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純粹是因為一個讀者的留言。寫完後,覺得很洩氣。這枯燥的玩意兒誰要看啊。嘆氣一聲。
「視」的偏旁是「礻」,還是「見」?
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個特別愛思考問題、心思細膩的人。其實,不止一個讀者,還有不少人在問。
我們一般習慣說「河」「湖」「汲」等字的偏旁是「氵」,說「梧」「桐」「枷」的偏旁是「木」,說「熱」「烈」的偏旁是「灬」(灬:同「火」)。
在大家心裡,一個漢字表示意義的部分就是偏旁,而表示讀音的部分就不是偏旁。
那麼「視」呢?
「視」,由「示」(礻)和「見」構成,表示意義的部分是「見」,表示讀音的部分是「礻」。偏旁不應該是「見」嗎?
左邊部分都是「礻」,怎麼「視」和「祺」「神」表示讀音和意義的部分不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視」和「神」中的「礻」不同。
視,就是「看」。它最初是有「目」的,有一段時間寫作「眎」,後來不知怎麼變成了「視」這個樣子。
其餘的很多帶「礻」的漢字,如神、祥、社、祇、祥、福等字,多與祭祀、禱祝、吉祥有關。
所以,提問的人真的是用心了。
其次,「礻」和「見」都是「視」的偏旁。
漢字的六種構成方式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形聲字佔漢字的80%以上,它一般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形旁表示全字的意義,聲旁表示全字的讀音。
「綺」,是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讀「qǐ」,那麼,「糹」就是形旁,「奇」就是聲旁。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形聲字的讀音與聲旁的讀音已經有了較大的差別。
《現代漢語詞典》這樣定義「偏旁」:是漢字形體中常常出現的某些組成部分。「偏」「伽」「伍」中的「亻」就是偏旁,「偏」「匾」「翩」中的「扁」就是偏旁。說白了,就是多個漢字有了同一個組成部分,就產生了「偏旁」。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偏」字,「亻」和「扁」都是偏旁,只不過「亻」是形旁,「扁」是聲旁。
同樣,「箭」,「⺮」和「前」都是偏旁。
一句話,形旁和聲旁都是偏旁。它可以在左邊,在右邊,在上面,在下面。
所以,「視」的「礻」和「見」都是偏旁。
最後,「礻」是偏旁,也是偏旁部首。
「偏旁」和「偏旁部首」不是同一個意思。
部首,就是漢字的第一筆畫或形旁。部首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便於我們在字典中快速找到某個字,所以,一個字的偏旁是什麼,可以由漢字本身的形體、意義決定,也可以由人規定。
我們查字典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音序檢字法,部首檢字法。部首檢字法就要依靠部首。漢字的部首大約有200個,最少的部首隻有一畫,比如「一」「丿」;多的有十幾畫,比如「鹿」「鼎」。
我們平時說的「偏旁部首」,其實是部首,而不是「偏旁」。
「視」的偏旁部首被規定為「礻」,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視」是一個很特殊的字,它是少有的偏旁部首是聲旁的漢字。
這其實就是根據字形規定的,不要問為什麼。
當然,字典也很人性化,如果查偏旁部首「見」,也可以找到「視」,只不過在旁邊加了個小圓點,以示提醒。
明確一下,「視」的偏旁部首是「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