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外地人靠養蟋蟀發家致富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元(2)

2020-11-23 齊魯網青島頻道

  賣:全家上陣一天賺千元

  從樂陵農村來青島賣蟋蟀的張女士十分感恩蟋蟀,依靠蟋蟀,他們家蓋上了大瓦房。每年入秋之後,她會和女兒一起,帶著從自家玉米地抓的蟋蟀來到青島售賣,每次能帶來一千多隻,賣完之後再由愛人從老家快遞過來。

  在張女士老家,蟋蟀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男女老少都加入到了捕捉、交易蟋蟀的大軍中。記者了解到,僅在樂陵市,就形成了上百個蟋蟀專業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蟋蟀、鬥蟋蟀,形成了蟋蟀交易、蟋蟀用具加工、住宿餐飲、旅遊特色商品等完整的產業鏈,從業人員達到了5萬人。

  像張女士這樣,進入7月之後,一家人就開始忙碌起來,基本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夜裡11點之後,一家人會拿著手電筒到玉米地捕捉野生的蟋蟀,一直忙碌到天亮,白天在家睡覺。好的時候一夜就能捉到上百隻,收入能達1000元。如果運氣好能捉到一兩隻極品蟋蟀,那就相當於撿到巨款了。

  「一隻極品蟋蟀賣個三四萬沒問題,好的甚至能賣六七萬元,在老家可以蓋一座新房了。 」張女士說,一家人兩個月時間可以賺5萬元,如果運氣好,賺個十幾萬也沒問題,這相當於在農村種30畝地的收入,不過這樣的蟋蟀可遇不可求。

  今年,張女士從老家帶來上千隻蟋蟀,目前賣出去了兩三百隻,價格最貴的才賣五六百元。 「青島本地市民買蟋蟀大部分還是以娛樂為主,基本以百元以下為主,說實在話,我們這些蟋蟀在真正玩家看來,是不入法眼的。 」

  養:島城「蟋蟀王」養了近百隻

  今年65歲的劉春盛在島城蟋蟀圈子大名鼎鼎,他是島城蟋蟀比賽的知名裁判,痴迷蟋蟀的他玩蟋蟀有20年時間了,兩居室的房子專門開闢一間用來飼養蟋蟀。他的家裡養著近百隻蟋蟀,這些蟋蟀產自樂陵、寧陽、河南、本地。用劉春盛的話說,養蟋蟀是門大學問,也是件陶冶情操的活,「你看我65歲了,別人都說我像45歲的,之所以顯得年輕就是因為常年玩蟋蟀,心態好啊。」劉春盛說,他最愜意的事情就是坐在躺椅上,泡上一壺茶,聆聽身邊蟋蟀的叫聲,「那真是一種人生的享受啊,養蟋蟀讓我悟出很多人生道理。 」

  飼養蟋蟀,絕非外行人看來的那麼簡單,裡面可有不小的學問。蟋蟀被稱為「百日蟲」,其壽命只有100天左右,而劉春盛通過飼養技術,硬是把蟋蟀的壽命延長到了200天。每年七八月份,劉春盛就會趕赴寧陽、樂陵等地選購上等的蟋蟀,回來後一部分用於比賽,一部分用於飼養繁殖。 「冬天的時候,蟋蟀基本都死掉了,但我飼養的蟋蟀卻依舊活著。 」劉春盛說,一般人飼養蟋蟀都是餵小米,而他則會專程跑到上海購買特質的蟋蟀飼料,吃了這種飼料的蟋蟀不僅體格好,而且鬥志旺盛。飼養蟋蟀還有不少禁忌,如中秋節前不能餵堅硬的食物,防止咯壞了牙。給蟋蟀洗澡要用井水,不能用自來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在島城南山花卉市場附近的東山路上,每天都會有一批挑著一箱箱小瓷罐的人在街頭擺攤叫賣,這些白色小瓷罐裡裝的都是蟋蟀。現在5-30元的蟋蟀成為市場的主流,鬥蟋蟀脫離了賭的性質,漸漸變成了「逗」,老人買一對解悶或逗孩子玩,成了小寵物。不少外地人靠養蟋蟀賺了錢,回老家蓋了新房子,一隻小小的蟋蟀,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鏈條?
  • 新鄉數以千計農民地裡捉蟋蟀 極品蟋蟀能賣萬元
    「每年立秋後的30多天,啥也不幹了,就到地裡逮蟲去,昨天俺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可比打工強多了!」8月17日,在王樓鎮蟋蟀交易市場剛剛賣完蟋蟀正在數錢的村民徐先生興奮地說。隨著捕蟲季節的到來,該鎮十幾個村莊上千名村民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隊伍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捕捉隊分工明確,男子負責晚上捉蟲,婦女負責白天出售。每隻蟋蟀少則三五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極品蟋蟀萬元以上。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每年7月中旬開始,辛苦45天左右,河南延津28歲的村民侯成慶就能賺幾萬元。他「賺快錢」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紹,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隻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今天,侯寶慶的故事上了熱搜。
  • 河南村民靠捉蟋蟀致富:貴的一隻能賣1萬多元
    說到農民發家致富,很多人都會想到養豬養牛,養雞養鴨,不僅髒,而且累,一年辛辛苦苦下來,還得惦記著銷路。然而,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靠逮蟋蟀、養蟋蟀發家致富,並且有的一隻能賣上萬元,據說比黃金還要貴,這些都是真的嗎?
  • 這個村靠著蟋蟀養活了全村人 最高售價高達十六萬元
    每年八月份,寧陽泗店鎮的村民就會大規模出動,去田地裡逮蟋蟀,然後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蟋蟀的喜愛,蟋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他們就專門組建了一個捕蟲小隊,每天晚上六點至凌晨,一直都在抓蟋蟀,附近田地都有他們的身影。
  • [社會]寧陽一隻蟋蟀賣天價一萬 極品「小蟲」面臨斷後
    一個月前,寧陽曾傳出消息,一隻蟋蟀曾賣到一萬元,中檔貨色一隻也能賣到六、七百元。    當地縣政府一份數據顯示,光是賣蟋蟀,當地農民每年即可增收上億元,加上由蟋蟀交易帶動的相關產業,小小蟋蟀每年可為寧陽帶來兩三億元的收入。泗店村原村支書張連新指著身後8萬多元新建的二層樓說,"這是靠蟋蟀建起來的,今年蟋蟀收入有4000多元錢。"在泗店、鄉飲等蟲市,鎮上的農戶幾乎家家是飯店。
  • 一隻極品蟋蟀賣數萬元,「鬥蟋蟀」「套路」還挺深的!
    原標題:蟋蟀瞿瞿叫競技「套路」真不少 一隻上等蟋蟀賣上萬元,一兩「高能」飼料逾千元 深圳新聞網訊 日前,深圳海關部門在福田口岸截獲了8隻入境參賽的活體蟋蟀,經本報報導後,引發廣泛關注。 現狀:蟋蟀價格介於幾塊錢至數千元不等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鬥蟋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通過兩隻雄性蟋蟀為爭奪領地或配偶權而相互撕咬,最終分辨勝負。
  • 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
    你小時候捉過蟋蟀嗎? 捉完之後呢?是不是吃了? 還是油炸的? 現在有人靠它買房了,信嗎? 還買了兩套!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村裡的蟋蟀生意 賣蟋蟀吃飯用的「盤子」等成村民致富手段
    夜間是捉蟋蟀的最佳時機,因此手電筒、頭燈成了必需品蟋蟀吃飯用的盤子,村裡也有賣兩個孩子把捉來的蟋蟀拿到市場上賣蟋蟀交易現場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有需求才有市場,蟋蟀生意的興盛,源於收購商的大量到來。
  • 河南延津農民靠捉蟋蟀致富 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
    今年28歲的侯成慶家住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村,每年夏天侯成慶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捉蟋蟀。據侯成慶介紹,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他們從7月底開始捉蟋蟀,9月中旬結束,捉45天的蟋蟀,他個人差不多能賺到4-5萬元錢。和他一起來捉蟋蟀的人,都是同村一起的夥伴。
  • 寧陽蟋蟀枯竭 「極品」漸稀捕蟲要去200裡外/圖
    「那時候極品多,精品多。」一個在當地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在1980年代,在借宿的農戶院裡撒泡尿,都會蹦出一隻「極品」蟋蟀來。  「外蟲」入侵  寧陽蟋蟀「水降船低」  在薛思義的記憶裡,在寧陽蟋蟀最輝煌的時期,自己一年可以收入二三十萬元,而最近這幾年,他的收入卻急劇下降,「今年到現在,也就收了不到100隻,而且精品基本上不多。」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 蟋蟀能人籌辦蟋蟀大賽(圖)
    別看只是一場由600多隻蟋蟀參加的大賽,「為避免作弊,我們可採用了瑞士移位賽制,還用上了監控錄影設備。」大賽總裁判長趙伯光有些自得地說。北京城玩蟲兒的老少爺們兒,都知道趙伯光有個「蟋蟀能人」的雅號。他在「蟲迷」圈兒裡有名,不是因為玩了半個世紀的鳴蟲,而是因為他「把玩蟋蟀變成個事兒幹」。從1988年至今,他年復一年地張羅了總共19屆蟋蟀大賽。
  • 蟋蟀之墓
    藤縣象棋鎮道家村就有一個,那是一隻蟋蟀的墓!一個桃紅柳綠的春日,我踏進了道家村,在村北泗羅河碼頭邊上,看到了這個令我震撼的蟋蟀墓。墓很小,如缽盂,比人的頭顱稍大,用三合土澆築而成,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旁邊的一塊石碑,沒有人會懷疑它是一個土堆或者一塊石頭。因為這石碑,我知道那裡埋葬的只是一隻蟋蟀!而且知道蟋蟀墓旁邊的那個墓是它的主人楊樹福的。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山東寧津縣,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到附近的蟋蟀市場和農戶家中「淘蟲」。
  • 一個靠鬥蟋蟀混成宰相的傢伙,被別人當成蟋蟀玩了,導致大宋滅國
    他來到這寒水寺中,終日以養蟋蟀為樂,見此少年人竟然也如自己一般愛這小小生靈,心中頓生知己之感。鴻蒙扶起賈似道,示意他坐了下來,兩人這一夜秉燭夜談,竟然一宿未睡。這年隆冬,賈府中傳出了蟋蟀響亮的鳴叫聲,一時間小小台州城內街頭巷尾都流傳起賈似道養蟋蟀的本事。
  • 「角鬥場」栽倒23名蟋蟀迷
    在客廳靠近窗戶一側,兩張寫字檯拼就的臺子上,堆放有四五十個青灰色圓形瓦罐。臺子中間一個塑料盒裡,兩隻蟋蟀閃轉騰挪激戰正酣,臺子上方懸有100瓦白熾燈一盞,二十餘名中年男子圍在臺子四周,不停地大聲叫嚷著,還有二十餘名男子或蹲或站休息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