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文的心字有幾種寫法,你知道麼

2021-01-19 古今中外語言大雜燴

希臘文的「心」字有兩種寫法:

 

καρδία (kardia)

κραδία (kradia)

(和拉丁語cor ,cordis,法語cœur,英語heart,德語Herz不僅含義對應而且詞源一樣)

 

這倆實際上是同一個詞。ar和ra混用的情況不僅僅見於「心」字,還有δαρθάνω (darthano)/ δραθάνω (drathano)「睡」(拉丁語dormire,法語dormir),κράτος (kratos) / κάρτος (kartos) (英語hard,德語hart)等等。這樣變來變去是為了啥?寫錯了?

  

 


古時候技術水平低,政府沒有能力規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不會像現代一樣組織一群學者編字典,規定這種寫法是對的,而那種是錯的。現在教材教的拉丁文、希臘文語法、詞彙,實際上是基於幾個古典作家人為規範出來的「古典語言語法」,但對於當時的羅馬人、希臘人來說,ABCD,ΑΒΓΔ只是音標而已。嘴上怎麼講,手上就怎麼寫。無論寫的是什麼,他們總是對的。

 



 

看上去很高端的樣子,本質上和現在街頭、菜市場那些字差不多。我們文化人常常譏笑菜市場上這個字寫錯了,那個字也錯了,菜市場遺蹟裡的拉丁文、希臘文自然也會有「錯字連篇」的可能。但是人家的「錯」,只是錯在忠實地還原口頭髮音,而沒有完全遵照那些古典作家的用法而已。反倒是文化人在正字法裡規定某個字母有幾種念法,某個念法有幾種寫法,還附帶一堆不發音的字母,不知道高明在什麼地方。

 


 

菜市場廢墟中挖出來的字,叫「出土文獻」。之前說的「心」字兩種寫法是書面文獻中出現的東西,也就是說,它不是從泥土裡挖出來的,而是在歷代學者傳抄的書稿裡一路流傳下來的。因此,它反映的不是書寫者本人的口語。那這是抄錯了,還是真的發音不一樣?

 

這個問題反而不難回答。古時候雖然沒有錄音機,但是有韻文。韻文講究鍊字,以使在朗頌或歌唱時能取得聲律上的某種協調,讓聽者感受到和諧的美。在漢語古體詩,就是講平上去入,講押韻;在日語,就要講音拍數目;在英語,講究重音位置;在法語,就是各種各樣的韻式。對於古希臘語,音節的長短(又稱輕重)對韻文來說至為重要。恰好像kardia和kradia這種變體,各音節拆開來的話分別是kar-di-a和kra-di-a。kar以輔音結尾,屬於長音節;kra以元音結尾,屬於短音節。所以在韻文中,這兩種寫法不能相互替換。若它們在同一篇韻文中出現,必然代表兩種對古希臘人來說截然不同的發音。

 

最著名的古希臘韻文,自然是荷馬史詩囉。

 


 

荷馬史詩用的格律叫「六步格」(hexamter),大體說來,就是每一行的所有音節用|劃分為六部分,是為六個音步,前五個必須是兩個長音節或一長兩短的組合;第六音節第一個音節是長音節,第二個長短均可。

 

《伊利亞特》11卷12行:

καρ-δίηι |, ἄλ-ληκ|-τον πο-λε |-μίζ-ειν  | ἠδὲ μά-  |- χεσθαι·

長-長 | 長-長 | 長-短-短 | 長-長 | 長-短-短 | 長-短

 

此處第一個詞不能換成κρα-δίηι,否則是短音節,不合要求。

 

《伊利亞特》13卷442行:

δού-πη-| σεν δὲ πε-| σών,δό-ρυ | δ』 ἐν κραδί- | ηι ἐπε-| πή-γει,

長-長 | 長-短-短 | 長-短-短 | 長-短-短 | 長-短-短 | 長-長

 

同樣的,此行的κρα-δίηι不能換成καρ-δίηι。

 

插一句題外話。話說這個古文格律還真的沒啥意思。毫無疑問荷馬史詩的六步格讓古希臘人念出來的話一定會有特殊的音效(比如某種磅礴的氣勢之類的),但問題是這是一門死語言,已經不會再有人能把當時的效果念出來了。要是說古漢語的聲調和韻部大部分保留在現代方言中,所以古體詩的格律現代人還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的話,現代希臘語早已從古時的長短音節對立轉變為輕重音對立,長-短-短,長-長什麼的現代的希臘人也念不出來了。六步格因此也墮落為一種單純的拆字遊戲,我還是對能確確實實聽出來的韻律比較感興趣。

 

 

除了知道ar和ra讀音不同以外,我們還發現它們均來源於原始印歐語的元音r (syllabic liquid),它的讀法保留在梵語的ऋ(羅馬字轉寫ṛ)中,類似於普通話的ri。(好吧普通話沒有大舌音,可是西班牙語,俄語的大舌音也不能當元音用啊,反正阿三的這個ऋ不僅長得骨格精奇而且聽上去還特別詭異就對了。)然而並沒有用。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人知道印歐語的元音r在什麼條件下變為希臘語的ar,什麼條件下變為ra,更遑論了解出現這種變體背後的原因了。

 

 

ΣΩΚΡΆΤΗΣ(蘇格拉底):


 


ἜΓΩ我):


???




相關焦點

  • 學會這幾種偏旁部首的寫法,很多字都能寫好!
    帶單人旁的常用字任、仁、伍、什、位、作、做等!注意單人旁在字中的佔位,左右結構的字大概佔三分之一。再說提手旁的寫法!提手旁是由短橫、豎鉤、提組成!豎鉤與短橫的中間靠右相交,提與豎鉤大致中間位置相交。需要注意的是提的末端不能超過短橫的末端!提手旁分解圖示,注意畫紅線的地方!提手旁的常用字打、搭,扛、把、握、拍、排、撲等!
  • 你知道酒有幾種寫法嗎——宋代詞人蘇舜欽告訴你
    有沒有想起那些年被語文老師支配的恐懼:小明,你來說一下《滄浪亭懷貫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中心思想。小明(我胸有成竹,我會怕?):這首詞是蘇舜欽登滄浪亭懷念朋友之作。寫景出奇,令人驚嘆,而其佳不只在描摹風景,而在於融化著詩人深沉的感慨。此詩雖為懷人之作,卻格調高遠,頗顯北宋詩的特色。從詩人長吟遠慕的情緒和行動中,表現出對友人的強烈、深沉的懷念。。。
  • 蒂姆女友的名字有幾種寫法?費特拿又是誰?
    塞爾維亞新近冒出來的新秀傑勒,已經有三種譯名了,傑勒、傑雷、傑裡都能在媒體中看到。義大利新星貝雷蒂尼的譯名還有巴裡蒂尼和貝爾蒂尼;波蘭新星胡爾卡奇,也有赫卡茨的譯名與之並行。類似這樣在多個媒體中混用的中文譯名不勝枚舉,始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
  • 「烎」字你會讀嗎?「兲」呢?這些超有趣的漢字,你認識幾個?
    3、勥(jiàng)「勥」就是「犟」的意思,形容一個人性格執拗,但在網絡語中,這個字常被理解成「強力」,說你「勥」,那是在誇你彪悍呢! 4、恏(hào)「好心」,這個字應該也是誇人的吧?可實際上,它的意思同「欲」,是「欲望」的意思哦!
  • 兩個字,40種寫法!一場展覽!第一代書法博士牛過孔乙己?
    不是因為場面有多大,而是整場展覽,就兩個漢字「弘濟」,寫了40種寫法。有網友笑稱:這不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那個孔乙己嗎?「茴香豆的回字怎麼寫?」「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當然,在評論家和媒體眼裡,這兩個漢字,是一個系列作品,所以稱為《弘濟》系列書法作品展。
  • 【旁觀日記】翻譯習大大書稿:「同志」有幾種寫法?
    華爾街日報China Real Time博客:翻譯習大大書稿:「同志」有幾種寫法?
  • 不僅夏朝文字存在,而且古希臘文和拉丁文都來自夏朝石刻文
    ,西方的神也來自中國」)中提出,中國夏朝和先夏時期的石刻文以及彝文是腓尼基文和古希臘文的源頭。古羅馬時期義大利地區的拉丁文字母,最初在形狀上與古希臘字母是一樣的。夏朝石刻文對古希臘文字母的影響也就是對拉丁文字母的影響。
  • 非常難寫的偏旁:「鬥字邊」的寫法介紹
    合體的漢字的楷書書寫,有一個規則是中宮收緊,邊宮疏朗,這樣,字寫出來才顯得緊湊而又不侷促,說直白一點就是中間的筆畫往中間靠靠,別把字寫散架了,發散狀的筆畫寫得開一點,否則字就會先得很小氣!這是一個大的框架原則。
  • 常用字「的」寫法分享,水墨君邀你一天只學好一個字!
    從這一節開始,我們每一個章節只學習一個字,今天學習的是常用字「的」。首先,我們來看昨天的學習稿:然後再來看看其它書法大家的寫法:首先,我們看田英章老師的版本:再來看吳玉生老師的版本:最後再來看看司馬彥老師的版本:下面一起來分析「的
  • 中國有狒狒麼?古人為它創造了個很形象的字
    狒狒主要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地區,中國是沒有狒狒的,但是古人卻為它創造了一個很符合它形象的字。《說文解字》裡有這麼一段記載:&34;講的是三千多年前西周周成王時期,一個叫州靡國的國家給周王進貢一個動物,叫作狒,長者人一樣的身子,自己會笑,笑起來嘴咧得特別大,能擋著自己的眼睛。我們先看看現在的狒狒長啥樣。
  • 放棄的英文寫法:abandon 和它的兄弟姐妹們
    [摘要]「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放棄後,天空也會有絕美的風景。」關於放棄,哲人們和文人們都有他們各自的理解和探索。如果用英文表達放棄,該怎麼說?放棄有4種英文寫法,你都知道嗎?「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放棄有4樣寫法,你都造麼?
  • 榜書的寫法,有一定的講究
    榜書的寫法不是誰都能寫好。因為寫榜書不僅要懸肘,還要精氣神合一。高手寫榜書,從來不用摺疊紙張。他們一看就知道每個字的間距大多,字體要寫多大,還要把章法的上下左右留白和落款考慮進去。所以,寫榜書有一定的講究,弄懂搞通了就容易寫好。
  • 這是生活中常用的幾個字,卻一直被讀錯,很少有人知道正確讀法!
    這是生活中常用的幾個字,卻一直被讀錯,很少有人知道正確讀法!回首歷史的隧道,漢字承載的不僅是幾千年華夏民族的歷史,也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從古至今,漢字是我國人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到了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此時為金文的誕生,與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實的寫法更加形象生動化,春秋戰國中期戰國七雄各國的文字文化並不統一,差異很大,猶如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 歐洲:希臘文字的形成 古希臘文產生
    從現有的地下發掘的資料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克裡特文明時期.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從公元前1700年左右開始的中期彌諾斯階段,在克裡特發現有線形文字A,考古學者發現了相當數量的泥板文書。線形文字A比象形文字進步,屬音節字;可是它不屬印歐語系,可能是前希臘人的文字。阿該亞人進入希臘半島以後。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的後期彌諾斯階段,可能是吸取線形文字A的某些因素創造了線形文字B。二十世紀初至六十年代。
  • 個別漢字書寫筆順將調整:「火」字寫法引熱議
    前天晚上9點多,8090的搞笑回憶發了一條題為「火」字該怎麼寫的微博,這麼簡單的字有什麼好糾結的?但細看博文和文後圖片,記者也糾結了。這也引發了一次關於「有多少字我們沒寫對」的熱烈討論……鄭州晚報藺洋 記者 張勤博友熱議微博提問「火」字該怎麼寫,火了!
  • 古希臘文詩歌欣賞(作於公元後60年)—榮耀頌Doxology
    (希臘文聖經原文只有大寫,字與字之間也沒有空格,也沒有分段,就像視頻中展現的一樣,不過視頻中的有空格和分段。
  • 行書偏旁部首,寫一手好字就得用這種方法!
    4.言字旁 這一部首這裡呈現了4種不同的寫法,不同的書寫方式源於不同的搭配需求,書寫時要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體會各自的妙用。 5.立刀旁 這一部首這裡基本呈現了2種寫法,4種面貌。
  • 為什麼書法家啟功認為「鉤」的寫法最重要?
    書法家啟功曾說:「永字八法並沒有概括所有的筆法,比如歷代書家認為最難寫、最緊要的戈法、心字的彎鉤、了字的橫鉤等筆畫並沒有包含在內。」鉤畫的它的基本寫法是:行筆至鉤處,輕輕作圍,轉筆向上挫鋒蓄勢,挑鋒提筆。簡單來說,只要學會調鋒借勢,記住「挫鋒蓄勢,挑鋒提筆」這八個字就可以了!毛筆是軟的,所以轉折處要想勁健有力,必須反方向借勢。
  • 象牙塔裡的雅歌:荷馬史詩古希臘文吟誦(一)
    這是古希臘文的古典發音法。古希臘文、梵文、中文屬於音調重音語言,拉丁文、德文、英文屬於音高重音語言。正如中文存在四個音調,古希臘文存在三個音調:鈍音(降音)、尖音(升音)、環音(升降音)。三個音調的交替使用使得古希臘文吟誦極具音樂感。與古典發音法相對的是通用希臘文發音法。二者之間存在如下明顯差別:第一,古典發音法用的是音調重音(鈍音+尖音+環音),通用希臘文用的是音高重音。
  • 撇的寫法:神秘「揭筆」如何讓線條產生變化?
    2.3露鋒三面換起筆,有豎起筆和橫起筆之分。橫起筆的頭,有點像一個天鵝的樣子。王羲之作品中經常有這樣的起筆。這個「今」字,是三面換豎起筆。這個「謝」字,是三面換橫起筆。你看是不是有點像天鵝頭的影子?這是智永寫的「秋」字,第一撇兩圈起,他稍微露了一點尖鋒。像這樣的形狀,我建議都歸入蠶頭。3.撇的收筆第三,撇的收筆。我們已經知道,線條的尾巴通常有三種:斷尾,是用挫筆的結果,圓尾可以用頓筆寫出來,還有一種尖尾,把尖鋒拉到線條的最後。這個動作叫什麼呢?這是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