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
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秋」的甲骨文最早是一隻蟋蟀的象形,代表秋天蟲鳴的特點。後增加火,代表秋天的顏色;。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有100天左右。
在文學作品中,蟋蟀是被寫得很多的一種昆蟲。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為在那短短的泥牆之下,恰有「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麼?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
01《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該文章載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課、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6課,目前在全國統一的部編版教材中,安排到了四年級上冊第11課,該文章主要介紹了蟋蟀洞穴的特點和修建過程等內容。在本篇課文中,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讚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作者大量採用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閱讀興趣。文章結構緊湊鮮明、語言生動形象、想像豐富有趣,描寫細緻入微。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是通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一昆蟲世界中不為人知的秘密。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讚美詩。
02古詩三首之《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託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悽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03《聽聽,秋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畢國瑛抓住秋天裡大自然的一些 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著翅膀,「嚁嚁」,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04《在牛肚子裡的旅行》
《在牛肚子裡旅行》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第3篇童話,精讀課文。本文選自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的作品集《在牛肚子裡旅行》。故事主要描述了小蟋蟀「紅頭」不小心被 牛吃進嘴裡,他的好朋友「綠頭」利用牛反芻的特點營救了「紅頭」,是一篇場面驚心動魄、語言生動、情節緊湊的科普童話。
05《我是一隻小蟲子》
《我是一隻小蟲子》是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全文共7個自然段,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加上豐富的想像,以小蟲子的口吻介紹了當小蟲子的好處與不好之處,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雖然課文中並沒有提到我是一隻什麼樣的「蟲子」,但是從課文的插圖和關於「蹦蹦跳跳」的描述來看,估計也是一隻蟋蟀吧!
06《表裡的生物》
《表裡的生物》是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語文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 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課文講述了作家馮至童年時代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裡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課文最後寫到:」我有蟋蟀在缽子裡,蟈蟈在葫蘆裡,鳥兒在籠子裡;父親卻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 作者這麼說是因為「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
07《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現代詩,選自《蘇金傘詩選》,本詩再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們重獲土地後那種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課文第10~12節,寫三黑回憶起逮蟈蟈兒的情景。蟈蟈和蟋蟀都是一個科的動物。
後記
小學課本裡的蟋蟀們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今一隻蟋蟀賣到11萬,是否刷新了你對這種小動物的認識呢?
以上便是小學課本中與蟋蟀相關的課文,當然可能還有一些沒有收集到的內容,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