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巴蛇吞象,是消失的遠古巨獸?還是隱藏其後的圖騰密碼?

2020-12-03 太府少卿

《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參考:巴蛇吞下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君子吃它後可治心腹之疾。巴蛇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相間。有一種說法,它是黑身青色的頭,棲息在犀牛棲息地的西面。

巴蛇吞象極具神話色彩,裡面到底有多少秘密?我們先從地理及民族方面,討論這巨蛇的所在地「巴國」。

關於遠古巴國的傳說

巴國是中華民族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古王國,在戰國時期被秦國兼併,相關古籍與遺址從此消失,匯入了大中華的歷史大河中。

《山海經·海內經》中對巴國傳系描述:「西南有巴國。大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大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關於大昊的族系起源,以及與炎黃帝的關係,本人還打算再發文討論,這裡就不細說。但是,從記載上可以很明顯看出,巴國是一個顯赫的古老王國,還參與過大禹主持的天下諸侯集會。

猜測1:消失的遠古巨蛇

公元前5000左右就已然災難頻繁,如遠古大地震、大洪水,人類因此頻繁遷徙因而產生「大禹治水」等傳奇神話。是否在大災難前,就存在我們無法想像的史前巨獸?例如,消失的猛獁象就是現在大象的兩倍,如今考古中更可證明:關於消失的史前巨獸是現在相近物種的幾倍體量的例子、數不勝數。

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蛇「亞馬遜森蚺」就有十幾米長,500斤以上!因此我還是願意相信可能遠古祖先真的看見了如此巨大蛇,而它能戰勝一切!這就是神話的魅力。

猜測2:暗示遠古戰爭

《山海經》中經常所說的獸名,其實是圖騰的代名詞,實際指的是某個部族。例如:

《山海經·大荒北京》記載:「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其實,它真實代表的意思是:有一個叔歜國,國中之人是顓頊的後代,他們以黍為食物,有四個部落組成,分別是「虎」、「豹」、「熊」、「羆」四個圖騰部。如此代稱的記錄在山海經中還有非常多。也就是巴蛇吞象的意思,很有可能指的是以蛇圖騰的巴國(或巴國中的一族),與象圖騰的某個國家(這裡順提一句:帝舜的弟弟名字就叫做「象」)發生了戰爭,巴國大勝,將這個國家所有的財產完全吞併。這個血淋漓的歷史,因為沒有文字,被以一種極為簡單的神話式表述口口相傳。

猜測3:暗示遠古部族間的婚姻

關於「吞」或「吃」或「食」這些表述,在古書或遠古圖騰中多暗示了交姌。例如,《史記.殷本記》記載了一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大意就是: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後,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其實這裡的吞就暗指交姌。

同理推之,巴蛇吞象或許就是隱喻巴國之女與象國之男相結合。這段結合定然是非常之美好,給兩族人民帶來了和平、食物、資源。以致於後世人民時代傳唱。

相關焦點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巴蛇吞(食)象浮雕「巴蛇食象」源出《山海經》。記載有二。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關於巴蛇食象,有兩種說法。一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自然界中的動物。
  • 《山海經》中吞食大象的巴蛇,吐出的骨頭堆積如山,真相不可描述
    可是在《山海經》這本奇書裡,卻分明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這裡的巴蛇顯然是一種巨蛇,大可吞象,三年才會吐出吃進去的骨頭,傳說吃了這種蛇的肉,就可以治好心腹疾病。
  • 山海經記載一巨蛇,能吞大象,吃掉3年才吐象骨,能治百病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名言吧,其實關於蛇吞象的這個典故,早在《山海經》中就有了描寫,甚至有專門的一個這樣的異獸存在。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一章講到一種異獸:能吞大象的蛇。「巴蛇吞象,三年吐其骨」。
  • 《山海經》:吞大象的蛇曾存在過,在廣西一帶,吞了三年才吐骨頭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如果有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再患心腹之病。這種蛇全身赤黑色,還有一種說法是黑蛇青頭,在犀牛西。」郭璞在注釋中說,今天南方有一種叫做蚦蛇的巨蟒,經常吞食野鹿,鹿的血肉在它的肚子中爛掉之後,骨頭就會從它的鱗甲中透出來。這種蛇應該與巴蛇相類似。
  • 山海經記載一巨蛇,能吞大象,3年才完全消化,吐出象骨能治百病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名言吧,其實關於蛇吞象的這個典故,早在《山海經》中就有了描寫,甚至有專門的一個這樣的異獸存在。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一章講到一種異獸:能吞大象的蛇。「巴蛇吞象,三年吐其骨」。這種巴蛇本身的體型就非常的龐大,吃掉大象之後,要足足的3年的時間才能夠將其皮與肉給完全的消化掉,吐出象骨。
  • 京劇貓中年齡最大的巴蛇,見過修,卻無法抵禦混沌的侵蝕,為什麼
    在文章的末尾,大甩鍋提到了另一位來自山海經的角色巴蛇,今天的主角正是這位巴蛇。巴蛇吞象同樣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大概意思是黑身子青腦袋的巴蛇能夠一口吞下大象,消化三年後,將大象骨頭吐出來。人類吃了這種骨頭,可以治療肚子裡的疾病。後來變成了成語,比喻人心的貪得無厭。
  • 《山海經》:曾在廣西一帶出現吞大象的蛇,吞了三年才吐出骨頭
    《山海經》一書中曾經寫到過:巴蛇吞象,三年吐其骨。這句話足以看出這個巴蛇的龐大,不僅能吞掉大象,而且要三年才能消化掉大象的皮肉,吐出骨頭。而且傳聞說這個吐出來的象骨可以治百病,非常珍貴。在古代廣西的山中有很多的巴蛇,它們在外出覓食的時候身邊都攜風帶雷,不管是遇到人還是遇到獸,都沒有一個能逃過巴蛇的大嘴。而巴蛇在看到大象後,先是噴出毒素,讓大象中毒。然後巴蛇開始吸氣,慢慢將大象吞進肚子裡,有時候巴蛇甚至能連吃好幾頭大象。而且有些大象在中毒以後沒有被立馬吞下,雖然這時的皮毛都還在,但也只是一個乾癟的皮囊,裡面的血肉已經全部化成了血水。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說起中國上古神話故事,繞不開《山海經》這本先秦志怪奇書。《山海經》記載的許多奇鳥異獸,在後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神獸,或者護佑一方的圖騰。還有一些山海經異獸,它們曾在古代神話故事裡佔據重要地位,也曾被古人長期尊崇,但後來逐漸被遺忘。
  • 《山海經》中記載的三大異獸,一隻是黃帝守護神,一隻能吞大象
    《山海經》中記載的三大異獸,一隻是黃帝守護神,一隻能吞大象大家在小的時候應該都有聽過神話故事吧,那既然說到了神話故事,就不得不說起《山海經》這本書了,這本書中記載了非常多的奇珍異獸,這裡面有很多都被人稱作是神獸,能夠驅邪避難,還有則在流傳下來的那些神話故事中
  •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蛇,給人的印象就是毫無感情的,冰冷的身軀,讓人頭皮發麻的軀體等等一些不是很好的方面。其實,蛇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在人們的心中,也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在我們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蛇,而且排在了第六位,有著重要的地位。
  • 其中隱藏巴國立國艱辛過程
    "巴蛇吞象"源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後被比喻人心不足。巴蛇吞象的故事僅僅是在教化人民嗎?後半句記載的,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在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這條蛇有紅青黑黃四色交錯。《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太嗥(伏羲)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看起來這兩則傳說好像毫無關係。我們可以先從五色崇拜入手。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那些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就好像是一隻蛇一樣,明明很小,卻幻想著能夠吞下一隻大象,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山海經》,原話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大概意思是說,有一種蛇能夠吃下一隻大象,它把大象吞下去之後,三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化乾淨,最後只能夠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蛇年解蛇:是遠古圖騰標記 伏羲女媧均是人首蛇身
    影片中博士在公園裡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龍,便是遠古時代爬行動物最煊赫最霸氣的代表之一。只不過,在後來的地球演變中,兇猛霸道的恐龍沒能活過晚於它出現的蛇,永遠地留在進化樹的分支上,而各種蛇類則一直生活到今天。  中國古代有「蛇吞象」的諺語,它最早出於《山海經·海內南經》。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消失的遠古怪異巨獸——鏟齒象,它有多奇特?
    這是一頭幼年的鏟齒象骨架,它屬於舊大陸一類形態非常特殊的嵌齒象類。鏟齒象長期以來作為中中新世時期亞歐大陸最具有代表的標準化石,其中以亞洲的化石最為豐富。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擁有延長的下頜和寬大的下門齒,形狀非常像一把鏟子,所以中文得名鏟齒象。
  • 《山海經》巴蛇吞象之謎:遠古時期的蛇究竟有多大?
    鬥轉星移,許多年後,樵夫的後代中出現了一個叫做「象」的人,得知富甲一方的員外女兒生了一種疾病,只能用修煉有成的蛇膽做藥引,才能治癒。象知道後,喜出望外,急忙去找這條大蛇。說明來意後,大蛇不假思索的同意象的請求,張開大嘴,讓象爬進去取蛇膽。象救了員外女兒後,與其女兒成婚,成了富甲一方的富豪。
  •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時間:2018-11-09 15:34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恐象 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 《山海經》異獸實力前五名,第一名吊打夸父,第三名如虎添翼
    文·段宏剛《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由民間文人創作的一本奇書,也是記錄我國神話故事的最早版本,裡邊收錄了許多遠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同時,對遠古時期的歷史、地理、民俗、物產、祭祀、醫術等方面,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述。除過以上內容,《山海經》裡還描述了許多遠古異獸,總共有30多個異獸登場,如,九尾狐、狌狌、讙、狡、蠱雕、窮奇、猙、駁、巴蛇、無支祁、應龍,等等。
  • 遠古巨獸-互稜齒象
    目前地球上大象僅剩下2屬3種: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們也正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遠古時代,有一種象,叫互稜齒象,是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時期廣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一類短呼乳齒象。界: 動物界門: 脊索動物門綱: 哺乳動物綱目: 長鼻目科: 象科屬:互稜齒象屬種:互稜齒象互稜齒象,這種象看起來和現代象差不多,但腿要短一點。它們最大特點也是一雙巨長的象牙。
  • 《山海經》裡至今仍存的3種怪獸,第一危害農田,第三能吃大象!
    《山海經》裡至今仍存的3種怪獸,第一危害農田,第三能吃大象!說到《山海經》,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本古籍,這本古籍是我國的一大奇書,具體成書時間已經無從知曉了,但是種種跡象表明,這本書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後世有很多人對這本書進行了註解,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文學家郭璞就是有記載有記載以來最早對《山海經》進行編注的人。
  • 《山海經》中記錄一巨蛇,口吞大象,3年才消化掉,能治療百病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耳熟能詳的典故,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記載:「巴蛇吞象,三年吐其骨」這裡所提及的「巴蛇」體型十分龐大,能生吞一頭大象,吃完以後需要三年才你把骨頭吐出來。緊接著,《山海經》又提到了,巴蛇的骨是一種珍稀的藥物,磨成粉可以治療百病。《海內經》也曾記載: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這種巴蛇在野外出門的時候,經常攜帶者雷電,遇到他的人沒有一個能倖免。巴蛇遇到大象的時候也是先噴灑毒氣,等大象不動彈了,再開始吃掉整頭大象。有的時候甚至要連續吃掉好幾頭大象才能管飽,食量十分的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