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鬥蛐蛐比賽硝煙起 據稱黃頭黃牙為上品(圖)

2020-11-23 搜狐網

  挑蟋蟀 聚焦頭爪牙 黃頭黃牙為上品 青頭紅牙價最廉 每隻就賣2分錢 當地高手支招——(圖)

  挑選飼養一條龍 玩轉蛐蛐有門道

  飼養:要備好飯缽、水盂、探子和網罩等工具 比賽:要先對雙方「選手」進行挑撥 引起兩方爭鬥

  一年一度的鬥蛐蛐比賽尚未揭幕卻已硝煙四起,北京收蟲大軍早就按捺不住,直奔山東寧陽探「寶」。黃金周前,記者通過親身體驗為喜歡淘蟲的北京市民精心製作了挑選、飼養蛐蛐指南,供您參考。

  挑蛐蛐·說道多

  山東寧陽泗店鎮的捕蟲高手劉德利告訴記者,當地人大概有一半人懂蟲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淘蟲原則:蛐蛐缺須少腿肯定不行,其次看頭,再看爪,再看牙。

  頭

  蛐蛐的鬥性顯示於頭,頭的形狀很重要,品級高低、優劣也顯現於頭部。因為頭大有生長空間使得咬肌發達,所以應該選擇頭大的蛐蛐。用肉眼觀察能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頭:其中長圓頭為最上品,頭向前凸起,酷似老壽星。還有直而圓大的頭形也屬於上品。

  中品頭:一種為圓綻。另外一種是兩邊有稜角,跟大寫的數字四一樣,青黃蟲居多。

  下品頭:一種腦門凸起成尖形。一種面部扁平,橫端凸出的柿子頭。還有頭須短,面部平的小頭。

  此外頭色也比較重要,蛐蛐的頭色主要是指頂部和額部這兩個部分。由好到次的順序是青、黃、紫、白。其中琥珀青或是蟹青為上品。

  爪

  六個爪子一定要粗壯有力,這樣才有好的彈跳力,便於鬥蛐蛐時取勝。

  牙

  每隻蛐蛐都有門牙和襯牙,襯牙生於門牙內,是吃食用的,門牙也稱鬥牙,是用來吃食和格鬥的,鬥牙品種繁多,可從顏色上來判斷優劣。

  最好的是鋼牙,色如烏金,黑而發亮,是蛐蛐裡面的最高級別,這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次是白牙又稱銀牙,白而無光,成灰白色,一般四方形而粗壯。

  據了解,頭形、顏色和牙齒的顏色也講究搭配,一等品是黃頭配黃板牙和青頭配白牙,這樣的蛐蛐就具備了價格上千的可能。

  而黃頭配白牙和紅牙則次之,青頭配紅牙就比較差了,價格有的甚至低至幾分錢一隻。記者在市場上見到的最便宜的是2分錢一隻。

  還要注意牙形,善鬥的蛐蛐不露牙根,鉗擋要小,開合要迅速,這樣鬥起來動作迅捷,不容對方還口。

  重

  另外,越重的蛐蛐越值錢,如果看上去有7釐重,但實際上只有6釐,這樣的更為值錢,有可能一隻能賣上千元。

  本版文並攝/記者梁千裡張穎川

  養蛐蛐·工具多

  備好飯缽電子秤

  中國寧陽蟋蟀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強介紹,養蛐蛐的傢伙什兒有很多。

  首先是盛蛐蛐的陶罐,其次就是過蛉子用的「蛉房」(結婚用的洞房)。此外還要備好飯缽水盂。還要有給蛐蛐看牙的探子,抓蛐蛐用的網罩,給蛐蛐挪窩的過籠,這裡面最精細的要數專門給蛐蛐稱重的電子秤。這些都是養蛐蛐最基本的工具。「如果特別講究的,還有瑪瑙、紫檀等貴重材料做成的工具,這些必須得花大力氣去淘換。」劉先生說。

  養蛐蛐的罐子

  鬥蛐蛐·樂趣多

  「選手」上場主人先「比劃」

  鬥蛐蛐的探子

  首都鳴蟲協會秘書長趙伯光介紹,鬥蛐蛐有很多講究,鬥法好比上擂臺。如果有比賽,事先用天平稱好蟋蟀分量,分量相等者方能決鬥。

  鬥蛐蛐時,先用蟋蟀草(俗名蛐蛐探子)伸入籠或罐中撩撥蛐蛐,以招其怒,引著蛐蛐去「掐架」。蟋蟀草是用一根竹篾兒,頭上綁一小段雞毛翎管,在翎管上插上三五根有彈性的毛做成的,杆講究是用紫檀的,毛是從活的灰耗子頭上拔下的鬍鬚,這才是上品。

  蛐蛐到了鬥盆裡,主人就用探子引誘兩隻蛐蛐見面相鬥。如一方鬥敗要跑,用銜草引回再鬥,三個回合後都跑了就算輸。鬥贏了的蛐蛐,振翅長鳴,主人在盆蓋後面的貼紙上記上它的戰績。

  觀看鬥蛐蛐的激烈場面,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兩隻蛐蛐,在拼搏中,攻守兼備,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後變攻為守。勝者昂首長鳴,敗者落荒而逃。兩位主人則是神情緊張,有時候還會把腦袋相互頂著較勁,場面實在讓人覺得有意思。

  延伸閱讀:揭秘山東「蛐蛐大縣」:每年收入8000萬(組圖)

       北京鬥蛐蛐大賽將至 上萬玩家奔赴山東淘蟲(圖)

相關焦點

  • 揭秘山東「蛐蛐大縣」:每年收入8000萬(組圖)
    寧陽縣泗店鎮有著「鬥蟋搖籃」的美譽。  記者在對北京鳴蟲市場進行調查後,通過蟲販的指引來到泗店鎮,追訪金秋蛐蛐熱的源頭。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火爆的蛐蛐交易場面,目擊了捕蟲高手雨夜捕蛐蛐的好身手。據了解,蛐蛐在寧陽已成為一種產業,每年可為該縣帶來8000萬元的收入。
  • 北京西城有群鬥蛐蛐的老哥們,想要鬥進「蟋奧會」
    周燕京(右一)和貝長山(左二)兩人在進行參加「蟋奧會」前的訓練 王海欣 攝鬥蛐蛐那些事兒「鬥蟋蟀」(蛐蛐)是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北京人習慣上多稱蛐蛐兒。像周燕京和貝長山這樣淘氣、多動的男孩會鑽農田、蹲河溝,甚至找廢棄的墳圈子溜達溜達,目的就是能在荒草和碎磚縫間覓得一隻蛐蛐。一番品頭論足後,三五夥伴鬥蟲為樂。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鬥蛐蛐」這一娛樂方式日漸小眾。加之昔日頑童均已成為大叔,想要找回童年鬥蟲的感覺難上加難。「沒有場地,沒有氣氛,這個問題曾一直困擾著我們。」
  • 港媒:秋季北京迎來鬥蛐蛐大賽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0日文章,原題:蛐蛐們在中國錦標賽上一決雌雄在小棍的刺激下,鬥士們投入戰鬥,推推搡搡,直至「紅牙」制服「黑腳」,人群中爆出陣陣喝彩聲。這是一項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競技項目。在北京,秋天是鬥蛐蛐的黃金季節。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鬥蛐蛐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金籠養促織,置之枕函畔,以聽其聲。」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經常與妻妾在半閒堂鬥蛐蛐取樂。他還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訪山東兩個小縣城因蛐蛐名揚四海「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 還記得《太吾繪卷》的鬥蛐蛐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大賽
    場內裁判,場外解說,客座嘉賓一應俱全,還兼帶弘揚傳統文化,比賽規格與電競比也不遑多讓,簡直刷新了我的認知。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太吾繪卷》剛發售時的盛景,當時有多少人沉迷於其中的促織小遊戲,把遊戲完成了「鬥蛐蛐模擬器」。蟋蟀,又叫蛐蛐、促織、夜鳴蟲等等。鬥蛐蛐這種民間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國粹」了。
  • 還記得《太吾繪卷》裡的鬥蛐蛐遊戲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
    說實話我起初還是比較詫異的,這年頭鬥蛐蛐有電視直播,竟然還是第八屆?抱著獵奇的心態點進了連結,沒過10秒就被片頭動畫所震懾。  (圖:呆物)  如今在蟋蟀圈,每年都會舉辦各種賽事,尤以北京附近、山東一帶,以及江浙滬為最。淡了原本的賭博意味,更多的是與地區圈子榮譽掛鈎。
  • 南宋賈似道非說鬥蛐蛐是治國之術 還寫出中國首部相關專著《促織經》
    ,蘸著寂寞寫一篇關於蛐蛐的「敘詭筆記」,起筆既然要驚人,就從中國「促織學」的開山鼻祖——大奸臣賈似道談起吧!一、天子:明宣宗的一千隻促織初識賈似道,是在《上下五千年》裡,寫他的那一篇有幅配圖,我迄今記憶猶新,賈似道蹲在地上跟幾個貌美的侍妾一起鬥蛐蛐,後面有個人正哭笑不得地拍他的肩膀……這裡描繪的是《宋史》中所載一事:「襄陽圍已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臺亭榭,取宮人娼尼有美色者為妾,日淫樂其中。
  • 蟲痴「選、養」蛐蛐的一些心得
    初級鬥蟲,首要便是體態勻稱!沒有勻稱為前提的,局部特點突出,絕大部分是「假的」。無論是在小甏裡看蛐蛐,還是在竹管裡倒蛐蛐。一開蓋、一落網,佳蟲均有幾種特定姿勢!我個人稱之為「一對頭」。接著,看看其蟲是不是「鬥蟲的頭型」。蛐蛐的頭,有許多形狀。而歷年,鬥大花的蛐蛐,就僅僅局限在那幾個頭型上!其餘呢,鬥點小金,娛樂娛樂。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蟲客們把去山東抓蟲和買蟲,統稱為「下山東」。  其中,又以泰安市寧陽縣和德州市寧津縣最出名,兩地蟋蟀彪悍善戰,曾為歷代朝廷進貢鬥蟋。  按照當地公布的數據,每年至少有10萬人從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地湧入寧陽縣。這一數字,接近寧陽縣82萬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寧陽縣鄉飲鄉小孔家村外的一個十字路口,形成了中國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黑風口。
  • 濰坊:蛐蛐愛好者夜鑽玉米地 抓回蛐蛐訓練其戰鬥力
    8月29日夜裡,記者跟隨蛐蛐愛好者鄒建來到昌樂縣五圖街道的玉米地裡,看蛐蛐愛好者是如何在夜間捉「寶貝」的。  為只好蟲,鑽進黑漆漆的玉米地  8月29日19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不少人都已吃完晚飯,或在家中看電視,或與家人在小區內散步,享受著工作之餘的生活樂趣。此時,同樣上了一天班的鄒建也開始了自己的忙碌,只是他的目的地是縣市區的玉米地。
  • 養鳥兒鬥蛐蛐,這些老天津的「玩意兒」正在消失
    還記得那時候,不管品種好壞,都是精心養護,不就圖個樂嗎,當然,孩子們的最愛是「死不了」。圖片來源@名字重複的太多簡簡單單的一個盆兒,插在盆裡的鐵釺子或竹籤子,都是小時候常見的事物,還有架子上的葡萄藤,為天津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地氣。圖片來源@名字重複的太多那時候,院子裡,陽臺上,總能看見鬱鬱蔥蔥的綠色,到花季更是一胡同飄香。
  • 富人蛐蛐窮人命,《濟公鬥蟋蟀》寓意了什麼?
    富人蛐蛐窮人命,《濟公鬥蟋蟀》寓意了什麼?相信大家在古裝劇裡經常會看到那些紈絝子弟,玩鳥鬥蛐蛐(即蟋蟀)的場面。這也難怪,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遊戲機、跑車、遊艇等消遣,富家子弟不用勞動,整天閒得慌就要找樂子。
  • 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每到八九月份,頂著頭燈,拿著手電筒,揣著挎包,彎著腰尋摸著逮蛐蛐,再尋常不過了。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蛐蛐能賣錢,看看那些外地牌照的車,北京的、上海的、山東的,都是收蛐蛐的客商開的。現代人玩蛐蛐,用的多是瓷材質的飯碗。一是經濟實惠,二來易清潔,食物也不宜變質。再說蛐蛐的吃喝,規格也是相當之高。蛐蛐是雜食蟲類,玩蛐蛐的人除了會餵蛐蛐新鮮的瓜果時蔬,還會根據蛐蛐的營養需要為其配置糧食餐。配置比例為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乾酵母5%,將以上食物放在容器中研細混合充分攪拌,然後餵給蛐蛐。
  • 老人稱綠化隊噴藥毒死參賽蛐蛐 要求屍檢索賠33萬
    北京蛐蛐玩兒主老崔花重金購置一批蛐蛐準備參加比賽,結果200多隻蛐蛐還沒來得及「徵戰沙場」,便先後歸西。  庭審現場  帶著蛐蛐屍體上法庭  開庭前,老崔拿出兩個塑膠袋放在桌上,裡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蛐蛐已經乾癟的屍體。  老崔說,這些蛐蛐是去年8月,他為了參加一年一度的鬥蛐蛐比賽,專程趕赴山東,花費13萬元買回來的,一共200多隻。
  • 鬥蛐蛐兒:蛐蛐兒是怎麼捕捉餵養的?鬥蛐蛐兒比賽又有什麼講究?
    一般南方人會稱蟋蟀為賺積,北方人多數稱之為蛐蛐兒。鬥蛐蛐兒顧名思義,就是讓兩隻蛐蛐兒撕咬、打架,跟鬥牛、鬥雞一樣。最終不敵對方而逃跑的一方為敗,或者是戰死沙場者為敗。鬥蛐蛐兒都是選擇雄性蛐蛐兒來鬥,雄性蛐蛐兒為了爭奪地盤和交配權,經常打架,這一特點被人們發現之後,就演變出了鬥蛐蛐兒。
  • 一隻蛐蛐賣到11萬元,山東這個縣城靠蛐蛐帶來6億元年產值
    寧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產,造就了蟋蟀的天堂,這裡的蟋蟀個頭大,兇猛剛烈,攻擊性強,成為各地鬥蟋愛好者爭相追捧的品種。寧陽這幾年最貴的蛐蛐,曾賣出11萬高價。而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舉辦的「鬥蟋比賽」,被蟲友稱為「世界盃」。董正喜歡親自下地逮蟲。晚上10點鐘下地,熬個通宵才撤。今年工作忙碌,只來得及上市收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