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史話傳奇

2021-01-10 華西都市報

  2018年四川小寨子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攝的野生大熊貓。

  2019年1月,熊貓基地的大熊貓正在吃竹子。(劉廣懿攝)

  2010年在摩天嶺拍攝到的大熊貓。(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胡杰攝)

  野生大熊貓。(新華社供圖)

貔貅。

明萬曆年間騶虞圖。

清《古今圖書集成》貘圖。

  

□孫前朱樊剛
  研究大熊貓文化,大熊貓的古名稱是一道繞不過的坎。
  在中國,熊貓古名稱主要有三說:騶虞說、貘說、貔貅說。1956年7月6日,魯迅先生的胞弟、中國著名生物學家、文化名人周建人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熊貓》的散文,談他看了北京西郊動物園新進的大熊貓後聯想引伸,「《辭源》的編者、讀書極廣博的傅運森先生曾經對我說過,古時候所謂『貔貅』,大概便是指這動物。他說時雖沒有十分斷定,但這裡不妨記一筆。」周建人先生的這句話,引領了中國以至世界半個世紀的貔貅熱。那麼,大熊貓在古代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和怎樣的稱謂?

1數百萬年演變雜食獸變為可愛模樣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大約40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地球先後存在過約5億物種,至今尚存的約有近1000萬種。很多物種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大自然淘汰,如恐龍、劍齒象、劍齒虎等。有的物種雖然生存下來,但經過不斷進化,今天已面目全非。唯有大熊貓,這種早在800萬年前就開始出現的稀有生命物種,還保持著部分原始的外貌特徵、生理習性,成了當今地球上動物的活化石,原始生命的「遺老」。
  大熊貓的種族至少在300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就已形成,6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其種群發展達到鼎盛。當時,大熊貓的範圍十分廣泛,我國的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乃至與我國毗鄰的緬甸和越南北部均有分布。
  據已發現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在雲南祿豐熱帶潮溼森林邊緣接近沼澤的地方就生活著今天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始熊貓。
  始熊貓是擬熊類演化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一種個頭體型猶如較肥胖的狐狸似的動物。始熊貓有兩個支系:由始熊貓演化的一個旁支叫葛氏效熊貓,分布於歐洲的匈牙利和法國等地的潮溼森林,在中新世未期即滅絕;而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出現,體型只有現在我們看到的大熊貓一半左右,像一隻胖胖的狗,此時它已進化成兼食竹類的雜食獸。
  這種成為雜食獸的小型大熊貓經過200萬年,開始向亞熱帶潮溼森林延伸,並取代始熊貓。以後,大熊貓進一步適應了亞熱帶野竹叢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到更新世中期,其體型已接近現在大熊貓的八分之七。到更新世晚期,它的體型進一步增大,超越現在的大熊貓約八分之一,而且已變得依賴竹子為生。至四五十萬年前,熊貓家族的廣大成員開始與猿人共同生活在我國江南的大片土地上。隨著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等多次劇烈的自然環境變化,全球氣候變得越來越冷,特別是進入距今1.8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歐亞大陸冰川不斷擴大,許多動植物被凍死、餓死,唯有大熊貓退縮到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高山深谷中,才最終倖存下來。

2古籍記載名稱20餘種從「大貓熊」到「大熊貓」

  大概在1.1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川時期,即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開始,大熊貓家族開始走下坡路,進入歷史上的衰退期。它在環境變化中生存下來,在環境變化中逐漸改變自己,生殖器官不斷退化,繁殖能力不斷降低,初生的幼崽體型變得弱小。加之,大自然的變遷,人類活動區域不斷擴大,大熊貓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青藏高原東緣和秦嶺南坡的四川、甘肅、陝西,海拔1200—3400米的部分亞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其中80%的大熊貓分布在四川境內。
  生存環境的惡化導致成活率低下。即使幸運存活下來者,也因天性憨厚、笨拙、抗爭能力差而呈不斷減少之勢。到上世紀80年代,大熊貓數量一度減少,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
  在有證可考的我國古籍、文獻等記載中,不同的年代和地域,大熊貓的名稱大不相同,主要有:貔貅、貘、貊、騶虞、白熊、花熊、華熊、竹熊、大浣熊、花頭熊、銀狗、執夷、峨曲、杜洞尕、食鐵獸、大貓熊等二十餘種。最終,被稱為大熊貓還有一段趣聞故事。
  1869年,法國傳教士、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在四川省穆坪(今寶興縣)鹽井鄉鄧池溝科學發現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的新物種,在欲帶活體回國未成的情況下,將其製作成標本帶回巴黎自然博物館,從而讓大熊貓這個珍稀物種為世人所識。隨後,對它的命名在科學界長期爭論不休,但最終國際學術界還是普遍採納了法國學者米勒·愛德華茲的研究成果,把這個新發現的物種定名為「大貓熊」。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大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它的標牌採用的是國際流行的書寫格式。由於中文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

3文獻中的「騶虞」虎軀獅首不是大熊貓形象

  古典籍中,有關騶虞的文獻記載,主要有以下描述。
  《詩經·召南·騶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此處的騶虞,是當時獸官的名稱,這裡借指獵人,說他的箭技高超,一箭就射中五隻母豬(豝)或小豬。
  《山海經·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採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騶吾同騶虞是古時異名,此指珍獸。《周禮·春官》中的騶虞作樂曲名。《淮南子·道應訓》記載:「商紂王拘文王於羑裡。」於是,文王的大臣購買了奇獸騶虞和美玉等很多珍寶去打通關節,最後文王獲釋。
  《資治通鑑》記載,西晉元康元年(291),為爭權奪勢,宮闈滋擾。賈后聽了太子少傅張華的建議,「遣殿中將軍王宮持騶虞幡出麾」平息。永寧元年(301),齊王司馬冏起兵,朝廷大臣群起殺死擅權擾宮的奸黨,然後「傳詔以騶虞幡敕將士解兵」,使京城平定。對「騶虞幡」的作用,《資治通鑑》說,按「晉制,有白虎幡、騶虞幡。白虎威猛主殺,故以督戰;騶虞仁獸,故以解兵」。  這段文獻被廣為引用,作為大熊貓是仁獸,是化解戰爭的友好使者的例證。但均是在被以訛傳訛的曲解後使用的。其一,《康熙字典》解釋騶虞時說:「《埤雅》騶虞尾長於身,西方之獸也,不履生
草,食自死之肉。」今人使用時添加了「只吃竹子」之說。《埤雅》是宋代陸佃解釋《爾雅》中鳥獸魚蟲花木等生物的專著。其二,清代趙翼《廿二史劄(zha)記》載:「晉制最重騶虞幡,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慴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
  概述以上文獻,「騶虞」曾是官名、職業名、樂曲名、地名、方位名和信符。作動物名時,是以傳說中祥瑞、珍奇之獸的品格出現。騶虞見之於典籍,主要是先秦至隋唐之間。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曾出現三次「騶虞獻瑞」熱,但展示的騶虞皆是虎軀獅首、體魄偉岸,動作敏捷、奔跑如飛,白毛黑紋、尾巴修長。由此看來,古文獻中記載的騶虞,不是大熊貓的形象。

4瓦屋山的食鐵獸一度被異化成大熊貓

  貘是中國曾有的動物,有兩件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經中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鑑定為貘形尊。1975年陝西省寶雞市茹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銅器「貘形尊」現藏寶雞市博物館;另一件存於美國東亞美術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作詩《貘屏贊並序》,對貘進行描述。其大意是:這種獸好奇怪呀!它生長在南方,取其皮作墊而寢,可以避過瘟疫。畫它的圖像,可以用於避開鬼魅邪魔。除了銅鐵,它什麼都不吃。在上古時,自從有天子,政令統一,節省地用鐵製造兵器。這個時候,它還能飽食。可是到後來三分天下時,王法各一,鐵被大量製造兵器,銅被大量鑄造佛像。兵荒馬亂之時,兵器、佛像不斷增加,銅鐵所剩無幾。可憐的貘呀,只好餓著肚皮。這不僅是貘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宋代刑昺所著《爾雅註疏》稱「貔貅足摯獸」,產於峨眉與洪雅瓦屋山。《峨眉山志》記載:「貔貅,自木皮殿以上林間有之,形類犬,黃質白章,龐贅遲鈍,見人不驚,聲訇訇,似念陀佛陀佛,能搖樹。」
  那麼,貘是熊貓嗎?
  「貘」在古文獻中出現較多,《康熙字典》的提煉較為集中:「貘:《爾雅·釋獸》,貘,白豹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強直,中實少髓,皮闢溼。」
  著名大熊貓專家夏勒在《最後的熊貓》中說:「中國東部很多大型動物,從很久以前就流離失所,如果還存活,也只能在過去活動範圍的邊緣上苟延殘喘。諸如蘇門答臘犀牛、馬來貘、大象、長臂猿等,十世紀以前分布遠至黃河以北。現在貘在中國境內已絕跡。」
  胡錦矗和夏勒在臥龍四年合作的研究成果《臥龍的大熊貓》一書,於1985年以中英文本同時在中美發行。其中對《貘屏贊並序》有一段評論:「在白居易心目中『貘』這個名字可能確指我們今天的貘,肯定不是指熊貓。」

5威猛的貔貅與可愛的熊貓大相逕庭

  周建人先生的貔貅說,引領大熊貓古名論半個世紀,少有疑者,由此蔓延至貘、騶虞、食鐵獸……在中國,除龍圖騰外,可能要算熊貓古名牽扯最廣了吧?讓我們幫助來不及做此項研究的周建人先生,認識一下貔貅與大熊貓的關係。
  典籍中最早記述「貔貅」的是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講軒轅黃帝為同炎帝作戰,「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尚書·周書·牧誓》,收錄周武王(前1122)在商郊牧野與商紂王決戰前夕的誓師演講:「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唐代大儒孔穎達(574—648)在《尚書正義》中說:「貔,執夷,虎屬也。四獸皆猛健,欲使士眾法之,奮擊於牧野。」這裡再次佐證,貔為猛獸,軍隊借其名而鼓士氣。
  三國吳國人陸璣所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註:「貔似虎或曰似熊,遼東人謂之白熊。又旌旗名。」胡錦矗研究,此處「遼東」,指漢水東北一帶,即今之山西、河南等地。這部分文獻的記載是:貔,出於中國北方和南方;屬豹、也屬虎、也像熊。
  唐代大詩人韓愈《永貞行》有「北軍百萬虎與貔,天子自將非他師」句。宋朝詩人唐庚的《富樂山懷古》道:「富樂之名誰所留,建安年中劉豫州。擁兵入蜀萬貔貅,孱璋送國來迎投。」
  除上述典籍文獻,還有一實證。在四川瀘州市堯壩古鎮老街的南端,有一座清代嘉慶十五年(1810)皇帝嘉獎當地武進士李躍龍功績而立的牌坊,石柱上鐫有一副對聯,是按察使王正常題贈:「對天仗以逞能勇冠貔貅之隊;戴宮花而煥彩榮耀桑梓之邦」。
  以上引典說明,古往今來「貔」「貔貅」是一個常用詞彙,綿延數千年特指一種勇猛異常的猛獸,無論天上人間,它都是以威猛、驍勇善戰的形象出現,並不是大熊貓的可愛形象。 文圖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相關焦點

  • 大熊貓巴斯的傳奇故事
    在很多人心裡,「盼盼」是大熊貓中最為響亮的一個名字,其實它真名叫巴斯,那麼大熊貓巴斯的傳奇故事你知道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大熊貓巴斯的傳奇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大熊貓巴斯名字原由大熊貓「巴斯」能走到今天,與四川省寶興縣一個名叫李興玉的老人密不可分。
  • 大熊貓巴斯的傳奇終止了
    人們一聽到這首歌,就會聯想到大熊貓。1984年全國都知道一則新聞:四川大面積的竹子開花了。竹子開花意味著國寶熊貓沒有吃的。當時全國人民都非常著急,都在隨著新聞關心著熊貓的命運!一隻後來叫「」巴斯」的大熊貓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大熊貓界,「巴斯」是個傳奇。4歲時,巴斯的家鄉四川省寶興縣竹林大面積開花,它飢餓至極,漂流到寶興縣巴斯溝的一條小河中被人發現而得救,因此得名「巴斯」。
  • 紀念大熊貓「巴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傳奇的一生!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吉祥物大熊貓「盼盼」吧,其實,吉祥物盼盼不是人們憑空想像來的,它有著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原型,那就是大熊貓「巴斯」。很遺憾37歲高齡的巴斯在去年的9月13日已經去世了,下面小編來帶大家看看大熊貓「巴斯」的傳奇一生吧。
  • 巴斯「百年」風雨——一隻大熊貓的傳奇故事
    當地的人們迅速行動起來,響應政府號召搶救大熊貓,不少村民焚燒豬骨頭,讓嫋嫋的炊煙和豬肉的香味把山上的大熊貓吸引下來,方便為它們餵食食物。,他們測到了大熊貓的血壓和心跳數據。傳奇巴斯2005年,福州研究中心為傳奇巴斯隆重慶賀
  • 「盼盼」原型——大熊貓「巴斯」的傳奇「人生」
    「盼盼」的原型,是四川寶興縣一隻名叫「巴斯」的大熊貓,今年已經35歲高齡。5月21日,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陳玉村宣布,啟動「巴斯」的35歲生日「慶典」。這個系列活動包括為它拍攝《傳奇巴斯》電影故事片、成立由35位明星組成的「巴斯星友團」,為巴斯寫歌等等。11月,還將為巴斯舉辦一次隆重的生日晚會。  「巴斯」的生日慶典為何如此隆重?
  • 北京動物園兩「傳奇」大熊貓被吉利大學師生認養
    北京動物園兩「傳奇
  •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史話》正式出版發行
    日前,《椒江史話》一書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將發生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歷史上較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按照時代發展順序貫穿起來,讓讀者通過本書能基本了解椒江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凸顯椒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 最長壽的大熊貓巴斯,它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曾是吉祥物的原型
    最長壽的大熊貓巴斯,它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曾是吉祥物的原型對於大熊貓的真的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國寶了,而對於喜歡大熊貓的各位網友相信有一隻大熊貓,應該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那就是關於我們國家首次舉辦奧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的原型。
  • 最長壽的大熊貓巴斯,它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曾是吉祥物的原型
    對於大熊貓的真的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國寶了,而對於喜歡大熊貓的各位網友相信有一隻大熊貓,應該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那就是關於我們國家首次舉辦奧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的原型。沒錯,就是大熊貓巴斯,而說起巴斯它也是熊貓界的一個大美女的,並且它是世界上活得最久的一個大熊貓了,它一共活了37年,而它的這37年相當於人類100多歲,如今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非常喜歡大熊貓的,可以在這裡面它的功勞是非常的大的。
  • 最永恆的紀念 從「巴斯文化論壇」縱論大熊貓文化
    在擁有傳奇一生的大熊貓「巴斯」身上,一場從「生物巴斯」「文化巴斯」到「巴斯文化」的跨越之旅,引人深思。大熊貓「巴斯」成為中外友好的紐帶,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民對和平和友誼的熱愛,增進了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巴斯文化」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刻下了「中國印」。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九——下都裡(麻垌鎮)白石洞天荔枝香
    歷史久遠,故事傳奇,這些就是各人理解了。(白石山風景故事,可以點擊此文字連結章《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白石山除了這些風景,傳說,就沒有別的什麼真實的人文故事了嗎?這,當然有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刀光劍影!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高富華 ‖ 愛情傳奇 子孫近百...
    所謂「門當戶對」的道理,在「川川」和「新星」身上得到印證:它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四川寶興縣野外,年幼離家,身在異鄉,「哥哥」大「妹妹」1歲,「鄉音」就是它們的共同語言,兩隻大熊貓「一見鍾情」「你儂我儂」,這讓兩方動物園的「家長」們深深鬆了一口氣。要知道,雌雄大熊貓相親,看不對眼繼而大打出手的事,在大熊貓界是常有的事。
  • 熊貓界的傳奇!
    基於豐富的食物基地,基於低能量的食物,每隻大熊貓的絕大多數的天天和年年,只能心無旁騖地過著吃飽了睡、睡醒了吃的幸福生活。喜悅也不例外,它的傳奇故事,圍繞著吃和睡兩個基本需求展開。當然,作為一位傳奇熊貓,它的愛情婚姻和它的自由自在才是一部傳奇。       野生大熊貓具有季節性移動習性,還具有家域行為。
  • 永遠的大熊貓母親「美美」
    國寶大熊貓人見人愛,說說最傳奇的大熊貓母親---美美成都動物園在1989年榮獲「全球500佳」動物園,頭功當然是--大熊貓美美! 美美嘛,大熊貓美女!1972年出生於四川美姑縣大涼山區大風頂自然保護區,1975年3歲時在野外餓昏了-因為當時野外竹子大量開花死亡缺乏食物-被當地人發現後送到成都動物園救治,開始了傳奇,英雄母親之旅;1980年採取世界首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產下雙胞胎,接著於1981、1983、1984、1985、1986、1987、1989、1992年產仔,共生育9胎11仔,成活7仔。
  • 600隻大熊貓來成都了!
    ,表現了大熊貓與人類文化的神秘與悠遠。 04 精靈傳奇主要表現歷史長河中具有各種傳奇色彩的熊貓,表現新中國成立之前,大熊貓作為自然精靈進入世界各國人民視野中的傳奇故事。、生長狀況,體現中國在大熊貓保護工作中的卓越成就,以及大熊貓在「熊貓家園」中的幸福生活。
  • 赴臺大熊貓「團團」是秦嶺大熊貓的孫女
    遠赴臺灣的大熊貓「團團」帶有純正的秦嶺大熊貓血統,她的奶奶就曾在秦嶺腳下生活。在秦嶺北麓,位於西安市周至縣的陝西省林科院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其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記者了解到,該中心主要承擔秦嶺大熊貓及其他珍稀野生動物的救護、飼養、繁育和種群復壯等工作。自2003年以來,累計繁育大熊貓21胎24仔,現有大熊貓31隻,今年8月又喜添3隻幼崽。
  • 大熊貓是怎樣被現代人發現的?
    夾金山作證,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熊貓保護步入法制化軌道,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向新臺階,成效舉世矚目。探尋大熊貓的足跡說到大熊貓,繞不開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150年前那個春天,正是戴維在這方山水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發現被後人冠以「中國國寶、世界珍奇」的大熊貓。
  • 美女「巴斯」傳奇之一:三顧茅廬 迎請巴斯
    在35年的生涯中,「巴斯」有諸多傳奇故事。1984年,四川的大熊貓保護區內又一次出現了竹子全面開花。飢餓難耐的「巴斯」爬下山尋找食物,不慎落入溪中,幸被女社員李興玉救起。此後,「巴斯」開始她傳奇的一生。三顧茅廬 迎請巴斯1983年,福州熊貓世界只有兩隻大熊貓。但是這兩隻大熊貓卻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
  • 匈牙利發現1000萬年前大熊貓化石,起源地之謎再起
    【編譯/觀察者網 周遠方】大熊貓起源在哪裡?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800萬年前的始熊貓化石,曾給這個問題畫上了句號。 如今,隨著一個新考古發現,句號又似乎要變成問號。 法國科學家近日在《地球生物》期刊(Geobios)發表文章稱,在匈牙利發現了1000萬年前的大熊貓牙齒化石,由此佐證了大熊貓歐洲起源說。
  • 傳奇熊貓現身公路獲救 內心高興叫聲像羊
    東北網12月15日電 據央視《東方時空》報導,最近一段時間,在臥龍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時常會響起類似羊叫的聲音,發出羊叫聲的是一隻大熊貓,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大熊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德生告訴我們,熊貓的叫聲很多,發出羊一樣的叫聲是比較高興,也是比較友好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