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蟋蟀生意 賣蟋蟀吃飯用的「盤子」等成村民致富手段

2020-11-23 環球網

夜間是捉蟋蟀的最佳時機,因此手電筒、頭燈成了必需品

蟋蟀吃飯用的盤子,村裡也有賣

兩個孩子把捉來的蟋蟀拿到市場上賣

蟋蟀交易現場

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有需求才有市場,蟋蟀生意的興盛,源於收購商的大量到來。

21年的蟋蟀交易史,讓德士村聲名大噪,有人開始想辦法,選擇人工養殖,收入也甚為可觀;也有人開始憑藉「火眼金睛」,培訓學員,辨別蟋蟀。

【現狀】

市場出現「以次充好」

德士村周邊的村莊,幾乎人人捉蟋蟀,原本是令人頭痛的田野害蟲,而今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餑餑」,周圍的田野早已被村民們搜了個遍兒。

為了不影響蟋蟀來年的「收成」,村民在捕捉蟋蟀時會故意漏掉那些小的蟋蟀。

可這依然讓村莊周圍難以聽見「蟲鳴」。因為好蟋蟀難找,有人「以次充好」。

「購買蟋蟀,特別考驗眼力,要是看走了眼,買了『白蟲』,就賠了。」來自湖北的收購者劉先生說。

所謂「白蟲」,他解釋說,就是人工飼養的蟋蟀。

「對於一個市場來說,一旦有『白蟲』,很容易損害市場形象,但有需求就有市場,這幾年蟋蟀價格漲得快,有人會拿著『白蟲』充作野生蟲(野生蟋蟀)。」他說。

河南商報記者看到,在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上,多家攤位明確寫著:「此攤位禁止販賣白蟲。」

一位攤主解釋說,延津縣境內的蟋蟀可與山東寧陽、寧津等地的蟋蟀相媲美,在1997年聲名大噪。

【村民】

有人開始搞養殖

「前幾年生意不行,今年才算好點,賣了五六萬元。」在德士村村民孫女士家裡,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了人工繁殖的蟋蟀。

約一分地大小的玉米地上,一大塊白色的覆蓋網把上空罩了個嚴實,玉米地周圍用塑料布圈了起來。

孫女士介紹,家人以前在上海學習過人工養殖蟋蟀技術,隨著延津蟋蟀市場生意越來越好,就想起了在家中養殖蟋蟀。

他們選用的辦法是把優質的野生蟋蟀進行交配取卵,待孵化到螞蟻大小時再放入土地中飼養,這樣養成的蟋蟀屬於「半野生」蟋蟀,叫聲好,「容貌」也好。

現在,這種「半野生」蟋蟀培育已經三年,對外批發價格為50元一隻,平時也會有固定的客戶來這裡購買,今年出售價格最高的一隻是2000元。

在孫女士看來,和野生蟋蟀相比,這種「半野生」蟋蟀也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白蟲』是從沒有見過土地的。」她解釋半野生蟋蟀和「白蟲」的區別。

【發展】

與蟋蟀相關的用品生意火爆

蟋蟀吃飯用的指甲大小的「盤子」、喝水用的「吸管」、住的瓦罐「房子」、吃的「大餐」,還有捕捉蟋蟀的網兜、竹筒、手電筒、頭燈、雨靴、挎包等,一應俱全。

一位攤主說,要配齊這一套至少得100元。據他介紹,這個收購季下來,僅賣這些蟋蟀用品,就能賺五六萬元。

在交談中,有名男子買了三箱蟋蟀住的「房子」,一箱180個,共計540個。

楊振民家也開了這樣一個蟋蟀用品店,下午4點左右,河南商報記者在他的店面看到,前來購買物品的人不斷。

除了蟋蟀用品外,市場上連一張桌子、一把凳子、路邊一塊地兒,租用一天就要花費50元錢。

外地客商的到來,也帶動了當地的餐飲、住宿、診所、旅遊等生意的興起。

僅住宿一項,以村中唯一的商務酒店為例,一個月下來收入能達到五萬元左右,因為房源緊張,有的客商只得到村民家中居住。

【聲音】

機遇還是危機

眼下,捕捉蟋蟀靠全面覆蓋、地毯式搜索,在村民收入增加的背後,是一個蟋蟀繁衍的生態鏈。如果蟋蟀幼蟲和母蟲跟著遭殃,生物鏈的一環就會終結。

有專家擔憂,看似是害蟲的蟋蟀,在生物鏈中也是重要的一環,如果過度捕捉,會破壞生物鏈,甚至引起鳥類減少,進而影響其他生物物種。

也有人認為這對於村民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產業鏈形成來說是一次機遇。如果延津蟋蟀市場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必會利於當地經濟的提升。

在微博上,面對「村民捉蟋蟀月入四五萬」的消息,許多網友也紛紛發表看法。

@鸚鵡洲:辭職捉蟋蟀算了。

@菜小營:上次騙我談戀愛,現在又騙我抓蛐蛐兒,能不能實在點?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家鄉的蟋蟀不錯,歡迎收購。

還有網友表示了擔憂:

@yuanyuanpink:多抓幾次,只怕蟋蟀也要變成保護動物了。

延伸

蟋蟀和蟈蟈有啥區別

蟋蟀:北方人俗稱蛐蛐,因其能鳴善鬥,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於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閒暇之時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在生物分類中蟋蟀屬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約有1400種,我國已知的有30餘種。

蟈蟈: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蟈蟈體長約4釐米,寬近1釐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稈上爬行、棲息、覓食。

相關焦點

  • 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
    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2)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3)  村民捉到了一隻蟋蟀  「你這只不錯!」
  • 河南村民靠捉蟋蟀致富:貴的一隻能賣1萬多元
    然而,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靠逮蟋蟀、養蟋蟀發家致富,並且有的一隻能賣上萬元,據說比黃金還要貴,這些都是真的嗎?「這價值一萬多……」日前,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28歲的村民侯成慶拿起一個蟋蟀籠子告訴筆者,自己手裡的蟋蟀價值一萬多元,除了自己,村裡很多人都是靠捉蟋蟀發家致富的。
  • 新鄉數以千計農民地裡捉蟋蟀 極品蟋蟀能賣萬元
    「每年立秋後的30多天,啥也不幹了,就到地裡逮蟲去,昨天俺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可比打工強多了!」8月17日,在王樓鎮蟋蟀交易市場剛剛賣完蟋蟀正在數錢的村民徐先生興奮地說。隨著捕蟲季節的到來,該鎮十幾個村莊上千名村民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隊伍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捕捉隊分工明確,男子負責晚上捉蟲,婦女負責白天出售。每隻蟋蟀少則三五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極品蟋蟀萬元以上。
  • 小小說:餘財賣蟋蟀
    餘財的父母希望他能勤勞致富,正如名字那樣有「餘財 」,可他越長大越讓父母失望,初中未畢業就在村裡遊手好閒,無聊時就去小溪捉魚,到野外誘捕小野雞(上世紀九十年代,獵槍被全面收繳)。父母批評餘財「捉魚打鳥傢伙了」(捕魚、打鳥等非農業生產活動,會敗光萬貫家財。西山後百姓的耕讀思想較濃厚),但也有人安慰他說「天不餓死迌人」。畢竟生活中有不少迌人不但沒餓死,日子還過得比普通人滋潤。
  • [社會]寧陽一隻蟋蟀賣天價一萬 極品「小蟲」面臨斷後
    對"中國蟋蟀之鄉"山東寧陽縣來說,這個季節,是一場利用蟋蟀致富的盛宴,人們捕蟲、養蟲、賣蟲。但與往年不同,截至昨天,由於濫捕、販賣母蟲,今年寧陽蟋蟀總量下降近一成,當地蟋蟀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強擔憂地說出一句,5-8年後,寧陽無蟲。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每年7月中旬開始,辛苦45天左右,河南延津28歲的村民侯成慶就能賺幾萬元。他「賺快錢」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紹,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隻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今天,侯寶慶的故事上了熱搜。
  • 河南延津村民捕捉蟋蟀賺錢 每隻少則幾十元多則上萬
    這裡聚集著全國各地的買家,只要老闆們看上,每隻蟋蟀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萬餘元,每年這時,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就會回家專門抓蟋蟀。近日,記者跟隨延津縣魏邱鄉前西南莊村民一起去地裡抓蟋蟀,感受他們抓蟋蟀的艱辛和快樂!
  • 這個村靠著蟋蟀養活了全村人 最高售價高達十六萬元
    每年八月份,寧陽泗店鎮的村民就會大規模出動,去田地裡逮蟋蟀,然後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蟋蟀的喜愛,蟋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他們就專門組建了一個捕蟲小隊,每天晚上六點至凌晨,一直都在抓蟋蟀,附近田地都有他們的身影。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村民們出動了,「撬子手」是蟋蟀捕手的職業稱謂,徹夜捉蟲的他們,將蛐蛐轉變為財富的接力棒,交到了婦女和年紀大了的「老撬子手」身上。蛐蛐被裝在拳頭大的白瓷小罐裡,罐口用橡皮筋捆著。村民們拎著籃子,沿著蟲客們的桌子一路兜售過去,蟲客根據閱歷和眼光給價。蟲客們來了,他們搭乘一趟趟「蟋蟀專列」從兗州站下車,但這並不是他們的終點,真正的目的地是有「江北第一蟲」之稱的寧陽縣。
  • 山東三個村子賣蟋蟀20多天收入千萬
    四五個身穿迷彩服、頭上戴著礦燈的村民,一次性帶過來好幾個小罐子,每個罐子裡都有一隻活蹦亂跳的蟋蟀。挑了半天,這幾位北京的客商明顯相中了其中一隻。問了價,村民伸出了五個手指頭。「不成,雖然牙好、個兒大,但您瞧瞧這後腿,明顯有傷。」說罷,他們從桌旁厚厚一沓人民幣裡抽出20張,攤到村民面前說:「您看成不成?成我就收了,不成您再到別處瞧瞧。」幾人轉身低聲商量了下,嘆口氣把錢收下了。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挑    500隻蟋蟀選出3隻    昨日上午,在南山花卉市場附近的東山路上,5名賣蟋蟀的小販在人行道上坐成一排,每個人面前都擺著近百個小鐵罐,每個罐子裡都裝著一隻蟋蟀,攤位前圍滿了挑選蟋蟀的玩家或看客。
  • 河南延津農民靠捉蟋蟀致富 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
    今年28歲的侯成慶家住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村,每年夏天侯成慶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捉蟋蟀。據侯成慶介紹,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他們從7月底開始捉蟋蟀,9月中旬結束,捉45天的蟋蟀,他個人差不多能賺到4-5萬元錢。和他一起來捉蟋蟀的人,都是同村一起的夥伴。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每年一到8月份,他都會雷打不動的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回家裡抓蟋蟀。作為一個抓蟋蟀20多年的老手,顏景增通過聲音去辨別一隻蟋蟀的好壞。寧陽泗店鎮柳溝廠村村民顏景增告訴記者:「大蛐蛐叫的聲音很響亮,你隔著好幾十米就能聽到了。聲音粗、渾厚。」大功率的手電筒一直不停地在地上搜索,腳要不停地踩著地上的麥秸,這樣藏在地下的蟋蟀才會跳出來。
  • 在青外地人靠養蟋蟀發家致富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元(2)
    賣:全家上陣一天賺千元  從樂陵農村來青島賣蟋蟀的張女士十分感恩蟋蟀,依靠蟋蟀,他們家蓋上了大瓦房。每年入秋之後,她會和女兒一起,帶著從自家玉米地抓的蟋蟀來到青島售賣,每次能帶來一千多隻,賣完之後再由愛人從老家快遞過來。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一些中年男人坐在摺疊小板凳上,圍著罐頭堆坐成一個圈。他們每人手裡都捧著個罐頭,用一根芡草在裡面仔細地撩撥。有些老花眼的還抬一抬眼鏡,脖子稍稍往後傾,好把罐頭裡的東西看得更清楚一些。看完一個,放在一旁,芡草咬在嘴裡想一想,又小心翼翼地打開下一個罐頭……這些上海爺叔是在挑蟋蟀。雖然頂上有大棚遮住太陽,但在大伏天,市場裡還是悶熱難當。
  • 好鬥的蟋蟀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現了養蟋蟀、鬥蟋蟀的樂趣。因為每當秋收來臨之時,特別是中秋前後,也正是蟋蟀風華正茂、身體最強壯的時候。這時的蟋蟀打起架來,都跟參加拳王爭霸賽一樣賣力氣。欣賞鬥蟋蟀這可是最好的時機了。這一鬥不要緊,就鬥了好幾千年。那蟋蟀為什麼就那麼好鬥呢?它們鬥起來到底有什麼看頭呢?現在,就跟我們去觀賞一場精彩的鬥蟋蟀大賽吧。
  • 蟋蟀之墓
    藤縣象棋鎮道家村就有一個,那是一隻蟋蟀的墓!一個桃紅柳綠的春日,我踏進了道家村,在村北泗羅河碼頭邊上,看到了這個令我震撼的蟋蟀墓。墓很小,如缽盂,比人的頭顱稍大,用三合土澆築而成,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旁邊的一塊石碑,沒有人會懷疑它是一個土堆或者一塊石頭。因為這石碑,我知道那裡埋葬的只是一隻蟋蟀!而且知道蟋蟀墓旁邊的那個墓是它的主人楊樹福的。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蟋蟀養殖技術,養殖用什麼飼料
    、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等,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古老的無脊椎動物,乾燥蟲體入藥,有利尿的功效,同時鬥蟋蟀也是漢族民間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人工養殖蟋蟀不失為致富冷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蟋蟀的養殖技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