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4日在世紀劇院首演至今,計劃在京演出80場的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已經演出了63 場,票房收入達到1300萬元。如果再加上此前在上海演出的32場,該劇目前已經收穫2900萬元票房。
中方製作人、亞洲聯創公司總經理田元說:「如果再加上贊助、衍生產品收益等,收回3000萬元製作成本應該不成問題。」不過,底氣十足的她最想說的,倒不是賺錢與否的生意經,而是在合作過程中從英國版權方取來的另一本經——關於音樂劇製作、運營的職業化模式和產業化標準。從長遠看,這是一筆更大的財富。
很多內容都是我們沒想到的
2010年6月,中文版《媽媽咪呀!》的版權合作協議在北京一個希臘風格的酒吧裡籤訂。這間酒吧的風格,與劇中媽媽唐娜在希臘小島上的那間充滿故事的酒吧極其相似。《媽媽咪呀!》的故事從「希臘小島」開始,而中國音樂劇的產業化運作則因中文版《媽媽咪呀!》開啟了新的篇章。
「我們和版權方英國little star 公司籤訂的版權合約足有100多頁,厚達20釐米,從演員招募、培訓、製作、市場推廣,到企業贊助、衍生產品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一套完整、詳細的標準和規範,細到舞臺安裝時使用的一顆釘子的尺寸,都對我們提出了要求。對我們這個第一次執行國際標準的中國團隊而言,最大的困難是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實這些標準和要求。」田元說。
西方音樂劇市場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像美國的百老匯、英國的倫敦西區,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們已經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以往,國內引進音樂劇,中方只是粗略地了解一下音樂劇巡演的外部作業系統,沒有深入了解劇目的生產過程,這次製作中文版《媽媽咪呀!》,則有了一個「鑽進去的機會」。就像亞洲聯創公司副總經理王琛所說,在與英國little star 公司籤訂版權合約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一種「充滿各種限定的壓力」,也得到一次「絕好的學習機會」,「他們做得太細緻了,在此之前,很多內容都是我們沒想到的。」
比如,在《媽媽咪呀!》製作團隊的所有「職位」中,有一個職位就是中方壓根兒不曾想到的,那就是專職的演員管理人員。「音樂劇產業是長線的,肯定會涉及演員中途解約、續約之類的問題,所以要有專職人員負責。也許是出於這麼多年的經驗,他們建議我們請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來擔此重任。」王琛說。
此外,依照版權約定,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了演員招募。根據英方的經驗,除了在演、唱、跳等方面要符合標準之外,還有一些「非正式策略」。《媽媽咪呀!》國際版導演保羅·加靈頓第一次來北京,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兩個地方: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對他來說,選演員是當務之急。「我們的策略是不找名人。一個原因是名演員檔期不能保證,另一個原因是明星的名聲未必和演技成正比。」他很坦率地說。
關於演員團隊的組建,還涉及替補演員的問題。首先是群舞演員,因為劇中很多舞蹈動作非常劇烈,所以演員受傷是常有的事,這時就得仰仗「超級替補」了。中文版《媽媽咪呀!》的超級替補一共有7人,4個男孩、3個女孩。每場演出,他們都會準時到場,在後臺靜候,一旦某位演員出現意外,他們第一時間就能頂替上場,以保證演出正常進行。雖說是替補,但他們是劇中除主演外難度最大的角色。因為他們要掌握的不是一個人的舞蹈動作,而是劇中所有同性舞蹈演員的動作,對記憶力、體力、基本功等要求都很高。「在當初歷時半年的招募中,眾多專業舞者都無法勝任這樣的『超級替補』。」亞洲聯創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說。
除了群舞演員的「超級替補」之外,劇中每一個角色也都有可以隨時替補的演員。比如,媽媽唐娜的角色目前有田水和影子兩名演員,譚雅、羅西也分別有兩套演員。很多人不知道,飾演羅西的楊竹青其實也可以替補演出唐娜。另外,蘇菲和未婚夫斯蓋這兩個角色,也各自有一個替補,他們同時也是劇中的群舞演員。
舞臺總監是真正的靈魂人物
在製作中文版《媽媽咪呀!》的過程中,有中、英兩套人馬並肩作戰,這兩套人馬的崗位設置完全是對接的。也就是說,英方有什麼樣的崗位,中方相應的也有。然而,由於中國音樂劇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人才的欠缺也使得亞洲聯創公司在組建中方製作團隊時碰到了不少難題。
首先面臨的就是很難找到一位能夠達到英方標準的舞臺總監。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外經典音樂劇的演出,編導、編舞、作曲、主演都不是靈魂人物,真正的靈魂是舞臺總監。「英方對舞臺總監的要求是必須識譜,懂音樂,因為演出開始後,導演就坐到臺下去了,所有現場調度,包括舞臺、音樂、表演等等,都交給舞臺總監,由他負責控制場上隨時可能出現的變化,以保證舞臺演出的準確無誤。這跟我們國內一般劇組的舞臺總監在定位、職責上完全不同。這樣的人在內地未必沒有,但太難找了,最終我們從臺灣請了一位。」王琛說。
諸如此類的「補課」環節還有很多,這讓中方團隊深有感觸。就像田元所說,「排演下來,才知道中國音樂劇未來發展真正缺少的是什麼。以往每逢國產音樂劇上馬,大家總是強調缺少表演人才。但中文版《媽媽咪呀!》讓我們意識到,比演員更難尋覓的,是職業化的技術團隊、創意團隊。這次,我們開始接觸到這個產業模式中的一些核心的要素和環節,學到了很多東西。製作中文版可比出國學習要管用許多。」
由於《媽媽咪呀!》這部劇自身的特點,導致產生了一個特殊職業——「服裝速換師」。這對中方團隊來說也是第一次聽說。該劇共有420件服裝、151雙鞋子、376件飾品。整場演出中,上場的演員將近30人,場景變化多達25次,幾乎每場出場人物都不一樣,不少演員在整場演出中需要變化五六次造型,最緊急的時候,只有30秒鐘換裝時間……據中文版《媽媽咪呀!》英方造型總監Rick介紹,在國外,有一批專門從事舞臺換裝工作的職業速換師,而中國在這方面卻是空白。為此,他們特別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培訓,臨時培養出6位速換師。
除了舞臺技術團隊,中方主創團隊在與英方主創團隊的接觸中,也學到了倫敦西區高度專業化的演員訓練模式。王琛記得,「英方舞蹈總監來訓練的第一天,上來就讓演員做80個仰臥起坐,強度很大,很多人都累趴下了。一場訓練下來,好幾個演員當了逃兵。英方的理念是,音樂劇要長演,演員的體力必須跟得上,從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訓練,也是為了讓演員積蓄體能,同時做好心理準備。」
每一個細節都必須達標
品質要通過細節來體現,音樂劇《媽媽咪呀!》是最好的例證。在製作過程中,中文版《媽媽咪呀!》嚴格執行了該劇的國際標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細節。
比如,在劇中扮演蘇菲的演員張芳瑜,每天登臺之前都會按照定妝照的示範要求,認真地套上腳鏈,還要給腳趾套上一個「腳趾環」。其實,臺下的觀眾根本不會看到這條「腳趾環」的存在。還有全劇最後,蘇菲與未婚夫斯蓋牽手離開小島。坐在較高位置的觀眾會看到舞臺上亮起一條伸向遠方的小路,而大多數觀眾因為角度太低是看不到這個細節的,但開場前,舞臺監督總是一遍遍地仔細檢查、調試這條「小路」的視覺效果。
在布景方面,為了保證中文版不變味,製作方從澳大利亞和英國進口了全部舞臺設施和道具。在進行舞臺改造時,由於國內缺乏音樂劇專業劇場,劇場臺口不符合演出要求,製作組特意從澳大利亞定製了「假臺口」安置在舞臺上,創造了更為精準的舞臺演出空間。
為了表現劇中藍色愛琴海的美景,英國要求中文版製作一定要從倫敦一家有百年歷史的布景店裡定做巨幅布景,儘管花費不菲,但這是《媽媽咪呀!》其它13個語言版本製作時的慣例,英方採購人員走遍了全世界,認為只有倫敦那家店裡生產的布景顏色最符合劇情的需要。
音樂劇《媽媽咪呀!》最富特色的一個標誌是全劇結束後的返場環節,臺下觀眾與臺上演員一起歌舞。每當全劇結束時,舞臺上的燈光會自然轉向觀眾席。這樣一個大多數觀眾都不會注意的瞬間,最初卻難壞了中文版製作方。因為能夠達到這樣效果的燈光設備,不僅中國沒有,整個亞洲都沒有,根本租不到,最終製作方還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
在《媽媽咪呀!》全球所有版本演出中,群舞演員的服裝、鞋子都是根據每個人的身材特徵和外型風格量身定做的。這次中文版英方服裝總監在為演員量體裁衣前,就提出必須要見到演員本人,然後再請每位演員提供服裝尺寸。這其中包括每一名替舞演員,如果哪位群舞演員的角色要由別人代替,頂替者也必須接受服裝總監全新的服裝設計。可以說,在中文版《媽媽咪呀!》裡,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專屬服裝,這也是《媽媽咪呀!》每個版本全球演出的製作慣例。
演員服裝所用的布料,基本上都是從英國進口的。「比如唐娜、譚雅、羅西謝幕時穿的蝙蝠衫、喇叭褲,每件衣服至少要用兩米布料,上面墜的裝飾品很多,服裝很沉,所用布料要求必須只能橫向拉伸而不能縱向拉伸,否則時間一長就變形了。」田元說。
中文版《媽媽咪呀!》對一些小道具的要求也很嚴苛。例如,劇中幾位主角乾杯所使用的玻璃杯,必須一周換一次。田元說:「一開始我們都不是很理解,不過有一次演出後,我們真的發現有的杯子因為撞擊而出現了裂痕。一切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英方的製作理念。」還有,媽媽唐娜給女兒蘇菲穿婚紗那場戲,在地上鋪的白色床單也必須每周一換,不能洗滌,因為如果洗滌的話,可能就不再那麼潔白無瑕、平整無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