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由劉詩詩主演的一部清宮穿越劇《步步驚心》,紅遍整個大江南北。還記得那年的寒假檔,各大衛視都在播這個劇。由於刷屏,由於劉詩詩,它就成了我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清宮劇,除卻其他,最直觀的就是通過這部電視劇讓我知道了清朝皇帝的順序。之後又看了幾遍,印象愈發深刻。不知為何,今天突然想把它寫出來。
電視劇改編於桐華的同名長篇小說,劇中女主「馬爾泰·若曦」,是由現代都市白領「張曉」因意外穿越到清代康熙年間。由於她酷愛清朝歷史故事,穿越到清朝之後,自然知道所有事件發展。那些關於「太子二度被廢」;關於「康熙」何時駕崩;關於「九子奪嫡」的結局。她知道所有,卻唯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
最後在「清朝」憂慮成疾,油盡燈枯。在一個時空離去,卻在另外一個時空歸來的故事。雖然超越不可能,但關於若曦這個人物,一個帶著現代都市觀念的女性,穿越到古代去碰撞那種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氛圍。在現代,她學到的是人定勝天;在古代,她不得不接受所有人的命運都掌握在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被灌輸女人是犧牲品。
女人是附屬品的思想。因為觀念不同,所以故事充滿碰撞,充滿矛盾。你問若曦在那種氛圍下活了幾十年最後被改變思想了沒?我的答案是「沒有」。從最後的逃離紫禁城可以看出,所若曦愛的是那個「四爺」,而不是「雍正」,所以從始至終,她都是「張曉」而不是「若曦」。若曦是完整的,愛恨情仇,她都有。
關於愛,若曦愛她的姐姐若蘭,愛八爺,愛四爺。對於姐姐,是穿越後,成為格格身份後的愛。姐姐真心實意地愛她,她也愛著姐姐。一則因為感恩,再則因為心疼。若蘭因為被八爺在塞北不經意間看到騎馬的颯爽英姿,便喜歡上了她,之後回京向康熙求婚。而若蘭則被一道聖旨,和心愛的人分開,來到八爺府上,被禁錮在紫禁城。
她恨那個八爺,她恨他生生拆散她和自己心愛的人,於是每日便燒香拜佛,唯一牽掛是遠在塞北的父母,和眼下的妹妹若曦。對於八爺,若曦是愛過的。若曦是八爺府上的人,耳濡目染間,若曦被八爺的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的氣質所吸引。在隨康熙出遊邊塞的日子裡,他們間沒有皇位之爭,沒有種種人情世故。
八爺和若曦手牽手享受著他們的戀愛時光。但回到紫禁城,若曦深知最後的皇帝是四爺,要求八爺在江山還是美人的問題上做單選題,可八爺不會放棄苦心經營多年的皇帝夢,他選擇了江山,若曦選擇了放棄,這一段感情便匆匆收場。對於四爺,若曦是愛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從開始的因為去了解四爺的喜好,被四爺誤解是喜歡。
一來二去,到後來的隻身擋箭,到草原教騎馬……他兩早已深知彼此。若曦為了等四爺不惜去浣衣局,從康熙身邊紅人到為宮裡太監洗衣服的下人。直到後來四爺成了雍正,之後種種是非,由愛生恨,若曦厭倦紫禁城被十三爺的一道先皇聖旨接出紫禁城。但遠離紫禁城後天天練雍正送她的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直到油盡燈枯的最後一刻,心心念念的仍是想見上四爺一面。關於恨,若曦恨為什麼知道所有人命運,唯獨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她帶著「人定勝天」的現代女性思想,去到古代,卻發現自己的命運是被那個龍椅上的那個人掌握著,她恨這個社會,她恨這種制度。若曦恨那些為了龍椅而不擇手段的陰謀。
若曦從始至終都討厭的一個人是「毒蛇老九」,為了別人的皇帝夢,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連深愛自己的女人,都不惜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若曦也恨雍正處理問題的過於狠心,一再有意無意的傷害自己身邊最珍惜的人,明明有更好的方式,雍正偏偏選擇最狠的那種。若曦恨那個時代,相信這也是桐華自己的態度。
桐華作為女性,是北大畢業的高才生,她正是借若曦抨擊那種男尊女卑舊社會思想。關於情,若曦在清代遇到的一些人中,尤其珍惜十三爺和綠蕪。十三爺和綠蕪,雖然生活在舊時代,卻不被舊社會的名利所束縛,嚮往無拘無束自由的生活。他們三個是知己,彼此惺惺相惜,不用說便懂,遇見乃是人生之幸事。
而另外一個十四爺,雖然不懂若曦,但也願意真誠以待。雖不是知己,卻也是遇見就不再錯過的好朋友。對於草包老十,用了一個糖葫蘆和桂花糕的故事,讓他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若曦喜歡老十一起玩,因為他傻,沒有城府,開心就是開心,難過就會表現在臉上。一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便讓老十啞口無言。
惹的若曦咯咯的笑。關於仇「張曉」之所以會超越到清朝,是因為她和男朋友吵架,吵架的時候不小心碰到電線,被有電的電線擊飛。雖然只是一個契機,是為後續的清宮生活的展開。但關於爭吵的內容,值得深思。為什麼那麼多的理由,桐華偏偏選擇女主是在和男朋友吵架時發生意外。關於現代人的情感羈絆問題,有工資問題。
有第三者問題,有許許多多現實問題。而穿越到清朝以後,由「張曉」變成「若曦」,由戀愛自由,到身不由己。「張曉」的恨,是現代都市女性的恨;「若曦」的恨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恨。不管什麼時候,女性總是處於劣勢。在家庭,在職場,在社會大氛圍中,女性角色的重要地位一直被輕視。《步步驚心》成就了劉詩詩。
劉詩詩也成就了《步步驚心》。若曦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場故事,更是一次次做決定的考量。關於愛情的過程和結果的考量;關於安慰別人方法選擇的考量;關於如何和朋友相處方式的考量。雖說談不上終生受用,但也能提前得知一二。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