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蔣楊豔 劉心貝
2020年年底,鶴峯縣榮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生態資源是鶴峰的最大資本、生態優勢是鶴峰的最大優勢。」「既要靠山吃山,更要愛山養山,要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為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鶴峯縣於2015年啟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
5年來,鶴峯縣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把創建省級森林城市作為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戰略重點,圍繞「森林鶴峰」發展目標,踐行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大力推進城鎮、山體、水系、路網等森林綠化系統建設,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
如今的鶴峰,綠樹飛花,城在林中、出門有景成常態,鄉村疊翠、香果成廊鎖鄉情,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厚植鶴峰廣袤大地。
織就全域生態綠網
漊水穿城而過,兩旁綠樹成陰、山水如畫;沿河而建的親水走廊,是鶴峰的便民通道,也是居民休閒健身、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幾年前,漊水兩岸垃圾成堆、汙水瀰漫。「那時只想搬走。如今,這裡有了親水走廊、風雨橋,環境變美了,空氣變好了。我們也不願離開了!」住在漊水岸邊的居民張玉珍說。
早在2010年,鶴峯縣就投資2960萬元,實施漊水容美鎮段治理工程。
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啟動以來,鶴峰核心城區綠化提檔升級,突出生態建設,打造生態走廊,按照「一街一景,一城多景」綠化原則,沿點、線、面推進森林城市綠化工程。
縣城滿山紅大道等6條主要街道實施寬度在10米以上的綠色通道生態景觀工程;漊水、芭蕉河兩岸實施寬度在50米以上的綠化建設工程;先後開展省道綠化、宜來高速西段綠化,沿351國道和245、325、341省道兩側建設寬度在50米以上的生態廊道。
該縣建成森林公園1個、綜合性公園3個、廣場5個、綠色示範校園和綠色示範單位11處。經遙感測定,全縣綠地總面積176公頃,公園綠地總面積85.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07平方米;城市建成區內建有多處以各類公園為主的休閒綠地,85%以上的市民出門500米可見休閒綠地,基本滿足日常休閒遊憩需求。
加大對全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力度,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精準滅荒等一批國家、省級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和社會造林、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按照「應綠盡綠」要求,大力開展縣城、集鎮綠化美化建設,精心構築城鄉「點、線、帶、面」相結合、功能完善的綠地系統。
「十三五」期間,該縣人工造林20.67萬畝、封山育林9.6萬畝、森林及中幼林撫育3.3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從303.96萬畝增至355.7萬畝,木材蓄積量從1095.17萬立方米增至1385.9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70.67%增至82.7%,省級森林城市創建36項指標體系達標。
該縣讓森林走進城市、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千家萬戶,形成「適地適樹、喬灌花草搭配、常綠與落葉結合」的複合城市森林生態群落;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8%,全縣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
鶴峰森林茂密,當地人素有「靠山吃山」習慣,但時間一長,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隨之流失,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石漠化現象。鶴峯縣果斷髮布「禁伐令」,堅決對砍樹說「不」。
賣原木、賣初加工木材產品、賣住房建築用材……2007年,與妻子雙雙下崗的高融創辦林業公司,生意火爆。「禁伐令」發布後,他積極探尋轉型之路。
獲悉青錢柳價值後,通過縣林業局牽線,高融赴南京林業大學,請來技術專家指導種植青錢柳。由他成立的鶴峯縣巨融林業有限公司免費向周邊村民發放樹苗,共同造山,收益共享。
「一畝地可以種100株青錢柳,每株有2000元至3000元收益。樹葉摘了又長新葉,這帳怎麼算都划算!」下坪鄉江坪村貧困戶蔣永國依靠這片「搖錢樹」,養老有了指望。
在高融帶動下,當地群眾在下坪、鄔陽、中營等鄉鎮共發展1萬餘畝100多萬株青錢柳,建起100噸青錢柳茶系列生產線,成批的青錢柳樹葉經巨融公司精深加工,發往北京、南京、武漢等城市。
「靠山吃山」到「造山吃山」的轉變,是鶴峯縣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更是一項實在惠民的民生工程。
鶴峯縣把創建省級森林城市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拉動城市經濟、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努力將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產業快速發展。
該縣先後建成用材林、乾鮮果、茶葉、藥材、箬葉等林果商品生產基地90多萬畝;建成綠化苗圃3500餘畝,年產苗木超過2500萬株,產值5000多萬元,森林城市建設苗木自給率達90%以上。
依託森林資源優勢,該縣加強八峰山森林公園、烈士陵園、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森林旅遊業發展;重點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結合美麗鄉村、綠色示範鄉村等項目,打造特色生態休閒旅遊村鎮。
截至2019年6月,全縣森林旅遊接待遊客64.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53億元,森林旅遊收入佔全縣旅遊收入30%以上。
厚植生態文明理念
創建省級森林城市過程中,「綠色之風」吹遍鶴峰每個角落,深植於每個鶴峰人心中。
鶴峯縣成立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鶴峯縣省級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鶴峯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清單。
縣委、縣政府多次專題部署,營造濃厚氛圍。通過科普宣傳櫥窗、野生動植物宣教館、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廣場電子屏、創森知識讀本等多種載體,助力生態文明理念普及城鄉。該縣還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青少年森林生態科普學校創建活動,在校內建森林生態展室、校外建科普教育基地,通過校內教學和校外實踐相結合方式,培養青少年關愛森林、保護溼地、愛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
組織開展義務植樹、綠地認建認養、紀念林基地興建、「縣樹」「縣花」評選、野生動植物保護、溼地保護等一系列群眾參與性強、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弘揚生態道德,城鄉居民對創建工作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度明顯提高。
通過各種形式的生態文化宣傳,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同識」「同為」「同力」的創建氛圍日漸濃鬱,全方位、立體化的綠色發展新格局在鶴峰形成。
金山銀山初現,綠水青山更美。這座山水相依、綠意盎然的生態宜居城市,全面開啟鶴峰「森林城市夢」「綠色小康夢」「和諧幸福夢」的圓夢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