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馮文雅)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人已達2.41億人,佔總人口比重17.3%。也就意味著,再過30年,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那麼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近年來,為了讓老年人過上更好的晚年生活,各地紛紛推出「老有所依」的新舉措、新方法,用行動證明「做好養老工作,我們是認真的!」
廣東:積極探索養老「新模式」
《廣東省養老機構星級評定管理辦法(試行)》於日前出爐,並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作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首批城市和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深圳鼓勵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養老機構,目前獲星級評定的養老機構已達7家。
作為超大型城市,廣州的戶籍老年人口高達161萬人,老齡化社會特徵突出。2016年開始推廣的老人飯堂,經過幾年發展,已全面覆蓋街道和村居,緩解了老人因兒女白天上班、中午吃飯難的問題,在全市深受歡迎。這種政府引領、社會運營、人人參與的助老模式,有利於提升居家養老的服務質量。
河南:打造家門口的養老模式
子女做好一碗湯後端到父母家還沒有涼,就是最好的居住距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婚姻、住房等諸多原因,「一碗湯的距離」往往難以實現。
怎麼辦?社區居家養老來幫忙。7月25日,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下發《2018年推進健康養老產業轉型發展專項方案》,力求通過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來破解各類養老難題。
鄭州市財政局、民政局日前共同出臺《鄭州市城鄉養老照料設施建設資助和運營管理暫行辦法》,提出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標準,並對自建改建養老床位進行補貼,每張床位最高可補6萬元。
武漢:「嵌入式」居家養老兩年內實現大面積覆蓋
近年來,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民政局率先探索養老服務的綜合改革,創造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託、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全覆蓋式養老服務格局。
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為加大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將在全區新建10所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和8所農村互助照料中心,將為社區的空巢老人、高齡老人等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群提供休閒娛樂、個人看護、保健康復等日間照料服務。到2020年,臨空港經開區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將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
居家養老+智慧醫療 杭州獨居老人在家享一鍵式定製服務
子女在外時利用手機24小時觀察父母在家情況,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通過手機一鍵輕鬆訂購新鮮食材,坐等配送到家……近日,這些理想化的居家養老手段在杭州清波街道清波門社區的部分獨居老年居民家中成為了現實。
天津河西有個養老「世外桃源」:活動豐富 醫生24小時值班
在天津市河西區,有一處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這裡有舒適的環境,有志趣相投的夥伴,有醫養結合的特色服務,還有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河西區微山路27號的愛晚亭養老院,在先進的養老新理念、新趨勢實踐中,一群銀齡老人享受著別樣的幸福晚年生活。
四川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綠樹、荷塘,陽光從屋子角落投射下來,打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上,與周圍的碧水綠林交相輝映。走進位於眉山市東坡區的龔村養護中心,完全想像不到它是一座養老院。
四川省老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自去年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以來,全省共投入資金6.9億元,培訓37939人次,併集中整治了2774家不合格的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