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年的醞釀,張亮、劉俊、張毅三名蟲友策劃的湖州市首屆鬥蟋蟀聯賽終於圓滿結束。
參加此次聯賽的隊伍有8支,每個參賽的字號團隊人數不一,少則3人,多則10餘人。除了傳統老蟲友外,聯賽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佔了近一半。
湖州玩蟋蟀的蟲友總人數達200多人,但鬥蟋蟀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
老一輩蟲友玩的基本都是本地蟲,日常蟲友間交流也以自娛自樂為主。但跟在他們後頭成長起來的年輕蟲友,玩的手法更加專業。為了尋得一條好蟲,他們會在每年8月專程趕到山東收蟲,在那個蟲友心中的「聖地」,他們除了買蟲,甚至還會跟著當地村民在地裡整夜尋蟲。
想要得到一隻能戰鬥的蟋蟀,除了主人選蟲的眼力外,後期的飼養以及賽場上的戰術安排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隻蟋蟀的「選、養、鬥」都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經驗。
3人的「弘」字號團隊在8支聯賽隊中排名第三,雖然最終成績沒有預想的好,但首屆比賽能夠圓滿舉行,對三人而言,這是更大的收穫。「在國內,鬥蟋蟀是一種傳統文化,但不少地方存在著灰色的賭蟲市場,也讓人對這項傳統文化另眼相看。 」張亮說,舉辦湖州這屆聯賽,希望能讓更多的市民了解這項傳統。
為了體現這次比賽的公益性,他們甚至拒絕了事先聯繫好的贊助單位。為了控制經費,前期的隊伍召集、賽場聯繫、比賽LOGO設計,賽制制定、獎盃選擇等,基本都是3人利用業餘時間,最終,這場賽事以極低的成本得以舉行。
除了比賽,張亮、劉俊、張毅希望能夠成立蟋蟀協會。儘管知道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許多困難,但在10月國慶期間,「弘」字號團隊和另外幾名蟲友,在杭州蟋蟀文化節上的城市對抗賽中,代表湖州戰勝了杭州隊,這讓3人又有了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