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

2020-11-28 中國教育

  我們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們國家要建設信息化國家,信息化是四化裡面最重要的一化,那麼我們作為教育部門,怎麼樣提高國民的信息化素養?怎麼樣為我們教育信息技術的培養大量的專門的人才?怎麼樣研發我們信息技術,先進技術能夠引領這個時代?引領我們國家信息化的發展?能夠使我們不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在前行,而是說我們引領這個世界的發展?

  教育信息化能夠促進教育公平,能夠提高教育質量,同時還能夠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我想在這方面,大家都應該來說,今天能夠到場的應該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大家都有充分得認識,我就不仔細講了。我想我還重複我的觀點,我覺得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目的,可能在座的有人聽我講過,但是今天我想比較全面地談談我的感悟。

  儘管我們人類的歷史寫的是帝王將相史、戰爭歷,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史,而且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人類文明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是技術驅動,朝代的更迭、政權的替換,只是給當時的社會進步、當時的社會治理提供了一種更加合理的治理方式,這個是馬克斯主義的觀點,這個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大家看電影,戰爭場景描寫得很宏偉,看小說感情寫得非常細膩,電視劇宮廷勾心鬥角也跌宕起伏,但是它對人類的文明進步並不大。真正對人類文明進步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術的發展,為了證明我的觀點,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人類文明發展史,是不是都是以技術發展來命名的,比如說我們說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蒸汽機時代、工業革命時代以及現在的信息技術時代,今後可能的生物資訊時代,所以說人類是靠技術來推動的。

  當今的科學技術可以說突飛猛進,人類認識自然界的領域,對自然界進行研究的深度和保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大,科技發展的速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快,大家都知道組織規律,科學成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大量湧現,大家都知道產品的更新加快,你想想你的手機幾年換一代,等等這些。今天這個過程我就不仔細講了,實際你想想,我們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從1987年我們中國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到1994年我們開始做我們國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網際網路,到2000年我們黨的文件正式寫進,把信息化提到國家戰略高度,2000年才正式寫進文件,1997年國家開了一個信息化工作會議,黨的文件裡面是2000年開始寫進,一直到去年2014年2月27號,習總主席親自擔任組長,我們國家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等等。這個過程大家都知道。

  我認為網際網路在促進人類文明邁向新的臺階,這個主要是從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為什麼講網際網路要促進人類文明邁向新的臺階?我們身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主要是看從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是兩個,一個是人會使用工具,人會思考兩方面。那麼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解決你的體力的問題,解決你感官的問題,都是你四肢的延伸、感官的延伸。人類歷史上很少的發明是幫助人會思考,能夠幫助你計算的,比如說我們老祖宗的珠算是可以幫助你計算的,紙張的發明可以幫助少有的記憶,但是計算機的發明它可以計算能夠存儲,計算機的發明是人類智力的延伸,網際網路的發明,網際網路能搜索會聯想可思考,網際網路的發明是人類智慧的延伸。

  所以說人類與動物區別的兩大特徵,新的發明解決了後一個特徵,儘管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它只是解決了第一個使用工具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人類發明的計算機,是解決你第二個問題,會思考。所以說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所以說網際網路時代,實際上我十幾年前,當時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時間),幾個月,然後晚上一個人在那兒,瞎琢磨,覺得網際網路實際上已經成為國家主權的第五空間,這個觀念現在逐漸被人接受。

  因為時間關係,我可能不會再深入講這些。但是我到裡面跟大家提醒一下,網際網路對人類的影響將不斷提升。但問題是我們人們對新事物的不適應或者是想阻礙新生事物發展的勢力往往誇大新生事物的負面影響,不覺得不宜過分誇大網際網路犯罪的影響,網絡犯罪的查證要比現實生活中犯罪查證容易得多,網際網路的地址溯源比通過毛髮比對或者指紋的比對要簡單得多。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全球七十多億人中,有超三十多億、四十億是網民,但是監獄中的犯人,七十個犯人中不可能有三十個是因為網絡犯罪。所以既然它有利有弊,既然我們大家認為它利大於弊,那麼我們就應該發展。就像汽車產業一樣,汽車可能幢死人,可能有交通事故,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它有交通事故,我們就不發展汽車產業。網際網路對人類的影響將不斷上升。

  我們現在我個人認為網際網路還處於第一個階段,我把叫做信息互聯的階段,你主要從人性、從人的需求來理解這這件事情,信息互聯的階段主要是解決人類知情權的平等;第二個階段把它叫做消費互聯的階段,慢慢地發展成,因為第一個階段要滿足大家參與的願望、表達的願望、知情的願望,第二個階段慢慢發展成為消費互聯的階段,現在已經起步,它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提供方便,網際網路再發展,很簡單,這個東西賣得快,會加緊生產,賣得慢可能就減少生產。

  網際網路的第三個階段叫做生產的互聯;網際網路再進一步發展我把它叫做第四個階段,叫做智慧互聯,它幫助人類實現對知識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說在這個階段,我們信息技術會真正與教育的融合,能夠解決人類的學知識、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最終網際網路會發展成為生命的互聯,要滿足人類健康長壽的願望,所以說無論是物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等等,這個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中,它都是一項技術的應用。所以說網際網路,我不知道對不對我有這樣的預感,我覺得會從信息互聯到消費互聯到生產互聯,以及智慧互聯。網際網路會改變行業的形態,網際網路同時也會改變市場的結構。我們講網際網路講網際網路,往往講它網際網路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給我們提供這樣那樣的方便,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網際網路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種偉大的精神,網際網路精神。

  這種精神叫做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網際網路還有一些本質的規律,比如說無窮大和無窮小,我們用戶可以無窮多,但是使用的費用可能無窮小,應用的方面可以無窮多,但是每個人的…可以無窮小。網際網路特徵儘管它研發的時候是軍方,但是目前已經發展成開放,數據有的人說是海量,但是現在說海量不夠,應該是天量。網際網路不僅僅改變我們行業的形態,網際網路會給人類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有這麼幾句話在不同的場合天天講,我說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新聞真正自由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政治充分民主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文學將進入無經典時代,網際網路時代藝術將成為雅俗共享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學術將迎來開放存儲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歷史將會更加真實,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將成為互為師生的時代。

來源:中國教育網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研究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Information Tc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tTTE)是最近幾年才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一個專門研究學科,主要研究如何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更自覺地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效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
  • 中國安全技術防範行業協會:智慧教育發展快速,安企如何切入賽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今年疫情期間,在線開放課程和學習平臺被各大中小學廣泛使用,有效地促進了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長楊志堅表示,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力量推進在線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 學霸君用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我國教育發展任重道遠
    近期,兩會在北京拉開大幕,每年的兩會都是各行各業關注的焦點,一些政策的出臺和重大變革都因此誕生。在這些話題中,關於教育改革的討論瞬間成為焦點,躋身位列前四的熱門話題。
  • 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即
    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的業態結構、組織形式、發展思想和商業模式都將發生全方面的變化。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將提升經濟效率,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作簡單分析,和大家一起討論。杭州峰會第一次把數字經濟列為一項重要議題。在會議中發布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
  • 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整合過程中教師作用的轉變
    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的整合進入了關鍵時期。這次科學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不同於以往和任何一次,如果說以往歷次的技術與教育的整合採取的都是疊加的方式,那麼,這次整合則是以教育理念變革為先導、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為契機、以學生的個體受益程度為標誌、以整合為手段的教育革命。
  • 物聯網時代加速到來,康佳用技術創新引領變革式發展
    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硬體產品的快速發展,讓物聯網時代正在加速到來。這是一個億萬級的藍海市場,小米、華為、美的、康佳等企業先後落子,發展軌跡卻各不相同。作為最早提出「生態鏈計劃」的企業,小米從智能硬體入手,通過自研、投資生態鏈企業等方式,建立了由210家公司組成的生態系統,並打造出小米物聯網平臺。
  •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人工智慧和職業教育發展青年科學家論壇
    為深入學習探討人工智慧應用與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慧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人工智慧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交流平臺,11月12日,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南京市科協「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重點學術交流項目——「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舉行,論壇主題為「人工智慧和職業教育發展」。
  • 金華金東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
    2020年11月26日,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會暨學校管理團隊培訓會在金華市金東區第二實驗小學召開。這標誌著金東區2020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學校培訓工作正式啟動。
  • 嘰裡呱啦榮獲獵聘「非凡僱主」 引領啟蒙教育行業變革創新
    近日,憑藉在人才成長和企業文化上的出色表現,在線兒童啟蒙品牌嘰裡呱啦榮獲獵聘 「變革非凡僱主」大獎。這不僅是對嘰裡呱啦人才團隊和工作體驗的肯定,也向公眾展示出嘰裡呱啦在兒童啟蒙領域的卓越成績和技術創新。
  • 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開班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11月23日,為了提高全市教師的學科融合創新教學能力和技術保障維護能力,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在長治市委黨校振興分校(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開班,來自各縣區教育局和各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示範校「融合創新專家團隊」成員,部分信息化骨幹教師160餘人參加培訓。
  • 教師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融合課」
    它讓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楊芳教育扶貧的腳步走得更遠。曾經,她做夢都想不到自己能給1000多個貧困縣的教師上課,現在,她需要做的,只是打開電腦。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建設了兩期課程資源。
  • 一場回歸教育原點的變革
    原標題:一場回歸教育原點的變革  ■本報記者 柯進 儲召生 董少校 5月25日發自上海   今天,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的紀念《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30周年活動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用「承前啟後,深化改革,辦更好的大學」14個字,言簡意賅勾勒了正處於綜合改革風口浪尖上的清華大學「從何而來、因何而去」的前世今生
  • 2020通明湖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開幕
    2020年11月26日,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簡稱信創工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信息中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密碼管理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在北京共同主辦的「2020通明湖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盛大開幕。
  • 美國一流大學課程變革的理念、趨勢與特徵——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
    課程實驗是課程創新的試金石,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學方法和課程創新的積極和消極方面。MIT為教師教學發展工作設定了三項目標:促進課程設計創新、促進教學方法創新、促進教育技術革新。MIT在《報告》中分享了將合作共享融入課程變革,推動教育全球化的理念:注重學科交叉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內容的融合;產教融合以及供給側、需求側訴求與質量的融合;核心校園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智慧融合等。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促進學生發展。
  • 當釘釘深入教育場景,教育信息化還將如何發展?
    導語經歷「停課不停學」、在線辦公、教培機構OMO模式發展後,我們恍然發現,數位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工作管理方式。在各個行業數位化轉型加速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業信息化水平也在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僅釘釘一家企業就已經服務了21萬所學校,700多萬老師及1.4億學生。
  • 盒子魚CEO黎小說:促成教育行業下半場變革最高效的手段是OMO
    導語AI 技術能為教育行業帶來變革的可能,例如消除時空限制、打破區域隔閡。在鯨媒體主辦的 2019 TEC 教育創想大會上,盒子魚CEO黎小說發表了《AI 產品下沉,打破區域隔閡》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實現這種變革的手段——OMO模式。
  • 中國商學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 創專欄
    中國的商學教育歷史也源遠流長,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重農輕商的思想一直佔主流,商業商業一直得不到充分發展,商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的學徒制。古時候並無商學的學校教育,商學教育是通過師傅的傳幫帶,使學徒獲得經商技能。王安石在《師說》中曾經寫道:「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虛擬仿真教育技術賦能高等教育教學
    虛擬仿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新冠疫情帶來了全球性的線下連接的危機,也給全球的教育提出新的挑戰。
  • 啟動教育新引擎 融合發展譜新篇
    現在,兩地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師資管理、招生考試等工作上正全面協同推進,同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奮力譜寫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未來,貴安教育系統和貴陽教育系統將在政策、資源、信息、規劃、改革等方面實現教育全要素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向實現貴陽貴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砥礪奮進。1月6日,貴陽貴安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座談會召開。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本文從政策、標準、技術、產業等方面介紹國內自動駕駛發展情況,並與國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在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挑戰,為未來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參考意見。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現狀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在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開啟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第四次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