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居明
提起西太后慈禧老佛爺為自己六十壽辰而挪用海軍經費三千萬兩白銀修建頤和園頤養天年,致使李鴻章多年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事,國人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僅在這天收受戶、吏、兵、刑、工、禮六大部和各地官員的賀禮那真是無計其數,其中有從民間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有祖傳的名人字畫,有各種珍珠、瑪瑙、翡翠。
今天不說別的,咱單說公元1896年11月7日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在京城禮部任侍郎頭戴四品花翎的寧津人吳保相,他看到別的同僚都在為老佛爺準備著過壽的禮物,而他挖空心思也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心下甚是苦悶,回到家中不免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夫人王氏是個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賢良女子,見丈夫如此模樣很是心疼。於是,夫人起身手捧一杯剛剛泡好的碧螺春,走到吳大人跟前詢問在外究竟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吳保相說跟你說也沒用,王氏說老爺不妨說說看,說不定我還能幫上忙呢。於是吳保相便把事情的經過說給夫人,並搖著頭說,我為官清正,哪裡有銀子送給老佛爺呢?隨即又是一聲輕嘆。誰知,王氏夫人聽後卻是輕輕一笑說,我當是什麼難辦的事呢,就這個還用愁呀,我馬上回一趟老家叫咱三大伯畫一幅畫送給慈禧太后,要知道,三大伯的字畫那可一直是老佛爺夢寐以求的寶物啊。
你道他們說的三大伯是誰,原來這吳保相是清朝著名清官吳鳴鳳的孫子。吳保相的父親吳鴻源行四,一代怪才吳潯源行三,是他親大伯。吳保相聽夫人一說,緊鎖的眉頭不由慢慢舒展了,連誇夫人的主意實在高。但是,就怕大伯的脾氣一上來,萬一不給畫咋辦?要知道三大伯最痛恨的就是慈禧這老娘們兒的喪權辱國。夫人說這不用你管,此去寧津我保準求得三大伯的墨寶,準讓老佛爺對你另眼相看。
第二天,王氏夫人收拾利索帶上幾個貼身隨從直奔河間府寧津老家而來。
此時,這吳潯源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見到京城來的親人,那是高興異常,忙喚家人準備酒宴張掛彩燈招待親人。但是,得知侄媳婦是為請他作畫給慈禧老佛爺做壽禮而來時,他當即把臉一沉,想甩手離去。聰明的王氏夫人見此,急忙迎到三大伯的面前納頭便拜,說,你侄子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兩袖清風,從不魚肉百姓,哪裡來的銀子給老佛爺送禮,別的官員都拼著命給老佛爺送祝壽的賀禮,咱若不送,因為這事誤了您侄子的前程,您老覺得值嗎?吳潯源低頭細一琢磨,也確實是這麼個理兒,礙於侄媳婦的面子,大老遠跑來求畫,不能讓晚輩太過失望。於是只好勉強接受。
吳潯源是遠近聞名的反帝愛國志士,任何達官顯貴求他字畫,都被他一概拒絕,他看透了朝廷的無能和官場的腐敗,所以他兩次考中副貢(1861年)和舉人(1875年)都不願出去做官。今天,為了侄兒的前程給慈禧作畫,畫什麼好呢?
當時的滿旗子弟於皇宮內外盛行鬥蟋蟀。踏進皇宮,便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蛐蛐兒鳴唱。皇帝的好惡,永遠是臣子們最關心的事情,既然時興鬥蟋蟀,那就畫幅咱寧津的特產「蟋蟀圖」吧。吳潯源不顧年老體衰打點行裝,拿起畫筆來到素有「蟋蟀之鄉」的寧津縣尤集陳莊村。他來到了三代捕捉蟋蟀的高手陳恩堂家。老陳見著名才子吳潯源來到家中作畫,受寵若驚,不敢怠慢,把平時自己所掌握的蟋蟀的秉性、習慣、顏色等等一股腦倒了出來;還把幾種善鬥的蟋蟀拿給他看,通過幾天的觀察和比對,吳潯源選中了一個黃頭綠項、黑翅膀的蟋蟀做為自己作畫的模特,幾經易稿,一幅完美的「蟋蟀圖」終於創作成成。
吳潯源回到家中把畫作交給侄媳婦,王氏夫人如獲至寶,第二天便帶著這幅珍貴異常的「蟋蟀圖」回到京城。慈禧老佛爺大壽這天,各種奇珍異寶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這幅「蟋蟀圖」並沒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在有一天老佛爺遊玩昆明湖時,卻使它大放異彩。
那天,晴空萬裡,老佛爺心情格外好,就在昆明湖的石舫上叫人拿來兩個金鑲玉的小灌灌,裡邊裝著兩個價值不菲的蟋蟀,它們都是在歷次鬥蟀中獲獎的冠軍,勇猛善鬥、殘酷異常,有的一口就把對方脖子咬下,有的則把對方腿給咬去;這兩隻蟋蟀分別被授予「紅袍將軍」和「綠袍將軍」。慈禧太后命人打開兩個金鑲玉的罐罐,兩隻蟋蟀便鬥在一處,它們張著大牙衝了上來,突左突右,突前突後,鬥得不可開交。
這時老佛爺突然發話,「小李子」。李蓮英馬上近前,「奴才在,老佛爺有何吩咐」?「給我馬上把山東寧津吳潯源畫的那幅「蟋蟀圖」拿來。」「嗻!」
不一會兒,「蟋蟀圖」便展現在老佛爺面前,那是一隻看上去非常出類拔萃的青麻頭,它的頸項是青色的,翅膀是金色的,長而厚的身子大如油葫蘆,兩根長長的觸鬚像是鋼針。它狼牙開張,振翅欲鬥、威風凜凜的樣子,一副王者氣象。當人們正在觀看、讚賞這幅畫的時候,奇蹟出現了:兩隻剛剛還鬥得不可開交的蟋蟀,此時突然就停止了咬鬥,雙眼都注視著畫上的蟋蟀,然後低下頭,哆嗦著身子向後退去,蹦跳到陰暗的角落裡沒了蹤影。
此時,人們都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再看畫上的蟋蟀,依然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上書兩行蒼勁有力的大字:寧津蟋蟀震九州,鬥敗臺(天)下無敵手。
作者張居明,男,1960年出生,山東省寧津縣相衙鎮(原道口鄉)後紙村人,中共黨員。1978年參軍入伍,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80年在《國防戰士報》發表處女作《溪流》。幾十年來憑著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勤奮筆耕,先後發表新聞、通訊、詩歌、散文數十萬字。近年來致力於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後發表《一代怪才吳棠湖》《神奇楊抱槐》《青積務源自清起霧》《吳鳴風智破「蜘蛛案」》《雋不疑智審山寨衛太子》《千年恩愛夫妻樹》《劉墉省親過寧津軼事》《化牛李的傳說》《蟋蟀與寧津的淵源》等,為弘揚寧津地域文化作出了貢獻。曾獲全國「蟋蟀情」徵文三等獎、張之洞文學獎首屆徵文佳作獎、寧津縣政府首屆「鬲津獎」文學獎等榮譽。現任寧津縣蟋蟀協會副會長。
壹點號玉河微瀾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