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2020-11-23 騰訊網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

激烈廝殺後,敗者一命嗚呼

這幾天,蟲友「三秋主人」有些忙,為了物色到心儀的蟋蟀,他驅車千裡從合肥趕到「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山東寧津縣,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到附近的蟋蟀市場和農戶家中「淘蟲」。

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山東兩個小縣城因蛐蛐名揚四海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在蟋蟀聲聲漫吟輕唱中,涼風四起。愛蟲之人,又打點行囊,向著每年都要去的山東寧津、寧陽等蟋蟀產地進發。三秋主人就是其中一位,因為童年的美好記憶,作為上班族的他仍對蟋蟀情有獨鍾。

他告訴記者,自己玩蟲近20年了,每年這個時候,他們便成群結隊趕赴蛐蛐產地,經常在當地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天。為了「淘蟲」方便,有時就住在村民家。以前當地很窮,村民家連電風扇都沒有,有的蟲友還專門從合肥帶空調去安裝。不過,現在那裡因為蟋蟀,幾乎家家戶戶都蓋上了洋樓,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

三秋主人說,山東寧津縣被譽為「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那裡的蟋蟀頭大、腿大、皮色好,因為較乾旱,蟋蟀具有過硬的體質和頑強的鬥性,倍受蟲友青睞。

一隻蛐蛐數百元好的動輒兩三萬

「這個不錯,三千我收了! 」「不行,至少四千! 」「算了,我們各讓一步,三千五! 」望著心儀的蟲子到手,一位蟲友一臉興奮。三秋主人說,雖然說蟲子價格一年比一年高,但今年因為遭遇乾旱,蟲子量少,價格更是飆升得厲害。 「雖然市場上幾元到幾十元的蟲子都有,但稍微好些的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遇到品相好、打鬥性強的紅牙和白牙,兩三萬一只是常有的事。 」三秋主人說,所以每次他們到山東,少則幾萬,多則花費十幾萬。

如何評價一隻蟋蟀的好壞?三秋主人說,首先要看它的頭,頭要大,顏色要正;其次是眼要有神;再次是牙齒要幹亮。民間有「五不選」之說:戰須短而細不選;翅色油滑不選;背空、肋細、腰硬不選;扁薄竄溜不選;色不正不選。說白了就是要選擇健壯、威猛、健康、靈活、色正的蟋蟀。 「玩多了,真正的好貨色,我們一看就知道。 」三秋主人強調:「我們說的都是野生的,如果是人工飼養的,長得再好看也不管用。 」所以很多時候,真正的蟋蟀市場不允許人工飼養的品種入場。

鬥蛐蛐按重量級相差一毫都不行

買蛐蛐,是鬥蛐蛐的第一步。買蛐蛐的時間都在白露前,白露後的蛐蛐,因喝了露水,身體和牙齒開始發酥,戰鬥力銳減,所以白露前,全國各地的蟲友紛紛打道回府。先養上一段時間,到9月20前後才開始鬥。

「飼養過程非常講究,以往是餵沒有一點農殘的玉米,現在是專門調配的飼料。為了提高它們的鬥性,經常夜裡還得起床放雌蟲進去和它們交配。這樣大概持續一周時間,到秋分時節,鬥蛐蛐才正式開始。 」三秋主人說,與人們拳擊、摔跤比賽差不多,鬥蛐蛐也分重量等級。鬥之前,要把蛐蛐放在專門的電子秤上稱,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主人都不希望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記錄,一隻好蛐蛐只要戰敗一次,從此就喪失了鬥志。

蛐蛐比賽不僅有專門的「鬥盆」作為戰場,還有專人擔任裁判。賽場上鴉雀無聲,大家的眼睛都盯著賽盆裡的蛐蛐。有的勇猛、有的狡猾、有的會迂迴戰、有的瘋狂咬,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勇士。

合肥蟲友上萬人有些卻玩變了味

玩蟲20多年的「空谷上人」告訴記者,鬥蛐蛐起源於唐代,宋代盛行。空谷上人說,自己小時候就經常和小夥伴們逮蛐蛐、鬥蛐蛐,後來每年秋分時節,便和蟲友們一起出門抓蛐蛐。肥西的花崗、廬江的白湖等地都是產蛐蛐的地方。不過這些蛐蛐和山東的蛐蛐相比,不管品相還是鬥性,都相差不少。

三秋主人說:「我們鬥蛐蛐和現在很多人賭博不同,我們就是玩樂。月餅、酒菜都是我們的彩頭。誰輸了請喝頓酒,尤其是中秋夜,幾個蟲友相邀一起,鬥輸的奉上幾塊月餅,大家坐在月下,喝茶、賞月、品月餅,很有古代文人的風範。 」

空谷上人說,現在合肥的蟲友少說也有上萬人,除了小部分是娛樂外,很多人都玩變了味,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合肥還算好的,上海、北京等地每年都有因鬥蛐蛐賭博被抓的新聞見諸報端。

關於蛐蛐你知多少

蟋蟀又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地喇叭。因為一聽見蛐蛐叫就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另外,蛐蛐一般8月15日前後出土,11月20左右結束,壽命只有100天左右,所以又有「百日蟲」之稱。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黃河以南各省更多。近幾年,山東的寧津和寧陽頗負盛名。每年捕蟲時節,全國各地數萬人湧向該地。

相關焦點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一個專業燈箱下,17歲的當地男孩胡越凡,正給一隻蟋蟀稱重、拍照,不久後,這條蟲將上網拍賣,成交後,它就被裝進竹筒,在紙箱裡暫住幾天後,便順著物流送達天南地北的蟲客手裡。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與村落間自發形成的蛐蛐交易市場不同,當地年輕人在網上開闢了範圍更大的交易天地。寧陽蟲季巨大的市場,吸引著有眼界的小鎮青年們開動腦筋。年輕與古老的碰撞,不僅是蟲與人,更存在於人與人之間。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揭秘山東「蛐蛐大縣」:每年收入8000萬(組圖)
    這個僅有4萬多人的小鎮,現在已經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鳴蟲交易市場。  記者在對北京鳴蟲市場進行調查後,通過蟲販的指引來到泗店鎮,追訪金秋蛐蛐熱的源頭。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火爆的蛐蛐交易場面,目擊了捕蟲高手雨夜捕蛐蛐的好身手。據了解,蛐蛐在寧陽已成為一種產業,每年可為該縣帶來8000萬元的收入。
  • 交易規模超6億的蛐蛐市場:最早一節電池換 如今賣到11萬
    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個鄉鎮農村,人們湧入田間地頭林地山溝抓蛐蛐,從苞米地到交易市場,短短個把月,這裡蛐蛐交易規模超過6億元。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今年最貴的一隻蛐蛐便以11萬元的價格被人買走。而在三十多年前,一節電池就可以換到蛐蛐。
  • 七旬老人給蛐蛐「相面」,每天「鑑寶」上千隻,有人靠它發了財
    ,每年秋季來自全國各地的「蟲友」都要到這兩地來挑選購買蟋蟀,希望能淘到一隻品相絕佳的蟲兒。可別小瞧這「相面」,這過程堪稱鑑寶,如果一隻品相品種優秀的蛐蛐被錯認,不僅給「鑑寶」人名聲帶來負面影響,同時讓喜歡蛐蛐的人與優秀的蛐蛐擦肩而過,也給賣蛐蛐的農民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 一隻蛐蛐賣到11萬元,山東這個縣城靠蛐蛐帶來6億元年產值
    董正,老濟南人,小學體育教師,也是濟南市蟋蟀協會的副會長。玩蟲十幾年,他有一群濟南的老蟲友。每年的8月份,他和朋友們都會相聚在寧陽。不止是他們,全國的蟲友都會湧向這個平時並不起眼的縣城。前幾年,產地集中,寧陽縣泗店鎮的蟲市上,附近商鋪的礦泉水都能賣脫銷。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可就是這麼一個小蟲子,現在可不得了,據山東寧陽縣的村民說,他們那裡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沒錯,11萬元人民幣!,變化出一隻蟋蟀鬥敗大公雞,誘騙張狂公子以五百兩銀子高價購買,最後傾家蕩產,讓人大快人心的故事。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他「賺快錢」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紹,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隻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今天,侯寶慶的故事上了熱搜。蟋蟀,屬昆蟲綱動物,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等。
  • 老外:中國人太「瘋狂」,一隻蛐蛐賣11萬,全年創造6億產值
    而除了麻將之外,其實中國曾經還有很多被當做是遊手好閒的人才玩的東西,例如老外看到中國人鬥蛐蛐的行業,就覺得中國人實在太瘋狂了,因為一隻蛐蛐居然能賣到11萬,全年給蛐蛐出產的地方創造6億產值。這個令人驚嘆的地方位於山東,是一個名叫寧陽的小縣城。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高身價!靠蟋蟀產業給全縣帶來6億年產值
    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蟋蟀無脊椎動物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
  •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泰安寧陽一隻蛐蛐賣了11萬 不要玩物喪志!據鳳凰網、濟南時報、閩南網8月18日報導,山東泰安寧陽有一隻蛐蛐賣了11萬,當地為此發展了相關產業,年收益6億。聊齋裡寫過促織,是說過去有些人喜歡蛐蛐,下令捕捉,結果逼死人,亡者化身蛐蛐,百戰百勝。要說鬥雞也好,鬥蛐蛐也好,都是中國民間、古代流行的娛樂。西遊記裡也描寫過鬥蛐蛐,一些動畫片,例如驕傲的將軍,將軍立功無數,後來奢侈了腐敗了安逸了,每天也是鬥蛐蛐、玩鳥,最後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敵人來了,結果是大敗而歸,一敗塗地。
  • 濟源蟋蟀四處蹦吃貨們說咋辦吧
    □記者郭長秀通訊員李書磊文圖(除了新聞圖片,其他為資料圖)    本報濟源訊8月24日下午,濟源網友「相融共生」向記者發帖爆料稱,濟源的蟋蟀泛濫了,在濟源市承留鎮的金馬焦化有限公司附近拿掃把一會兒能掃一堆。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這一數字,接近寧陽縣82萬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寧陽縣鄉飲鄉小孔家村外的一個十字路口,形成了中國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黑風口。  當年,遠道而來的蟲客為了看到第一手蛐蛐,半夜坐著小馬扎,在路口攔截抓蟲的農民。四周都是溝,天黑風大,起名叫「黑風口」。  許敬晴是村裡的85後,從他記事起,村裡就出現了拿著大哥大來收蟲的上海人。
  • 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
    少的時候能抓二三十隻 最貴的一隻賣了1.2萬元 好的蟋蟀比黃金還貴 比如下面這隻 身價8000元
  • 北京鬥蛐蛐比賽硝煙起 據稱黃頭黃牙為上品(圖)
    挑蟋蟀 聚焦頭爪牙 黃頭黃牙為上品 青頭紅牙價最廉 每隻就賣2分錢 當地高手支招——(圖)  挑選飼養一條龍 玩轉蛐蛐有門道  飼養:要備好飯缽、水盂、探子和網罩等工具 比賽:要先對雙方「選手」進行挑撥 引起兩方爭鬥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詩經·七月》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是古人對蛐蛐生活習性的總結,意思是說,農曆七月的時候,天氣稍微有點涼,蛐蛐在曠野中開心的玩耍著,到了八月天氣又有些涼了,這蛐蛐就跳到人們住的院子裡了,到了九月又冷了一些,蛐蛐就進屋了,到了十月,它知道你床底下是最暖和的,它就去你床下了。
  • 一隻蛐蛐兩萬元!山東三個村子賣蟋蟀20多天收入千萬
    每年8月中旬,對於曲阜市姚村鎮而言,都將迎來一個只屬於姚村人自己的節日——姚村蟋蟀文化節。在這個持續近一個月的文化節上,被當地人習慣叫做「蛐蛐」的蟋蟀,雖然個頭不大,卻是貴如黃金。在今年的一次交易中,一隻傳言成交價高達11萬元的蟋蟀,更是把本來有些不景氣的行情,再次攪得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