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蟋蟀玩家豪擲億元北上收蟲 稱能修身養性

2020-12-04 搜狐網

鬥蟋蟀是上海老爺叔的一種樂子

為蟋蟀稱體重

由鬥蟋蟀衍生出的各類器具近年來價格攀高

  晚報記者 張鈺芸 報導

  立秋到,蟋蟀叫,白露三朝出「將軍」。

  每年月份牌翻到立秋,就是深入田頭收蟋蟀的時候。 「招兵買馬」到了白露,玩家們就要定定心,靜養手中的蟋蟀,期待出一個「大將軍」。從8月開始一直到10月,上海各大花鳥市場裡皆是蟲鳴,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的「北方蟲」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取代了七寶鎮上的「南方蟲」,每年都從上海玩家手中捲走上億元的「蟲資」。

  如今,當年弄堂男孩子人人都熱衷的鬥蟋蟀,成了上海老爺叔的樂子。在這座城市裡,既有人玩10元、20元一隻的「草根蟋蟀」,也有人收四五萬元一隻的「蟲王」,就連蟋蟀盆也成為收藏品。

  花鳥市場響起蟋蟀鳴聲

  上周末,嶽州路上的聚星花鳥市場人潮湧動,尚未走進市場,門口就看見排成方陣的白色瓷罐,一個個蓋著鏽跡斑斑的鐵蓋子,再綁上一根橡皮筋。走過路過的市民伸頭望一望,年輕人自然不知道是什麼,上了點年紀的上海爺叔則會冒一句:「到鬥財積的辰光了。 」

  記者走進花鳥市場,更是一番鬧猛場景。一大片空地上用白色油漆畫出1米見方的格子,一個連一個緊挨著。這裡一個格子日租金就要50元,來自上海本地、山東、河南、河北的攤主們一般租上4個格子,然後將百來個瓷罐放在地上,自己搬個小板凳坐在一邊,只等著玩家自己聚集過來。

  一些中年男人也坐在摺疊小板凳上,圍著瓷罐坐成一圈,一隻手捧著一個瓷罐,另一隻手裡拿著一根芡蟲的草稈,輕輕撥動,觀察蟲情,考究的還要帶上一支小手電和放大鏡。看對眼的放在自己身前,看不中的則重新放回去,再拿一隻。 「你看看這個怎麼樣?我覺得牙長得還不錯。」家住浦東的老李和朋友在嶽州路上泡了一個下午,還沒有找到合意的蟋蟀。 「我們前兩年就住在旁邊,天天都要來挑蟋蟀,因為這裡源源不斷在進新貨。現在住得遠了,但還是要來很多次。 」

  記者拐個彎來到花鳥市場的另一邊,這裡的攤位上甚至已經小鬥了一場。兩隻蟋蟀被放入鬥籠中,隔板一抽就是面對面。攤主用草杆輕輕挑動兩隻蟋蟀,激發其鬥志,很快一隻蟋蟀一個縱身就撲上來,兩隻蟲咬在了一起。 「這隻蟋蟀我要了! 」旁邊正在圍觀的老者一句話,攤主就笑意盈盈地又用草杆撥開了它們:「看到吧,兇得很! 」

  而位於西藏南路上的萬商花鳥市場,也是滬上玩家的集聚地。家住城隍廟的老唐穿著睡衣就來逛了。「從8月10日到10月下旬,蟋蟀是這裡的主角,從早到晚都是它們的叫聲。 」他告訴記者,今年已經買了60多隻蟋蟀,鄰居家的同好則有100來只。 「8月初我就買了幾隻蟋蟀壓壓盆,等了一年終於等到了,先聽聽聲音也好。 」

  天氣乾旱 蟋蟀價今年翻番

  「我們小時候玩的蟋蟀都是自己捉來的,現在只能在花鳥市場買了。 」隨著全國各地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田間野地裡的蟋蟀正在迅速減少,價格年年上漲。而記者從多家花鳥市場獲悉,由於今年多地乾旱,蟋蟀的個頭和數量都受到影響,價格翻番上漲。

  「去年10元、20元一隻的蟋蟀,今年要賣到100元左右。 」上月剛剛從河南回來的 「中國蟋蟀第一網」論壇顧問顧海芳告訴記者,儘管蟋蟀按照品級來估計,但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的市場價位,但其身價逐年攀升確實是近年來的趨勢,而由於今年多地乾旱,上漲勢頭尤為明顯。

  「前兩年的8月份我們去山東、河南的時候,汽車開在公路上,到處都是霧茫茫的一片,說明水汽很充足。但是今年小汽車開到河南新鄉的農田附近,土地都開裂了,到處都在人工灌溉,可見乾旱的程度。」顧海芳表示,蟋蟀喜歡露水,溼潤的天氣更適宜其生長,反之則不然。「蟋蟀和大閘蟹一樣,到了時間就要蛻皮,蛻一次皮就長大一圈,但乾旱天氣會讓它減少一兩次的蛻皮,甚至於死亡。」因此今年大規格的蟋蟀明顯減少,價格也因此翻了幾番。

  「對於玩家來說,3、4斟的蟋蟀夠級別,賣相也好,是可以拿出來鬥一鬥的。今年在河南當地,這樣的蟋蟀要賣到一兩百元一隻。而往年只要20元到50元一隻。 」而在上海的花鳥市場裡,這種釐碼的蟋蟀賣得更貴。記者在嶽州路花鳥市場看到,儘管地攤上多是10元、20元一隻的普通蟋蟀,但要達到玩家認可級別的精品蟋蟀通常被放在店內,其價格也少則幾百、多則數千。

  蟋蟀價格被抬高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高等級蟋蟀的稀少和玩家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 「上海玩蟋蟀的主力是五六十歲的老阿叔,從小玩到大,但是現在江浙一帶還有北京、天津,一批40歲左右的商人很有實力。他們把鬥蟋蟀作為一種頗具文化雅趣的愛好,一擲千金購買高等級的蟋蟀,而由於城市化的緣故,蟋蟀的總量在變少,好的蟋蟀當然更少,所以價格也在節節攀升。 」

  申城蟋蟀玩家數量全國第一

  上海有多少人玩蟋蟀?記者問了多位行家,得到的答案少則20萬人,多則是 「百萬大軍」。但毋庸置疑的是,上海的蟋蟀玩家不但在數量上是全國第一,而且橫跨社會各個階層,五六十歲的上海男人小時候幾乎都玩過蟋蟀,其中的不少人更將此延續為終身愛好。

  「鬥蟋蟀好玩在哪裡?一來過程驚險刺激,二來鬥的是自己的眼光。」老李坐在小板凳上一邊挑蟋蟀,一邊告訴記者,小時候一放暑假,就開始搗鼓蟋蟀盆,就等著再過十來天,和弄堂裡的小朋友一起去田地、草叢裡抓蟋蟀。「這個要看靈巧性的,不活絡的小孩子抓不到好的蟋蟀。然後拿回家,用冬瓜、毛豆、西葫蘆甚至是米粒子,養上十天半個月,就能開始鬥了。鬥蟋蟀的時候最鬧猛,大人小孩圍在一起,如果看到自己的蟋蟀落了下風,恨不得自己跳進去幫忙。」老李告訴記者,如今養的蟋蟀全部是花鳥市場裡買來的,自己不過是工薪階層,不會選擇店內的精品蟲,全靠在地攤上一隻只挑選,然後拿回家精心飼養。「蟋蟀裡面學問大得很,全看經驗和眼光。 」

  而顧海芳告訴記者,五六十歲的工薪階層儘管人數龐大,但中間階層則是40來歲。 「40歲上下的有錢有閒階層是玩蟋蟀的新貴,往往願意在蟋蟀身上一擲千金的就是他們。 」而記者在嶽州路花鳥市場就看到,一名來自山東的賣家準備了一籃子的精品蟲,單價都在千元以上,專供一名商人模樣的男子選購。有賣家透露,這類玩家不但家中有上百隻蟋蟀,而且個個都在千元以上,用具器皿也追求高檔,專門用一間房間放置蟋蟀並會友,甚至還有人專門聘請行家來調養蟋蟀。

  此外,儘管數量不多,但二三十歲的年輕白領也對蟋蟀有興趣。顧海芳就在中國蟋蟀第一網上認識不少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學歷、工作都不錯,小時候跟著爸爸玩過,現在自己也痴迷其中。」事實上,本市有不少蟋蟀俱樂部,同道中人或內部切磋交流,或組隊外出比賽。而被稱為「秋蟲」的野生蟋蟀一年中只有秋季兩三個月的生命,為了能夠全年玩蟲,近年來,人工孵化、被稱為「白蟲」的蟋蟀也漸有擁躉,其個頭和戰鬥力更是不遜色於秋蟲。

  上海人北上收蟲要花幾億元

  在8月到10月的「蟋蟀季」。嶽州路花鳥市場內約有一兩百個蟋蟀攤。在這裡做了七八年生意的 「大頭」告訴記者,每個攤位一周至少要從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進一批新貨,少則三五百隻,多則1000隻。三個月下來,一般能賣掉兩三萬隻蟋蟀,生意最好的賣家能夠銷掉10萬隻。短短兩三個月裡,這些從北方來的賣家就能掙上好幾萬。不過,真正的蟋蟀紅利還在北方當地。

  今年8月22日顧海芳來到河南衛輝市,這裡是近兩年剛剛興起的蟋蟀之鄉,他在這裡呆了一個星期。 「我們小時候玩的都是本地蟋蟀,當時七寶的青蟲、紫蟲相當出名,叫做鐵砂青、弓背紫,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農田減少,就基本找不到了。 」包括杭州、紹興、蘇州、揚州、徐州,這些曾經盛產「南方蟲」的地方如今都找不到蟲蹤,除了長三角大氣候的變化,城鎮化開發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因此,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山東寧津、寧陽為代表的「北方蟲」成為玩家們的新寵。據說,由於北方蟲個子更大更兇,時常成為鬥蟲的贏家,因此大批玩家湧入山東搜集。「我們當年剛去的時候,當地連路都沒有,馬車拉到田邊,然後當地人去抓蟋蟀給我們看。十多年後,當地人蓋樓房、開小汽車、修路,全都是蟋蟀帶來的收益。 」

  不過,經過十多年的「抓捕」,山東當地的蟋蟀資源也在逐步枯竭,因此玩家們又將目標轉移到了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顧海芳告訴記者,河南衛輝市的五四農場夜市、李元囤夜市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玩家擺出攤位,少則200個多則千把個,等著當地人送蟲上門,其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 「按照一個玩家花5000元到1萬元收蟲來計算,上海人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光買蟋蟀就要花幾億元。 2005年,山東統計稱,兩三個月的"蟋蟀季"中,包括蟋蟀銷售、食宿旅行帶來的總收入達到11億元。 」

  「天價蟲」近年來也頻頻出現。顧海芳透露,一隻身價4.2萬元的「蟲王」曾經和他擦肩而過。 「當時是在山東的黑風口集市,一天晚上當地人打電話來說,抓到一隻特別好的蟋蟀,開價1200元。我猶豫了一下,覺得太貴就沒買。第二天,這隻蟋蟀就被二道販子買走了,再以4000元、12000元的價格兩次轉手。最後一個杭州老闆看中了,用4.2萬元買走了。

  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談到蟋蟀的價格,買家、賣家都說 「無價」。一旦得到一隻「蟲王」,即使它的生命只有100天,也會被玩家牢記一輩子。

  白露之後玩家四處鬥蟲忙

  過秤、入盆、芡草、開閘廝殺……對於蟋蟀玩家來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其間的最大樂趣就在於蟋蟀相鬥一刻的精彩刺激。而從9月15日開始,申城就有大大小小的蟋蟀大賽。

  「兩蟲入柵,龍行虎步,一著芡草,均八角飛鳳。起閘,領正,止草,"拖關刀"躥上來就搶口,兇猛無比,而紅牙青沉著迎戰,就聽得"錚錚錚錚",兩蟲瞬間已交了四口。 」這一段看似武俠小說的描寫,正是鬥蟋蟀時的寫照,而在玩家們看來,兩蟲下場之後的精彩不亞於武林高手過招。

  「去年在美蘭湖舉辦的友誼賽,共有8個字號也就是8支隊伍參賽,每個字號都帶來六七十隻蟋蟀,基本花費都在百萬元以上。 」顧海芳告訴記者,也就是說,每隻蟋蟀的身價都要幾千元。

  而在上周五開幕的七寶蟋蟀文化節上,本月27日到29日開始的重頭戲也是秋蟲邀請賽,屆時六個字號將參賽。

  而最早從9月15日開始,滬上就陸續有各類比賽登場。 「一般來說,蟋蟀要調養一個月後才鬥,在9月底10月初的時候。但是一些玩家憋了一整年等不及,所以早到9月中旬就有比賽。朋友間相約鬥蟋蟀的就更多了。 」

  記者看到的比賽規則頗為嚴謹專業。賽前一天各隊送蟲,只吃由組委會統一準備的蘿蔔誰和小米,封盆公養一天。第二天比賽前稱重配鬥,並統一驗蟲,藥水蟲和鉤子蟲禁賽。 「藥水蟲就是餵了昆蟲興奮劑,鉤子蟲就是在它的大牙上鑲鉤子,相當於"烤瓷牙"了。 」每場比賽還設有一名裁判,負責計時、現場記錄和爭端評判。

  蟋蟀盆如古董年年升值

  由鬥蟋蟀衍生出的各類器具,近年來也價格攀高,其中名家製作的蟋蟀盆甚至能叫出十幾萬的高價。

  「盆以貯蟲,不可不美器。」對於痴迷於此的玩家來說,蟋蟀盆是一種收藏,它和字畫一樣,也有年代和名家之分,也最能體現蟋蟀主人的身價。

  在蟋蟀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蟋蟀罐在目前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應該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 「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從目前的拍賣情況看,成交價處於前列的均為明代的蟋蟀罐,如2001年北京中鴻信拍賣行拍賣過一隻明宣德藍釉龍鳳紋蟋蟀罐,成交價為60萬元;2004年廈門國拍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隻明宣德時期青花鷹雁紋蟋蟀罐的拍賣價高達200萬元。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蟋蟀盆都是手工製作的,明清時期的老盆不必說,自然很珍貴,目前蘇州的"四大名家"製作的蟋蟀盆也價格不菲。 」家中兩代經營蟋蟀器具的吉永南,在這個行當中頗有名氣,即使是遠在北京、天津的玩家,也會千裡迢迢來找他買盆。他告訴記者,以蘇州名家袁中華為例,他製作的一對八角十六面的蟋蟀盆曾經賣出12萬元的高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一隻蟋蟀老盆只要幾元錢,後來慢慢漲上來,到了幾十元、幾百元。但是真正升得厲害是這幾年,和房價一樣快。 」在嶽州路花鳥市場做生意的老傅告訴記者,前兩年他在蘇州展覽會上收來一對2000元的蟋蟀盆,如今已經賣到了5000元。

  「年輕人是收藏老盆的主力。 」老吉則表示,和五六十歲的玩家不同,30來歲的玩家更講究品質,也有經濟能力投資,有痴迷者每周都要和他通電話,詢問有無新品進貨。 

 人物  「50後」顧海芳:小辰光翻人家牆頭就為捉蟲

  今年63歲的顧海芳是玩蟋蟀的行家,更是七寶蟋蟀文化節的組織者。

  一張矮几,一櫃蟋蟀盆,在顧海芳的家中,自有一個蟋蟀天地,各種用具都齊全。「這個木架是我特別定做的,用來放蟋蟀罐子的,年年到了8月,都要從山東、河北等地收100條蟋蟀養在裡面。 」記者看到,每個罐子上都標註著這個蟋蟀的信息。 「8月26日收入,8月29日落盆,4斟,100元」。而在矮几上,則放滿了各種蟋蟀用具。「蟋蟀罐裡有供其休息的蛉房,喝水餵食用的水盂、飯板。」此外,還有竹製的夾子、過籠和飯勺,用來抓蟋蟀的網,塑料透明的鬥籠。 「只要抽掉過籠中的板,兩隻蟋蟀面對面,再用芡草給它們打一打牙,就能開鬥了。 」

  矮几上的黃褐色粉末尤為引人注意,這就是蟋蟀的主食,裡面竟有上百種配料。 「這是一種混合飼料,小米、玉米、綠豆等五穀雜糧為主,還有芹菜、胡蘿蔔、捲心菜等蔬菜,河蝦、蛇肉、養肝等葷菜,以及人參等中草藥,全部蒸熟、曬乾後磨成粉。 」顧海芳說,這是他的秘方,具體的用料和數量不便多透露。

  喜歡上蟋蟀是在他七八歲時,當時石庫門裡的男孩子幾乎沒有一個不玩蟋蟀。「一放暑假,小朋友們就把家裡的蟋蟀盆翻出來,然後結伴去抓蟋蟀。我家當時住在烏魯木齊路淮海路這裡,家門口就能抓到。」當時那裡有不少私家的花園洋房,顧海芳就和小夥伴們爬牆進去,有時候難免要被主人發現。「當時的主人客氣得很,也知道我們是為了抓蟋蟀,就會打開大門讓我們進去。」後來年紀大了一些,就向大人借了自行車,一路騎到七寶去,那裡菜地多人煙少,蟋蟀的品質更好。

  如今,老顧每年還堅持去一次外地收蟲,卻基本不參加鬥蟲比賽,因為他就是組織者。 「一定要去田頭上收,這樣看到的第一感覺是最準的。即使這樣,我收的100隻蟋蟀裡,調養一個月後,也只有10來只是可以鬥一鬥的。 」從2007年開始,老顧就組織了「百聯杯」蟋蟀比賽,2011年開始至今,又在七寶蟋蟀草堂接連組織了三屆蟋蟀文化節。 「我希望養蟋蟀、鬥蟋蟀能夠成為一種社區活動,就像我們當年小時候一樣,不要變成有錢人砸錢的玩意,而是陶冶身心的花鳥魚蟲。 」

  「80後」管黎俊:以蟲會友養蟋蟀也能修身養性

  「80後」也玩蟋蟀?今年26歲的管黎俊儘管年齡不大,「蟲齡」卻有20年,五六歲時就喜歡上了蟋蟀。而這個同齡人難以理解的愛好,讓有些朋友時常調侃他是叔伯輩。

  「五六歲的時候,看到弄堂裡的大人小孩都圍著幾個罐子轉,我就回家問爸爸那是什麼。老爸從床底下掏出幾個蟋蟀罐給我,這就是我第一次接觸到。 」學生時代,管黎俊並未和蟋蟀親密接觸,直到他大學畢業,進入銀行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中國蟋蟀第一網,又重新勾起了他的興趣。

  「工作以後,我年年都去山東寧陽收蟋蟀,每次都請一周的年假,花6000多元收蟲。 」他認為,玩蟋蟀不但不是「玩物喪志」,甚至還能培養心性。 「蟋蟀是一種需要天天照料的、特別精細的寵物,每天我都要花一小時左右,給它們餵食、清理,觀察各種細節和動態。特別是要拿出去比賽的蟋蟀,它的身體素質、大小、牙齒都要觀察、培養。 」管黎俊說,年輕人往往毛毛躁躁,但在「伺候」蟋蟀的過程中,卻能培養出耐心生活的心境。

  從中國蟋蟀第一網上,這些80後乃至於90後的年輕人 「以蟲會友」,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僅小管認識的就有五六十人。今天晚上,他們中的十幾個人就相約今年的第一場鬥蟲,給蟋蟀開開牙。 「鬥蟲當中也能看出性格人品,對待輸贏的態度,對蟲對人的態度,在我看來,這些都是養蟋蟀中得到的人生經驗。 」

  現在,小管有些擔心的是再過十幾年二十年,玩蟋蟀的人可能會銳減。 「現在玩蟲的一批人都是五六十歲的叔叔伯伯,年輕人少之又少,別看現在基數大,但傳承卻不如杭州、天津。 」因此,小管時不時向朋友、同事推薦,去看看鬥蟲,逛逛花鳥市場。「對於我自己來說,鬥財積應該會成為一生的愛好,如果將來妻子不反對,我還想帶著孩子一起玩。 」

相關焦點

  • 又一次寫出了收蟲人的心聲!蟋蟀情2019收蟲實錄
    今天超級寵物星蟋蟀頻道再次與廣大蟲友分享蟋蟀情邵老師的佳作,歡迎閱讀:史上最經典《蟋蟀情選養鬥憶文章匯總13篇》。農戶客廳,一千多隻蟋蟀分成幾堆雜亂地堆放著,問了一下價格,我便從最便宜的30元一條的那堆開始選蟲。2019年玩蟲正式拉開序幕!時間是2019年8月24日上午8點整。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北方很多地區,幾百條蟋蟀中也找不到一條大青翅子,而在寧津,如果當年雨水好,大青翅子的比例能達到百分之五。  怎麼選蟋蟀,門道也是甚多。老錢不是蟋蟀玩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中介」,也就是買家口中的「蟲販子」。據說他去年賣給玩家的一隻蟋蟀一路過關斬將殺到上海的決賽。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在蟋蟀聲聲漫吟輕唱中,涼風四起。
  • 豪擲億元太平洋買海島
    之前在接受採訪時,張韶涵回應稱,選購房並沒有在中國各個省內,只是在一些自己喜歡的地域比如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這是她感覺比較好的選擇。此前,張韶涵曾在社交媒體網上平臺曬出疑似在選購島嶼時拍攝的照片,她在配文中邀請自己的朋友來玩,從她共享資源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島嶼有獨棟別墅,並配有超大泳遊池,綠化園林優美,十分適合度假旅遊。
  • 一隻蛐蛐賣到11萬元,山東這個縣城靠蛐蛐帶來6億元年產值
    董正,老濟南人,小學體育教師,也是濟南市蟋蟀協會的副會長。玩蟲十幾年,他有一群濟南的老蟲友。每年的8月份,他和朋友們都會相聚在寧陽。不止是他們,全國的蟲友都會湧向這個平時並不起眼的縣城。前幾年,產地集中,寧陽縣泗店鎮的蟲市上,附近商鋪的礦泉水都能賣脫銷。
  • TVB御用南亞人 如今豪擲300萬為兒子娶媳婦
    反傳統的喬寶寶,他豪擲三百萬的港幣,不僅送金器給女方,還要給錢在英國和中國香港兩地擺酒。準備榮升為新老爺的喬寶寶,他的開心不用說出來我們大家都可以從喬寶寶的笑容中看出來,看來這個媳婦很符合喬寶寶的心意,所以喬寶寶這次才會花這麼大筆錢來慶祝兩位新人新婚快樂,不過喬寶寶也解釋了為什麼會豪擲這麼多錢?
  • 面板巨頭大動作:京東方A豪擲200億定增 券商看多研報紛至沓來
    來源:財聯社豪擲200億定增!2000億面板巨頭大動作頻頻,券商看多研報紛至沓來財聯社(上海,研究員 姚輝)訊,京東方A今日晚間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200億元,用於建設京東方重慶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項目、對雲南創視界光電增資並建設12英寸矽基OLED項目等。京國瑞基金擬以40億元現金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
  • 「角鬥場」栽倒23名蟋蟀迷
    上海和南京年年都有人開著私家車去買蟲,那場面火爆得很,村村鎮鎮都有蟋蟀市場,每一個都不比夫子廟小。「寧陽產蟲,盛為泗店,每到八九月份,泗店人都不再下地或是上班,全家老小一起出動抓蟲。很多人種地就是為了吸引蟋蟀,一旦發現哪塊地上蟋蟀多,甚至會把地裡的莊稼全部推掉捉蟲。在泗店,幾乎90%的農民從事抓蟲的行當,一個多月的時間,一般家庭能收入1萬元。」南京蟲友會沈文惠會長這樣介紹了蟋蟀行情。
  • 蟋蟀2019年蟲王級「重青禿尾」威震八方至尊王者
    #蟋蟀#大師分析蟋蟀牙真夠透徹2018年 壽星紫大頭#蟋蟀##蟋蟀#一生9路黃板牙#蟋蟀#分享高級蟲#蟋蟀#青島友誼賽精彩瞬間 ,栩栩如生!#蟋蟀#深黃鍘刀牙為什麼早秋收蟲,翅發光的蟋蟀不能收!#蟋蟀# 左搭超大白牙,目前兩路輕取未進口#蟋蟀#上海本地蟲,雙跳足在本蟲中較為少見!
  • 北上資金年內淨買入近1300億元 月內湧入逾360億元布局五行業
    記者根據統計發現,2020年以來截至11月20日,北上資金累計淨買入金額達1299.04億元。其中,今年以來,有7個月北上資金實現淨買入,4月份、6月份北上資金實現淨買入額均超過500億元,分別達到532.58億元和526.79億元,1月份、2月份、5月份和7月份北上資金成交淨買入額均在百億元以上,10月份基本持平淨買入金額0.23億元。
  • 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國慶開賽 「蟲王」角逐即將開始
    秋風起,蟋蟀鳴。眼下已進入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最佳時節。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泗店鎮蟋蟀文化主題博物館看到,館外花團錦簇,紅色祝福條幅迎風飄揚,館內蟋蟀器具排放整齊,功能室分布有序,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在緊張忙碌著,收蟲、抽籤、標記、餵養,場面氛圍濃厚又秩序井然。
  • 上海首富「貪杯」!45億豪飲捨得,市值暴增242億元,僅用了一周
    6年後,該公司收購上海星泓、閔祥地產等28家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同年,證券簡稱由豫園商城變更為豫園股份。目前,豫園股份的業務涵蓋黃金珠寶飾品、文化商業及旅遊地產、海派餐飲等業務。豫園股份財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91億元,同比增長4.9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9億元,同比增長31.1%。
  • 上海首富「貪杯」:45億豪飲捨得 市值暴增242億元僅用了一周
    來源:中國基金報上海首富「貪杯」!45億豪飲捨得,市值暴增242億元,僅用了一周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建薔郭廣昌的「酒癮」,越來越大了。砸45億狂飲捨得酒,豫園股份連拉6漲停,期間股價累計上漲近8成,市值增加242億元。
  • 在杭州市「鬥蟋蟀」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時值入秋以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蟋蟀從田裡進入城市,其中一些,還將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鬥蟋蟀,不同於鬥雞等更野蠻的樂趣,是一種雅興,能從中參透人生。它們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10月6日,杭州市的蟋蟀文化節城區擂臺賽「打響」了,最終蕭山隊奪冠。郭瑜是蕭山隊隊員,也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老闆,今年他花30多萬買400隻蟋蟀 ,專門僱「高手」飼養,最終選出7隻參賽。郭瑜說,參賽是為了圓童年『蟲王』的美夢。據杭州蟋蟀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杭州蟋蟀玩家在5000人左右,不少是90後,「玩蟋蟀已不再是小娃和老人的專屬,年輕人越來越多。
  • 揭秘蟋蟀賭博:裁判佣金1場1萬 營養師月薪過萬
    貴的蟋蟀能賣到一萬多這裡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南北蟋蟀對抗賽,參賽的有蘇州、無錫、上海、紹興、湖州、嘉興,還有海寧本地的蟋蟀。這是今年蟋蟀界的最後一場比賽了,因為天氣變冷,蟋蟀也會慢慢死亡。所以,這場比賽吸引了不少圈子裡的人。當晚,海寧警方抓獲了91個嫌疑人,繳獲涉案資金200多萬元。這是一場很大的賭局。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這些蟋蟀便宜的5元一隻,一般的身價都在10元到30元之間,能賣到百元以上的已屬好蟋蟀了。 「便宜點吧,60塊錢買8個怎麼樣?行的話我就拿走了。 」從上海來青旅遊的夏先生正在跟一名賣家討價還價。    夏先生是一名資深玩家,在蟋蟀圈子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了,平時主要工作生活在上海,此次來青旅遊,他也不忘到青島的花鳥蟲魚市場逛一逛,為的是能淘到心儀的蟋蟀,這已經成了他到每一個城市的例行行程。
  • 「Doinb賽前探班G2」,豪擲5000獲得金吉魚,結果Caps沒吃到
    因為賽前阿P已經說好要和doinb一起吃個飯了,可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Doinb為了能夠更好的招待遠道而來的G2選手,選擇豪擲 等G2剩下的選手都去外面吃飯了,結果只剩下他和阿P一起了,沒錯,Doinb豪擲5000獲得金吉魚,結果只有阿
  • 湖州有個鬥蟋蟀大賽 年輕人佔了近一半
    經過近半年的醞釀,張亮、劉俊、張毅三名蟲友策劃的湖州市首屆鬥蟋蟀聯賽終於圓滿結束。參加此次聯賽的隊伍有8支,每個參賽的字號團隊人數不一,少則3人,多則10餘人。湖州玩蟋蟀的蟲友總人數達200多人,但鬥蟋蟀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老一輩蟲友玩的基本都是本地蟲,日常蟲友間交流也以自娛自樂為主。但跟在他們後頭成長起來的年輕蟲友,玩的手法更加專業。為了尋得一條好蟲,他們會在每年8月專程趕到山東收蟲,在那個蟲友心中的「聖地」,他們除了買蟲,甚至還會跟著當地村民在地裡整夜尋蟲。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在上海這個城市裡面,只要是一個男的,小時候百分之百玩過蟋蟀。」一些上海爺叔把這個愛好延續至今,早在立秋未到之時便已躍躍欲試,挑選蟋蟀「壓盆底」了。看完一個,放在一旁,芡草咬在嘴裡想一想,又小心翼翼地打開下一個罐頭……這些上海爺叔是在挑蟋蟀。雖然頂上有大棚遮住太陽,但在大伏天,市場裡還是悶熱難當。賣蟋蟀的一個個扇著扇子,買蟋蟀的一顆顆豆大的汗珠滴在水泥地上,神情倒是很專注,有時露出欣賞的笑意,挑中了就花上幾塊或幾十塊買回去。
  • 上海破獲最大蟋蟀賭博案 繳賭資52萬捕66人(圖)
    最大蟋蟀賭博案 繳獲賭資52萬66名涉賭人員落網 [圖]  東方網10月30日消息 據《東方早報》報導,一輛車,專門載人,一般七八十人左右,另一輛車,專門載蟋蟀,兩輛車分頭出發前往同一個目的地——南匯、青浦和嘉定等偏遠郊區,或娛樂場所或者墓地,又一次鬥蟋蟀聚眾賭博開始了。
  • 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村民們出動了,「撬子手」是蟋蟀捕手的職業稱謂,徹夜捉蟲的他們,將蛐蛐轉變為財富的接力棒,交到了婦女和年紀大了的「老撬子手」身上。蛐蛐被裝在拳頭大的白瓷小罐裡,罐口用橡皮筋捆著。村民們拎著籃子,沿著蟲客們的桌子一路兜售過去,蟲客根據閱歷和眼光給價。蟲客們來了,他們搭乘一趟趟「蟋蟀專列」從兗州站下車,但這並不是他們的終點,真正的目的地是有「江北第一蟲」之稱的寧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