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必然,活又不易,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2021-01-09 汨羅江上一葉舟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

探究一個哲學的問題: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

要釐清這個生命終極的問題,需要排除一個前提條件。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要生我?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

看似有點無釐頭,但也真實地反映了一部分人對於自己活著的辛酸艱難、親情撕裂!原生家庭或是後天的一些因素,導致一些人婚姻情感失敗,債務陷入無底洞等等,被逼入絕境和絕望,生無可戀,活著沒意思,只能依靠通過消滅肉體來達成精神的死亡,以此來擺脫心理難以負重的痛苦。對他們而言,死亡是解除絕望最佳方案,所謂的一了百了!

之前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從大山貧困家庭走出來的男孩,非常優秀,讀到研究生,因為女朋友和他分手,想不開,跳河輕生了,讓含辛茹苦把他養大成人的農村父母痛不欲生……

講完這個,再談「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這個命題才成立。

電影《活著》

但解答這個命題,又不得不先說「哲學」二字,什麼哲學?

哲學本意是智慧的意思,不是簡單的思考,認為是事物是什麼,而是對事物的思考,思考,再思考,有點類似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意思。思考,思考,再思考是什麼,就是探究一切的一切的本質、規律是什麼,剝離紛雜的現象,回歸到問題的本源。

哲學的思辨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紛繁複雜事物進行抽象提煉,然後一針見血地揭示問題,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頓悟感。

比如,婚姻中的愛是什麼?

膚淺的思考是99朵玫瑰,房子、車子、票子,各種日子的禮物;進一步是相互包容、扶持;再進一步是一生一世,奮不顧身,然後是某種責任、使命、信仰……

愛有詩意、甜美爛漫;愛也有苦澀,撕心裂肺……

愛到底是什麼,視角不同,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時期,隨著認知的變化,對愛是什麼的定義也會隨之發生不一樣的理解。定義,推翻,然後再推翻,再定義,試圖獲得它的終極答案。這就是思辨的魅力所在!

關於愛是什麼,我之前看到的解釋,總感覺似是而非,缺少那一種捅破窗戶紙的透亮,直至聽到這一句:愛是一種忍耐!寥寥幾個字,字字珠璣,醍醐灌頂,道出人間正道是滄桑,愛的「本質」。

處在婚姻「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磕碰的人,你細品。

哲學的思辨,不是哲學家、思想家的專利。偉大哲學家的思辨能力很強,但太聰明,看問題太透徹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以哲學叔本華為例,一代哲學巨匠,人類幸福導師,卻情路坎坷,孤寂一生終老。

相比農村一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不懂高深莫測的學問,不懂晦澀難懂的學術,卻知道如何相濡以沫,詮釋真正的愛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幸福。

這或許是對像叔本華這樣的哲學家莫大的一種諷刺,再華麗偉大的思想,再史詩級的巨著也抵不過滿頭白髮,一生相隨,牽手過馬路的那個背影。

換言之,修行在行,不在思,思只是行之後饋贈的禮物。

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哲學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所謂的你的人生哲學智慧便孕育而生,道法自然,由然而生。

回到人始終會死的,為什麼還要活著。

實際上並沒有複雜,人一旦有了七情六慾,就必定有活著的理由。

簡單說,活著就是為了欲望,欲望不斷放大迭代。人生寥寥數十載,在每個時期,不同階段,為什麼要活著的理由都不同。

大到為了改變世界,拯救蒼生;中到為了追求財富,體驗生活;小到為了妻兒、父母等等。無非就是為了追求某種意義而活著,區別只是自我、本我、還是超我。

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個社會雖然階層、貧富差距之分,但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到了七十歲,都是老人;不管你是金銀棺槨,還是草蓆裹屍,死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以我們每個人骨子裡都存在一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潛意識;而人在沒有面對死亡時,死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這是人最底層的活著的理由,其次才是上面提到的為了欲望活著。

佛怎麼做?為了解脫七情六慾的苦惱,脫離生死的界限,佛說:無生無死,無悲無苦,無欲無求,是忘記一切悲苦的極樂世界。《莊子》說: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但我們都是俗人,嚮往成佛成道的境界,卻又不得不活在當下現實的誘惑裡。

然而,人為欲望而活,人生十有八九不如人意。費孝通曾說過一句話:不能痛痛快快地活,不如爽爽快快地死!哪一天中國人能了解了這一句話,他才能在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

想死不敢死,活著不容易死更難,用痛苦來結束痛苦,用活著不易的痛苦來消磨死更難的痛苦,或許這便是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的最好詮釋。

再回味「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這句話,換個角度來審視,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不爽快地死呢?生是起點,死是終點,活著的過程本身就意味著一步步走向死亡,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人始終會死的,為了不讓死亡看上去不那麼悲涼,選擇死出美感,死出爽快……

寫在最後的思考

電影《活著》的四句臺詞: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人是為了純粹的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情而活著。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作為一個詞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相關焦點

  • 四位日本明星相繼離世:選擇自殺的人,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在大多數人看來,明星無疑是光鮮亮麗、收入不菲的一個群體。他們本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為什麼還一心求死,不惜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自殺,真的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案嗎?01.2●我好想死掉出現對死的渴望是第二階段,雖然沒有主動結束生命的打算,腦中會浮現「希望睡著了就一覺不醒」或「希望明天在路上被車撞死」。
  • 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
    你本不存在,卻並不出自自己意願地無端存在了,無端遭受自身根本無法承受的劇烈痛苦,這痛苦一定有其意義,一定得有「人」為此負責,否則,就太荒誕了。這樣的邏輯是基於:我們是父母所生,沒有出自我們的意願,我們的存在在創造者(人類、父母)來看有意義,父母也必然得為我們的存在負責。
  • 痛苦的活著還不如死了
    電視劇|天道01吳建設畢業後孤身一人去了深圳拼搏,靠著聰明和勤奮總算是事業有所小成。在家裡,他排行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弟弟,他們都生活在甘肅老家,做點小生意過活。前不久,吳建設接到父親被診斷出肝癌晚期的消息,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帶了筆錢匆匆回到了甘肅老家。吳建設認為老家的醫療水平不如深圳,決定帶父親去深圳治療。當見到父親時,父親拉著他的手說:「你們不用折騰了,我這病也沒有幾個月可活了,我現在難受,只盼望能早點走。
  • 《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活著
    尼採曾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對於在危難中生存的人們更是如此,如果看不到活著的任何意義和目標,他們很快就會被自己擊垮,即使活著也如行屍走肉一般,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
  • 史鐵生《我與地壇》:別著急,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好好活
    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大的轟動?我與地壇,顧名思義,寫的就是史鐵生和地壇的關係。一個活生生的人,和一個安靜的的地壇,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聯繫?這要從史鐵生的個人遭遇說起。21歲時,史鐵生突然殘疾了雙腿。這讓他痛不欲生。他無法面對,更不能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她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在那裡,他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更是用心靈去感悟。
  • 這條狗是安樂死還是痛苦活著?最終做了這個決定
    昨天在頭條徵求大家的意見,大多數都認為即使是一個動物,好死也不如賴活著。上天似乎為它下了死亡通知書,剛做完大腿手術,膝蓋下面的腿皮開始壞死,在做一次手術的成功率只有2成,所以昨天還在糾結是讓它安樂死還是,
  • 在痛苦中生活的殘疾貓咪該不該安樂死?
    趙子易的話讓救助者們非常憤怒、不滿、悲傷,他們毫不客氣地反駁趙子易:「根本不懂什麼是生命的人大談安樂死,真的可笑。」 他們曬出了領養中心一些雖然身患殘疾但依然堅強生活的貓咪,堅決認為領養中心的殘疾貓咪沒有生活在痛苦中,更不需要「安樂死」這種不尊重生命的做法。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死不掉,也活不好。他靠呼吸機維持呼吸,飲食靠胃管,他太太每天用注射器「餵」流食進去,身下時刻墊著紙尿片。沒有尊嚴,只有活著。聽到這裡,我有點氣憤地說:「如果是我,寧願安樂死也不要這樣活著。」我媽說:「你懂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很多人的生命觀。臨終病人沒有自己的生命決定權,活著的人不肯放手,躺著的人生不如死。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人生路漫漫,終要學會告別,誰都會離開,就像任何事都會結束是一個道理。沒有人不恐懼離開,但是恐懼卻最沒有用處。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 人終究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這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這也讓我們現在的生命託付了很多的責任,所以我們不應該淡漠生命的價值。用一種「死後我們將不存在或不記得任何事情的態度,來解釋生命的存在」,這樣不符合邏輯更不負責任。翻閱資料卻有過這樣一個瘋狂的實驗: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瓦錫,他在處死前很想知道頭離開身體之後,意識會不會立刻離去,如果還有意識,他就會向儈子手眨眼睛。
  • 人活一輩子是為什麼而活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人活一輩子是為什麼而活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人來到這個世界不由自己選擇,但怎樣活著卻由自己主導。人這一輩子為了什麼而活著?有的人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有的人想過但沒想清楚和想明白,有的人不僅想了而且有很深刻的認識。
  • 活著比死了更痛苦?想要擺脫痛苦活得灑脫,不妨改變一下心境!
    痛苦,源於內心的理想境界,無法通過努力得到,它就像遙遙無期的星塵,你看得見,卻又夠不到……也許你擁有一些東西,卻發現周圍人擁有更多,你的內心深處很痛苦。心裡的不平衡感加劇,卻發現無法通過努力獲取。你越努力,越容易精力損耗,最終,就像實驗室裡的小老鼠。
  • 狗狗生命垂危,痛苦不堪,該不該給它安樂死呢?
    我們也曾頻繁的在網上看到諸多關於狗狗感人的新聞,狗狗與主人的感情深厚,足以讓人垂淚。願所有養狗的人都能善待這麼一個小生命。狗狗調皮犯錯,都是乖乖的聽你數落,它們似乎懂你說的一切,但它們又滿臉無辜,似乎你沒有告訴它犯錯的後果,因為你經常罰它,或者罵它們,然後你依舊給它們好吃的。這時候,它們就是一個毛孩子,調皮搗蛋後,依舊還會犯錯,讓你各種抓狂無奈,生無可戀。
  • 如果總有人在你跟前說「活著比死了還痛苦」,你會怎麼想?
    時常有人在我跟前說,他活著比死了還痛苦。擱以前,我聽到了,笑一笑,就算了!不是我冷漠,而是我認為,活著跟死了是不能比較的,如同長在深山老林裡的樹木跟擺在我眼前的木桌不能比較一樣;再說了,我一天天挺逍遙自在的,除了上課老師不讓睡覺,回家父母不讓玩牌,我沒體驗到什麼痛苦。
  • 別把所有心理痛苦都當懲罰,有一種心理問題,是珍貴的智慧病
    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為什麼活 ,為什麼在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人好多, 好大 ,好多生命 。接受過心理諮詢, 但覺得不被理解。心理壓力不斷累積,根本談不上情緒管理。我知道同學們不喜歡聽負能量, 和他們講,他們都會說聊些積極的。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擺脫, 我想馬上擺脫,我好累了。
  • 既然人都會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今天我要分享給大家的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會給你答案。這本書是「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寫的。你或許要問,他是誰?他憑什麼能來給我們的生命意義下結論?弗蘭克爾是醫學博士,是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被29所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擔任維也納神經綜合醫學院首席專家25年,是奧地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他出版的著作多達39部,被翻譯成34種語言。
  • 費孝通:為什麼中國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我時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不生不死地蟄伏著有什麼意思?要不然為什麼我吃年夜飯而不吃年中飯?我們的得意處不是在結束了一場事務,所以除夕才值得我們的歡宴麼?新年對我們似乎是另一個沉重任務的開始,習俗上不是常用禁食、不會客等淡漠的心情來接受的麼?Enjoy life一句是譯不出的,也不易為中國人所了解的。我們是老和尚在古廟裡暮色沉沉中撞著銅綠的晚鐘,他怎能夢想有少女們在紅日初升晨曦繚亂裡放聲髙歌?
  • 這種死法有多痛苦了解過嗎?
    跳樓即求死。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人卻將高樓當作生命的終點站。「跳樓」一詞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裡,今天某某明星因抑鬱症跳樓,明天某某公司破產老闆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人生。但是小圈今天要說的是儘管很多人選擇用這種方式得到所謂的「解脫」,但小圈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跳樓並不是什麼舒服的死法,無痛人流也許存在,但無痛自殺是堅決不存在的。跳樓過程全揭秘1、克服心理你真的決定要自尋短見嗎?
  • 我們為何要選擇活著?是為了快樂,還是為了結果?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從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能夠給出一個定論。這三個問題若是概括為一個問題,其實可以理解為:我們為何要活著?《紅樓夢》裡有一句曲文是這樣說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關於自己的旅行。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帶來一點東西,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帶走一點東西。
  • 《活著》:看透了人生,你活著才不會沒有希望
    2021年1月10日山東金礦爆炸22人被困,生死未知。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讓人感嘆生命之無常,活著之不易。剛好最近看完了《活著》這本書,該書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992年,如今已然成為經典,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