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整合過程中教師作用的轉變

2020-11-28 中國教育

  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的整合進入了關鍵時期。這次科學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不同於以往和任何一次,如果說以往歷次的技術與教育的整合採取的都是疊加的方式,那麼,這次整合則是以教育理念變革為先導、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為契機、以學生的個體受益程度為標誌、以整合為手段的教育革命。

  在這場革命中,傳統教師的地位、角色和作用所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方方面面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於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段論述,不僅已經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師理念,就是與「啟發式」教育理論下的教師作用也已有了很大的區別。首先,教師的地位不再是「主」——既不是「填鴨式」的「主講」,也不是「啟發式」的「主導」,相反,學生是主人,教師的一切教育行為是以學生的需要為指針的。第二,教師的作用由傳授知識為主轉化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為主,教師教了多少知識不再是評價教師優劣的主要指標,學生學了多少知識才更重要。第三,教師被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被要求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些全新的標準其實更是所有學生和民族未來的要求。中國的教育若想擔負民族振興的重任,就必須重視這些,以及比這些要求更多的對教師的新高要求。

  一、教師由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向學習活動的「主持人」、「投資人」轉變

  教師的新角色首先表現為,他由教育、教學的主導者轉化為教育、教學的主持人和投資人,即教師由一個教的「主導」轉達化為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資源的供給者。

  郭思樂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強調「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他說:「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這是沒有疑義的……這絲毫也不至於貶損教師和教師的職能,反而將會使教師的工作做得更加高級。」郭思樂的論斷完全符合資訊時代教師的角色需求,也提示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必須進行的轉變。

  克萊恩講過:「我們的教育……通過控制學生的學習方法來打擊他們,使他們失去力量。」「主導」使得學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們不得不跟著教師一起走,因而把能夠失去的東西都失去了,得到大家都有的東西,儘管這些東西他們自己並不需要。而當教師的地位由「主講」上升為「主導」,再升華為「主持人」,這一步步運動之所以被稱為進步而非倒退的原因,正是教師一步步的把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

  唐曉傑博士在他的著作《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中對教師的新角色有了更為完善的解釋,他說:「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教』轉變為『導』」。唐曉傑博士對教師職能的具體轉變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教師職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引導者、指導者、誘導者、輔導者、教導者。請注意,唐博士強調的是「導」,教師仍然是「導」者之一,但不再是「主導」,其理論基礎是教學的權力和中心是在學生方面。唐曉傑博士在談到「終身學習時代的學校」時,對教師提出了14條明確的指標,其中兩條是 「教師把自己看做是促進者、監測者和榜樣而不是知識的分配者」和「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有意義地使用廣泛的信息資源」。這兩條,前一條強調的是教師的「主持人」作用,後一條則強調了教師的「投資人」作用。

  二、教師由「信息的傳播者」向「意義建構的協助者」轉變

  資訊時代,由於信息的開放性和信息處理的民主性,學生不再被當作被動接受的客體,他們可以也必須更多的利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生的角色更傾向於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的角色當然也必須隨之由「信息的傳播者」向「意義建構的協助者」轉變。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建構主義的教師提供問題解決、探究性學習等工具,幫助學生形成和檢驗觀點,得出結論,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匯集和傳遞知識。何克抗教授在《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文中歸納了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和教師的角色特點: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要能夠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的作用;要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重視教師的「意義建構的協助者」角色的目的,是要明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活動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線,學習活動的主線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協助者」的能動性和主動性上,這使得教師的協助作用區別於人類其它意義建構的協助者和物質性的工具和媒介。

  三、教師由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序的「確定者」向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序的「預定者」轉變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因而,教師的恰當角色就絕對不能是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序「確定者」——教師什麼都確定了,「以學生為本」就不可能是真實的。那能不能不要教師呢?不行,教師仍然要繼續成為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序的「預定者」,原因是,學習活動的開始、持續和階段性總結、反饋必須是以自覺的而不是自發的面目出現。而在網絡氛圍下,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與其在一般狀態下相比更顯得不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經任何限制、任何篩選,那麼,學生學起來一方面會因無主題、無頭緒而無法保證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會因為缺少辨別而迷惑無所得,甚至反受其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求「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等,以自主、協作、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成了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淡化了,由與學生朝夕相伴、嚴密的監管(熟知)學生的每一個學習步驟轉化為學習目標和學習程序的預定者。教師只是提出原始的學習目標,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學到些什麼、忽略了什麼、丟棄了什麼,教師不必再按自己的標準去評價了——甚至,教師不能確定學生在某一個研究活動中想得到什麼,學生的研究目的由學生自己確定。另一方面,學習的程序不再由教師確定並固定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學習的步驟,他們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必要步驟,也可以省略某些他不需要的步驟,當然,他也可以改變某些步驟的執行方法,以適應他自己的學習需求。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研究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Information Tc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tTTE)是最近幾年才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一個專門研究學科,主要研究如何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更自覺地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效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
  • 教師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融合課」
    它讓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楊芳教育扶貧的腳步走得更遠。曾經,她做夢都想不到自己能給1000多個貧困縣的教師上課,現在,她需要做的,只是打開電腦。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建設了兩期課程資源。
  • 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開班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11月23日,為了提高全市教師的學科融合創新教學能力和技術保障維護能力,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在長治市委黨校振興分校(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開班,來自各縣區教育局和各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示範校「融合創新專家團隊」成員,部分信息化骨幹教師160餘人參加培訓。
  • 學生變成「獅子」,教師變成「羊」,角色的轉變使教育很尷尬
    學生變成「獅子」,教師變成「羊」,角色的轉變使教育很尷尬80後和90後的朋友大概還記得小學課本有一幅漫畫,沒有文字是讓小朋友根據圖片講故事。這是一個獅子頭領和羊頭領的故事。故事一:這是一隻羊帶著一群獅子和一隻獅子帶著一群羊進行的戰鬥。
  • 社工教育在社工專業化發展中的作用——基於一個整合的概念框架
    這些都顯示了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專業化發展出現了某些層面的脫軌。由此我們要問的是,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工作專業化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呢?在這個過程框架中,專業化、專業下行、再專業化都是相對而言的,可以理解為一個不斷起伏發展的過程。其次,社會工作教育可通過知識生產、人才訓練、參與專業組織與管理等方式,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帶來推動作用,包括標記、支持和引領專業化發展,與此同時,也可能阻礙專業化發展。
  • 英語教學怎樣開展學科整合
    而在一線英語教師培訓過程中,教師培訓機構要強化學科整合意識,增加學科整合課程培訓,組織教師開展學科整合教學實踐;培訓專家要強化對學科整合意義、內容和策略的研究,引導參訓英語教師全面領會學科整合的重要意義並探究有效的學科整合方法與策略。
  • 教師德育領導力的三重維度
    這「四個轉變」的實現就需要教師在做學生的引路人時充分發揮其德育領導力作用,是教師通過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體現模範影響、鼓舞動機、智力激發和個性化關懷等方面實現立德樹人目標,讓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懂得如何回歸本分,認清角色,找準定位,明確職責。  從價值維度把握教師德育領導力。在學校發展的進程中,學校領導、學校教師、學生是價值共同體,他們進行共同的價值創造,一起推進學校這個複雜系統的協同發展。
  • 用專業化的教師教育培養卓越教師
    到2035年,師範生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大計,師範為本。卓越教師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師範教育體系。教師培養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教師隊伍的素質。因此,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離不開觀念先進、布局合理、效果卓越的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
  • 教育信息化潮流中的教師行為
    圖片來自於希沃官網近日,希沃教育研究院聯合教育均衡化發展聯盟發布了《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下K12教師信息化教學行為分析報告》,基於大量希沃應用數據,分析信息化教學發展趨勢和特徵。;可看出互動備課功能對五線及以下城市教師教學起到減負增效作用。
  • 開放創新理念與「顛覆式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AECT 2016年會評述與思考
    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10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這一年會主題,就「開放創新」理念與「顛覆式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現狀和前沿研究進行了深入、富有價值的研討。
  • 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技術學科-LOGO習題
    教師招聘考試信息技術學科-LOGO習題為了幫助考生梳理知識點,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信息技術教師招聘考試中LOGO部分的習題,希望通過以下習題的練習,考生能突破重點和難點。3.在LOGO語言基本繪圖命令中,讓小海龜前進40步,下列命令正確的是( )。A.FD 40 B.RT 40 C.BK 40 D.CS 403.【答案】A。解析:A選項是前進40步;B選項是右轉40度;C選項是後退40步;D選項中的CS是清屏命令,並且清屏後面不加參數。4.在以下設置小海龜狀態的命令中,哪個是顯身命令( )。
  • 彭山區機關幼兒園:信息技術相融合 與時俱進促成長
    四川新聞網消息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切實提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發展,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1月6日下午,彭山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了「信息技術相融合,與時俱進促成長」教師信息技術提升競賽活動。
  • 教育戲劇教師招聘 (2018) | 抓馬寶貝教育體驗中心
    教育戲劇教師招聘未來的教育戲劇教師們:因為業務擴展的需要,我們需要在穩定的教師團隊中增補1-2名教育戲劇引導者。如果你恰巧看見這份招聘啟示,請你仔細閱讀以下說明。我們致力於的「抓馬教育」開始於2009年,至今我們都在普遍行業門檻較低的早期教育中堅持高質量、高要求、高標準的教學。過去9年來我們投入最多、支持最多的是我們的教師創意團隊。年輕的教師能夠從助教成長為培訓師,是因為我們為他們投入了大量耐心、精力、勇氣和經驗。
  • 前沿教育:懂得教育本真意義,教師少做無用功
    在現代漢語中,形狀為「叉」的符號讀為「yao」,《辭海》解釋其意思是「卦詞」,表明「教」是幫助孩子學習佔卜算卦的知識,學習佔卜算卦是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此外,「叉」的圖形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即代表用來佔卜的工具龜甲的裂紋。 「教」有佔卜算卦的意思,這表明教已經涉及到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等問題。因此,教關注到人的精神生活。「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著體罰,代表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一種懲罰。
  • 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
    我們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們國家要建設信息化國家,信息化是四化裡面最重要的一化,那麼我們作為教育部門,怎麼樣提高國民的信息化素養?怎麼樣為我們教育信息技術的培養大量的專門的人才?怎麼樣研發我們信息技術,先進技術能夠引領這個時代?引領我們國家信息化的發展?
  • 金華金東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
    2020年11月26日,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會暨學校管理團隊培訓會在金華市金東區第二實驗小學召開。這標誌著金東區2020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學校培訓工作正式啟動。
  • 教師資格考試中如何寫好教學過程?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教學設計作為考察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測評方式,不管是筆試還是面試考試都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拉開分值距離的關鍵題目。設計音樂教學過程是音樂教師在分析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實現目標而精心研製的如何一步步地接近目標,最終到達目標所可能實施的多種認知、體驗、表現、感受等參與活動和大體活動安排的程序。在《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研製的新教材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將這一理念體現在音樂教學中,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 信息技術招教考試70個多選題(含答案)
    a、 檢索 b、 存儲 c、 歸類 d、維護18、根據對教育技術基礎知識的理解,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bd )a、 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b、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並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促進教育現代化,培養滿足社會需要人才的過程。
  • 高中信息技術說課稿:《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來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一、教材分析《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是教育科學出版社所出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修教材「第三章 信息的編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中的第三節內容。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作為信息加工的一種類型,是本章內容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