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 喬林生
近年來我國糧油價格出現了整體上漲態勢,而且持續時間長、上漲幅度大、庫存消化速度快。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持續上漲以後,國內糧油價格特別是大宗糧油產品價格已趨於穩定,但菜油、玉米等品種的價格仍高居不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產不足需是推動糧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關於國內糧油價格上漲的原因,有諸多分析。例如:相關部門負責人稱,玉米價格上漲是合理回歸,是東北產區今年出現多次災害性颱風天氣造成的。也有媒體報導稱,當前國內農產品金融化了,資本介入炒作是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從推動國內糧油價格上漲的深層次原因來看,部分糧油品種產不足需才是推動市場價格上漲的主要力量。對多品種近年來漲跌原因進行分析以後,我們發現近一年來,國內糧油價格上漲是油脂率先發動的,以菜油為「領頭羊」,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速度較快的品種基本是產需失衡的品種。」有分析師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隨著菜油等油脂品種價格上漲,大宗糧油品種如玉米等價格也持續走高,最終導致當前國內糧油價格整體呈現出較強的上漲態勢。綜合分析最終可以發現,糧油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產不足需。
新糧大規模上市,相關品種價格依然高開高走的原因何在?
隨著糧油價格不斷上漲,市場各主體紛紛做出反應,主要表現為市場各環節主體均增加了糧油庫存量,導致市場庫存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也令市場價格多年所形成的運行規律出現了變化。例如今年新產小麥、玉米、大豆上市旺季,個品種價格均沒有像往年那樣出現下滑,反而是高開高走,在新增供應壓力集中出現的情況下,價格為什麼會有如此表現呢?
「2019年秋季,我收購併增加了5000多噸玉米庫存,當時收購入庫的成本價為1900元/噸,今年4月份我是按2300元/噸的價格賣出去的,搞糧油經營這麼多年了,真的沒有想到增加一些玉米庫存這麼快讓我掙了這麼多錢。往年在新產小麥上市旺季,農民會突擊賣糧,為什麼今年突然沒有了?」今年7月在進行小麥市場形勢時調研時,河南省漯河市的一位個體糧商告訴記者,今年新麥上市後,多方籌資收購併增加一些小麥庫存已經成為他的主要工作。
據記者了解,今年在新產小麥、玉米、大豆與稻穀、花生上市後,無論是種糧農民、小商販、小糧庫,還是大的糧油貿易商、國營糧庫、大中小型糧油加工企業,均加大了原料庫存,這讓糧油市場庫存分布較為均衡,但需求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糧油價格的上漲,同時也對市場心理產生了較強影響。
近日,中儲糧停收大豆,國內大豆價格出現了較大波動。11月19日下午盤開市後不久,大連黃大豆一號主力合約期價即振蕩下行,在40分鐘內最大跌幅達到了75元/噸。在當日下午收市後,原本上漲態勢較強的國際市場豆價也出現了異常行情,在下午4點左右突然下跌10美分/蒲式耳。
「中儲糧停收大豆是國內外大豆價格出現異動的主要原因。」大豆期貨投資者王晨告訴記者,11月19日接近上午盤收市時,市場出現了中儲糧停收大豆的消息,雖然這個消息剛開始傳播的範圍有限,但很快就被大豆期貨投資者捕捉到了,市場投資心態也隨之發現了變化,盤面上開始有投資者進行試嘗性賣出,市場做多的熱情不斷下降,最終下午開市不久就出現了大跌。
據記者了解,2019年新豆上市時,東北地區最初的大豆收購價僅為3400元/噸,隨後受產業企業、投資機構大量收購,最終國產大豆價格在今年4—5月份就達到了5400元/噸左右,並一直居高不下。在今年10月新產大豆上市後,新豆開秤價更是高開高走,同時大連黃大豆一號主力合約期價等也一路上行。
「國產大豆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是市場出現集中採購且市場參與者紛紛增加庫存。無論是種豆農民、小商販,還是貿易商、豆腐坊、油廠與蛋白粉廠都在增加大豆庫存,價格自然下不來。而中儲糧停收大豆以後,雖說因其公布的收購價格較低,原本沒有收購多少國產大豆,對市場還會形成實質性影響,最起碼是市場沒有託底價了。」河南省大豆貿易商王生說,從今年新豆流通與庫存分析情況分析,國產大豆進入終端需求環節的數量佔比並不大,豆農、小商販、貿易商、投資機構與部分產業企業還擁有大量的大豆資源,最終國產大豆是要被消化掉的。市場看漲與增加大豆庫存的心理是否被弱化,國產大豆的金融屬性能否被削弱都會成為決定大豆後市價格關鍵。
部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大豆與玉米市場有不少主體靠增加庫存保證了收入,加上當前國內糧油市場資金充足、資本介入較為積極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讓原本供需平衡的大豆與玉米市場出現了新變化,價格波動較大。
中信建投期貨油脂研究員石麗紅告訴記者,除了產不足需、市場存在較多的增加庫存現象以外,近年來我國油脂市場供應對外依賴度也比較高,國際市場的較大變化往往也會對國內市場形成較強影響。例如:伴隨著近期美國農業部農產品月度報告等利好題材的落地,油脂中期強勢格局被奠定,國內豆油、棕櫚油與菜油期價連續創出新高。目前,油脂市場交易仍以油脂收儲+美豆緊平衡+馬棕低庫存為主線,宏觀背景則是充裕的流動性及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預計後市仍有進一步發酵空間。
「具體到豆油而言,豆油收儲正在穩步推進中,市場預期後市仍有70萬—100萬噸待入庫,同時在飼料消費及替代消費較好的背景下,進入四季度需求旺季,豆油庫存在每周超過200萬噸的超高大豆壓榨下仍會回落,預計其去庫進程會進一步加速,提振價格走勢,但高位價格波動的風險也在增加。」石麗紅說,美豆方面,美國農業部在尚未上調出口預估的情況下,給出了新季美豆1.9億蒲式耳的較低結轉庫存,庫消比對應跌至4.2%歷史低位。按過去美豆4.2%的庫消比推算,美豆對應的價格運行區間在1300—1400美分/蒲式耳,盤面仍有待時間孕育及行情發酵。此外,美豆出口預估、壓榨預估上調也存在空間。調整美豆出口及壓榨預估後,美豆結轉庫存或降至1.5億蒲式耳以下,為中期美豆進一步上行埋下伏筆。
防止耕地「非糧化」,保地擴種增產能給糧油市場「降降溫」
11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完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施稻穀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繼續推進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採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老扶告訴記者,《意見》顯示出相關部門是十分重視保證國家糧油安全問題,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抓住了產不足需的本質問題。
另據記者了解,為了增強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夯實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基礎等,相關部門已開始採取了相關措施與政策,健全了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強了財政資金保障,充分調動社會資金投入和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完善了土地管護機制,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