得。目前拉達克地區的夜間極端溫度已經降到了約-40℃左右,到12月份還會繼續下降,而且冬季拉達克地區的降雪量可達到驚人的40英尺(12米),對於缺吃少穿的印度軍隊而言,挖地道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聽著抗日戰爭故事長大的中國人而言,地道戰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初河北平原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民兵,開動腦筋,使用地道戰術神出鬼沒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並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歷史。不過現在看印軍想要照葫蘆畫瓢,把"地道戰"搬上高原,這樣看起來總是讓人覺得哪裡不對(倆字"彆扭")。

(三哥開掛,沒人不怕!)

哪裡不對呢?不對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印度人,暱稱"三哥"。地道戰是一種綜合作戰工事,而不是簡單的在地上挖一個洞,再填幾根鋼筋水泥管子這麼簡單。而印軍也選錯了參考對象,他們不應該參考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地道戰,而是應該參考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在五聖山、上甘嶺的坑道工事。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五聖山主峰各個山頭都修築了眾多工事,並且工事修築得極為巧妙,例如利用正斜面修築戰壕,通過交通壕連接反斜面,同時在山脊線上部署觀測哨。這樣當敵人炮擊和轟炸時,所有人員撤退到反斜面躲避,等敵人步兵衝上來時,則部隊全體通過坑道回到正斜面進行防禦。這才是整個上甘嶺戰役,兩個山頭被美軍整整削低了2米,卻依然打不下來的主要原因。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坑道,坑道是志願軍最終能夠守住陣地,並贏得勝利的物質基礎)

印軍懂得學習解放軍的優點,這不能說是壞事,反而說明印軍多少還是有點頭腦的。但是學習地道戰可不是生搬硬套。整個拉達克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常年低溫,因此幾乎沒有什麼綠色植被,印度人想要挖地道要克服幾個問題:第一,地道進出口、通風口如何隱蔽?要知道,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解放軍的技術裝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就偵測而言,地道口的溫度和周圍的巖石泥土肯定是不一樣的,因此使用紅外觀瞄系統可以很輕鬆地識別出地道口、地道通風口等目標,而且在空氣稀薄、荒山禿嶺的高原上,印軍根本沒辦法有效隱藏自己的地道進出口。

(現代紅外偵測手段下,地道已經無處遁形,只要炸塌洞口,裡面的印軍即使沒有悶死,也得餓死、渴死)

第二,拉達克地區冬季寒冷,平均氣溫在-30℃以下,夜間可以降到-40℃,極端氣溫甚至可以達到-50℃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雪水融化深入泥土遇冷會結冰,這一點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中,德國軍隊可以說是"深受其害"。因為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周邊,冬季最低氣溫就是零下30~40℃,地面完全凍結,即使用工兵鎬也挖不動,古德裡安將軍回憶稱,150毫米榴彈炮打上去也只是留一個白印,根本沒辦法修築戰壕。而印度目前在拉達克地區所面臨的,恰好也是這種狀態:零下30~40℃的環境,12米厚的積雪和被積雪滲透的土地,印軍想要在這樣的土地上挖地道,這個難度,諸位看官可以自行腦補一下。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始終是渺小的)

第三,印度軍隊高官所說的那種直徑6~8英尺(1.8~2.4米)的地道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挖掘的,這需要小型盾構機才能辦到。雖然這種小型盾構機並非戰略物資,並且印度人肯定能買到,但是能不能買得起,是不是用得起,如何把這麼個大傢伙從孟買送上高原……這都是印度人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而不是高官一句話,馬上地道工事就會自己出現那麼簡單。所以雖然印軍"挖地道"的想法在理論上確實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猴年馬月才能真正實現,大概只有天知道。

(上個月,印度花費9年時間在拉達克修築的一條隧道通車,莫迪總理甚至親自前往剪彩,但是懂工程的朋友,你們能看得出這條隧道有什麼問題嗎?)

總之,最近全球流行一種觀點,那就是"中國行,我也行"。其代表就是兩個國家:印度和越南。中國在南海圍海填島,越南也來填,結果三年半的努力,抵不上中國"天鯨號"一天的工作量,而且來一陣颱風還給全部吹跑了不說,連重金採購的荷蘭挖沙船也給一併吹沉沒了!印度也是同樣的:解放軍在高原上部署兵力,印度也大規模跟進,但是結果就是,解放軍住著嶄新修建的方艙式軍營,吃著火鍋唱著歌;印度則在-40℃的漫天大雪中啃著凍成冰塊的牛奶,還要琢磨著怎麼"挖地道"。

和上圖的印軍對比,解放軍能保證每人每餐兩葷兩素一湯,還保證是熱乎飯菜,偶爾道路不通還可用無人機送餐,這就是國力上的差距。

(在道路不通的時候解放軍可用無人機為前線戰士們送餐)

相關焦點

  • 中印邊境,印軍要重用「雙峰駱駝」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據《今日印度》消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目前正在飼養雙峰駱駝,並計劃將其「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以便用於印度軍隊的巡邏和物資運輸。《今日印度》:印軍將使用雙峰駝在「拉達克地區」進行運輸巡邏 據報導,印軍將在「拉達克地區」東部使用雙峰駱駝。由於該地區地形險峻,雙峰駱駝可被用於巡邏和運輸物資。報導稱,使用駱駝的計劃於3年前制定,並在中印在邊境實際控制線(LAC)對峙期間被決定開始實施。
  • 印軍擬建邊境隧道網 挖地洞對抗中國
    印度自稱是為了保護印度軍隊免受核生化的襲擊,而印度陸軍北方司令部的報告就認為,印度軍隊也可以用大型的地下隧道,避過中國大陸衛星的偵測和監視,可以使印度軍隊快速的運送兵源和裝備,部署到前沿的中印邊境陣地。而印度的軍事專家認為印度軍隊絕大多數的措施都是為了防範中國大陸的軍隊,在歷史上中印兩國交戰之後,就一直互相敵視。
  • 中印邊境局勢最敏感時刻,印軍將增兵5萬,還有7件事做得不地道
    第九次中印軍長級會談正在討論邊境西線東段部隊脫離接觸問題,期待中印局勢有所緩解的中方帶著百分百誠意前去會談時,問題很快就暴露了,為啥?印軍又在搞事情。  如果說計劃增兵5萬是印軍在中印邊境動作之一的話,  在中印邊境,這段時間印軍主要做了7件不利於中印關係的事——  去年聖誕節前,印軍陸軍參謀長馬諾傑·納拉瓦內視察了所謂「拉達克地區」東部的多處高海拔前線地區,視察了印度陸軍第14集團軍,並審查了該地區的整體軍事準備情況,還呼籲士兵發揚吃苦精神,做好全面備戰。
  • 【印軍邊境部隊難忍惡劣環境想回家】據印媒近日報導,在中印邊境西...
    文 / 夏洛特2020-12-30 00:01:11來源:FX168 【印軍邊境部隊難忍惡劣環境想回家】據印媒近日報導,在中印邊境西段執行任務的印度邊境警察部隊發出申請,因飽受惡劣天氣和高海拔環境折磨,希望後撤。
  • 印媒:印軍將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雙峰駱駝,以用於物資運輸和巡邏
    【環球網報導】據《今日印度》消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目前正在飼養雙峰駱駝,並計劃將其「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以便用於印度軍隊的巡邏和物資運輸。據報導,印軍將在「拉達克地區」東部使用雙峰駱駝。由於該地區地形險峻,雙峰駱駝可被用於巡邏和運輸物資。
  • 中印邊境,印軍心慌了!關於繼續談判,解放軍有回應,信息量巨大
    在中印兩軍就邊境問題舉行第八輪軍長級會談後,第九輪軍長級會談日期一直未定。在此背景下,印度方面不斷喊話。據環球網報導,印度新德裡電視臺稱,印度空軍參謀長巴達烏裡亞日前在談及中印持續數月的對峙時聲稱,與印度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不符合中國的最佳利益。
  • 中印邊境對峙進入嚴冬後,印軍新難題開始逐一浮現
    對於邊境地區來說則是更加的嚴峻,在中印邊界的雙方對峙地區,甚至達到了零下30度! 據印度媒體12月21日報導,中印兩國今年處於40年以來最嚴重的邊界對峙,雙方布兵在喜馬拉雅山脈爭議處,海拔近5000米,零下30度的環境讓參與對峙的印軍難題逐一浮現。
  • 在祖師爺面前班門弄斧,印軍偷學我戰術對付解放軍,已經不戰而敗
    ,印媒近日卻叫囂要用地道戰對付解放軍。  在中印邊境持續緊張之際,印媒突然宣布印軍為對抗解放軍準備了地道戰,搞事情的意圖很明顯。不久前,中印再次展開了會談,雙方主要以避免引發更大衝突以及確保一線部隊保持克制進行磋商,但結果並不理想。  毋庸置疑,這場邊境談判早已陷入了「馬拉松」。然而在這一敏感時刻,印軍不僅沒有撤軍的念頭,反而研究中國的戰術,企圖用來對付解放軍,簡直就是在祖師爺面前班門弄斧。
  • 印媒繼續「放風」:為迎零下40度天氣,印軍在中印邊境建「特殊庇護...
    談判還在繼續,印媒「放風」也沒停。《今日印度》18日報導稱,為迎接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印軍在中印邊境所謂「拉達克地區」為士兵建造了「特殊庇護所」。▲《今日印度》:為應對冬季裡來自中國的挑戰,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庇護所升級《今日印度》援引軍方消息人士稱,為了保證在「拉達克地區」部署士兵在冬季的作戰效率,印軍已為部署在該地區的所有部隊完成居住設施建設,包括建造快速拼裝式的庇護所。
  • 邊境印軍補給無望,印媒呼籲雙方撤兵,印度強硬派政客卻另有打算
    編輯:小馬雖然莫迪政府和印度軍方在幾個月前做出將大量士兵派往中印邊境進行對峙的決定在印度國內反響良好,這種看似強硬的表態十分輕易地得到了印度民眾的支持,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局勢的變化,這一決策逐漸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昏招
  • 中印第九輪談判在即,印軍又炒作中國增兵,幾個意思?
    一邊喊談,一邊對峙陰陽怪氣的印度記吃不記打去年,印度單方面挑起衝突,在中印邊境地區製造「流血事件」,緊接著非法越界並對前往交涉的中國邊防巡邏人員鳴槍威脅、反咬一口後,印度軍方隨即喊出「堅定地致力於保護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的言論。整套流氓操作熟練而一氣呵成。
  • 中印邊境來了大人物,印度將軍勸告中國:與印軍衝突要三思而後行
    然而,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早在9月4日出席國防部長聯合會議期間就已經指出,造成當前中印邊境緊張局勢的責任完全在印度一方。據報導稱,巴達烏裡亞認為,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核不穩定性正在不斷演變,再加上主要大國對全球安全的貢獻不足,這些外部原因都為中國提供了「展示實力的機會」。而對於當下中印局勢,這名印軍將領評論稱:在全球戰線上,任何嚴重的衝突都不利於中國。
  • 中印邊境局勢陡然收緊,兩軍距離不過數百米,印媒:別硬撐了
    印度在中印邊境出現無解困境,而其根本原因在於莫迪政府的錯誤主張。中印邊境屯集大量印軍,但其後勤無法滿足,惡劣的天氣已經成為首要敵人,目前,莫迪政府屬於騎虎難下。印度邊境印軍加強部署據《印度防務評論》1月4日報導,新的圖像顯示,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西線的班公湖、斯潘古爾湖地區加強了部署。
  • 中印邊境印軍士兵剛從美國獲得「極寒天氣服裝」和新式步槍 趕緊在...
    【大軍事消息】中印邊境印軍的新裝亮相了。印媒11月3日報導說,在中印邊境的印度軍隊,已經從美國獲得了一批「極寒天氣服裝」(extreme cold weather clothing),數量是6萬套,在所謂的「拉達克地區」,一線士兵已經穿上這種防寒服。後續還將有3萬套到貨。這些服裝將幫助印軍承受嚴酷冬季的考驗。
  • 當年手下留情,中印戰爭打到新德裡,印專家勸告新德裡
    1962年的中印戰爭歷時32天,為中國邊境贏來十幾年的安寧,同時也讓印度做了50年噩夢。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在喜馬拉雅山區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發生激戰,最終印度在一個月內陣亡4885人,被俘3968人。
  • 陸軍不夠海軍湊:印軍反潛機派往中印邊境偵察,暴露巨大軟肋
    據環球網報導,有消息稱印度海軍派出了美制P-8I反潛巡邏機在中印邊境上空執行偵察任務,有印媒報導,印度海軍的P-8I反潛機派往中印邊境偵察巡邏,引發了公眾的熱議,印度軍方為此解釋說,P-8i反潛機非常先進,可以執行陸地偵察任務。
  • 中印邊境來了大人物,印將軍「勸告」中國:與印衝突要三思而後行
    然而,中印之間卻因邊界問題發生衝突,導致雙邊關係急劇下滑,最近中印邊境取得了最新進展。印度高官"無理取鬧"近期,中印邊境來了大人物,印空軍將軍"勸告"中國,與印衝突要三思而後行。據人民網報導稱,印度空軍參謀長巴達烏裡亞認為印度不能在主權問題上做出任何妥協,認為中國是印度最大的"挑戰",印度的戰略空間正在被中國"侵蝕"。
  • 美國駐印大使離任演講露出「馬腳」,華盛頓果然插手中印邊境對峙
    據環球網1月6日報導,即將離任的美國駐印度大使肯尼思賈斯特此前一天參加了印度智庫組織的活動時,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印夥伴關係裡的雄心與成就》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對中印邊境地區局勢妄加評論,並透露了美國插手中印邊境對峙的重要信息。
  • 印在中印邊境「深挖洞」 加緊構築多維防空體系
    在中印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印軍加緊構築包括地下、地面到空中的多維防禦體系據印度《前線》雜誌11月18日報導,印度安全問題專家巴拉特·卡納德在其新著《印度的核政策》中透露,「印度已在中印邊境附近的山區開鑿了兩處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國產烈火-I型中程彈道飛彈,防備中國。」
  • 印軍在邊境舉步維艱?一場巨大危機悄然降臨,中方狀態截然不同
    目前,印度國防部已向邊境地區部署了數萬士兵,來展示其軍事實力。但隨著冬季的來臨,邊境環境愈發惡劣,印軍不得不面臨致命難題。據印度快報消息,"拉達克"地區的印軍正在艱難地維繫作戰任務。    印軍在邊境"艱難度日"?面臨致命難題   印媒報導稱,該地區的山峰近2萬英尺,寒冷天氣對印軍作戰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