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兩個出遊的好時節:暮春生機盎然,春風送暖;晚秋層林盡染,天高雲淡。古代交通不便,可也抵不住古人有一顆想要在路上的心。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多的是「文藝驢友」秋遊的身影。無論是「隱逸田園客」陶淵明,還是「文藝女青年」李清照,都曾吟詠過這個「橙黃橘綠時」。讓我們一起來「翻一翻」古人的秋遊「朋友圈」,看看他們出遊都會做什麼。
登高
古人有登高的傳統,特別是秋季,在颯爽秋風中登高遠望,仿佛天地萬物可以盡收眼底。登山則情滿於山,登高抒懷也成為了中國文人在秋日的「必打卡項目」之一。
《早秋遊山寺》
唐 李鹹用
閒臥雲巖穩,攀緣笑戲猱。
靜於諸境靜,高卻眾山高。
至理無言了,浮生一夢勞。
清風朝復暮,四海自波濤。
《秋遊雁蕩道中》
宋 杜範
遙睇前峰已出奇,從今便合辦新詩。
山靈似是知予意,擁翠來迎步步移。
《踏莎行·秋入雲山》
宋 張掄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
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
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遊湖
炎熱的夏天過去,迎著習習涼風,攜三五好友泛舟湖上,或是沿著湖邊隨性漫步,令人心生愉悅。等到夕陽西下,在湖上欣賞落日霞光,也是別有一番意趣。
《秋遊》
唐 白居易
下馬閒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
何事古今詩句裡,不多說著洛陽秋。
《早秋遊湖上亭》
唐 劉威
危亭秋尚早,野思已無窮。
竹葉一尊酒,荷香四座風。
曉煙孤嶼外,歸鳥夕陽中。
漸愛湖光冷,移舟月滿空。
《晚秋遊中溪》
唐 唐彥謙
淡竹岡前沙雁飛,小花尖下柘丸肥。
山雲不捲雨自薄,天氣欲寒人正歸。
招伴只須新稻酒,臨風猶有舊苔磯。
故人舊業依稀在,怪石老松今是非。
賞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古人對它有著很深厚的情感。菊是長壽之花,又因其高潔、柔和的性格被文人所喜愛,結伴賞菊是詩人們在秋季常見的聚會方式。
《飲酒(其五)》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村行》
宋 王禹偁(chēng)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新秋晚眺》
清 德隱
山中多晚涼,清風厲秋節。
遙瞻四五峰,壁立皆奇絕。
修竹傍林開,喬松倚巖列。
黃菊散芳叢,清泉凝白雪。
對此懷素心,千裡共明月。
願保幽貞姿,歲寒雙皎潔。
觀楓
楓葉是秋天的寵兒,只有在秋天才能收穫「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極致之美。在詩詞之中,楓林無疑是深秋最好的搭檔。只有在秋天的楓林中,才有從枝葉間灑下來的陽光、織錦地毯般的落葉和層次豐富的自然色彩,使人仿佛置身仙境之中。
《山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日野步和王覺民十六首》
宋 王之道
揉藍拍岸秋濤信,列炬緣山夜燒痕。
楓葉經霜紅更好,晚來扶杖過前村。
《野步》
清 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遊。
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品桂
如果要用一種味道來形容秋天,那一定是丹桂香。一年秋意濃,十裡桂花香。桂花自古深受人們所喜愛,它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在秋遊之時,一縷幽香鑽入鼻子,可以瞬間點亮心情,文人們常常會寫個「小日記」記錄一下。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鷓鴣天·桂花》
宋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關子東約中秋遊天竺再用前韻有詩和之》
宋 王之望
湖光盡處兩山開,夾道蒼松鬱壯哉。
水過冷泉雙澗合,石飛天竺一峰來。
勝遊喜有幽人約,佳句俄催爽氣回。
桂子中秋正芬馥,流霞好泛月邊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