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班族加班到抑鬱,五年368人「過勞死」,稱「沒有選擇」

2021-01-08 Figure

「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段話對麼?不正確,因為對成年人來說,「用命拼」就像限量款盲盒,看上去挺美,可代價太高;但它很真實,因為「安逸的後果」,很可能是我們不敢面對的中年潦倒和晚景悽涼。

可怕的不是囿於「過勞」,而是無法逃離。

出品|Figure·紀錄片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好幾年。精神瀕臨崩潰,無暇顧及周圍的風景,四季不辨,晝夜不分。每天耷拉著頭,拖著沉重的步伐去上班、一坐上辦公室的椅子,眼前就只有電腦,也聽不見周圍的聲音……」

中原翔太曾經是位系統工程師,高級「碼農」。正常工作八小時加「自願加班」八小時,這樣的工作,他做了八年。因工作過度,睡眠不足和壓力,中原翔遭受抑鬱困擾,卻不敢尋求幫助。

因為「害怕生病就會被解僱;害怕失去這份體面的正式工作後,我的人生就玩完了;特別害怕自己會忍受不了這樣的痛苦而輕生。」

攝影師:深田志穂

2014年,電影製片人、攝影師深田志穂(Shiho Fukada),將自己對日本底層社會人群的觀察,製作成系列記錄短片《日本的即拋型工人(Japan'sdisposable workers)》,中原翔太是第三集的主角之一。

這一集名為《Overworkedto Suicide》,過勞自殺。「一個員工對大公司來講,什麼都算不上,可以隨時利用、隨時拋棄。」

更可怕的是,幾年後,「過勞」不再是日本社會獨有的痼疾,「過勞死」成為頻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新聞熱點。然而那些逝去的生命,在一番唏噓幾度反轉之後,很快就會被遺忘。

過勞日本

日本人喜歡用文字造新詞、新梗,比如「社畜」,公司會社的牲畜;再比如「過勞死」(karoshi),2002年,這個詞被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電子版》正式收錄。

第一宗有記錄的過勞死個案就發生在日本:一名29歲男性員工在公司猝死於中風,但沒有引起太多在意。直到同公司幾位較高職位的壯年行政人員,在沒有明顯疾病情況下先後猝死,才引起媒體和關注,「過勞死」現象從1980年代末開始,成為日本社會的熱議話題。

早在1947年,日本就頒布了《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員工每天工作8小時,但幾十年來很少有企業遵照執行。

攝影師:深田志穂

1989年,學者森岡孝二在文章中推算:大約四分之一的日本員工每月加班超過80個小時,這些額外工作時間通常是無償的。每年過勞死人數達1.7萬人,高於交通事故死亡。

2016年,日本政府發布首部關於過勞死的白皮書顯示,五分之一的企業員工有過勞死的危險;約21.3%的日本員工平均每周工作49小時或以上,遠高於美國的16.4%,英國的12.5%和法國的10.4%。

用NHK的說法就是:每一年,日本人要比歐洲人多工作3個月。他們還給出了一組數據:2018年之前的五年間,日本共有368人死於過勞死。

過勞自殺

過勞帶來的不止於身體健康,還有精神層面損傷。

2016年高橋茉莉過勞自殺事件,使得日本人意識到過勞、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聯,並認定僱主責任重大——這是日本第一宗被官方認定為「過勞自殺」的案例。

24歲的高橋茉莉,從日本最好的東京大學畢業,在全球知名的日本電通廣告公司工作。在人們的觀念中,這就是幸福人生的開始。

然而,入職不到一年,她就從宿舍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花季年華。

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根據高橋的打卡記錄,她曾在一個月內加班130個小時,遠遠超過公司承認的約69.9小時——電通的員工協議規定:一個月加班70個小時是上限。

高橋自殺身亡之後,生前在Twitter上留下的讓人絕望的字句才被注意到:「假日加班準備的材料,竟然被批的一文不值,讓人身心俱疲」「除了想睡覺,我已經失去任何渴望了」「人生是為了活著才工作,還是為了工作才活著,我已經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

「在日本人為什麼工作這麼多?我感到沮喪的原因肯定是勞累過度。」一位程式設計師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我無能為力。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是感到煩躁,疲憊和噁心。我試圖用藥物抑制這些感覺,但是我覺得最近我的藥物療效越來越差。我好擔心,我該怎麼辦?」

他的母親西垣美代代後來發現,兒子的74名同事中,有13名因為抑鬱而休假或辭職。但兒子老闆的說法,讓她感到驚訝:「這裡的每個人都患有抑鬱症。學會與抑鬱症一起工作,是專業精神的真正標誌。」

攝影師:深田志穂

日本政府對過勞死問題採取了一些舉措:一旦經認定為過勞死,受害者家屬每年會獲得政府約2萬美元、公司方面最多160萬美元的賠償。

厚生勞動省設定每年11月為日本的「防止過度勞累死亡啟蒙月」,對「過勞死」問題展開宣傳,各縣府道政府也有自己的「縣民不加班日」等活動。

2019年10月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發布了《令和元年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其中對過勞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

如果員工一個月內在法定時間外超時工作累計超80個小時,並因為過度疲勞引發死亡的現象,即為過勞死。

儘管有了這些法律和措施保障,但是否冒著「死亡」的風險從事過勞的工作,依然無法由員工個人來決定。

刺入國家命運的雙刃劍

一直以來,對日本社會過勞死問題成因的分析中,日本員工對勤勞的認同、對集體的服從,都被當做是重要因素。

在戰後一代的日本人心中,為公司「出生入死是偉大的」,信奉「加班光榮,休息恥辱」。據Expedia調查,68%的日本員工對「帶薪休假」感到羞恥。很多員工即使早早完成了手上的工作,也不敢早下班,以避免成為公司的「異類」,影響了自己的職業前程。在這種劇場效應下,加班文化愈演愈烈。

企業歡迎這種現象,開始資助工會、文化團體,公司提供宿舍、交通接泊和娛樂設施、醫務室和育兒中心——美其名曰「企業文化」。

在這時候,工作對生活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美好的未來、階層上升似乎唾手可得,只需要你「奮鬥」。

攝影師:深田志穂

剛剛去世的著名學者傅高義,1963年發表的《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描述了當時大量穩定就職於大公司的日本工薪階層崛起的狀況,工作穩定、消費自由、晉升可期的工薪族模式逐漸成為日本青年人心中最為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

被稱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更是將工作稱作一種修行,一種「燃」的精神——是不是覺得很耳熟,「福報說」該認祖歸宗了吧?

日本確實在這種高漲的社會情緒中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生於1965年的日本作家金子由紀子,在《不被理想束縛的生活》一書中這樣描繪:「那是一個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年代。日本經濟一路向上,人口增加,都市擴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1984年東京奧運會、持續20年股市房價暴漲、貴婦全球掃蕩奢侈品……一切如夢幻般美好,然而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迅速破滅,社會陷入崩潰邊緣。上班族們發現,儘管還有一份工作可以餬口,但曾經作為公司鼓勵的種種福利已經變成枷鎖,時時提醒人們:工作便是生活,生活離不開工作。

沒有選擇的選擇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做過一個預言:100年後,人類每周的勞動時間只需要10~15小時,人們會因為閒得無聊而煩惱。

事實上,人類也確實經歷過一段「工作時間越來越短」的美好時光,我們有了8小時工作制,一周雙休成為全球主流。然而好景不長,正常的工作時間縮短了,加班卻越來越嚴重……

為什麼在生產力日漸發展、經濟效率不斷提升的今天,人們期待的「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而是進入了新的「過度勞累的時代」?

森岡孝二在2005年出版的《過勞時代》一書中提到:技術革命與信息資本主義為過勞時代提供了技術支持。「儘管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帶來了方便的社交工具,但越來越被當作生產工具來使用,它並未帶來工作量的減少,反而是延長了人們的工作時間」。

過於發達的通訊,模糊了工作與家庭的邊界,以時間為核心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和心理期待。

這是一個以數字為核心的龐大體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螺絲釘,不斷地被推著走,需要不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KPI。

「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攝影師:深田志穂

國家也被捲入競爭中。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中文版序言中提到:日本的長時間勞動,是阻礙中國縮短勞動時間的重要原因。反過來,中國的長時間勞動又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過勞問題。

「在勞動時間問題上,其實全世界的員工都在進行艱難的博弈。如果世界各國的勞動者不能齊心協力,這場博弈的勝利者就不會是勞動者。」

諷刺的是,森岡孝二一生都在為改善過勞問題而奔波,卻在2018年8月1日因勞累引發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惡化而逝世。這一天,離他完成《過勞時代》的中文版序,不到一個月。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

2016年,中國臺灣TVBS電視臺拍了一部名為《誰偷走了臺灣薪水》的紀錄片,片中提到父女二人,都是做從事企劃工作:父親30歲時就拿到了每月38000元新臺幣(約合9000元人民幣)的薪水,而女兒30歲時,月薪是39000元新臺幣,漲勢感人。當臺灣媒體批評這一代人「不敢吃苦」時,女兒的話一針見血:「恐怕是我們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吧」。

在經濟蒸蒸日上的年代裡,人們沒有理由去想像未來的生活會比當下更糟糕。而當經濟增長放緩,貧富差距拉大,「充滿希望的未來」成為了奢侈品,「打工人」應運而生。

2018年,日本NHK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一位68歲的老人青山政思,年輕時憑自己的奮鬥躋身中產階級。他曾以為憑藉退休前攢下的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足夠自己養老了。結果發現存款跑不過通脹,更負擔不起91歲母親的護理費,一盒廉價的小菜要分2-3頓吃。

他和片中那些為了生存出來上班的老人一樣,正是當年帶領日本走向鼎盛的「過勞一代」。

攝影師:深田志穂

2020年10月,人類學家項飆接受專訪時談及熱門詞彙「內卷」,說:「現在內卷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就是沒有退出的機制,不允許你退出。」

《奇葩說》曾經有一期辯題是:「生活被工作填滿,辭職嗎?」主持人蔡康永說:「生活不要被工作填滿,我覺得是對的。可是生活該被什麼填滿呢?生活之所以填不滿,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但當年輕人看不到未來,或者說無法看到美好的未來時,真敢辭職么?沒有答案。

如果不選擇過勞,是不是一定要承擔「安逸的結果」?沒有答案。

紀錄片中那些人不敢去冒險。是什麼令他們不敢冒險,體制?資本?沒有答案。

唯一肯定的答案是:一個員工對大公司、對社會來講,什麼都算不上,但是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卻是無可替代。

資料來源:

紀錄片《日本的即拋型工人(Japan's disposable workers)》

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

紀錄片《誰偷走了臺灣薪水》

《拼多多 23 歲員工加班後猝死,打工人難逃「過勞時代」》

《日本的過勞死文化是怎麼來的?》

《每個過勞死的「社畜」身上,都有你的影子..》

《猝死低齡化: 那些被迫下沉「逐底競爭」的年輕人》

- END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辦公室實用句型「加班」、「請假」、「代班」、「出差」英文如何...
    打工、實習難免需要「請假」、找人「代班」對上班族來說「加班」更是常態偶爾還需要「出差」想去海外實習或到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們,這些工作上超級實用的英文不能不會啊!*補充:have one’s hands full忙不過來、忙得不可開交當你手邊有一堆待辦事項未完成,而又必須在時間內完成工作進度時,可以用 have your hands full 來具體地形容「應接不暇」的窘境。下班說到「上班」,我們馬上想到 go to work.,至於「下班、收工」怎麼說呢?
  • 拿命換錢的打工人,下一個「過勞死」會不會是你?
    原創 jiu 丁香醫生 收錄於話題#過勞1#猝死1#健康新事3長期疲勞,熬夜加班,上班猝死……太多類似的新聞不斷重複。死亡陰影下,每個黑著眼圈的職場人,都會在加班的深夜思考一個問題:「下一個倒在路邊的,會是我麼?」
  • 「上班族」的英文是?用英文聊坐辦公室的優缺點
    職場英文整天坐在辦公室,覺得好膩哦但其實當個上班族也有不少好處上班族的英文怎麼說呢?一起來用英文聊聊當上班族的好處吧!office worker / desk jockey (n.) 上班族office 意指「辦公室」,office worker 指的即是「在辦公室上班的人;上班族」。
  • 【日本雜學】日語裡「海老」與「蝦」有什麼區別?
    自動售貨機在日本非常常見,一般會出售各種飲料,但卻很少賣蔬菜汁,這是為什麼呢?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大約一半的自動售貨機是出售飲料的,其中銷量最高的分別是罐裝咖啡、碳酸飲料、茶飲料。至於為什麼不賣蔬菜汁,日本知名飲料生產商伊藤園的負責人表示,這是因為,蔬菜汁是一種「特定人群」購買商品。 大部分情況下,自動售貨機都會選擇擺放在人來人往的路邊,為經過的路人提供茶飲和咖啡。而對於蔬菜汁,人們的喜好一般很分明,喜歡蔬菜汁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則非常不喜歡;同時,喜歡蔬菜汁的人也大多會固定喝某個牌子的產品,基於以上兩點考慮,向非特定人群出售蔬菜汁,滯銷風險比較大。
  • 日本人也愛用!「唐吉訶德」店長推薦人氣商品
    到日本旅行,除了玩樂和品嘗美食,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選項。那麼在日本購物有沒有什麼能省時省力還省錢的選貨的好去處呢?免稅商店「Don Quijote(ドンキホーテ)」(唐吉訶德)是個不錯的選擇!日本最大的免稅商店「Don Quijote(ドンキホーテ)」(唐吉訶德)裡面的東西無奇不有,究竟這麼多的品項裡面,哪些是必買的超人氣商品呢?
  • 原來日語「髒話」也會問候對方家人?教科書上沒有的4句日本髒話
    因為漁夫捕魚利用大網撈魚,還是會捕撈到大量的小魚,也無法區別種類,所以價值低。這個字,本來是漁師或海鮮市場的人在使用的。因為「雑魚」是價值不高的小魚,所以衍生出「弱小、地位或價值低下」的意思。罵人「雑魚」的話,就是在罵很弱。這個字在電玩裡面也很常出現,電玩裡很弱的角色,日文會說「雑魚キャラ」(雜魚角色),很弱的敵人也會叫「雑魚」。常玩日本電玩的人,應該都認識這個字吧!
  • 從「貓都討厭」到「高大上」,藍鰭金槍魚的食用史真是跌宕起伏!
    「下等魚」?Trevor Corson 在《 The Story of Sushi 》(暫譯:壽司的故事)書中指出, 1830 – 1840 年代初,鮪魚漁獲量稍微攀升,成了東京街頭小販眼中的便宜魚肉,肉質稱不上有多美味,甚至背負著「連貓都討厭」的罵名。
  • 日本首家辦公咖啡廳「SMART LOUNGE」
    到日本除了單純的旅行,有時也會因為工作需要,那麼在曬有沒有什麼地方能邊工作也能邊放鬆一下心情的地方呢?答案是:有!比如全日本第一家專為上班族設計的星巴克「SMART LOUNGE」。專為工作需求設計「SMART LOUNGE」店內最大亮點,就是專為個人工作者設計的「SMART LOUNGE」。裡面又分成「窗邊個人座位區」、「內部隱私包廂」以及需要額外付費的「密閉式包廂區」:① 窗邊個人座位區,專注指數★★☆☆☆落地窗前共15個單人座位,座位間都用燈柱隔開。適合簡單處理文書,或臨時有緊急狀況需要處理的輕專注工作。
  • 日本新瀉職人之都「三條」一日遊行程
    ▋充滿溫度與熱情的「職人之都」新瀉三條市三條市與鄰近的燕市合稱「燕三條」地區,從江戶時代開始就以發展刀具、餐具等金屬器具以聞名。燕三條地區聚滿了手藝熟練的職人工匠,也因為有繼承自前人的技術,不只日本國內,連世界其他地方都對燕三條的出品致以極高評價。這次實際探訪以後發現,不只是金屬工業的職人,其他手藝的工匠甚至是餐廳的廚師,每個崗位的人都彷佛有一種「職人氣質」。
  • 進出日本岡山3種路線與「JR岡山站」新幹線轉乘教學
    「樂吃購!日本」替大家整理好從前往岡山最方便迅速的三種交通方式,並簡單介紹如何從岡山最大車站「JR岡山站」轉搭新幹線,以照片依序說明,簡單明了!▋前往日本岡山三大交通方式路線1:直飛「岡山機場」直接搭飛機前往岡山機場,無疑最迅速方便!
  • 香港社團「新義安」「屯門之虎」「黎志強」慘遭小弟「謀朝篡位」
    黎志強,出生於1958年的香港屯門,當時黑幫勢力盛行,受大時代影響下,黎志強從小喜歡練武,骨骼精煉,爭強好勝,很快就成為小夥伴們口中的「大哥」,小夥伴們表面上都以「強哥」稱呼他,表面是如此,他能打,他說了算,背地裡卻為了嘲笑他而稱他為「豬頭細」,這個暱稱在後來也被黎志強慢慢接受,區區一暱稱,無傷大雅。
  • 日語中極易混淆的時間詞「以來」「以降」「以後」
    日語中除了「以降」之外,還有與其類似的「以後」「以來」這兩個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用法吧!「以來」的意思和用法「以來」指的是「從某個時間起直到現在」的意思,也就是表示從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不能表示將來的事。比如我們可以說「結婚以來、この町で生活しています。」(結婚以來,就一直生活在這座城市裡。)
  • 「忠犬八公」真是「忠犬」嗎?
    關於「忠犬八公」的故事,大家即使沒看過相關電影,想必也知道個大概。在澀谷站外,「忠犬八公」的雕像已然成為東京最受歡迎的會面地點之一。「忠犬八公」是一隻秋田犬,原本是東京大學農業系教授「上野英三郎」家的狗狗。每天早上,「八公」都會陪主人到澀谷站去乘車上班,直到傍晚時分再去接他回家。
  • 散步時間到了! 門口「地獄三柴犬」同步眼神死逼視主人:?
    日本一名飼主家中飼養3隻柴犬,幾乎每天都會帶它們到戶外散步放風,這天已經超過平時的散步時間,飼主從遠處發現門口出現「地獄三柴犬」,集體坐在一起,同步眼神死緊緊地盯著鏡頭,讓他當場哭笑不得,趕緊穿上衣服去遛狗。
  • 他筆下的「臺灣人日常」插畫風靡日本
    最近,有位作品風靡日本的臺灣插畫家,他的「臺灣人日常」使得日本妹愛不釋手。臺灣藝術家 李漢強的作品最近在日本新宿展出。李漢強自2012年大學畢業後就定居東京。他自2014年起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展出藝術作品,多以「臺灣人的日常」為發想,值得細細玩味。
  • 日語中「醫者」「醫師」「先生」的區別是什麼?
    「醫生」在日語中的說法有「醫者」「醫師」「先生」等,區別是什麼? 在日本的醫療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醫者」「醫師」「先生」這三個詞,而且通常都翻譯為「醫生」。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日本人為什麼這麼喜歡「遛老鼠」?因為它萌啊!
    既然叫做「水豚」,就跟水有關,由於它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水,所以夏天會做水療SPA,冬天更愛泡溫泉,有時候甚至泡到睡著。在冬至這天,在日本動物園裡的水豚,還會依照日本人習俗,泡在暖呼呼的柚子湯裡,比泡溫泉的猴子還吸睛。
  • 日本自由行:結緣聖地「島根」、柯南故鄉「鳥取」旅遊新提案
    山陽山陰地區自由行時,一定會把重點觀光區域放在「島根」與「鳥取」兩地。島根有超人氣結緣神社「出雲大社」,鳥取則是經典漫畫《鬼太郎》作者水木茂、《名偵探柯南》作者青山剛昌的故鄉,縣內的「鳥取砂丘」也非常有名!但除了這些必去景點之外,還有哪些在地人推薦的地方可以排入行程呢?這篇文章就幫大家準備一份前往島根、鳥取時的有趣景點大整理!
  • 「炭仌」是啥「仌」
    今天和夫人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在飲料區域夫人拿起兩瓶農夫山泉的新品咖啡,我首先注意到的是瓶子材質和造型都是和進口超市入口的日本飲料瓶很像
  • 日本自由行:「咖啡」控不可錯過的神戶「特色」咖啡廳
    在日本居住了一段時間後,慢慢的習慣後發現已經對日本的「購物」和「觀光」日程「免疫力」了!每到周末最喜歡的節目就是找一個寬敞的空間,可以盡情的和姊妹們聊聊天,度過愉快的下午茶時光,真的沒有什麼比這樣來的更輕鬆悠閒了!而且對「咖啡廳」成痴的小編來說,每次在網絡上找到有趣的店家後,最期待的就是親身去體驗一下,這漸漸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且是怎麼戒也戒不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