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學習內容本身,更要注重孩子基礎素養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注重能力培養,而國內的培訓更注重集體意識和共同力量。少兒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訓練,就是在交流中體現其使用價值,在使用的時候更進一步鍛鍊了英語能力,其實只靠嘴巴說,靠發音,都會;就像學拉小提琴,學吹笛子一樣,音調都能學會,但是能不能演湊成曲子,靠的不是會音調就能的。相信很多孩子學英語的時候,大部分是在小課堂上,幾個小朋友一起跟著老師來學,有中教也有外教老師。我們說漢語的人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先要自己解決,如果自己解決不了的會第一時間求助於身邊的人,求助於正確的人,這也是一種能力;而國外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少會主動求助別人;這個和文化背景教育有關;我們的小朋友從小在集體的環境中成長,老師也教會了孩子如何去互幫互助,如何去關心和愛護別人,如果去求助於集體的力量。那這和學英語有什麼關係嗎?就是說在學英語的同時,不能純粹的學聽說讀寫的能力和方法,更要注重孩子的素質培養和品德教育,這些遠比能力更重要。
當年劉邦,劉備,朱元璋,本身沒什麼能力,但是卻能統籌安排能力比自己強很多倍的人,就是在於其內在的軟實力,在於胸懷和氣度;能力再強的人,如果沒有品德做基礎,也只是高級的技術工人;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自己孤掌難鳴;很多時候做成功一件事很容易,但是能做成大事就要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少兒英語學習,學好英語並不難,只要勤下功夫,多學多練,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通過鞏固,理解,思考,實踐,應用來學會學好。特別是在3-6歲的少兒英語啟蒙學習階段,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塑造關鍵時期,更善於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把握這個時機,經過中外教老師的悉心培訓和指導,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到真正學的時候再學不遲;確實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中,能學的時候,該學的時候,自然會教,但是老師教的是知識點,真正能力的培養卻要靠孩子自己去把握。
小學階段的孩子,就開始自己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學習上的事情也不太喜歡家長在旁邊指指點點;孩子在培訓機構或者學校接觸其他小朋友時間長了,就會相互幫忙,互助互愛;隨著功課的增加,投入到能力和素養培訓方面時間就會越少,而這個時候的孩子的素質就會被影響或者影響其他小朋友;如果一個人能力並沒有增加,反而不斷增加工作量,就會感到很累;所以3-12歲階段的孩子,能力培養顯得尤為突出,就像品德是樹根,能力是樹幹,知識才是樹葉。少兒英語是學習階段應該掌握的是能力,但是更要通過知識來訓練能力,通過實踐練習來加強鞏固,並不是到該學的時候,就能把學習效率提高很多,反而是課後認真的複習,思考和理解;家長都不提倡孩子學業太多,學習太累;但是家長也要給孩子尋找更利於學習,輕鬆的方法和技巧;有的家長當孩子知識點或題目上錯的比較多,就專門針對這些點來彌補和補習,就像頭疼的時候,一心是讓頭不疼一樣。
幼少兒英語教學助長,不能只靠老師去教,學包括教和學,學和教各佔一半,不必過於依賴培訓機構和老師,畢竟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現在很多人接受培訓就是能了解就行了,那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幼少兒階段,孩子學習不能只為了獲取知識,老師教孩子學,孩子跟著老師學,家長不能袖手旁觀的;就像家長教孩子吃麵包,孩子吃麵包一樣,家長教孩子吃的過程和方式,孩子要學會舉一反三,不能學會了吃麵包,就只會吃麵包,碰到其他的就不知道吃了;道理聽起來挺簡單的,但是學少兒英語的過程也是如此,聽力,字母發音,詞彙認知,語法結構,自然拼讀,口語訓練,閱讀理解,拼寫,寫作等過程,都是在鍛鍊孩子的能力;為什麼漢語學習過程,沒這麼複雜呢?漢語是母語,就像孩子餓了就會叫媽媽一樣;而英語是第二語言,需要另外建立一個語言思維和表達系統,英語學習不像其他學科或技術,勤加練習短期就可以有所掌握,英語學習是要調動耳朵,眼睛,嘴巴,大腦思考的過程,而不是固定不變,掌握了就結束了。甚至小學,初中,大學這些階段都會要接觸到的。如果在英語學習方面能力比較薄弱,而不加以重視,多學多練,後期的學習也是在細枝末梢上下功夫在,漢語思維上去找英語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