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發展史:離不開信息技術和政策的幫助

2020-11-28 騰訊網

文 | 樵欞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新聞聯播》主播康輝頻頻爆出的接地氣又正能量的「狠話」佔領熱搜。沒想到大型國產連續劇《新聞聯播》竟如此怒刷一波存在感。其實,作為中國最權威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早已不知不覺地發生了改變,不僅電視主播換了幾番,播報內容也越發生動,播音方式不斷變化。

《新聞聯播》發展史

《新聞聯播》發展到全國電視新聞的「旗艦」地位,離不開歷史上信息技術和政策法規的幫助。

1958年5月,北京廣播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正式開播,我國電視新聞也由此開始。當時,電視新聞往往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式出現,它們普遍製作過程麻煩,時效性差。

北京復興門外的廣播大樓

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向北京觀眾進行彩色電視試播,此後,上海、天津、成都也開始播出彩色電視。

隨著國際通訊衛星和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電子新聞採集)設備的使用及微波技術的發展,《新聞聯播》於1978年1月1日起在北京電視臺開播。

《新聞聯播》的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5月1日的北京電視臺《全國電視新聞聯播》。雖然有著「多年」的歷史,但在1978年以全新面貌開播時,《新聞聯播》還未具有如今重要的地位。

1981年4月,青島召開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會議規定各省市記者作為中央電視臺的「集體記者」有義務向中央電視臺進行供稿。同時,各省市電視臺必須要轉播《新聞聯播》。

在1982年9月1日,原於每晚8:00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布重大新聞的時間,提前到每晚7:00,在《新聞聯播》時發布,從而此奠定了節目的權威地位。

《新聞聯播》播音變化史

《新聞聯播》的宗旨是:宣傳自己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多年來,它已然發展成為記錄、觀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窗口,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傳播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同時,也是容錯率最低的新聞節目。

每天的30分鐘,是由8000多字的解說詞、500到800個鏡頭、近千字的字幕構成,過程之精細,意義之深重,都容不得絲毫差錯。因此有人總結說,對《新聞聯播》最好的形容就是十二個字:字字千鈞、秒秒政治、天天考試,這裡說的考試,則是針對《新聞聯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熒幕上那些天天和大家見面的播音員們。

2011年開始,《新聞聯播》加快了改版步伐,在內容方面,會議、領導人的活動報導減少,民生新聞登上節目頭條,有時還會見到娛樂新聞和影視明星的身影。而在形式方面,一些傳播符號如圖表、動畫、音樂等新聞形式不斷出現,播音員衣著時尚,外形靚麗,播報風格越發具有親和力。

《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們都是當代最優「播音腔」。「播音腔」作為一門有聲語言藝術,是我國老一輩播音員多年實踐、長期探索的藝術結晶。

從音色來看,《新聞聯播》的男播音員大都渾厚通暢,音色明亮,可以駕馭多種豐富的聲音色彩。女播音員們的音色以中音居多,給予受眾親切、穩重、嚴肅的聽覺感受。

總的來說,不同時代的播音員都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1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迫於「左傾」思想的幹擾,在公開場合發聲的播音員無形中肩負更大壓力,因此,穩而不亂以求「保險」成為主要的播音風格,表現為:穩而不錯、多停少連的一般化方式。

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中期,由於經歷十年動亂,傳統播音腔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音調高的「喊話式」播音風格,播音員在播音過程中更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與宣洩,缺乏對稿件內容的展現與闡釋。

70年代後期,有稿播音取代了無稿播音,有稿播音要求不能讀錯一個字,這就使播音中充滿了「書面語」,播報中有時還會出現「新華社強調」這樣的官方立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播音員的二度創作,給人呆板、生硬之感。

改革開放後,一次工作會議對播音創作提出新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的播出由播音員最終完成,應該繼承保留好的傳統,過於呆板的播音腔則要改革,除了發布政令、宣讀重要報告、播送重要政治性文章,語調必須莊重外,一般來講播音員要像知心朋友同聽眾談話。」儘管如此,當時的《新聞聯播》播報面貌並無較大改善。

例如1990年的一次《新聞聯播》中說到:

「各位觀眾大家好,今天播出的主要內容有……上海市準備開發的浦東新區,是指黃浦江以東,長江口西南,川洋河以北的靠市區的一塊兒三角形地區,面積約350平方公裡,現有人口110萬,有一些工業基礎……」

依然是老派的「通篇書面語,滿耳主播腔」。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當年《新聞聯播》的視頻資料中感受當時的播音面貌: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談到電視媒體時,曾尖銳批評了電視新聞的形式主義。之後,經過播音員們長期的思考總結與實踐,節目終於有了新的變化。

2004 年《新聞聯播》在報導劉翔奪取雅典奧運會冠軍的新聞時,播發了這樣的同期聲:

「今天凌晨,對於中國田徑來說是一個將被永遠銘記的時刻。在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中,『黃色閃電』劉翔以12秒91的驚人速度『飛』過終點,為中國隊捧得了田徑歷史上最重的一枚金牌……」

對比早先的新聞播報方式,此時的播音風格開始引入生活化、口語化表達,實現了由「播」到「說」的突破。

2

不同時代的播音員也凝練著個人的時代特色。

《新聞聯播》第一代播音員以趙忠祥和李娟為代表。

趙忠祥播報字正腔圓、聲音渾厚、態度嚴謹、鮮有起伏。李娟的播報風格也以嚴謹為主,語勢略高,情感平淡。總體來看,第一代播音員「播音腔」風格平淡、嚴謹。

《新聞聯播》第二代播音員以李修平、羅京為代表。

李修平是當時《新聞聯播》中最具有觀眾緣的播音員之一,其播報風格溫柔親切,播音自然流暢,咬字清晰。羅京被觀眾稱為「國嗓」,其播音語言風格愛憎分明、語勢舒緩。總體來看,第二代播音員「播音腔」突破了第一代播音員平淡嚴謹的風格,變得情感飽滿、親切樸實。

《新聞聯播》第三代播音員以康輝、海霞為代表。

康輝的新聞播報更加活潑,語勢上富於變化,深受人民群眾喜歡,同時播報節奏感強,聲音洪亮,給人以歡快、時尚之感。海霞的新聞播報咬字清晰、聲音洪亮、乾脆利落,新聞播報風格大氣穩重、重點突出、剛柔相濟,使得觀眾更加理解新聞播報內容。總體來看,第三代播音員「播音腔」風格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再一次突破,更加剛柔相濟,錯落有致,富於變化。

《新聞聯播》第四代播音員以郎永淳、歐陽夏丹為代表。郎永淳新聞播報更加口語化,突出「說」新聞的特點,其聲音乾脆清晰、富有磁性,語勢在變化的基礎上穩重大氣,親切自然,形成了獨特的「郎式」播報風格,深受觀眾喜愛。歐陽夏丹播報風格更加親切自然,語勢歡快,節奏感強。他們的播報風格由原來的「播」變為了「說」。總體來看,第四代播音員在第三代「播音腔」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突破和填充,更加親切明快,穩重大氣,富有「生活」氣息。

3

新聞主播的換代,也給《新聞聯播》帶來諸多「個人色彩」。如節目曾經的慣用句型「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在歐陽夏丹的口中變成「我們來看一條最新消息」。

2011年9月25日《新聞聯播》由郎永淳播報的新聞《農發資金指標提前下農民幹勁足》說到:

「農發指標提前下達忙壞了村裡的齊志賓。而河北省農發辦主任老杜則比往年閒了。老杜說,這是因為農開項目不再『可湯吃麵』。啥意思呢?北方話,就是說有多少湯下多少面。」

語氣詞和方言的出現讓新聞稿更加親切,通俗易懂。此外,這期節目也出現這樣的提示:

「如果你想節省開支,錯峰出遊是個不錯的方法。提前或者10月4號後再走,最多可以節省四五成的費用『十一』黃金周,祝您玩得開心。」

短短的幾句話,充滿人文關懷。

2013年春節除夕之夜,《新聞聯播》李梓萌、郎永淳兩位主持人首次一改往日嚴肅風格,雙手作揖給全國人民拜年。

後來,《新聞聯播》主播在節目中開始頻頻引用輕鬆的網絡詞彙。

2013年元旦,《新聞聯播》在新年述評中說到:

「如果說什麼動作最能夠代言2012年中國的姿態?最具人氣的選擇,也許莫過於航母艦載機起飛瞬間的那個『航母 style』。正是帶著這份自信和樂觀,朝著老百姓的美好嚮往,中國,走起!」

在2014年第一期《新聞聯播》中,一向嚴肅的節目做出更為新穎的改變。在結尾處播放了一段全國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風光片後,主播康輝總結道:

「朋友們都在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就是愛你一世,那就讓新聞聯播和您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吧 !」

2017年1月26日晚,央視主播朱廣權在進行新聞播報時,還現場來了一段順口溜: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裡雨裡節日裡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

有沒有很「土味情話」?

可以看出,新時代《新聞聯播》的主持詞朗朗上口,節目中播音員的播音風格歡快,節奏感強,富有變化,給觀眾帶來很強的現場感。

任何一種在巨變年代裡保持「不變」的事物,都因歷久彌新而越顯厚重,《新聞聯播》在多年來以各種各樣的「變化」來堅守「不變」。

滄海桑田,無數期《新聞聯播》的影像串起了一部影像版的中國紀事,以她獨特的角度和方式書寫了歷史。

參考文獻:

[1]王敬茹:《論「播音腔」的意義與突破——以為例》,《視聽》,2019年第3期,第109-111頁

[2]王溪純:《背後的故事——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康輝》,《紫光閣》,2018年第9期,第81-82頁

[3]劉鑫璐:《語言發展變化淺析》,《西部廣播電視》,2018年第5期,第66頁

[4]鄧傑:《語言播報形式儀式化的文化傳播意義研究》,雲南師範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5]陳青:《改版分析》,遼寧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6]高姍:《話語變遷研究》,浙江工業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相關焦點

  • 佛山今晚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
    佛山今晚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今晚佛山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傳統企業加快智能化升級改造的背後是佛山為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優化的生態環境。通過推出引才、留才政策,幫助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啟動季華實驗室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幫助企業核心技術攻關;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 ,激發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 你真的看的懂新聞聯播?——狗哨文學的妙用
    最後10分鐘一般是國際新聞,要不就講講盟友們發展成績喜人,要不就聊聊其他西方國家又亂了之類,基本還是描述國外的人民都生活在苦難和混亂之中,所以被稱為『國外水深火熱』。如果報導了一則北大學生創業,幾年公司市值上億的新聞,普通觀眾們看到的是熱鬧,覺得這個學生好聰明,畢業幾年創下如此大的產業。有一些政治敏感性的觀眾們則看到了國家對於大學生創業的支持,看到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疲軟促使政策向可以創造就業的第三產業傾斜。甚至通過報導的學生推測出國家下一步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立法傾向。
  • 昨天,央視《新聞聯播》頭條聚焦德清!
    昨天,   央視《新聞聯播
  •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當前位置: 天氣網 > 天氣預報 > 中央天氣預報視頻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介紹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於
  • 2020我們這樣走過|環保人永遠在路上(山東新聞聯播)
    2020我們這樣走過|環保人永遠在路上(山東新聞聯播) 2021-01-04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
    怎麼樣為我們教育信息技術的培養大量的專門的人才?怎麼樣研發我們信息技術,先進技術能夠引領這個時代?引領我們國家信息化的發展?能夠使我們不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在前行,而是說我們引領這個世界的發展?我想我還重複我的觀點,我覺得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目的,可能在座的有人聽我講過,但是今天我想比較全面地談談我的感悟。  儘管我們人類的歷史寫的是帝王將相史、戰爭歷,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史,而且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人類文明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 2017年,《山東新聞聯播》經歷了這些「第一次」
    來自各省直單位、17市、縣(市、區)、鎮、大型企業、傳媒公司、合作客戶齊聚一堂,分享2018年融媒新產品和戰略合作產品,共同揭開山東廣播電視臺2018年融合發展藍圖。尊享會上,《山東新聞聯播》主播李毅介紹了融媒體資訊中心成立這一年,《山東新聞聯播》入駐中央廚房發生的新變化、新成果。
  • 今年以來深圳「霸屏」《新聞聯播》
    12月27日晚,央視《新聞聯播》系列報導「我們的2020」將鏡頭對準了前海深港合作區,這是深圳今年第101次登上《新聞聯播》。2020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1周年,央視《新聞聯播》以全年103條、累計超111分鐘的罕見力度,全面解碼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先行示範探新路的實幹作為和亮眼成績。
  • 央視《新聞聯播》| 黑龍江:「綠色屏障」的「綠色轉型」
    央視《新聞聯播》| 黑龍江:「綠色屏障」的「綠色轉型」 2021-01-18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聯播》頭條報導了古浪 《富民新村的新生活》
    《新聞聯播》頭條報導了古浪 《富民新村的新生活》 2021-01-0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民日報、新聞聯播連番點名超材料,光啟技術實在無法再低調了
    人民日報頭版和新聞聯播,均對深圳40年來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在提到深圳領跑世界的高科技成果時,兩大官媒特別為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新、能源車、無人機等領域點讚。作為全球超材料尖端裝備領域最大的研發機構,也是唯一能實現批量生產的行業龍頭,人民日報和央視提到超材料,無異於直接點名光啟技術。
  • 央視《新聞聯播》單條+新華每日電訊頭版!中央、省級主流媒體紛紛...
    央視《新聞聯播》   《新華每日電訊》、中國之聲等   中央、省級媒體,   紛紛點讚德清。   央視《新聞聯播》   昨晚,   央視《新聞聯播》單條點讚,   德清「微改革」讓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
  • 山東衛視《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長島再興記」
    山東衛視《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長島再興記」 2020-07-1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她為什麼「最美」?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她為什麼「最美」?每一屆學生,她都以不同的書信形式表達對學生的關愛和引導。她用一個寒假21天為340名學生寫了340封共計20萬字的書信,針對每個人的綜合表現給予積極的關注,提供客觀評價與成長建議。疫情之下特殊的畢業季,她網上為學生手寫書信12封,幫助學生解決就業畢業困惑。她和家長、老師一起為學生們寫了1600封「情」書,與學生心靈對話。
  • 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月嫂行業觀察 58到家高薪月嫂受熱捧
    10月12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重點關注了月嫂行業,並對此行業進行了深度觀察。報導指出,隨著消費升級,月嫂的職業門檻也逐步提高,高薪也吸引了不少高學歷和專業醫護人才投身於此。
  • 2021貨運平臺高速發展,政策、行業、經濟、技術一個因素不可少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快應用推廣,建設高效化、智慧化的物流體系已成為當今物流行業發展的基本要求。貨運平臺APP是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標誌的貨運平臺APP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那影響貨運平臺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 央視《新聞聯播》頭條點讚臨沂!
    1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頭條播出《永葆初心 牢記使命 奮進偉大時代——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對我市莒南縣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 信息技術對國家安全與發展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此外,系統的應用成為工業和貿易部監控國家工業現狀的重要手段,能夠對市場形勢變化作出有效、有針對性的反應,在最需要幫助的領域採取準確的鼓勵措施。   「工業4.0」概念的主體是「物聯網」思想。這並非傳統理解上的網際網路,而是要為物品配置內置技術,實現(物品)相互之間以及與外部環境的協作,以減少或者排除人的參與。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運用VR技術幫助戒毒人員心理疏導的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運用VR技術幫助戒毒人員心理疏導的案例 2020-06-11 0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國密局局長榮蓉:數字經濟的安全發展離不開商用密碼技術
    其實質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和大量數據的信息技術服務經濟,它依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通過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模式,提高效率,引起原有工業經濟形態變革,向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形態轉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其次,數字經濟是一種趨勢。目前,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周期。中國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數字經濟大國,佔全球數字經濟的份額突破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