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2021-01-08 含沁說歷史

人生路漫漫,終要學會告別,誰都會離開,就像任何事都會結束是一個道理。

沒有人不恐懼離開,但是恐懼卻最沒有用處。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餘華的《活著》 , 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苦難的一生。

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福貴因嫖娼賭博而敗盡家產,他也由闊少爺淪為窮人。

從此, 福貴苦難的一生拉開了序幕,,他先後經歷了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以及眾多親人的死亡的打擊。

《活著》 從某種意義上說 ,簡直就是福貴一家人的一部死亡史, 是福貴一生的苦難史。是一部真正關注人生苦難及苦難中生命個體生存意義的寫實力作。

在關於死亡的戲劇上演之前,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 終於在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由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以後,死於由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

在受到不同的極端的苦難打擊後,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 7 歲的外孫,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

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 幸運」,他只能活著,因為這是他的命運,在一頭牛在犁完所有該犁的地之前,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1、苦難是人存在的基本狀況

叔本華曾說:「 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脫的口渴相比擬。 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卻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所以,人從來就是痛苦的,由於他的本質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裡的。」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但同時,我們卻無法忽略生命中無處,不在的悲劇。 苦難成為人不得不面臨的生存環境。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便強調人生在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他認為人一旦來到這個世界就身不由己必然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按照世界的運轉方式去運轉。 因而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乃是一個無法逃脫的悲劇存在。

人除了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與這個世界廝守在一起以外,根本沒有自我,更談不上自由。

2、探索生命存在意義和精神

人活在這個世上最怕的是什麼呢?不是貧窮,不是孤獨,不是誤解,而是絕望。

「人是為活著而活著」 這句簡單的話卻包含著人生種種酸澀、 艱辛,喻指著人不可迴避的生命悲劇,也概括著人活著這一過程的全部意義和終極追求。

當一個人對生活絕望時,就算老天來救他,他也未必能從陰暗的角落裡掙脫出來,可當一個人對生活始終抱有希望時,即便身處絕望當中,也能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曾經看過一句話:「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人是一個很神奇的物種,你若自己不垮掉,命運不會輕易地把你擊倒。

3、卑微的希望是支撐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動力

「福貴的一生是對精神家園的不斷尋求與失落的一生」。

通過《活著》餘華想告訴自己和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絲孤零零的意味」,「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龍二和春生只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連命都丟了,福貴感嘆做人還是平平常常好。從生到死是生命的軌跡,活著只是生命狀態的存在。

對於海德格爾來說,人的異化是人根本無法克服的,應該說,這是對人的命運極為清醒而悲觀的斷言。

但其作為一個人本主義者將人的悲劇和盤託出,與其說是讓人對命運低頭,還不如說是讓人勇敢起來去超越它。

餘華曾說福貴是「我見到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還活著。」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所以《活著》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哪怕歷經生死,哪怕遇到再多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福貴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選擇了好好活著,用坦然的心態,踏踏實實過好餘生每一天。

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只需要28元,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於生命,我們最該有的態度就是,它若燦爛,我們就笑臉相迎,它若經歷風吹雨打,我們就保持微笑,砥礪前行。

《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出版25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經過時間的沉澱,已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到今天,已被譯介至英、法、德、意、日、韓、俄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國內外多個文學大獎。

餘華也憑藉這部作品於2004年獲得法蘭西藝術和騎士文化勳章。

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3個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3個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一、活著就要學會珍惜福貴出身於富裕的地主家庭,福貴從小就是含金子長大的。但是,等到福貴成年後,卻喜歡上了賭博。每天都沉迷於賭場,不知不覺的就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家底輸了底朝天。
  • 餘華《活著》:人生實苦,但人間值得,這三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讀過餘華的《活著》,主人公徐福貴那接踵而至失去親人的命運,使我的心在一次一次被撕裂的過程中,懂得生命無常,應該好好活著。細品福貴的經歷後,你會真切地感受到——人生實苦,但人間值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活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有過。很多人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太累了。生活不緊不慢的過著,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我們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多。就像餘華筆下的「福貴」一樣,縱然命運跌宕起伏,老無所依,孤苦一生,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活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關於國內小說家,曾有人戲言只有兩類人,一類是餘華個人,一類是其他小說家。餘華這個門派,永遠都是自己獨自扛大旗,用手中的筆剝離社會的浮塵,就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為世人撥開雲霧,說透關於活著這件事。上世紀,張藝謀、鞏俐、葛優等人,憑藉電影《活著》,連續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七個大獎。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憑藉一部《活著》感動千萬人,莫言:我遠遠比不上
    活著:人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當今社會,每個人都不容易,不管什麼職業多大歲數都要承擔責任,人們常說「沒有什麼歲月靜好,總是有人負重前行」,為了家庭,父母,孩子有人熬夜加班,就是為了一點錢,有的人經歷挫折面臨困境,哪怕孤身一人,也依然用力活著。跟其他事情相比,活著就已經需要勇氣。
  • 為什麼餘華的《活著》讀完讓人熱淚不止?網友:寫的太真實了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餘華也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餘華不僅僅是在寫福貴這個人物,更是在表達他的生死觀,藉由福貴的經歷,來訴說特定背景下,人生充滿困境,我們要如何活著。網友:寫的太真實了在年輕的時候讀過《活著》這本小說,當我讀著讀著福貴的一系列悲慘遭遇時,仿佛就是自己一樣。為什麼餘華的《活著》讀完讓人熱淚不止?網友:寫的太真實了,《活著》的主人公,叫做富貴,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一生遊手好閒,年輕時又嫖又賭,家中200畝地變成100畝。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在這樣的心態下,餘華偶爾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在那首歌中老黑奴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棄醫從文寫《活著》,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餘華的父親是一位醫生,而他從小生長在醫院的家屬院,每天經歷著死亡,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依然寫出了一本名為《活著》的書。然而,這本書的問世並不順利。在那個讀書無用的時代,他經歷著最荒誕的十年動蕩,卻又戲劇性地正好在高中畢業那年迎來了高考恢復第一年。毫無意外,高考落榜。
  • 人到中年要懂:人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不是為了任何事物活著
    01元旦假期在整理書櫃時,我再次翻出了《活著》,這次我用了兩天的時間,將它第三次閱讀!而這次給我的感悟,只要真實和積極的《活著》,那麼人生已經是完美和快樂的!十分欣賞餘華在書中的幾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或者是《活著》這本書的核心,我和這本書的結緣,是在十多年前,當時剛好出差到上海。
  •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為了不辜負父母?不辜負愛人?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是啊,我們為了不辜負自己活著,為了不辜負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悽慘,在餘華的小說裡用生動真實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了都為之感到悲憫。由於海鹽急缺醫生,所以父親跟餘華聚少離多。10歲時,醫院分房子,餘華一家住進了太平間對面的職工宿舍。有一年夏天,天氣格外炎熱,餘華還跑到太平間睡了個午覺。一覺醒來感覺無比清涼。多年後,餘華讀到海涅的一句詩——死亡是涼爽的夏夜。他才猛然想到,這就是當年在太平間午睡的感覺啊。
  • 時隔一年再看《活著》,活著未必是為了活著,活著也不該只是忍受
    文丨卿心君悅活著是一種力量,我始終深以為然。無論是生命基於歲月的流逝,亦或者是人之於度過的苦難,皆是如此。餘華的《活著》所闡述的就是這種力量,事關活著的力量。很多人都翻閱過這本書,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活著應該類似於餘華在作品的《序》中所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因此,活著的力量也應該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曾經我也是如此認為,並以此為方向去尋獲生活的力量,慰藉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苦難。可直到去年的一次突發事件,讓我改變了以往對活著的理解。
  • 餘華:沒有陳虹就沒有《活著》
    1991年,32歲的餘華還是一個窮酸作家,為了夢想,他北上學習,窩在北京一個9平米的出租房奮筆疾書。班上一個叫陳虹的姑娘,經常來幫他做飯,收拾房子,周遭的朋友都調侃他們是兩口子。只有餘華知道,他是個有婦之夫,妻子叫潘銀春,在他的老家浙江海鹽的文化館工作,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嫁給他。然而,在北京見識了更大世界的餘華,已經回不去了。
  • 王朔炮轟餘華:《活著》寫不過《活鬼》,無非是抄襲和模仿
    王朔評價餘華:《活著》寫不過《活鬼》無非是高明的模仿罷了在一次採訪的過程中,王朔針對餘華的為人以及他的作品曾作出如下的評價:「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關鍵是他看不得別人好,躺在屋子裡打不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他學別人,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
  • 童年非同一般的經歷對餘華影響很重,讀過他作品的都知道
    童年非同一般的經歷對餘華影響巨大,讀過他作品的都知道,只要開始創作就要寫「死」人,有人統計過光是餘華前8部作品就去世了20多個關鍵角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活著》,不僅被張藝謀挖掘拍成電影讓人看了淚流滿面,而看過之後的人連原版小說也要扒出來仔細翻看,比電影還要慘烈。
  • 讓無數人感動的《活著》告訴你,你為什麼而活?
    每當深夜降臨,萬家燈火熹微搖曳,四周萬籟俱靜,而我獨自一人坐在安靜的房間裡,總是禁不住會想: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回顧自己曾經走過的二十幾年,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需要細細描述,也沒有什麼大的情感需要盡情宣洩,只是遵循著普通人上學就業結婚的步伐,靜靜的走過歲月的石子路。
  • 《活著》:看透了人生,你活著才不會沒有希望
    2020年3月31日四川西昌發生森林火災,致19名撲火人員受困,其中18名消防戰士魂斷涼山。2020年5月12日,張家界天門山翼裝飛行成了北京某大學大四女生安安(化名)最後一次翱翔。2021年1月10日山東金礦爆炸22人被困,生死未知。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不讓人感嘆生命之無常,活著之不易。
  • 餘華:曾在太平間睡覺的經歷,成就了他充滿戾氣的文筆
    「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作家有著一生的影響,童年對世界的印象是一張白紙在複印機裡一下複印下來一樣,而我後來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這是餘華在寫出作品《活著》後,所說出的一段話。餘華的童年,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