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2020-12-04 齊魯網

齊魯網8月22日訊

在我省魯西南的幾個小鎮上,每年的8月份,在外打工的人們會成群結隊的回鄉,而且整宿整宿不睡覺,奔波在田間地頭就為了逮一隻小小的蟋蟀。近日,記者就來到泰安寧陽縣,跟隨那裡的「蟋蟀獵人」凌晨兩點下地抓蟋蟀。

「蟋蟀獵人」半夜下地忙

顏景增,今年46歲,是地道的寧陽泗店鎮農民,平常在外面的工地上打工。每年一到8月份,他都會雷打不動的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回家裡抓蟋蟀。

作為一個抓蟋蟀20多年的老手,顏景增通過聲音去辨別一隻蟋蟀的好壞。

寧陽泗店鎮柳溝廠村村民顏景增告訴記者:「大蛐蛐叫的聲音很響亮,你隔著好幾十米就能聽到了。聲音粗、渾厚。」

大功率的手電筒一直不停地在地上搜索,腳要不停地踩著地上的麥秸,這樣藏在地下的蟋蟀才會跳出來。在軟綿綿的玉米地裡走了5分鐘,顏景增有了今天的第一筆收穫。「這隻蛐蛐一般,牙還可以。」

每抓到一隻蛐蛐顏景增都會仔細打量,小心翼翼的放進特製的竹筒裡。「很好的蛐蛐必須要寬、頭大。」

對捕蟲人來說,露水濃重的下半夜是聽音拾蟲的最佳時機。天很快亮了,顏景增對今天的收穫並不滿意。「自己滿意的蛐蛐哈沒看到,兩個小時的玉米地白鑽了,我們再換個地方。」

和顏景增一塊來的還有同村的八九個夥伴,他們跟顏景增一樣都是專門為了抓蟋蟀辭工回來的。每年8月,寧陽縣泗店鎮的壯年勞力都會集體返鄉,投入到抓蟋蟀的大軍中,儘管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顏景增抓回來的蟋蟀最終會被放到市場進行交易,蟋蟀的身價少則幾十元到幾百元,多則能達到上千上萬元。對於顏景增來講,這樣的蟋蟀就是滿地跑的錢。

蟋蟀市場火爆各地客商雲集

從凌晨2點半到中午12點半,顏景增和同伴們都回家休息了。家裡的主婦開始出來把顏景增他們晚上10個小時抓到的蟋蟀,在村頭的市場進行交易。「不行算了。」

在村頭,顏景增的蟋蟀沒有賣出好價格,但是他並不著急。在泗店鎮上到處分布著蟋蟀交易市場,從早上五點到下午天黑,交易持續一整天。

村裡的男人們負責抓蟋蟀,主婦們負責把蟋蟀賣出好價錢,她們帶著蟋蟀挨個市場轉,尋找最合適的出價。

寧陽縣泗店鎮居民白書斌稱:「我出價8000元,他給我800元,我的心理價位在4000左右。」

每年8月初,泗店鎮都會湧入近10萬蟋蟀愛好者,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目的都是為了收到最心儀的蟋蟀。一隻品相好的蟋蟀,經常能賣出幾萬元的「天價。」

聊城蟋蟀愛好者王先生介紹:「主要是看品相,再一個就是大小、個頭。要求頭大突出,脖子要寬。目前為止賣出去最貴的一隻3000元。」

一位蟋蟀愛好者告訴記者,他收過最貴一隻兩萬塊錢,一年在蟋蟀上最少投入七八萬塊錢。

蟋蟀愛好者表示:「一天最起碼收1500個,每年要收幾萬隻。」

蟋蟀無價 好蟋蟀單只上萬

寧陽蟋蟀歷史悠久,被稱為「江北第一蟲」。 寧陽鬥蟋以個頭大、性情烈、彈跳力強、擅鬥、兇狠而聞名。曾經被作為「貢品」進貢,其中以泗店鎮產蟋蟀最為著名。

寧陽蟋蟀讓全國的蟋蟀愛好者趨之若鶩,也讓當地老百姓發家致富。一個泗店鎮居民告訴記者,這一季抓蟋蟀、賣蟋蟀少則能賺三四萬,多則能賺十幾萬。「昨天賣了900來塊錢,前天賣了700來塊錢,今天買了300來塊錢。」

為了爭奪最好的蟋蟀,蟋蟀客們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在各個市場來回奔波。除了寧陽泗店鎮的早、午市。靠近寧陽的兗州漕河鎮,曲阜姚村鎮也是蟋蟀客們必去的地方。

曲阜姚村鎮表示:「一張桌子幾個小時收他們30塊錢,從立秋那天開始,這個夜市已經23年了。」

一個南京的蟋蟀愛好者告訴記者,曲阜姚村鎮的蟋蟀交易市場是全國價格最高的市場。「這裡每年都出將軍蟲王。」

記者了解到,每年8月,寧陽泗店鎮、兗州漕河鎮、曲阜姚村鎮等地的居民幾乎陷入「瘋狂」狀態,「抓蟋蟀、賣蟋蟀」他們似乎都感覺不到疲憊。白露過後,居民們的這種狀態才會消失,像顏景增一樣的人會繼續投入到外出打工的生活當中。

幾隻小小的蟋蟀在一個月內,就能為一個家庭帶來幾萬元的收入,也能撬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這樣的戲碼每年都會上演。

相關焦點

  • 2019「中華寧陽蟋蟀世界盃」開賽 36支隊伍20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
    齊魯網泰安10月1日訊秋風起,蟋蟀鳴。眼下是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的最佳時節。自10月1日至10月6日,由泰安市寧陽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將在寧陽縣泗店鎮舉行,來自全國的36支隊伍的兩千多隻蟋蟀將共同角逐「蟲王」。
  • 2019「寧陽蟋蟀世界盃」國慶開賽 「蟲王」角逐即將開始
    秋風起,蟋蟀鳴。眼下已進入傳統民俗活動「鬥蟋蟀」最佳時節。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泗店鎮蟋蟀文化主題博物館看到,館外花團錦簇,紅色祝福條幅迎風飄揚,館內蟋蟀器具排放整齊,功能室分布有序,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在緊張忙碌著,收蟲、抽籤、標記、餵養,場面氛圍濃厚又秩序井然。
  • [社會]寧陽一隻蟋蟀賣天價一萬 極品「小蟲」面臨斷後
    對"中國蟋蟀之鄉"山東寧陽縣來說,這個季節,是一場利用蟋蟀致富的盛宴,人們捕蟲、養蟲、賣蟲。但與往年不同,截至昨天,由於濫捕、販賣母蟲,今年寧陽蟋蟀總量下降近一成,當地蟋蟀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強擔憂地說出一句,5-8年後,寧陽無蟲。
  • 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這條被玉米地包圍的鄉間小道,就是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黑風口。對一條好蟲的熱望,驅使著濟南人白峰早上5點鐘就到了。他從村民家花10塊錢租了張桌子,拿出手電筒,等待著販蟲大軍的到來。9點剛過,田間的潮熱開始上頭,太陽展露出毒辣的光,蟲客耐不住高溫陸續撤了,黑風口一天的交易告一段落。而就在此時,寧陽泗店鎮蟋鳴街的一間門頭房裡,90後小夥王衝的蟋蟀代售中心正開始一天的忙碌。
  • 蟋蟀蟲王:紫殼白牙
    蟋蟀1000元收於寧陽漕河蟋蟀故事:該蟋蟀1000元收於寧陽漕河,飼養期間此蟲極其奔竄,所以雖然10月初帶到天津,但未參加南北對抗賽。到10月中旬回滬後,蟲仍竄,但色以開始泛出,遂出鬥,第一場即遇大場特兇,鬥至全場最高花,落柵後,此蟲亂竄,後草都不太有,拔閘後只見2蟲撞了下,對方出柵,捉回後對方即75秒無牙.該蟲遂即臭圈。後轉送另場又走4路,都是上去湊一下對方即無牙,由此可見此蟲牙雖然不是超大,但硬度絕對超強。蟲撤回後一直養到12月28日才歸西,底板之好也屬極其罕見.是2014晚秋蟲王.
  • 寧陽蟋蟀枯竭 「極品」漸稀捕蟲要去200裡外/圖
    ,看蟲收蟲。每逢蟋蟀交易的高峰季節,寧陽當地一天的蟋蟀交易量在百萬隻以上。繁榮的背後,凸顯的則是寧陽蟋蟀資源保護的尷尬困境,一場寧陽蟋蟀資源的保衛戰就此打響。但是僅僅依靠一個縣級政府和一批民間力量的保護,寧陽蟋蟀資源的保護又能堅持多久?
  • 就是那一隻蟋蟀!寧陽蟋蟀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正式啟動!
    在姜夔的詞裡唱過勞人聽過思婦聽過寧陽蟋蟀歷史悠久,自古有名,被譽為「天下第一蟲」,歷代奉為皇宮貢品。為充分展示寧陽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格以及「和、樂、勇、敢」的人文形象定位保護、利用、傳承好蟋蟀文化我縣於2019年8月—10月期間舉辦2019中華寧陽蟋蟀文化節
  • 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
    來自北京收蟋蟀的客商一句表揚,讓村民樂開了花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了數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蟋蟀俗稱蛐蛐兒,在這裡,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它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十裡的田野裡,就會出現捉蛐蛐兒的村民。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高身價!靠蟋蟀產業給全縣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捕蟲人」齊聚小鎮通宵捉蟋蟀 蟲王一隻能賣到十幾萬元
    每年立秋至秋分時節,山東寧陽泗店鎮都會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
  • 【深度】「尋將」寧陽:11萬元天價蛐蛐是怎麼煉成的?
    「蟲客」們從全國各地蜂擁至此。捕捉、選拔、收購……圍繞一種生命僅百天的小蟲,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返鄉捕蟲的「撬子手」和成千上萬的愛好者齊聚一年一度的盛會。這個平日並不為人熟知的縣城,因全國蟋蟀交易集散地而名聲大噪。近日,網傳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引爆輿論,也再次引發網友對於蟋蟀產業的關注。
  • 「角鬥場」栽倒23名蟋蟀迷
    蟋蟀又名蛐蛐,素有「昆蟲相撲專家」之稱。「鬥蟋蟀」這項自南宋以來就一直沿承的民間傳統娛樂項目,卻在南京某居民樓裡變了味,小小蛐蛐成了賭徒眼中的搖錢樹。為尋覓品質優良的「昆蟲鬥士」,一些「蟲迷」專門遠赴山東去求購蟋蟀。近日,南京警方通過縝密偵查,一舉摧毀一以鬥蟋蟀形式下注的地下賭檔,當場抓獲賭徒23人,查獲賭資4萬多元。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這些蟋蟀便宜的5元一隻,一般的身價都在10元到30元之間,能賣到百元以上的已屬好蟋蟀了。 「便宜點吧,60塊錢買8個怎麼樣?行的話我就拿走了。 」從上海來青旅遊的夏先生正在跟一名賣家討價還價。    夏先生是一名資深玩家,在蟋蟀圈子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了,平時主要工作生活在上海,此次來青旅遊,他也不忘到青島的花鳥蟲魚市場逛一逛,為的是能淘到心儀的蟋蟀,這已經成了他到每一個城市的例行行程。
  • 有人說:「誘捕蟋蟀有技巧,不懂技巧捉不了」,捉蟋蟀有啥技巧?
    蟋蟀,俗名蛐蛐、將軍蟲、夜鳴蟲、秋蟲、趨織、鬥雞、趨織、地喇叭等,屬於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存在歷史,是古代和現代人們都喜歡玩鬥的一種昆蟲。全世界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2500種,在我國,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150種,但不管哪一種蟋蟀,都是喜歡蠶食農作物的害蟲。因此,許多農民朋友都比較討厭蟋蟀。蟋蟀喜歡穴居,經常躲藏在土穴中、磚石下或草叢間,有時候,還會棲息於地表之下。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他介紹,「逮蟲的時間一般是45天左右,早期蟲是7月15日開始逮,逮到8月5、6日左右開始大地蟲,大地蟲逮到8月底,就是45天左右,可以賣個幾萬塊錢,最貴的賣了7、8000,我哥的蟲子逮得比我好一點,賣了一萬多。」
  • 村裡的蟋蟀生意 賣蟋蟀吃飯用的「盤子」等成村民致富手段
    21年的蟋蟀交易史,讓德士村聲名大噪,有人開始想辦法,選擇人工養殖,收入也甚為可觀;也有人開始憑藉「火眼金睛」,培訓學員,辨別蟋蟀。因為好蟋蟀難找,有人「以次充好」。「購買蟋蟀,特別考驗眼力,要是看走了眼,買了『白蟲』,就賠了。」來自湖北的收購者劉先生說。所謂「白蟲」,他解釋說,就是人工飼養的蟋蟀。「對於一個市場來說,一旦有『白蟲』,很容易損害市場形象,但有需求就有市場,這幾年蟋蟀價格漲得快,有人會拿著『白蟲』充作野生蟲(野生蟋蟀)。」他說。
  • 交易規模超6億的蛐蛐市場:最早一節電池換 如今賣到11萬
    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個鄉鎮農村,人們湧入田間地頭林地山溝抓蛐蛐,從苞米地到交易市場,短短個把月,這裡蛐蛐交易規模超過6億元。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今年最貴的一隻蛐蛐便以11萬元的價格被人買走。而在三十多年前,一節電池就可以換到蛐蛐。
  • 在青外地人靠養蟋蟀發家致富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元(2)
    賣:全家上陣一天賺千元  從樂陵農村來青島賣蟋蟀的張女士十分感恩蟋蟀,依靠蟋蟀,他們家蓋上了大瓦房。每年入秋之後,她會和女兒一起,帶著從自家玉米地抓的蟋蟀來到青島售賣,每次能帶來一千多隻,賣完之後再由愛人從老家快遞過來。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可就是這麼一個小蟲子,現在可不得了,據山東寧陽縣的村民說,他們那裡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沒錯,11萬元人民幣!田間地頭裡的蟋蟀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有個動畫片《濟公鬥蟋蟀》,裡面講述濟公為了教訓為富不仁的膏粱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