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階段,要不要教孩子學習英語呢?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如何輔導呢。孩子觀察事物呢,往往會以直觀為主。也就是童言無忌,看到就說到。所以呢,這個時候,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能夠將看到,聽到,感到的事物,表達分享出來。這樣,家長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輔助和引導,從而啟發孩子思考。更有利於後期的學習和進步,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能將內心想法都表達出來,家長呢,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全面透徹地認知。學習英語呢,是為了夯實基礎,為學科做準備。那為什麼不在學科的時候,再去學呢。在學科的時候,老師更多地增加知識,培養孩子理解和思考力。那如何去理解,怎麼去思考,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如果沒有紮實的實踐基礎,拿什麼去思考呢。思考的根源就是實踐,英語思維,就是在英語環境下實踐,從而收穫感知和體會。
對待少兒英語學習上,有的家長會覺得沒必要。但是呢,雖然嘴上這麼說,還是會注意,同學的英語學習情況。為什麼呢,如果其他孩子都有良好英語學習的習慣,家長自然會著急,特別是看到孩子學習不理想的時候。怎麼辦呢?有時候,要在事上練。在英語學習上,不要建立在情緒上。比如那個地方有不足,家長要清楚,是英語聽力還是口語,閱讀理解,還是寫作呢。明白了學習上的不足,其實呢,也是在了解孩子的行為和表達方式。從而更清楚地去理解孩子,相互溝通,才能彼此成長,共同進步。孩子是家長的影子,給孩子選擇英語啟蒙,就是家長自己在選擇。現在操心多了,是為了將來少操心。如果現在讓孩子放鬆,缺乏了學習能力和勤奮的精神,就會形成習慣。等後期學科增加,家長會不斷地去催促,效果未必理想,因為不理解。
多和孩子溝通,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學習能力。因為學習呢,語言是為了輔助實踐,實踐是為了提升學習。相互促進,而不可或缺。家長會說,英語很難學。為什麼難呢,是努力很多,提升很慢;稍不努力,下降速度很快。為什麼呢,我們要考慮到根本。語言的根本是實踐。孩子實踐能力下降了,為什麼實踐能力下降呢,是看得多了,動手能力下降了;記憶的多了,思考機會少了。思考就是在實踐。所以,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往往以之前的實踐為基礎。而之前的實踐是什麼,是漢語環境下的思考。所以,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去翻譯和轉述。這樣呢,就是建立在詞義和發音的記憶上,如果詞義記憶不準確,使用就不夠靈活。在閱讀的時候,就可能發生偏差,而影響結果的判斷。
在英語閱讀中,怎麼鍛鍊理解能力呢。其實呢,就是在鍛鍊孩子實踐能力。藉助於英語單詞或句子,就像鏡子一樣,來觀察自己的實踐,有哪些體會,可以得到什麼結論。閱讀單詞的時候,思考的是語境。語境是實踐的結果,實踐又是要靠思考的。如果沒有思考,就沒辦法實踐。當孩子在閱讀英語的時候,就要靠思考才能理解。所以,從小鍛鍊孩子動腦,更要培養語言實踐能力。啟蒙階段,有家長說,如果英語和漢語一起學,會不會混淆發音呢?這個是家長自以為的。在英語學習中,思維中是語境,也就是實踐。只有實踐為根本,在語言表達上才不會出錯。如果只在表面上記憶,怎麼去思考呢。
沒有思考,就不知道怎麼使用,如何去用。用是看不見的,所以,在外在模仿和練習的時候,要注重內在思維的訓練。思考,並不是很難;在實踐中善於去發現,正確引導孩子行為和表達。如果家長都把工作的熱情,認真地態度,放在孩子的溝通和輔導上,在事上鍛鍊學習能力;那還有什麼語言不能學習呢。有家長說,自己不懂英語,就沒辦法輔導孩子啊。其實,家長需要培養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英語知識那麼多,怎麼能面面俱到呢?能夠把英語閱讀,當成故事,從中吸取營養,有所體會,能夠樂於分享,善於交流,還有什麼不能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