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侯成慶家住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村,每年夏天侯成慶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捉蟋蟀。據侯成慶介紹,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他們從7月底開始捉蟋蟀,9月中旬結束,捉45天的蟋蟀,他個人差不多能賺到4-5萬元錢。
和他一起來捉蟋蟀的人,都是同村一起的夥伴。平日裡,侯成慶和同村的夥伴們在鄭州市的建築工地上開塔機。7月底,他們為捉蟋蟀專門從鄭州回了老家村裡。據悉,延津境內的蟋蟀,是全國三大產地的後起之秀。蟋蟀個頭大成熟早牙堅碩善打鬥,可與寧陽寧津產地的蟋蟀媲美
可由於本地捉蟋蟀的人太多,為了捉到更好的蟋蟀,侯成慶和他的夥伴們需要驅車100多公裡,到更遠的地方去捉蟋蟀。下午6點半左右,在到達安陽市湯陰縣的一個小鎮上之後,侯成慶和夥伴們大餐一頓,為夜晚捉蟋蟀準備好能量。
吃完飯後,大夥來到賓館臨時休整,侯成慶哥哥在一旁整理昨天捉到的蟋蟀。侯成慶的哥哥是捉蟋蟀的老手,他曾一隻蟋蟀賣到過1萬多元錢。
天色漸暗,開始「下料」,將拌有香油的麥麩,一小片一小片灑到地頭,綿延數裡。等天色完全暗下來,他們穿起長袖,頭頂探照燈,背著塞滿細竹筒的簍,四散出發。出發前,他們還通過手機上的實景地圖軟體,截圖自己的位置,熟悉周邊田間小道,以防走太遠找不回來。
夜晚9點半侯成慶先鑽進一塊玉米地,十多分鐘出來,已是滿臉汗。「不行,這塊地沒見好母子(母蟋蟀),肯定沒好(公)蟋蟀。」侯成慶決定碰運氣「撿蟲」。所謂「撿蟲」,是傍晚到夜裡11點,蟋蟀會出來覓食,玉米地和花生地裡比較悶,許多蟋蟀會到田間小道上。
只見侯成慶頭頂探照燈,沿道搜索,多數時候,照到蟋蟀一掃而過。偶爾,會彎腰用迷你網兜罩住,用手託起,觀察網兜裡蟋蟀的牙齒、翅膀等。「你抓的多了,看到好蟋蟀,眼睛會自己發亮。」侯成慶說。
晚上11點,大家陸續從四周回來,互相查看交流對方當晚抓的蟋蟀怎麼樣。一位夥伴展示他昨天賣出的一隻蟋蟀,被一位天津老闆看中,賣了2000元錢。凌晨12點將捉到的蟋蟀分類個頭小的蟋蟀放生。
將捉到的蟋蟀分類按個頭大小放生過戶,這一晚的捉蟋蟀活動也收工結束。坐上來時的麵包車,疲憊的他們中有不少人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勞累了大半個晚上,侯成慶睡不著,刷著手機打發時間。
8月26日凌晨3點,天剛蒙蒙亮,侯成慶他們準時醒來,依舊四散開來,去「聽叫抓蟲」。抓蟋蟀是個技術活兒,要在雜亂的叫聲中,辨到好蟋蟀的位置。判斷出蟋蟀洞口的位置後,還要小心翼翼的用鏟子將蟋蟀挖出來。
這種蟋蟀是蟋蟀中的翅子。翅子是蟋蟀是特別的品種。由於籠型大,發口快,再加上外型漂亮與眾不同受到大家的喜愛。而由於飼養和鑑別上的困難也成為很多愛好者的心頭之痛。
侯成慶和小夥伴們有時候會笑稱,好的蟋蟀,貴過黃金。侯成慶8月24日一隻蟋蟀賣出了7000元的價格。按現在黃金市場價300多元錢一克,這隻蟋蟀的價格當真是「比黃金還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