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2020-11-23 龜仙島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

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秋」的甲骨文最早是一隻蟋蟀的象形,代表秋天蟲鳴的特點。後增加火,代表秋天的顏色;。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有100天左右。

在文學作品中,蟋蟀是被寫得很多的一種昆蟲。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為在那短短的泥牆之下,恰有「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麼?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

01《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該文章載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課、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6課,目前在全國統一的部編版教材中,安排到了四年級上冊第11課,該文章主要介紹了蟋蟀洞穴的特點和修建過程等內容。在本篇課文中,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讚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作者大量採用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閱讀興趣。文章結構緊湊鮮明、語言生動形象、想像豐富有趣,描寫細緻入微。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是通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一昆蟲世界中不為人知的秘密。可以說,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讚美詩。

02古詩三首之《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託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悽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03《聽聽,秋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畢國瑛抓住秋天裡大自然的一些 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著翅膀,「嚁嚁」,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04《在牛肚子裡的旅行》

《在牛肚子裡旅行》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第3篇童話,精讀課文。本文選自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的作品集《在牛肚子裡旅行》。故事主要描述了小蟋蟀「紅頭」不小心被 牛吃進嘴裡,他的好朋友「綠頭」利用牛反芻的特點營救了「紅頭」,是一篇場面驚心動魄、語言生動、情節緊湊的科普童話。

05《我是一隻小蟲子》

《我是一隻小蟲子》是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全文共7個自然段,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加上豐富的想像,以小蟲子的口吻介紹了當小蟲子的好處與不好之處,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雖然課文中並沒有提到我是一隻什麼樣的「蟲子」,但是從課文的插圖和關於「蹦蹦跳跳」的描述來看,估計也是一隻蟋蟀吧!

06《表裡的生物》

《表裡的生物》是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語文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 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課文講述了作家馮至童年時代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裡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課文最後寫到:我有蟋蟀在缽子裡,蟈蟈在葫蘆裡,鳥兒在籠子裡;父親卻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作者這麼說是因為「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

07《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現代詩,選自《蘇金傘詩選》,本詩再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們重獲土地後那種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課文第10~12節,寫三黑回憶起逮蟈蟈兒的情景。蟈蟈和蟋蟀都是一個科的動物。

後記

小學課本裡的蟋蟀們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今一隻蟋蟀賣到11萬,是否刷新了你對這種小動物的認識呢?

以上便是小學課本中與蟋蟀相關的課文,當然可能還有一些沒有收集到的內容,歡迎大家補充。

相關焦點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為在那短短的泥牆之下,恰有「油箏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麼?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
  • 老外:中國人太「瘋狂」,一隻蛐蛐賣11萬,全年創造6億產值
    而除了麻將之外,其實中國曾經還有很多被當做是遊手好閒的人才玩的東西,例如老外看到中國人鬥蛐蛐的行業,就覺得中國人實在太瘋狂了,因為一隻蛐蛐居然能賣到11萬,全年給蛐蛐出產的地方創造6億產值。這個令人驚嘆的地方位於山東,是一個名叫寧陽的小縣城。
  • 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畫家之手嗎
    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拿到《語文》課本的好奇與欣喜嗎?是否曾盯著插圖入迷走神,是否曾「費盡心思」為課本上的畫作「改頭換面」。這些語文課本中的插畫,幾乎承包了我們上課時所有的開小差時間。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經典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大師嗎?比如這幅被人惡搞了無數次的《杜甫像》,作者為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
  • 親悅讀|小學語文課本裡有多少種生物?都在這本書裡了!
    你留意過沒有,小學課文裡出現過多少動植物?都有哪些種類?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沒注意過吧。有一位老師和她的團隊,專門進行了梳理,發現小學6年12本語文課本中,涉及的動植物共有250種之多!當然,他們不是沒事兒數著玩的,他們把這些生物以及它們背後的知識,以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還出了一本書,叫做《小學語文裡的生物世界》。今天,索菲爸爸就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 你記得小學語文課本的象鼻山嗎?在現實中的它是怎樣的呢?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小學時候學過的課文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還有一張象鼻山的插圖,讓人印象十分深刻。那時我小小年紀,對象鼻山這張插圖一直銘記在心,覺得大自然太奇妙了,等我長大後,有一天一定要親眼去看看。你還記得這張圖嗎?你知道小學課本中的象鼻山在哪裡嗎?
  • 11萬天價蟋蟀?網友驚呼:說不定是濟公老人家變出來的!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可就是這麼一個小蟲子,現在可不得了,據山東寧陽縣的村民說,他們那裡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沒錯,11萬元人民幣!田間地頭裡的蟋蟀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有個動畫片《濟公鬥蟋蟀》,裡面講述濟公為了教訓為富不仁的膏粱子弟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若有人說我對現行語文課本吹毛求疵,我得反問一句,為什麼我們的課文裡有那麼多疵能夠讓我求呢?有些疵可不用吹毛才能發現哦,那是巨大的漏洞,三十裡外肉眼都看得見。比如我指摘的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那四篇課文的不合情理,難道我們都習焉不察,安之若素?如果認為我對某個句子的表達誅求過深,那也是順帶的吧。
  • 還記得《太吾繪卷》裡的鬥蛐蛐遊戲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
    鬥蛐蛐這種民間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國粹」了。  夏末秋初,隨著第一場秋雨飄落,在地裡吃飽喝足的雄性蟋蟀們便會振動翅膀,發出金屬般的鳴叫,期待與雌性進行一番琴瑟和弦。  這時的它們已經順利褪下最後一層殼,翅膀變得厚實、亮麗,從成片的玉米地裡、草窩、磚縫裡蹦跳出來。
  • 湖湘自然歷丨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湖湘自然歷丨普通翠鳥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小寒第12日 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一個冬日的早晨,在幾近枯竭的水塘邊,一隻豔麗的翠鳥守在一支木墩上,輕盈的身子,翠藍發亮的羽毛,專注地看著小片水域。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 富人蛐蛐窮人命,《濟公鬥蟋蟀》寓意了什麼?
    富人蛐蛐窮人命,《濟公鬥蟋蟀》寓意了什麼?相信大家在古裝劇裡經常會看到那些紈絝子弟,玩鳥鬥蛐蛐(即蟋蟀)的場面。這也難怪,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遊戲機、跑車、遊艇等消遣,富家子弟不用勞動,整天閒得慌就要找樂子。
  • 還記得小學語文《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現在看簡直降智打擊啊
    小學語文課本裡《烏鴉喝水》的故事,大家應該印象都蠻深刻的。畢竟當時我也覺得這隻烏鴉好聰明啊!這個故事當時也是教育我們,面對苦難,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所有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的。
  •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蟋蟀產業帶來6億年產值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 !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
  • 還記得《太吾繪卷》的鬥蛐蛐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大賽
    但我很快就被之後的激烈比賽所吸引,30分鐘的小組賽視頻一口氣刷完還覺得不過癮,又迫不及待地在網上翻找其他錄像。真沒想到,這小蟋蟀打架居然有這麼多門道。場內裁判,場外解說,客座嘉賓一應俱全,還兼帶弘揚傳統文化,比賽規格與電競比也不遑多讓,簡直刷新了我的認知。
  • 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摧枯拉朽的嘹亮軍歌。  「家國事重,何論意氣」(司馬光《淝水之戰》,蘇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選修)——課本裡的安徽,是充滿責任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
    山東泰安一隻蛐蛐賣了11萬 是個發財路子!泰安寧陽一隻蛐蛐賣了11萬 不要玩物喪志!據鳳凰網、濟南時報、閩南網8月18日報導,山東泰安寧陽有一隻蛐蛐賣了11萬,當地為此發展了相關產業,年收益6億。聊齋裡寫過促織,是說過去有些人喜歡蛐蛐,下令捕捉,結果逼死人,亡者化身蛐蛐,百戰百勝。要說鬥雞也好,鬥蛐蛐也好,都是中國民間、古代流行的娛樂。西遊記裡也描寫過鬥蛐蛐,一些動畫片,例如驕傲的將軍,將軍立功無數,後來奢侈了腐敗了安逸了,每天也是鬥蛐蛐、玩鳥,最後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敵人來了,結果是大敗而歸,一敗塗地。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一個專業燈箱下,17歲的當地男孩胡越凡,正給一隻蟋蟀稱重、拍照,不久後,這條蟲將上網拍賣,成交後,它就被裝進竹筒,在紙箱裡暫住幾天後,便順著物流送達天南地北的蟲客手裡。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與村落間自發形成的蛐蛐交易市場不同,當地年輕人在網上開闢了範圍更大的交易天地。寧陽蟲季巨大的市場,吸引著有眼界的小鎮青年們開動腦筋。年輕與古老的碰撞,不僅是蟲與人,更存在於人與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