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問題?賈伯斯每天問員工這句話

2021-01-19 四川人在香港

著重提問技巧大有益處

突破性的解決方案源自提出更好的問題,在理論上是必然的: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找到更佳解答的機會就能提高。來談談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你在此之前是否想過,有些人比較善於提問,而這是一種可以靠學習來培養的技能?如果你認同你應該可以把這樣的能力擴大到自己甚至身邊的人身上,你有沒有想過應該怎麼做?

現在你有了這個想法,我猜你也會開始注意到,極富創意的人常常提到這種能力,而且他們總是具備這樣的能力。比方說,如果你現在去讀一篇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訪談內容,可能會在他說到

「很多時候問題比答案難找。如果你可以適當地說出問題,答案就比較簡單了」

時停下來。在你讀哈佛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的部落格時(她是「用心」[mindfulness]概念的先驅),你可能會更專心閱讀其中一篇貼文,開頭是這樣寫的:

「除了看《危險邊緣》(Jeopardy)益智節目與玩『二十問』(20 Questions)遊戲之外,我們通常比較在乎答案而不是問題。但,是問題導引我們搜尋信息的方向,而且完全決定了答案。」

翻一下屏幕、讀取你的系統饋送內容,你很可能會轉推破壞性理論專家克裡斯汀生的觀察:

「問題在你心中的位置,也就是答案所在的位置。如果你無法提出問題,就沒有地方放答案。」

你很可能忽然間看出畢卡索名言背後對問題的重視:「電腦無用武之地;電腦只能給你答案。」你很可能開始四處看到人們追求更好的問題。

《快公司》(Fast Company)雜誌先前報導了一位極富創意的工程師克裡斯.金泰爾(Chris Gentile)的工作態度。他現在是埃博(iBoard)的總裁兼執行長,他的成就之一,是想出辦法將立體投影(hologram)整合到大量生產的玩具當中。他也是其他虛擬實境創新背後的推手,比方說3D網絡繪圖(3-D Web graphics)以及遊戲裝置。撰寫報導的記者說,當金泰爾接觸到這些了不起的成就時,他覺得自己像是「正要攀上寶山的小和尚」。而他也沒有空手而回:金泰爾為任何想要發想出突破性構想的人提供了4大建議。第1條是什麼?「換個問題。」記者敘述了金泰爾給的簡單範例如下:

曾有一些研究人員請金泰爾幫助他們想辦法,看看怎樣才能把他們正在開發的機器人商業化。當金泰爾走進他們的實驗室時,這群人熱情地帶他走到機器人身邊,看著機器人揮動雙手,全力模仿人的動作。但是實驗室裡有幾部電腦的屏幕讓金泰爾分了心,他看到屏幕上有一些簡筆線條人形圖,描述機器人流暢的動作。他問:「這是什麼?」後來才知道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套軟體,用以判讀與描繪機器人的動作。金泰爾的眼睛一亮,他說:「別管機器人了!」他把「如何將機器人商業化」這個問題變成「如何把這套軟體商業化」,而這個想法導引出新形態,讓電玩與電影的動畫更貼近真實。

這些人敦促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問題上,這項建議本身就挑戰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假設。我們多半相信創意構想的靈感像閃電一樣說來就來(就是所謂會讓人大喊「就是這個!」的時刻),無法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更讓人無力的是,我們會告訴自己,要有特別的腦袋(如愛因斯坦等級),才能像避雷針一樣接收這種天啟。事實是,除了被動等待與祈求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必須做更多。

如果說目前沒有任何人開始研究培養提問能力這個概念,我就怠忽職守了。相關工作已經進行了幾10年,無須意外的是,一開始起頭的是教育界。舉例來說,你可能聽過「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這套方法以學生因應問題或難題挑戰的認知能力高下為根據,分成6個不同等級,從能辨識或回想資訊這類最基本的知識應用,到有能力進行分析、綜合與評估等更加複雜的流程。

發明人班哲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1956年時發表這套分類法,距今已逾60年,自此之後,很多教育理論學家都在探討更好的問題如何觸發更高的認知能力。近幾10年來,其他領域的專家也把注意力轉向課堂之外的場景。若以職場環境為例,我在麻省理工的同事艾德格.夏恩(Edgar Schein)便力促領導者投身於「謙遜提問」(humble inquiry),他對此的定義是「這是一種導引對方的精緻藝術,提出你還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藉由展現出對他人的好奇與興趣來培養關係。」

持續努力的成果是,即便還無法寫出明確的經典工具書來闡述如何提出好問題,我們仍然得出很多想法與實務做法,而且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都已經證明有效。更廣泛來說,這方面的研究提升了世人對一個基本概念的認知程度,更意識到提問是一種技能與能力,可以藉由刻意的練習琢磨精進。理解問題蘊藏的力量並強調人們應該更精通提問,提供了一個重要選項。你可以開始問:我今天、明天、後天要去做那些事,好讓更好的問題進入我的工作與我的世界?

問題不見得都好

有一個主題貫通所有鑽研提問的研究人員所做的研究,那就是並非所有問題都平等。培養提問的能力不光是多問(不管是自問或詢問他人)就好。問題有不同的種類,有些能啟迪人心,有些有教育意義,有些根本有毒。

布魯姆分類學是其中一種思考問題性質差異的方法:人在解決不同的問題時要用到不同的心智處理能力。舉例來說,比較複雜的解決問題過程就需要比較複雜的認知能力,高過單純的回溯記憶事實。遵循類似的思維,羅伯.佩特(Robert Pate)和納維爾.布萊梅(Neville Bremer)提出另一種方法將問題分門別類:有些問題會收斂,有些則很發散。收斂性的問題會探尋一個單一的正確答案,這是教育場域裡教師早已熟知的問題類型。這些「封閉式」問題,例如:「夏威夷的均溫是幾度?」,測試的是一個人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以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發散性的問題則歡迎多個答案,比方說:「社會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這類「開放型」問題要的是更有創意的思維。

「開放式」雖然聽起來比「封閉式」更好,「複雜認知」聽起來也比「簡單認知」更聰明,但其實分類本身並不涉及任何內在價值判斷。分類法背後的理論專家強調不同的問題自有其適合的場合,一切都要取決於目的是否適當。但,且讓我們先在心裡訂下一個目標:揭開「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藉此獲得新的觀點見解。或者,讓我們大膽宣告:我們相信,大致來說,這個世界需要更多人投身於達成這個目的。若是這樣,我們便是作出了價值判斷:最好的問題,便是能激發想像力並刺激正面變革的問題。

在此同時,用不同的精神提問也會決定問題的好與壞。我們以蘋果公司(Apple)設計長強尼.艾夫(Jony Ive)說他的前任老闆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幾乎每天」都拿來問他的問題為例。艾夫早就注意到賈伯斯能夠極精準地聚焦在特定工作上,他的專注力能讓那些工作產生最大的差異。有一天,艾夫對賈伯斯說很佩服他這一點,並坦承他本人在這方面有困難。顯然,這成為賈伯斯後來決定列為優先要解決的人力發展問題之一。艾夫說,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賈伯斯「會試著幫助我提升我的聚焦能力,他會問我:『你今天說了幾次不要?』」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棒,因為問題強力迫使當事人改變觀點:改寫挑戰,把聚焦的定義從「想辦法全心投入某些任務」變成「拒絕分心」。這不難想像,當賈伯斯日復一日問同樣的問題,很可能會讓人開始覺得是一種虐待。但艾夫不覺得,因為賈伯斯是真心誠意想幫忙。相同的問題出自不同的人口中,表達的可能是關心,也可能是打擊。我認為,最好的問題(也是本書聚焦的問題)是有催化作用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問題能消除障礙(以概念發想來說,障礙通常都是以錯誤假設的形式出現),並將能量引導到嶄新的、更有益的路徑上去。且讓我們逐一檢視這每一種強而有力的特質。

相關焦點

  • 十餘名員工揭秘,「戲精」孫宇晨的B面人生|鏈捕手
    「新辦公室真是太美了,天吶,」一位前員工說。他們驚嘆於舊金山灣的全景,便餐已成常態。此時,員工們只通過視頻聊天認識了孫宇晨。正如一位前員工所描述的那樣,「他看上去非常隨意,就像年輕的休閒者一樣。」孫宇晨終於飛到舊金山建立他的加密貨幣帝國,每天穿著他標誌性的古馳運動鞋,鞋帶上點綴著大大的菠蘿。孫宇晨告訴員工,有一天,他會比比爾蓋茨更富有。
  • 什麼才是最完美的「保存」圖標?
    上周在 Etch 公司,我的朋友兼同事 Matt Jackson 問了我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今用軟盤作為「保存」圖標依然合適嗎?這一問題近年來被人們反覆提起,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們開始找尋更好的解答。根據一項 2013 年的調查:1000 名來自幼兒園到五年級的孩子們被問及關於圖解的問題,結果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只有 14% 的孩子知道「保存」圖標代表著什麼。
  • 「抽獎助手」問與答
    今天就大家所關心的典型問題,做一下解答。問:你這個小程序挺有意思,我們做活動想用,能否加個聯繫方式詳細聊聊?答:不知道為什麼,有很多朋友留言有這樣的意向。這個小程序已經做得足夠簡潔。體驗一次就會知道怎麼用。無論是線上線下都很容易用,根本不需要「詳細聊聊」。做活動什麼的直接使用就可以了。問:我想綁定到我們公眾號做活動用,還有綁定名額嗎?
  • 日語:「別に」和「大丈夫」「何でもない」各自所表達的隱藏含義
    前一篇文章,說了「何もない」其實是一個病句,是中國人自創的中式日語。看到有讀者問我,「所以,為什么妹子聽到你的回覆就神色不好了呢?」這點我有點不好意思,前文竟然把這點給忘記了,本文補一下。我問了九州妹子,如果對方問:「どうしたの?」,而我想表達:「沒什麼,I'm OK」這樣的回應的話,應該怎麼說。
  • 日本上班族加班到抑鬱,五年368人「過勞死」,稱「沒有選擇」
    這一集名為《Overworkedto Suicide》,過勞自殺。「一個員工對大公司來講,什麼都算不上,可以隨時利用、隨時拋棄。」更可怕的是,幾年後,「過勞」不再是日本社會獨有的痼疾,「過勞死」成為頻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新聞熱點。然而那些逝去的生命,在一番唏噓幾度反轉之後,很快就會被遺忘。
  • 在線約會改變了人類的擇偶方式嗎;我們需要「慢下來」而不是「趕著...
    一位「熱門用戶」就表示,自己真心想在線上結識人生伴侶,但每天都要應對大量的篩選和無聊的約會請求,久而久之,線下社交忙顧不暇,線上社交只能寄託於交更多的會員費,下次能篩選出更優質更精準的對象去見面。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家旨在幫助他人即時通訊、互相交流、傳遞信息的公司,自己卻栽倒在溝通這件事上。Snap 的員工們曾抱怨 Spiegel 獨裁的管理方式和信息在公司內部都過於「保密」,今年一月,Snap 首席法律顧問在公司內部發了一份備忘錄,稱要把向媒體洩密的員工送進監獄。這讓許多員工一頭霧水,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公司的信息掌握的少之又少,何談洩密。
  • 女生約會最恨被問「9問題」...網:第4個想巴下去
    其實這很現實,因為第一次約會通常就會定生死,決定之後還要不要繼續連絡,所以男孩們,請你們一定要聰明一點,千萬不要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破壞約會。對此,國外網站《Indiatimes》就整理出女生約會時最討厭被問到的9種問題,像是「你想要生小孩嗎?」和「你薪水多少?」都上榜!
  • 馭人術:老闆要想管好員工,這10件事不能做、50句話不能說!精闢
    從馭人術的角度具體而言,老闆要想管好員工,以下10件事不能做、50句話不能說!精闢。第一件事、冷血無情,傷害自尊第1句話:你怎麼這麼笨啊!第2句話:這點兒小事,你都做不好,你還能幹什麼?第3句話:都這麼久了,你怎麼還沒解決好這個問題啊。第4句話:都是因為你太無能!第5句話:這麼簡單的事情,難道還要我教你嗎?
  • 「千問網絡」要做實體商戶的「產品經理」
    目前,全國各地不少實體商戶已經恢復營業,然而疫情給他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門店開不了,生意就做不了了嗎?或許是迫於無奈,也或許是看準了商機,不少實體商戶認識到了打造線上門店的重要性。 重慶千問萬象網絡有限公司是專注於為實體商戶提供新零售網際網路解決方案。
  • 【日本雜學】日語裡「海老」與「蝦」有什麼區別?
    自動售貨機在日本非常常見,一般會出售各種飲料,但卻很少賣蔬菜汁,這是為什麼呢?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大約一半的自動售貨機是出售飲料的,其中銷量最高的分別是罐裝咖啡、碳酸飲料、茶飲料。至於為什麼不賣蔬菜汁,日本知名飲料生產商伊藤園的負責人表示,這是因為,蔬菜汁是一種「特定人群」購買商品。 大部分情況下,自動售貨機都會選擇擺放在人來人往的路邊,為經過的路人提供茶飲和咖啡。而對於蔬菜汁,人們的喜好一般很分明,喜歡蔬菜汁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則非常不喜歡;同時,喜歡蔬菜汁的人也大多會固定喝某個牌子的產品,基於以上兩點考慮,向非特定人群出售蔬菜汁,滯銷風險比較大。
  • 日語中極易混淆的時間詞「以來」「以降」「以後」
    日語中除了「以降」之外,還有與其類似的「以後」「以來」這兩個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用法吧!「以來」的意思和用法「以來」指的是「從某個時間起直到現在」的意思,也就是表示從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不能表示將來的事。比如我們可以說「結婚以來、この町で生活しています。」(結婚以來,就一直生活在這座城市裡。)
  • 「大美人一月封面」專訪楊丞琳,一路走來,只有「好上加好」
    每個面向,都在最佳平衡點上,一路走來,只有「好上加好」由她自己主導創意的演唱會精彩圓滿落幕,新專輯「LIKE A STAR」甫風光發行,主打歌「像是一顆星星」即拿下國際性「FILMCON AWARD」2020最佳歌曲;不論是幕前活動或是私底下的Vlog和ig直播,都看得出丞琳狀態很好。
  • 「單電機就是耍流氓」?看蔚來怎麼解釋這句話
    前不久,李斌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單電機就是耍流氓」的意思,毫無意外的引發了外界的吐槽。再往前看,類似「江淮蔚來的工廠比保時捷更好」等等言論,也都在很長時間裡成為了我們的談資。從媒體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很希望蔚來能經常發出具有傳播性的話術。但仔細想想,這些爭議性的隻言片語背後,目的往往並不是毫無邏輯的吸睛。
  • 拼多多員工上到凌晨收工猝死,被爆要求員工「每月工作300小時」
    而有該公司員工爆料指出,拼多多的買菜業務是全年無休,要求員工每月工作300小時,網友痛批「這是不要命的加班文化」。財新網報導,死者生前是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業務在新疆地區的員工。元旦前後,「拼多多23歲員工深夜下班後猝死」的消息在網路上持續發酵。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例如①句中,當「何人」讀作「なにじん」時,句子的含義是問對方「是哪個國家的人」,得到的回答是國家名稱,也就是對方的國籍;而讀作「なんにん」時,則是問對方「有多少人」,得到的回答是具體的人數。②句中,當「何色」讀作「なにいろ」時,句子的含義是問「什麼顏色」,得到的回答是顏色的種類;而讀作「なんしょく」時,則是問「多少種顏色」,得到的回答是顏色的數量。要注意②句中「色」的讀音也發生改變了。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情景對話中區分「なに」與「なん」的含義以及掌握他們的用法對日語學習者而言尤為重要。
  • 「KitchenMate」獲 3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以合理價格向企業員工...
    「KitchenMate」官網據外媒報導,近日,「KitchenMate」獲得了 3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此輪融資由 Eniac Ventures 和 Golden Ventures 領投,FJ Labs 和 Techstars 參投。
  • 每天多吃 1 個雞蛋,更容易得糖尿病?「研究」到底說了什麼?
    前些天,看到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本想寫點兒什麼。還沒動筆,就被「丁香醫生」約了一篇審稿,剛好是關於這件事兒的。說實話,這篇文章寫得真是不錯,非常客觀。於是,懶惰的我,乾脆去管原作者要來原文轉載,就省得自己再吭哧吭哧爬格子了……感謝原作雲無心老師及其公眾號【松鼠雲無心】的授權。
  • 關於「成功日記」的一切
    ……成功日記是一個啟動自信心的方式——每天記得告訴自己,我曾經有多好為什麼要寫成功日記?成功日記是對待恐懼的最佳方式。艾默生說:「迎難而上,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寫的久了,思考問題的想法便改變了,第一時間會想「哪些事情是我做成功的」,這種想法是不斷前進的動力。怎麼寫成功日記?
  • 日語:「適當なことするな。」?日本老闆讓員工不要做適當的事
    比如「適當」一詞。在中文裡面,【適當】的意思是而日語的「適當」,如下圖,有相同的含義,我經常遇到這樣的詞語,看了半截就開始跑路,完全沒有注意到下面還有其他意思,於是我就鬧了笑話。所以這一次開會就被點名批評了,老闆說:「適當なことするな。」我一聽,啥?不對啊,「適當」是【恰當,適合】的意思,「するな」是【禁止,不要做】的意思,何在一起豈不就是【不要做適當的事情】嗎?那時候年輕,懟天懟地,加上老闆向來慈和,就像我們的老父親一樣,所以嘟囔著說:「適當なことをしなかったら、何をすれば良いですか?(不好好辦事,那我做什麼?)」
  • 辦公室實用句型「加班」、「請假」、「代班」、「出差」英文如何...
    另外,以下這句道地的口語用法也能代表「收工、下班」的意思!to call it a day 這句話使用的頻率很高哦!只要想表達活動告一個段落,或是建議共事者該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去休息了都適用,意思是「今天就 (暫時) 到此為止吧!」A: It’s almost 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