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PPT以外 中國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特斯拉們還有多遠?

2021-01-08 電科技

合縱

百度要做無人車,這個消息一度引發了一場微博段子狂歡。畢竟在過去的幾年中不論是市值還是口碑,「B」都在被「A」和「T」越甩越遠。起初大家都以為,這要麼是一場完全打偏的形象自救行動,要麼是又一次有樣學樣的C2C(Copy to China)事件。

但現在看來,百度好像是認真的。

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百度透漏了自己的阿波羅計劃,宣稱已經與北汽集團、奇瑞等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發展自動駕駛,並將分階段開放技術。

果然,7月份,百度如約在GitHub上開源了阿波羅計劃的部分代碼。

但這份開源的代碼在發布之後受到了爭議。首先,這並非是百度在發布會上所說的「無人車作業系統」,整體還是基於開源的ROS(機器人作業系統)。在發布會上的激情宣講之後就拿出來一個開源軟體的魔改版,儘管無可指摘,但還是令人略感失望。

百度方面曾表示,願景是做無人駕駛領域的android,依靠開放平臺佔領市場,然後搜集大數據拿來進一步掘取價值。但很難說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因為百度對硬體幾乎沒有掌控。

誠然,谷歌藉助Android收集到了大量的用戶數據然後拿來賣廣告,但也不得不面對整個Android市場碎片化的窘境。汽車的硬體分裂程度要遠遠高於手機,試圖在這樣的環境裡復刻Android的思路,很難說這個主意是好是壞。

谷歌大概覺得不是。他們的Waymo團隊之前一直是Velodyne的大客戶,但近段時間Waymo的視覺系統和雷射雷達都改為了內部自主研發。同樣是提供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軟硬體結合的Waymo,看起來無疑更有底氣。

另一個尷尬的問題是,百度現在是不是還來得及。

要知道特斯拉2015年就發布了Autopilot的最初版本,截止今年7月,已經積累了高達80億公裡的運行數據,且仍在以每季度16億公裡的速度增長。對於自動駕駛所用到的神經網絡算法來說,算法本身的優劣固然重要,但大量的數據積累,優化,訓練更加重要。這是一個用戶數據多——產品體驗好——用戶數量增加——進一步收集更多數據——產品體驗進一步提升的正向循環。先發制人的特斯拉已然跑出了這麼遠的距離,以百度目前的進度來追趕,恐怕很難。

不過,近日發布的百度阿波羅1.5似乎帶來了一點轉機,它進一步開放了高精地圖,環境感知,決策和雷射雷達支持幾個模塊,相比1.0版,阿波羅計劃1.5無疑更加硬氣。特別是雷射雷達的加入,讓整套平臺更具專業範兒。目前在自動駕駛研究方面,雷射雷達的不可或缺性幾乎是業內共識(但特斯拉除外)。可以說有了雷射雷達,阿波羅才算真正進入這個圈子。

不過,雷射雷達也帶來了新的現實問題。

百度欽定的這家雷射雷達供應商Velodyne年初大放衛星,要將雷射雷達的售價降低到50美元並年產百萬,但眼下的雷射雷達,仍然又貴又少。

儘管百度承諾,加入阿波羅計劃的合作方可以以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優惠的價格拿到雷射雷達,但這個承諾翻譯過來,好像還是「我們現在沒貨」。

除了雷射雷達,百度還給出了一個參考硬體平臺,詳列了包含衛星定位模塊,車載電腦乃至電源等部件的建議選型,都由第三方廠商提供。

在核心硬體中的IPC部分,我們看到了TITAN X + E3-1275這樣的規格介紹,熟悉PC硬體的電科技讀者應該知道,這一套組合代表的是相當強的計算能力。換言之,這樣龐大的算力要求,似乎表明阿波羅車載系統當前的優化程度還尚有不足。

而另一邊的車廠們,也有自己的動作。

連橫

同在2013年,比亞迪跟和北京理工籤訂協議,花了三個月多的時間,拿出一輛搭載雷射雷達技術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並斬獲了當年全國無人車駕駛比賽的冠軍。次年,他們又宣布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訊研究院成功搭線。有了測試車,取得了成績,更走出了國門,比亞迪的自動駕駛研發之路,至此走的相當獨立。

隨後發生了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其一自然是16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突然的自行爆料:比亞迪的自動駕駛不僅在自研,還在跟百度合作。

其二是在這之後的6月,新聞報導比亞迪和浙江眾合科技在「無人駕駛」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隨後比亞迪方面迅速解釋稱,與眾合科技的合作僅限於軌道交通方面,與無人駕駛汽車則並無聯繫。

比亞迪對百度的示好,可能更多是出於對高精地圖的迫切需求。

須知雷射雷達等硬體雖然重要,但探測範圍畢竟有限,在面對急彎,坡路等路況時,探測距離的限制帶來的就是反應時間和安全性的下降。因此對自動駕駛來說,高精地圖,是面對複雜路況的一個有力武器。

今年4月,百度、高德、四維圖新與博世抱團,要做中國版的高精地圖眾包測繪。在中國,進行地圖測繪活動必須先獲得相應的資質,獲頒牌照後才可進行。而這個合作陣容,不可思議的集合了國內13家有資質的網際網路地圖測繪企業中最大的三家。

比亞迪則並不在獲頒地圖測繪牌照的企業之列。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比亞迪要迅速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澄清與合眾科技的合作關係。軟硬體可以買,可以自研。但牌照沒有就真的是沒有。如果不選擇合作,沒有測繪牌照的比亞迪幾乎沒有得到高精地圖的第二條路。當然,也有不需要高精地圖的技術路線可走,但與幾乎整個業界的主流路線相左,不知道比亞迪有沒有這個勇氣。

道阻且長

國內的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沒有「上路」。

這一方面是好事。汽車作為耐用品,硬體升級換代很慢,晚入局的玩家能夠在更好的硬體上發力,有快速趕超的可能。再者,還沒上市,就還有想像的空間。

另一方面也是壞事。就像前面說過的,自動駕駛涉及到的AI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在算法水平相近的情形下,無疑是誰見得多誰就跑的快。如果百度合縱成功,或許能在短時間內讓自家AI的訓練量接近特斯拉的水平,但百度對阿波羅計劃究竟有多少控制力,還很難說。

現在國內相關的企業們,紛紛站隊,宣傳,大秀概念。他們太急了。

百度在今年7月的演示中,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還在壓實線違章,甚至有不能正確識別車道標線的嫌疑。這樣的一個平臺,宣稱要幫助一眾國產廠商完成自動駕駛車型的研發,說服力很成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大家都太「軟」了。自動駕駛所需的遠不僅是算法和作業系統。更高精度,更高線數的雷射雷達,穿透力更好的毫米波傳統雷達,更好的攝像頭,更強算力、更低功耗的車載電腦,這些硬體上的發展趨勢,不可能所有人都看不到。目前百度在硬體上的動作,似乎只有投資了Velodyne。而國內的車企也沒有自研硬體相關的動向。百度如何面對硬體平臺碎片化必然帶來的高適配成本,車企如何保證用戶統一、良好的體驗,現在的他們都還需要一點「硬」實力。

再者,自動駕駛,本質上是將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極大、乃至全部地交給車輛本身。我們可以信任國產無人車嗎?上車大吼一聲「去醫院」之後被拉到莆田系去,這樣的擔憂儘管是段子,但也不全無道理。

軟體行業裡有句話:「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或許把生態和平臺放到一邊,先拎一輛合格的自動駕駛汽車出來,才是這個圈子正確的公關姿勢。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自動駕駛為晶片廠商帶來的新機會
    飛速發展的自動駕駛為晶片廠商帶來了新的機會,IC設計商嘗試推出更適用於AI場景的晶片,晶圓與封測廠商圖加速換代生產線,以便趕上下一波AI時代的「潮流」。為了更直觀的理解AI晶片,我們需要「拆解」兩部iPhone。 揭開iPhone 4後蓋,卸下主板PCB,可以看到一塊拇指大小黑色塑料片。
  • 任澤平: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浪潮已至
    4)中國:官方關於自動駕駛的闡述最早見於《中國製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各項關鍵技術,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及產業群。1.3 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具有合理性自動駕駛在各國落地優勢和驅動力並不相同,美國有信息技術優勢、歐洲汽車巨頭實力雄厚、日本需要解決老齡化駕駛問題,而中國發展自動駕駛的合理性在於:1)汽車市場足夠龐大:截至2020年9月,中國汽車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2.75億輛。
  • 量產L3級自動駕駛的中國樣本:在技術與政策平衡中穩步躍進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行業現象:國內外的車企都在吹「自動駕駛」的牛,好像只有中國車企們認真了。而長安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先行者,已經做到了做到了很多個中國汽車品牌「首家」:首家2000公裡長距離自動駕駛測試、首家L3級自動駕駛量產體驗、首家L3遠程代客泊車公開展示、首家L4級公共道路Robotaxi無人駕駛網約車示範運營等。
  • 雷射雷達廠商開啟自動駕駛激戰
    (配圖來自Canva可畫)雷射雷達借勢起航作為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核心產品,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技術層面來看,能夠感知環境信息的雷射雷達,可以說是智能汽車的「眼睛」。在汽車無人駕駛過程中,作為傳感器的雷射雷達,能夠感知其測距距離內出現目標的方向、高度、速度等環境信息,從而幫助智能汽車實現躲避、減速等智能決策。這種技術方面的基石作用,使雷射雷達產業在自動駕駛行業爆發後開始迅速崛起。
  • UD Trucks開展4級自動駕駛重卡技術演示
    據外媒報導,UD Trucks在日本埼玉縣上尾市(Ageo, Saitama)的總部開展了首個4級自動駕駛卡車演示
  • 摩託車自動駕駛不是夢,本田正開發摩託車自動駕駛技術
    自適應巡航控制是2021年摩託車上的關鍵新技術之一,但是基於雷達的技術只是增加自主性的墊腳石。現在,本田正在研究可提供轉向輔助以及自動加速和制動的系統。
  • 日產汽車通過仿生學,進行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研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4日訊 提到「自動駕駛」,你會想到什麼?你會否想到一臺無人駕駛的汽車、更安全的旅行、創新或數位化的未來?又或者,是一群遊來遊去的小魚?在開發未來汽車的過程中,日產汽車的工程師們從多方汲取知識和靈感。大自然作為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幫助工程師們掌握了如何讓自動駕駛車輛避免碰撞。
  • 外媒:百度是盤踞在矽谷自動駕駛領域的中國龍
    近日路透社發布報導指出,百度這些進展的背後是在矽谷的長期投入,而百度儼然已成矽谷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領頭羊。  路透社認為,百度這些合作的達成背後離不開6千多英裡外的矽谷研發基地的努力。在矽谷,除百度外還有30多家中國企業致力於網際網路自動駕駛汽車軟硬體的研發與投資,百度儼然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的領頭羊。
  • 新能源、共享、自動駕駛,哪一個才是未來汽車的形容詞?
    此前,普華永道(中國)發布了《全球汽車趨勢報告》。報告中認為,汽車行業的未來面貌正向著五大趨勢改變:電氣化、自動駕駛、共享、網聯、快速更新。由於技術迅猛發展導致行業更快轉型,未來汽車將呈現更高效使用、汽車保有量降低、更換註冊率快速提高的特點。
  • 聊一聊dSPACE自動駕駛仿真技術
    對自動駕駛而言,仿真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再強調。從車企,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入局搶蛋糕就可見一斑。這其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開發和測試自動駕駛系統實在是太費錢了。相比起來,仿真確實性價比極高。
  • 籮筐子公司易圖通成為福特中國自動駕駛高清地圖定點供應商
    -福特中國市場CBZ量產的每一輛汽車將為公司帶來收入北京2020年2月11日 /美通社/ -- 籮筐技術公司(股票代碼:LKCO)(以下簡稱「籮筐」或「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時空大數據技術公司之一,中國領先的位置交互出行數據服務公司。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
    在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在汽車中有了更大 的自由度,所以提高整個乘坐品質和行駛體驗的智能座艙產品逐步走進大眾的 視野,相關市場也得到較快發展。 全球智能座艙行業市場保持快速增長,中國市場增速搶眼。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在遵守這類最佳實踐後,Waymo對自動駕駛車輛各個部件進行了大量測試,確保在整合到整套自動駕駛系統後,所有的子系統均能夠安全地運行。該方法還有助於驗證全自動駕駛車輛上路行駛時的安全性。同時,Waymo還可以了解系統部件、子系統或其他方面的任何變化或故障會對在整個自動駕駛系統中造成何種影響。
  • 沃爾沃已加入中國自動駕駛豪華午餐
    自動駕駛這事兒,不能都讓網際網路公司那些「小婊砸」搶了頭條吧?文 ▍熊吉上周,沃爾沃汽車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高調集結了來自政府、研究機構、學界等各方面的代表,宣布將自動駕駛路測項目Drive Me引入中國。
  • 自動駕駛的殘酷終局:誰能成為歷史註腳?
    第三類,則是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比如Waymo等公司。本文會主要從技術和商業的發展角度分析這三種路線的可行性,並探討一些新勢力造車或自動駕駛企業的未來。不要看輕了技術,對於自動駕駛而言,技術就是生命,關鍵的技術路徑就是戰略路徑。所以本文也是對自動駕駛戰略不同路徑的探討。
  • 當自動駕駛遇上「蜘蛛俠」
    來自凱拉·威爾斯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將蜘蛛式傳感器植入了自動駕駛無人機和汽車的外殼中,試圖幫助它們能夠更好地探測物體。我們習以為常的自動駕駛,通常都可以理解為設計一個與人類一樣甚至超越人類表現的駕駛水準,因此,其技術路線效法的對象自然也就是人類本身。
  • 福田汽車自動駕駛重卡國內首次上路 列隊跟馳技術讓物流運輸省心...
    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TC114/SC34)組織國內主流商用車企業在會上進行了國內首次商用車列隊跟馳標準公開驗證試驗,福田汽車(600166)應邀參加了活動,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福田汽車參加測試的車輛在自動跟車和跟車距離等方面均表現出較好的狀態。
  • 簡析蔚來ET7技術賣點:聚焦自動駕駛
    而蔚來的主基調,也開始從之前的聚焦用戶&服務,開始轉向智能方向,特別是ET7的主要賣點開始聚焦於自動駕駛。而150kWh的固態電池方案更像是一個「能力證明」,整體的篇幅很少。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備註:這套70kWh的電池方案從蔚來從最開始基本一直在沿用,也算是「鞠躬盡瘁」。
  • 自動駕駛是智慧物流質變的「諾曼第」嗎?
    前不久,商用車貨運平臺獅橋聯合百度,一起推出自動駕駛貨車領域技術平臺新公司「DeepWay」,兩者通過技術+場景融合,推動物流自動駕駛走出實驗室,從技術期走入產品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與此同時,京東物流集團旗下新型支線物流無人機——京東JDY-800「京鴻」貨運型固定翼無人機也在自貢鳳鳴通用機場進行載貨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