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秒|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高手雲集 來看專業鬥蟋大賽

2020-12-05 齊魯網

齊魯網德州9月20日訊9月20號,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暨鬥蟋大賽在拉開帷幕,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山東等地22支代表隊將進行為期三天的比賽。比賽將決出「蟲王」代表隊以及冠軍、亞軍、季軍代表隊。

寧津縣享有中華蟋蟀第一縣美譽,寧津產蟋蟀兼具南北蟲優點,不僅體魄強壯、力量超群,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獨佔鰲頭,屢屢奪魁。開幕式上,寧津縣柴胡店鎮政府與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籤訂了教學研教育基地合作協議。通過基地的開發建設,進一步挖掘蟋蟀文化,實現蟋蟀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寧津已形成了以柴胡店鎮尤集市場為中心、包括寧津縣城、孟集、柴胡店四個交易市場,日交易人次4000人;形成了陳家、尤集、大周、安家、大辛等80多個「蟋蟀」專業村,每年從事捕捉、交易蟋蟀的農民達到6000人。另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寧津的蟋蟀交易已走上了網際網路,交易的渠道越來越寬,交易範圍也越來越廣。

寧津蟋蟀市場的繁榮,也為當地捕蟋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當地群眾把蟋蟀看作是增收的「金蟲」,一隻品質好的蟋蟀最高可賣到萬元以上。小小的蟋蟀可使每個農戶增加收入近5000元,在柴胡店鎮就流傳著「倆月富萬戶,一釐值千金」、「寧津蟋蟀貴如牛」的佳話。

閃電新聞記者 周樹茂 鄭秀程 德州報導

相關焦點

  • 「蟋蟀王」安家寧津德百歡樂谷
    蟋蟀文化激發創作靈感 國家級大師團隊歷時2年多完成2018年初,山東德百集團準備開工建設寧津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文旅綜合體項目,其中的匯玉堂玉博物館籌建立項時,與德百集團有著多年合作關係的張錦洪受邀參加座談討論,並參觀了寧津蟋蟀文化館。那也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這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津鬥蟋。鬥蟋在我國是一項很普遍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上千年歷史。
  • 鬥蟋蟀、看展演……德州寧津慶祝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精彩來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曉琳 通訊員 孫久生 德州報導為慶祝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0日,首屆寧津縣非遺文化節暨第八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將在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隆重舉行。地點: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9月21日下午,鬥蟋比賽閉幕式。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最近一個月,這個小縣城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熱鬧,把他們聚集在此的就是風聞全國的小蟲:蟋蟀。  寧津的蟋蟀驍勇善戰,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賽冠軍。自上世紀90年代起,寧津縣政府每年辦蟋蟀節,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關於寧津蟋蟀還有個傳說:風流皇帝宋徽宗酷愛玩蟋蟀,被金兵俘虜,路過山東寧津,行李散了,從車上掉下來一個小盆,蹦出一隻蟋蟀。宋徽宗垂淚對蟋蟀說,你走吧,800年後,你會稱雄華夏。
  • 山東寧津鬥蟋蟀堪比拳擊賽 賽前需沐浴稱重定重量級
    齊魯網10月8日寧津訊 (通訊員 張愛平)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直播山東》欄目報導,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倡導國內乃至國際文明健康的休閒娛樂方式,寧津縣在中華蟋蟀的發源地寧津縣柴胡店鎮舉辦全國首屆蟋蟀邀請賽,人們可以近距離體驗捕蟋蟀、鬥蟋蟀的樂趣,感受極具特色的蟋蟀文化。  人類拳擊有拳法,而蟋蟀的格鬥,也有自己的套路。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他介紹,「逮蟲的時間一般是45天左右,早期蟲是7月15日開始逮,逮到8月5、6日左右開始大地蟲,大地蟲逮到8月底,就是45天左右,可以賣個幾萬塊錢,最貴的賣了7、8000,我哥的蟲子逮得比我好一點,賣了一萬多。」
  • 散文:蟋蟀聲聲鄉愁濃
    兩本書都十分詳盡地介紹了有關蟋蟀的方方面面。武林大賽中各路高手雲集,能否晉級、折桂取決於選出的武士是否武藝超群。鬥蟋也一樣,蟋蟀個頭和能耐的重要性首當其衝,產地也就變得愈發重要。全國各處、南北兩地很多地方盛產蟋蟀,其中尤以魯蟲為佳,有眾多品種出籠。在山東境內,寧陽的蟋蟀本已聲名在外,寧津則更勝一籌。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畫中蟋蟀嚇跑真蟋蟀——寧津蟋蟀的神奇傳說
    當時的滿旗子弟於皇宮內外盛行鬥蟋蟀。踏進皇宮,便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蛐蛐兒鳴唱。皇帝的好惡,永遠是臣子們最關心的事情,既然時興鬥蟋蟀,那就畫幅咱寧津的特產「蟋蟀圖」吧。吳潯源不顧年老體衰打點行裝,拿起畫筆來到素有「蟋蟀之鄉」的寧津縣尤集陳莊村。他來到了三代捕捉蟋蟀的高手陳恩堂家。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中國民間搏戲,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閒方式很殘酷。鬥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爭奪配偶權而相互撕咬。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 「天降」玉石化身紅頭蟋蟀 等候十年,這便是最好的歸宿
    「蟋蟀王」由出身玉器世家,在世界礦山和業界被稱為「碧玉大王」的紐西蘭匯玉堂國際珠寶集團藝術總監兼亞洲區總經理、匯玉堂國際玉文化博物館館長張錦洪,聯合17位業內巨匠,號稱「十八羅漢」,將一塊重達5486公斤的和田美玉,歷時二年精雕細琢創作而成,完工之後的「蟋蟀王」,軀幹長1.8米,加上2隻紅銅做成的觸鬚,足有3米多長,體重848公斤,宛若一隻紅牙鬥蟋目光如炬
  • 蟋蟀吃什麼 蟋蟀吃什麼東西
    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今至少有1.4億年的歷史。在每年的夏天,我們經常會聽到蟋蟀的鳴叫。夜晚蟋蟀響亮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很多小夥伴在挑選飼養寵物的時候,也會選擇蟋蟀。那麼,問題來了,在飼養的過程中,蟋蟀吃什麼?
  • 德州寧津縣:880公斤「蟋蟀王」落戶寧津蟋蟀歡樂谷
    這件名為「玉從天降」的大型玉雕,由紐西蘭國際文化與貿易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理事、紐西蘭匯玉堂國際珠寶集團藝術總監兼亞洲區總經理、匯玉堂國際玉文化博物館館長張錦洪創作。說起創作它的過程,張錦洪表示:「一切都是機緣巧合,來到寧津,它算是回家了。」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全國賽事首次落戶南京  想到鬥蟋蟀不少人印象中可能都是小孩子拿著草根圍在一起看兩隻蟋蟀捉對廝殺。而記者在現場看到的蟋蟀大賽,正規程度著實讓人吃驚。比賽場地就設在大廳主席臺上,一盞檯燈照著一個透明的橢圓形盒子,其中由一個格擋分為兩邊。「賽場」邊有各種飲水的小盅,裝蟋蟀的網子,盒子,個個都是精緻小巧,可以說周到之致。
  • 藏品信息-迷卡鬥蟋
    中文名:迷卡鬥蟋拉丁名:Velarifictorusmicado英文名:The eastern striped cricket簡介: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鬥蟋屬。體長13~18 mm,通體黑褐色。頭大,頂部寬圓,顏面圓凸,後頭有6條黃色短縱紋,兩側單眼之間具1條形似「{」的黃色橫帶,中單眼處具一小黃斑點。
  • 848公斤的玉石「蟋蟀王」你見過嗎?鬥蟋蟀、賞蟋蟀 9月20日寧津...
    2018年,在寧津籌建匯玉堂博物館之際,張錦洪曾參觀縣文化館了解到了鬥蟋蟀的傳統文化。「一開始我們找的圖片總是不對,我們就邀請寧津蟋蟀協會會長李海濤來廣州給我們指導。」前前後後從德州到廣州跑了十幾次,李海濤表示,寧津的蟋蟀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頭大、項闊、腰圓、皮厚、牙堅、體形高厚勻稱。一旦下刀就無法挽回,所以他們謹慎小心,設計圖紙畫了一摞。蟋蟀腿部線條的肌肉感、眼睛如何活靈活現......精雕細刻,最忙的時候18個人三班倒。
  • 湖州有個鬥蟋蟀大賽 年輕人佔了近一半
    經過近半年的醞釀,張亮、劉俊、張毅三名蟲友策劃的湖州市首屆鬥蟋蟀聯賽終於圓滿結束。參加此次聯賽的隊伍有8支,每個參賽的字號團隊人數不一,少則3人,多則10餘人。湖州玩蟋蟀的蟲友總人數達200多人,但鬥蟋蟀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老一輩蟲友玩的基本都是本地蟲,日常蟲友間交流也以自娛自樂為主。但跟在他們後頭成長起來的年輕蟲友,玩的手法更加專業。為了尋得一條好蟲,他們會在每年8月專程趕到山東收蟲,在那個蟲友心中的「聖地」,他們除了買蟲,甚至還會跟著當地村民在地裡整夜尋蟲。
  • 【蟲研捷報】2019年中國蟋蟀新種盤點
    在過去的這一年中,由中國學者發表了整整20個蟋蟀的新種或亞種,是中國蟋蟀分類學研究史上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年。這些新種由河北大學劉浩宇、陝西師範大學馬麗濱、華東師範大學何祝清三所高校的師生團隊描述並發表,下面將為大家依次細說。 2019年3、4月,何祝清等分別發表了採集自雲南西部的兩新屬,並在各屬下發表一新種。
  • 你可知蟋蟀有四德 你可知為蟋蟀選個媳婦有多難
    對那些養蟋鬥蟋的人來說,從蟋蟀振翅而鳴的那天開始,秋天就已經到了。兔兒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蛐蛐至上,兒子古董都靠邊兔兒先生姓俞,杭州人,今年已經60了,經營著一家古董店。兔兒是真名,按照他的說法,是父母文化不高,取個這樣的名字好養活。兔兒先生的店就開在河坊街上,高懸於門梁的牌匾和古色古香的陳設,在這條街上並不罕見,可是店裡的玄機卻斷然不是每家都有。
  • 蟋蟀能人籌辦蟋蟀大賽(圖)
    別看只是一場由600多隻蟋蟀參加的大賽,「為避免作弊,我們可採用了瑞士移位賽制,還用上了監控錄影設備。」大賽總裁判長趙伯光有些自得地說。北京城玩蟲兒的老少爺們兒,都知道趙伯光有個「蟋蟀能人」的雅號。他在「蟲迷」圈兒裡有名,不是因為玩了半個世紀的鳴蟲,而是因為他「把玩蟋蟀變成個事兒幹」。從1988年至今,他年復一年地張羅了總共19屆蟋蟀大賽。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