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寧陽一隻蟋蟀賣天價一萬 極品「小蟲」面臨斷後

2020-11-23 水母網

    又是秋天。

    對"中國蟋蟀之鄉"山東寧陽縣來說,這個季節,是一場利用蟋蟀致富的盛宴,人們捕蟲、養蟲、賣蟲。但與往年不同,截至昨天,由於濫捕、販賣母蟲,今年寧陽蟋蟀總量下降近一成,當地蟋蟀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強擔憂地說出一句,5-8年後,寧陽無蟲。 

  交易冷清品種調包 上海蟋蟀未起「蓬頭」

    日前,上海萬商花鳥魚蟲交易市場的門口,「歡迎光臨2004蟋蟀交易會」的紅色橫幅高掛著,市場內,沈老闆攤位前幾十隻鳥籠已堆放整齊,「今年蟋蟀已落市了,再過幾天我要開始賣鳥了。」市場管理處消息,今年上海蟋蟀生意不好,攤位佔有率不足一半。

    昨日,臨時攤位只擺放了30多個,根據市場裡空蕩蕩,孫先生搖搖頭:「今年只在9月下旬熱鬧了4-5天,我們的攤位費比去年少了2萬多。」

    孫先生說:「攤主們都反映,生意不好,最主要是今年好的蟋蟀少了。」40多歲的郭老闆,今年4次到寧陽進貨,正宗寧陽蟋蟀估計3年前就基本抓光了。現在當地人都到周邊地區抓蟋蟀,幾年來越抓越遠。我們跟著他們的拖拉機一起過去,最遠要到肥城、東平、濟寧。

    郭老闆說起今年的生意,皺起眉頭:「往年每次進貨200隻不在話下,今年每次只進到60隻左右,當地好貨少,價格高。」

    他說,寧陽當地人見到蟋蟀,就像見到錢,大量捉母蟲和幼蟲。母蟲少了,直接影響交配繁殖。更多當地人見幼蟲就捉,捉到後自己養,這種幼蟲先天不足長大後鬥力不強,容易死。

    萬商市場辦公室負責管理攤位的孫先生說,今年蟋蟀生意普遍都做得不好,攤主們都向我們嘆苦經。他介紹,市場裡除了固定攤位,總共有150個臨時攤位,「去年此時蟋蟀賣得正旺,有的商人早上3點就來佔攤位,從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整整1個月,所有臨時攤位幾乎全部客滿山東蟋蟀商人,連路都沒法走。1天25元的臨時攤位費,我們一直可以收到11月。」

    天價:一隻蟲賣一萬

    "誰要是現在去寧陽看蟲,就太晚了。"

    "為什麼?"

    "從立秋到白露,我前後接了四、五百販蟲客,從全國各地來的。"33歲的小孟邊開車,邊嚷嚷,"最近,蟲已經賣完了,天氣冷了,剩下的蟲子,老鄉們晚上回家自己鬥。"車窗外一陣秋風掠過,幾片落葉帶來涼意陣陣,寧陽這兩天來了冷空氣,氣溫只有7-22攝氏度。

    小孟是寧陽人,"蟲"是當地人對於蟋蟀(學名中華鬥蟋)的稱呼,在北方,蟲被稱為"蛐蛐兒"。寧陽出名,正是因為這一個小小的蟲子。寧陽縣地理位置居於魯西南,北倚泰山,南襟曲阜,離濟南約127公裡,坐長途車得花上2個小時。

    史載,寧陽是歷代進貢皇朝蟋蟀的取蟲寶地。此地肥沃,酸鹼適度,土壤富含磷、鉀,因此蟋蟀個大色好,驍勇善鬥,古代就被譽為"江北第一蟲"。因此,這些年來寧陽變成了全國養鬥者的"聖地",每年入秋要親去"朝聖"一番。一個月前,寧陽曾傳出消息,一隻蟋蟀曾賣到一萬元,中檔貨色一隻也能賣到六、七百元。

    當地縣政府一份數據顯示,光是賣蟋蟀,當地農民每年即可增收上億元,加上由蟋蟀交易帶動的相關產業,小小蟋蟀每年可為寧陽帶來兩三億元的收入。泗店村原村支書張連新指著身後8萬多元新建的二層樓說,"這是靠蟋蟀建起來的,今年蟋蟀收入有4000多元錢。"在泗店、鄉飲等蟲市,鎮上的農戶幾乎家家是飯店。今年入秋以來,當地已接待蟲客、遊客達1.5萬人次,對寧陽人來說,秋天確實閃爍著金子般的顏色。

  減產:進貢寶地無蟲

    與面上的風光無限相比,寧陽有苦衷。

    "最近這幾年,泗店的蟲子減少了三分之二。"10月11日,寧陽縣泗店鎮羅河村村民馬利東對著記者一聲嘆息。

    泗店鎮在寧陽縣縣城南面,屬農村,它與相鄰的鄉飲鎮都是當地產蟲大戶,歷代進貢給皇帝的蟋蟀就取自這兩個地方。

    "可是現在,8月份的晚上我們就已很少聽到蟲鳴了。"29歲的馬利東指著屋角一堆鋪著一層灰的捕蟲網、手電筒、礦燈說。五、六年前,馬利東也曾是村裡的"撬子手"(抓蟲人的稱號),也曾為了幾隻小蟲子,夜伏晝出穿行在田地間。如今,他成了遠近聞名的二道販子,靠向老鄉收蟲,轉賣給別人,賺取差價為生。

    馬利東也承認,這幾年在村子附近已基本抓不到什麼好蟲子了,現在村裡的"撬子手"只好包著拖拉機跑到100多公裡外的濟寧和微山湖那一帶抓蟲,男女老少半夜出發,基本要到第二天中午才能回到村裡,"抓蟲實在辛苦,而且很危險,每年村裡都有抓蟲時被蛇咬傷和遭雷擊的人。"

    "今年,賣了10多個蟲子,賺了6000多元。"馬利東把家裡那臺長虹彩電調到了央視新聞頻道,意味深長地說,可不管怎樣也總比守著那幾畝青紗帳收入高啊。羅河村裡,當年和馬利東一批,甚至比他更早的"撬子手"都轉型成了二道販子。

    寧陽縣文體局一位幹部證實,泗店、鄉飲一帶的蟋蟀資源的確面臨枯竭難題,"今年,我們全縣的蟋蟀總量下降了近一成,不過這也帶動了蟲子的價格上升。"

  絕後:母蟲1元/條

    擺在寧陽蟋蟀面前的另一道難題是:絕後。

    12日上午,秋高氣爽,陽光普照。泗店鎮古城村口"突突"地響起摩託車聲,穿著格子襯衫的劉超邊開車、邊笑嘻嘻地進了村。一路上,他對著兩邊的人家大聲喊道:有沒有"三尾"啊,有沒有"三尾"啊。

    劉超口中的"三尾"就是母蟋蟀,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母蟲。

    母蟲其實是寧陽優秀蟋蟀保留"血脈"的關鍵環節。正因如此,縣裡曾明確下令,不讓當地人販賣母蟲,尤其是賣到外地。可就在劉超叫了不到5分鐘後,村旁出來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她領劉超拐過幾個彎,到了一個院子裡,"兒子,把'三尾'拿出來給他看看。"一聲吆喝,一個30歲左右的年輕人從床上起來,睡眼惺忪地從一個角落拿出了幾十條母蟲。

    "多少錢一條?"

    "一元錢。"

    "不是說縣裡不讓賣嗎?"

    "管不住,我們自己的蟲子啊,不過要貴點。"

    劉超最後還是沒買,他說,只要坐車沿村裡一路叫過去,總會有人家把母蟲拿出來賣。寧陽縣裡,都是婦女在捉、賣沒有產過卵、留過種的母蟲,母蟲的去向是江浙滬等地。

    "外地人只知道把母蟲買回去,就能得到寧陽蟋蟀的種,但是只有這裡的土地才能養出純種寧陽蟋蟀。"孔慧說,母蟲少了,當地蟋蟀也就少了。他說,目前,縣裡還是強調不準買賣母蟲,但由於買賣都是民間行為,交易往往在村民家裡就完成了,實在很難管住。(記者徐哲)

新聞細節

    做大小蟲產業

    12日下午,孔慧面前放著一份新出爐的寧陽縣旅遊規劃,雖然尚在討論,規劃仍然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

    其一,把蟋蟀產業的總產值由原來的8000萬元/年,提高到1.12—1.2億元/年,讓寧陽蟋蟀成為一種文化。因此,當地將建立蟋蟀生態文化園、生態博物館等眾多功能區,規劃年均接待遊客20萬人次。

    其二,規劃也提及,近年來,隨著人工捕捉的商業化,寧陽蟋蟀數量逐年減少、自然雜交機率下降,蟋蟀保護也成了擺在寧陽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尋找純種小蟲

    關於解決辦法,寧陽縣推出了一系列保護蟋蟀資源的措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條:

    一是撥給蟋蟀研究院無化學汙染的良田200畝,用作蟋蟀老品種的復壯和新品種的培養。

    二是嚴禁捕捉母蟲和幼蟲。縣裡已將"蟲經濟"列為本縣支柱經濟,並準備推出一部地方法規,出臺有關開發、保護、利用蟋蟀資源的規章制度,對毀滅性的濫捕行為嚴懲不貸。孔慧說,為小蟲產業立規,聽上去有點小題大做,但面對樂陵蟋蟀已成絕唱的前車之鑑,寧陽蟋蟀的前景的確令人擔憂。

    截至目前,寧陽縣已派人到各地買回優良的蟋蟀種,準備與當地的品種交配,放到當地糧田裡養,以恢復寧陽"江北第一蟲"的優良傳統。問題是,經過與其它品種雜交的蟋蟀還是"天下第一鬥蟲"嗎?

    離開寧陽時,冬意漸濃,不知明年8月,我們能否再聽到寧陽田間數十萬隻蟲子齊聲低吟淺唱?

    全民捕蟲後患無窮

    對於蟋蟀總量的減少,縣文體局局長、中國蟋蟀研究院院長孔慧不承認。他這樣解釋:泗店、鄉飲一帶蟋蟀資源確實減少,但我們把蟋蟀市場擴大到了東疏、伏山、蔣集等6個鄉鎮,所以總量沒減少。那麼,為什麼泗店、鄉飲蟋蟀會減少了呢?

    "老鄉們濫捕啊。"孔慧皺著眉頭,用手敲打著木質的辦公桌桌面說。

    "如此辛苦的一天,有時一天還抓不到20個蟲。"他說,今年連摸帶販,自己前後一共賣掉了上千隻蟲,賺了幾千元錢。僅馬利東所在的羅河村,全村才近200人,"撬子手"就有150多人,男人捕成蟲,女人捕幼蟲。

    孔慧說,目前,全城共50萬人,95%以上的人參與了捕蟲行動。位於濟兗路上的蟋蟀交易市場,從90年代初即形成市場,規模逐年壯大。每天凌晨5點半以後,交易即拉開帷幕,一直持續到10時左右,沿穿鎮而過的一條公路綿延5公裡,一天下來,僅蟋蟀交易就是百十萬隻,一個季節下來,就有2000多萬元。

    濫捕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幼蟲還沒長成、成蟲還沒留後代就被當地人捉光了。近年來,不少當地人7月底就開始摸蟲,後者即使長大了,也不會鬥,因為沒有野性。

相關焦點

  • 寧陽蟋蟀枯竭 「極品」漸稀捕蟲要去200裡外/圖
    「極品」漸稀  捕蟲要去200裡外  當記者見到老吳(化名)時,他正睡眼惺忪的打著哈欠。  在之前一天的晚上,老吳和女婿包車從寧陽的泗店鎮跑到了堽城鎮,捉了一晚上的蟋蟀。  「那時候極品多,精品多。」一個在當地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在1980年代,在借宿的農戶院裡撒泡尿,都會蹦出一隻「極品」蟋蟀來。
  • 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齊魯網8月22日訊在我省魯西南的幾個小鎮上,每年的8月份,在外打工的人們會成群結隊的回鄉,而且整宿整宿不睡覺,奔波在田間地頭就為了逮一隻小小的蟋蟀。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顏景增,今年46歲,是地道的寧陽泗店鎮農民,平常在外面的工地上打工。
  • 【深度】「尋將」寧陽:11萬元天價蛐蛐是怎麼煉成的?
    捕捉、選拔、收購……圍繞一種生命僅百天的小蟲,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返鄉捕蟲的「撬子手」和成千上萬的愛好者齊聚一年一度的盛會。這個平日並不為人熟知的縣城,因全國蟋蟀交易集散地而名聲大噪。近日,網傳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引爆輿論,也再次引發網友對於蟋蟀產業的關注。
  • 在青外地人靠養蟋蟀發家致富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元(2)
    賣:全家上陣一天賺千元  從樂陵農村來青島賣蟋蟀的張女士十分感恩蟋蟀,依靠蟋蟀,他們家蓋上了大瓦房。每年入秋之後,她會和女兒一起,帶著從自家玉米地抓的蟋蟀來到青島售賣,每次能帶來一千多隻,賣完之後再由愛人從老家快遞過來。
  • 河南村民靠捉蟋蟀致富:貴的一隻能賣1萬多元
    然而,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靠逮蟋蟀、養蟋蟀發家致富,並且有的一隻能賣上萬元,據說比黃金還要貴,這些都是真的嗎?「這價值一萬多……」日前,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28歲的村民侯成慶拿起一個蟋蟀籠子告訴筆者,自己手裡的蟋蟀價值一萬多元,除了自己,村裡很多人都是靠捉蟋蟀發家致富的。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挑    500隻蟋蟀選出3隻    昨日上午,在南山花卉市場附近的東山路上,5名賣蟋蟀的小販在人行道上坐成一排,每個人面前都擺著近百個小鐵罐,每個罐子裡都裝著一隻蟋蟀,攤位前圍滿了挑選蟋蟀的玩家或看客。
  • 就是那一隻蟋蟀!寧陽蟋蟀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正式啟動!
    就是那一隻蟋蟀在《豳風·七月》裡唱過在《唐風·蟋蟀》裡唱過在《古詩十九首》裡唱過在花木蘭的詞裡唱過為充分展示寧陽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格以及「和、樂、勇、敢」的人文形象定位保護、利用、傳承好蟋蟀文化我縣於2019年8月—10月期間舉辦2019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他「賺快錢」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紹,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隻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今天,侯寶慶的故事上了熱搜。蟋蟀,屬昆蟲綱動物,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等。
  • 一種常見的「昆蟲」,竟帶動了6億經濟,一隻賣到了11萬的天價
    要說蟋蟀在中國的什麼地方比較出名,那麼就不得不說一說山東泰安寧陽縣了,這裡自古以來就盛產蟋蟀,而且寧陽鬥蟋還有著「天下鬥蟋第一蟲」的美譽。如今這小小的蟋蟀更是形成了當地的產業,很多蟲客都會來到此地。而這些蟲客在這座縣城中的吃、穿、住、行、購物、娛樂等等方面的消費,都會為這個縣城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有消息稱一年這些消費能夠給全縣帶來6億元左右的年產值,而且據當地的居民說,這些年來有一隻身價最高的蟋蟀被賣到了11萬元的天價。其實寧陽鬥蛐蛐有很早的歷史,據說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鬥蛐蛐,不過興起於唐宋年間,在明清的時候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田間地頭裡的蟋蟀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有個動畫片《濟公鬥蟋蟀》,裡面講述濟公為了教訓為富不仁的膏粱子弟,變化出一隻蟋蟀鬥敗大公雞,誘騙張狂公子以五百兩銀子高價購買,最後傾家蕩產,讓人大快人心的故事。當時的五百兩銀子約合現在20萬人民幣,如此天價蛐蛐,很讓人吃驚,要知道11萬是普通老百姓全家一兩年的收入。難怪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新鄉數以千計農民地裡捉蟋蟀 極品蟋蟀能賣萬元
    「每年立秋後的30多天,啥也不幹了,就到地裡逮蟲去,昨天俺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可比打工強多了!」8月17日,在王樓鎮蟋蟀交易市場剛剛賣完蟋蟀正在數錢的村民徐先生興奮地說。隨著捕蟲季節的到來,該鎮十幾個村莊上千名村民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隊伍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捕捉隊分工明確,男子負責晚上捉蟲,婦女負責白天出售。每隻蟋蟀少則三五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極品蟋蟀萬元以上。
  • 「捕蟲人」齊聚小鎮通宵捉蟋蟀 蟲王一隻能賣到十幾萬元
    每年立秋至秋分時節,山東寧陽泗店鎮都會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
  • 2019「中華寧陽蟋蟀世界盃」開賽 36支隊伍20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
    齊魯網泰安10月1日訊秋風起,蟋蟀鳴。眼下是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的最佳時節。自10月1日至10月6日,由泰安市寧陽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將在寧陽縣泗店鎮舉行,來自全國的36支隊伍的兩千多隻蟋蟀將共同角逐「蟲王」。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一個專業燈箱下,17歲的當地男孩胡越凡,正給一隻蟋蟀稱重、拍照,不久後,這條蟲將上網拍賣,成交後,它就被裝進竹筒,在紙箱裡暫住幾天後,便順著物流送達天南地北的蟲客手裡。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與村落間自發形成的蛐蛐交易市場不同,當地年輕人在網上開闢了範圍更大的交易天地。寧陽蟲季巨大的市場,吸引著有眼界的小鎮青年們開動腦筋。年輕與古老的碰撞,不僅是蟲與人,更存在於人與人之間。
  • 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國慶開賽 「蟲王」角逐即將開始
    秋風起,蟋蟀鳴。眼下已進入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最佳時節。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泗店鎮蟋蟀文化主題博物館看到,館外花團錦簇,紅色祝福條幅迎風飄揚,館內蟋蟀器具排放整齊,功能室分布有序,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在緊張忙碌著,收蟲、抽籤、標記、餵養,場面氛圍濃厚又秩序井然。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軟黃金」蟋蟀動輒身價過萬,午夜後開始熱鬧的蟋蟀市場  小縣城靠蟋蟀名聞全國,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價  9月8日,白露過後第二天。晨光還未熹微,德州寧津縣長途汽車站的客運廣場,聚集了操著本地口音的農民和各地口音的客商。
  • 這個村靠著蟋蟀養活了全村人 最高售價高達十六萬元
    每年八月份,寧陽泗店鎮的村民就會大規模出動,去田地裡逮蟋蟀,然後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蟋蟀的喜愛,蟋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他們就專門組建了一個捕蟲小隊,每天晚上六點至凌晨,一直都在抓蟋蟀,附近田地都有他們的身影。
  • 濟源蟋蟀四處蹦吃貨們說咋辦吧
    根據濟源網友反映的情況,8月24日下午記者在濟源多地調查後發現,今年濟源多地「鬧」蟋蟀,五龍口鎮一位張姓村民告訴記者,不僅人多的地方蟋蟀多,莊稼地裡蟋蟀也多。    濟源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濟源街頭巷尾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蟋蟀,逐漸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