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2020-12-03 花落花又落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悽慘,在餘華的小說裡用生動真實的手法表現出來,讓所有人看了都為之感到悲憫

因為童年的一切見聞,幫助餘華成為了一位擅長描寫苦難的作家,同窗好友莫言稱讚他是:「殘酷的天才」。

《活著》餘華:在太平間睡過覺,連續5年被退稿,8部作品寫死29人

1960年,餘華出生於浙江杭州。在餘華還不到1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一個叫做海鹽的縣城。由於海鹽急缺醫生,所以父親跟餘華聚少離多。10歲時,醫院分房子,餘華一家住進了太平間對面的職工宿舍。

有一年夏天,天氣格外炎熱,餘華還跑到太平間睡了個午覺。一覺醒來感覺無比清涼。多年後,餘華讀到海涅的一句詩——死亡是涼爽的夏夜。他才猛然想到,這就是當年在太平間午睡的感覺啊

正是從小在太平間長大的經歷,讓餘華變得冷靜和克制。童年見過了太多了生離死別、見過了疾病和貧窮對於親情的考驗、見過人最終的模樣。那些不幸的事件雖然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是卻刻在了餘華的心裡。

餘華中學畢業時,沒能考上大學,於是在父親的安排下,他做了牙醫。工作第一天,師傅跟他說:你看一遍我怎麼拔牙,下一個就讓你來拔。5年後,餘華厭倦了枯燥的拔牙生活,開始在家寫小說。

他從一開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漢字也不認識幾個的他拼命地寫,從白天寫到晚上,又從晚上寫到白天,終於寫成了。

然而,更給他沉重一擊的是,沒有一個出版社接受他的稿件,那時候處於叛逆期的他感覺自己受到了教育的欺騙。所有的嫉妒、憤怒、怨氣都在餘華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此之後,他筆下的小說充滿了死亡、冷血、殘暴。他的8篇小說,寫死了29人

後來15年裡餘華小說裡沒有了死亡的情節,談到這個他表示:

「那四年的寫作中,我的精神都要崩潰了,我白天一寫作就是殺人,到了晚上睡著後,全是自己被別人追殺的噩夢,常常從睡夢中嚇醒,一身冷汗。」

到了1990年,在中國小說界已經小有名氣的餘華靠每個月400塊的稿費過日子。當時他剛寫完一部短篇小說,腦子裡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下一部要寫什麼。

他聽到了一首歌,叫做《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這部小說曾經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等一系列文學獎項。

《活著》這本書之所以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寫的故事可能真的就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所經歷的一生,可能說歷史背景是不相同的,它是浮浮沉沉的一生。

《活著》中有一句話: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活著》告訴我們,人生最勇敢的不是痛快死,而是好好活著。因為活著要承擔起生命的無常,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

《活著》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沒有煽情的語言,很直白,也很殘忍,有的都是經歷著苦難還竭盡全力活著的人們。

接受苦難,也是接受自己,戰勝苦難,也是給自己找條活路。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這本書除了向讀者展現了曲折的故事情節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念外,還將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藏在了每個文字的背後。

這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因為當你翻開這本書以後,就會被裡面的內容所感染,直到看完。只需28元,感悟活著的真正意義,直面人生!

這本書才28元,不過是一頓飯錢,卻能夠從中讀懂活著的意義,領悟人生的哲理。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活著》作者: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被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父母也沒有跟他過多溝通,結束高考沒多久,就直接把餘華安排到了醫院做牙醫。工作的第一天,師傅就告訴餘華說:「你看一遍我拔牙,下一個患者就你來拔。」而餘華這一拔,就是五年。棄醫從文,被連續退稿5年,8部小說寫死29人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
  •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為了不辜負父母?不辜負愛人?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是啊,我們為了不辜負自己活著,為了不辜負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 童年非同一般的經歷對餘華影響很重,讀過他作品的都知道
    作家餘華小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裡,晚上上廁所要經過太平間,睡熟後還經常被撕心裂肺的哭聲吵醒。在《朗讀者》中,餘華對董卿說自己那時候經常看父母做手術,經常會躺在太平間裡睡午覺,久而久之就變得沉穩,不大驚小怪,甚至能分別出家屬各種各樣的哭聲,心裡沒有任何負擔。
  • 為什麼餘華的《活著》讀完讓人熱淚不止?網友:寫的太真實了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餘華也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餘華不僅僅是在寫福貴這個人物,更是在表達他的生死觀,藉由福貴的經歷,來訴說特定背景下,人生充滿困境,我們要如何活著。餘華在童年的時候基本上很少能夠見到父親,父親也都是在餘華睡覺後才回來,又在餘華醒來前被叫走。1970年,醫院給餘華的父親分了一套職工宿舍,餘華全家人再次搬家。而這次般的地方也影響了餘華後來的寫作風格,新家的對面就是太平間。從那時起,餘華就隔三差五的能夠聽到太平間悽慘的哭天搶地。
  • 餘華:曾在太平間睡覺的經歷,成就了他充滿戾氣的文筆
    這是餘華在寫出作品《活著》後,所說出的一段話。餘華的童年,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因為,餘華的爸爸是一名醫生,他常常走在醫院的各個角落裡,看著各色各樣的人。餘華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很多個夜晚,餘華都能夠聽到悽慘的哭聲。「那幾年裡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有時,餘華甚至會跑到太平間裡睡上一覺,因為他說,太平間是很涼爽的。很多次餘華在接受採訪時提起那座醫院,語氣都是淡漠的。
  • 在太平間睡午覺,你以為餘華為《活著》體驗死亡?錯了
    生活中的餘華並非作家裡的餘華,真實的餘華,從小調皮搗蛋,在懵懂中過日子,成為作家後他拿起筆是苦難的,放下筆卻洋溢著樂觀、幽默、深刻地感受著生活中的幸福。一、在太平間睡午覺只是因為涼爽1960年出生的餘華,是在醫院裡「竄大」的。因為父母都是醫生,工作很忙,沒人照顧他們哥倆,所以餘華的童年就是在各個病房遊蕩、竄來竄去。
  • 棄醫從文,餘華不做牙醫,開始學著寫小說他連標點符號都還不會用
    餘華做了5年牙醫,厭倦了。他開始謀劃一件大事,此後,院子裡時常會「啪嗒」一聲響,父親便喊:都是你的!棄醫從文,餘華不做牙醫,開始學著寫小說,可是他連標點符號都還不會用,現翻了兩頁《人民文學》雜誌,什麼時候用逗號,什麼時候用引號,好!學會了。
  • 王朔炮轟餘華:《活著》寫不過《活鬼》,無非是抄襲和模仿
    王朔評價餘華:《活著》寫不過《活鬼》無非是高明的模仿罷了在一次採訪的過程中,王朔針對餘華的為人以及他的作品曾作出如下的評價:「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關鍵是他看不得別人好,躺在屋子裡打不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他學別人,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
  • 1994年,張藝謀拍了部被封至今的電影,讓原著作者餘華賺了1550萬
    1993年,是中國電影無比輝煌的一年。那一年,中國影壇誕生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時間陳凱歌名聲大震,響徹國際。 自覺不能落後的張藝謀,趕緊尋找優秀小說,準備大展拳腳。 他找到了中國最擅長寫現實主義小說的餘華,看上了他的小說《河邊的錯誤》。
  • 餘華:沒有陳虹就沒有《活著》
    從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成回來後,餘華和潘銀春提出離婚,結束了6年的婚姻。離婚不到半年,餘華就迎娶了陳虹,成了真正的兩口子。之後餘華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1993年,他的小說《活著》問世,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為什麼要活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我有過。很多人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太累了。生活不緊不慢的過著,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我們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多。就像餘華筆下的「福貴」一樣,縱然命運跌宕起伏,老無所依,孤苦一生,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活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憑藉一部《活著》感動千萬人,莫言:我遠遠比不上
    活著:人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當今社會,每個人都不容易,不管什麼職業多大歲數都要承擔責任,人們常說「沒有什麼歲月靜好,總是有人負重前行」,為了家庭,父母,孩子有人熬夜加班,就是為了一點錢,有的人經歷挫折面臨困境,哪怕孤身一人,也依然用力活著。跟其他事情相比,活著就已經需要勇氣。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餘華的《活著》 , 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苦難的一生。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福貴因嫖娼賭博而敗盡家產,他也由闊少爺淪為窮人。
  • 餘華棄醫從文寫《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改編成電影卻遭禁播
    這是小說《活著》裡的一段文字。簡短幾句,不言悲苦,卻讓人久久地哽在心頭,悵然若失。年邁的福貴,牽著他的老牛,隨著嫋嫋升起的炊煙,一步步走下地平線,直到霞光乍破。小說劇終,一生落幕。而合上書頁後,留下的是讀者們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美國《西雅圖時報》曾經這樣評價餘華: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 時隔一年再看《活著》,活著未必是為了活著,活著也不該只是忍受
    很多人都翻閱過這本書,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活著應該類似於餘華在作品的《序》中所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因此,活著的力量也應該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曾經我也是如此認為,並以此為方向去尋獲生活的力量,慰藉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苦難。可直到去年的一次突發事件,讓我改變了以往對活著的理解。
  • 窮酸作者住9平出租屋,剛離婚就另娶,2婚妻子讓餘華走上人生巔峰
    追尋自由 棄醫從文餘華196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他的名字也很浪漫,分別取父母的姓(父親華自治,母親餘佩文)。餘華的父親職業是醫生,從小在家庭的薰陶下,餘華大學時學的是醫學,畢業後在小鎮的一家醫院做了一名牙醫。餘華生性就是個熱愛自由的人,他不甘心在一家醫院每天8小時對著病人的口腔看,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事。
  • 餘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3個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