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黃金還貴!河南延津農民靠捉蟋蟀致富 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

2020-11-23 浮圖世間

今年28歲的侯成慶家住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村,每年夏天侯成慶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捉蟋蟀。據侯成慶介紹,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他們從7月底開始捉蟋蟀,9月中旬結束,捉45天的蟋蟀,他個人差不多能賺到4-5萬元錢。

和他一起來捉蟋蟀的人,都是同村一起的夥伴。平日裡,侯成慶和同村的夥伴們在鄭州市的建築工地上開塔機。7月底,他們為捉蟋蟀專門從鄭州回了老家村裡。據悉,延津境內的蟋蟀,是全國三大產地的後起之秀。蟋蟀個頭大成熟早牙堅碩善打鬥,可與寧陽寧津產地的蟋蟀媲美

可由於本地捉蟋蟀的人太多,為了捉到更好的蟋蟀,侯成慶和他的夥伴們需要驅車100多公裡,到更遠的地方去捉蟋蟀。下午6點半左右,在到達安陽市湯陰縣的一個小鎮上之後,侯成慶和夥伴們大餐一頓,為夜晚捉蟋蟀準備好能量。

吃完飯後,大夥來到賓館臨時休整,侯成慶哥哥在一旁整理昨天捉到的蟋蟀。侯成慶的哥哥是捉蟋蟀的老手,他曾一隻蟋蟀賣到過1萬多元錢。

天色漸暗,開始「下料」,將拌有香油的麥麩,一小片一小片灑到地頭,綿延數裡。等天色完全暗下來,他們穿起長袖,頭頂探照燈,背著塞滿細竹筒的簍,四散出發。出發前,他們還通過手機上的實景地圖軟體,截圖自己的位置,熟悉周邊田間小道,以防走太遠找不回來。

夜晚9點半侯成慶先鑽進一塊玉米地,十多分鐘出來,已是滿臉汗。「不行,這塊地沒見好母子(母蟋蟀),肯定沒好(公)蟋蟀。」侯成慶決定碰運氣「撿蟲」。所謂「撿蟲」,是傍晚到夜裡11點,蟋蟀會出來覓食,玉米地和花生地裡比較悶,許多蟋蟀會到田間小道上。

只見侯成慶頭頂探照燈,沿道搜索,多數時候,照到蟋蟀一掃而過。偶爾,會彎腰用迷你網兜罩住,用手託起,觀察網兜裡蟋蟀的牙齒、翅膀等。「你抓的多了,看到好蟋蟀,眼睛會自己發亮。」侯成慶說。

晚上11點,大家陸續從四周回來,互相查看交流對方當晚抓的蟋蟀怎麼樣。一位夥伴展示他昨天賣出的一隻蟋蟀,被一位天津老闆看中,賣了2000元錢。凌晨12點將捉到的蟋蟀分類個頭小的蟋蟀放生。

將捉到的蟋蟀分類按個頭大小放生過戶,這一晚的捉蟋蟀活動也收工結束。坐上來時的麵包車,疲憊的他們中有不少人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勞累了大半個晚上,侯成慶睡不著,刷著手機打發時間。

8月26日凌晨3點,天剛蒙蒙亮,侯成慶他們準時醒來,依舊四散開來,去「聽叫抓蟲」。抓蟋蟀是個技術活兒,要在雜亂的叫聲中,辨到好蟋蟀的位置。判斷出蟋蟀洞口的位置後,還要小心翼翼的用鏟子將蟋蟀挖出來。

這種蟋蟀是蟋蟀中的翅子。翅子是蟋蟀是特別的品種。由於籠型大,發口快,再加上外型漂亮與眾不同受到大家的喜愛。而由於飼養和鑑別上的困難也成為很多愛好者的心頭之痛。

侯成慶和小夥伴們有時候會笑稱,好的蟋蟀,貴過黃金。侯成慶8月24日一隻蟋蟀賣出了7000元的價格。按現在黃金市場價300多元錢一克,這隻蟋蟀的價格當真是「比黃金還貴」。

相關焦點

  • 比黃金還貴!河南村民靠捉蟋蟀致富:貴的一隻能賣1萬多元
    說到農民發家致富,很多人都會想到養豬養牛,養雞養鴨,不僅髒,而且累,一年辛辛苦苦下來,還得惦記著銷路。然而,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靠逮蟋蟀、養蟋蟀發家致富,並且有的一隻能賣上萬元,據說比黃金還要貴,這些都是真的嗎?
  • 河南農民靠捉蟋蟀致富,一隻能賣上萬元
    每年7月中旬開始,辛苦45天左右,河南延津28歲的村民侯成慶就能賺幾萬元。他「賺快錢」的秘密就是:捉蟋蟀,他介紹,有些條件完美的蟋蟀一隻就能賣上萬元,這樣的蟋蟀往往牙齒寬厚,特別大,頭也比較凸出一點,大腿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較完美。今天,侯寶慶的故事上了熱搜。
  • 比黃金還貴!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更多新聞,戳
    眼下,寧陵縣20萬畝花生喜獲豐收,當地農民正在搶抓農時收穫花生,確保豐產豐收顆粒歸倉。「招標公告要求必須提供6個月的社保繳納記錄,中標的公司成立還不到1個月,怎麼能夠入圍呢?中標公司的冷庫至今還沒建成,根本無法通過驗收,怎麼就提前拿到了食品經營許可證呢……」那麼,這個內幕究竟是否存在呢?
  • 新鄉數以千計農民地裡捉蟋蟀 極品蟋蟀能賣萬元
    「每年立秋後的30多天,啥也不幹了,就到地裡逮蟲去,昨天俺一隻蛐蛐賣了八千,可比打工強多了!」8月17日,在王樓鎮蟋蟀交易市場剛剛賣完蟋蟀正在數錢的村民徐先生興奮地說。隨著捕蟲季節的到來,該鎮十幾個村莊上千名村民加入到捕捉蟋蟀的隊伍中。以家庭為單位的捕捉隊分工明確,男子負責晚上捉蟲,婦女負責白天出售。每隻蟋蟀少則三五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極品蟋蟀萬元以上。
  • 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
    河南的蟋蟀生意:一隻蟋蟀最高1.6萬 有村民40天賺近20萬(3)  村民捉到了一隻蟋蟀  「你這只不錯!」來自北京收蟋蟀的客商一句表揚,讓村民樂開了花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了數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蟋蟀俗稱蛐蛐兒,在這裡,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它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十裡的田野裡,就會出現捉蛐蛐兒的村民。
  • 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
    你小時候捉過蟋蟀嗎? 捉完之後呢?是不是吃了? 還是油炸的? 現在有人靠它買房了,信嗎? 還買了兩套!
  • 村裡的蟋蟀生意 賣蟋蟀吃飯用的「盤子」等成村民致富手段
    夜間是捉蟋蟀的最佳時機,因此手電筒、頭燈成了必需品蟋蟀吃飯用的盤子,村裡也有賣兩個孩子把捉來的蟋蟀拿到市場上賣蟋蟀交易現場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有需求才有市場,蟋蟀生意的興盛,源於收購商的大量到來。
  • 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蟋蟀,又叫蛐蛐,是秋季河南農田裡最常見的昆蟲,但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它的價值。河南延津縣的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將一隻蛐蛐賣到八千甚至更高的價格,並做成了大產業。全縣130多個村莊70%的農民一到八九月就去逮蛐蛐,一個月掙個四五萬都是小意思。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河南延津村民捕捉蟋蟀賺錢 每隻少則幾十元多則上萬
    河南延津村民捕捉蟋蟀賺錢村民全副武裝,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中仔細尋找「獵物」。「走,到地裡抓蟋蟀去!」每年8月,在河南新鄉延津縣,夜幕降臨,村民就會全副武裝,帶著抓捕工具,三五成群去玉米地裡逮蟋蟀,然後再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
  • 蟲子竟能變「黃金」?孟津縣有人靠抓它賺百萬
    &nbsp&nbsp&nbsp&nbsp河南男子靠抓蟲發家,賺一百多萬元,蓋起新房。當地因蟲子聞名全國,有人放棄上萬元高薪回家捉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黃河故道,土質肥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總能找出驍勇善戰的蛐蛐。
  • 在青外地人靠養蟋蟀發家致富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元(2)
    賣:全家上陣一天賺千元  從樂陵農村來青島賣蟋蟀的張女士十分感恩蟋蟀,依靠蟋蟀,他們家蓋上了大瓦房。每年入秋之後,她會和女兒一起,帶著從自家玉米地抓的蟋蟀來到青島售賣,每次能帶來一千多隻,賣完之後再由愛人從老家快遞過來。
  • 男子靠捉這種蟲子,10年買了兩套房!最貴一隻能賣1萬2千元!
    孟先生靠著每晚捉蟋蟀的工作,十年間已經購置了兩套住房,不少網友都表示,凡事就怕認真二字,只要肯鑽研、肯付出,捉蟋蟀這種"不起眼"的事情居然都能有如此高收入。那麼,捉蟋蟀是如何讓孟先生獲利豐厚的,一隻小小的蟋蟀又"身價"幾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社會]寧陽一隻蟋蟀賣天價一萬 極品「小蟲」面臨斷後
    對"中國蟋蟀之鄉"山東寧陽縣來說,這個季節,是一場利用蟋蟀致富的盛宴,人們捕蟲、養蟲、賣蟲。但與往年不同,截至昨天,由於濫捕、販賣母蟲,今年寧陽蟋蟀總量下降近一成,當地蟋蟀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強擔憂地說出一句,5-8年後,寧陽無蟲。
  • 「捕蟲人」齊聚小鎮通宵捉蟋蟀 蟲王一隻能賣到十幾萬元
    他們並不是為了種莊稼,而是要捉蟋蟀。寧陽的蟋蟀以善鬥、兇狠而聞名,被譽為「天下鬥蟋第一蟲」,自宋朝起就被奉為皇家貢品。蟋蟀被分類分級,價格從一兩元到幾萬元不等,一隻蟲王甚至能賣到十幾萬元。
  • 外地人靠養蟋蟀賺錢蓋新房 極品蟋蟀可賣六七萬
    在島城南山花卉市場附近的東山路上,每天都會有一批挑著一箱箱小瓷罐的人在街頭擺攤叫賣,這些白色小瓷罐裡裝的都是蟋蟀。現在5-30元的蟋蟀成為市場的主流,鬥蟋蟀脫離了賭的性質,漸漸變成了「逗」,老人買一對解悶或逗孩子玩,成了小寵物。不少外地人靠養蟋蟀賺了錢,回老家蓋了新房子,一隻小小的蟋蟀,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鏈條?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山東省寧陽縣一隻蛐蛐賣出了11萬元的價格,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我不如蛐蛐」、「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鬥蛐蛐自古以來就有,鬥蛐蛐也叫「秋興」、「鬥促織」、「鬥蟋蟀」。只有雄蛐蛐兒善鬥,最早是為了搶奪配偶。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還上啥班呀我也回去捉蛐蛐去」、「後悔昨天還用拖鞋拍死了一隻」……蟋蟀屬於無脊椎動物。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 鬥蛐蛐兒自古就「風靡全國」,老北京小時候都用這招兒捉蟋蟀
    就介入中華文化之深而言,與蝶和蟬一樣,蟋蟀算得上是文化昆蟲。早在《詩經》的《唐風》、《豳風》裡,蟋蟀就瞿瞿登場了。「唐」指今山西太原一帶,「豳」在陝西西部,都稱「蟋蟀」;但到了河北、山東,就稱「趨織」、「促織」了,江南則稱蟋蟀為「賺(吳語發音近似『賽』)績」。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葫蘆的蓋口同樣很講究, 用紅木作蓋, 名貴的用象牙、 翡翠、 虯角作口, 其蓋上也雕刻有「五福捧壽」、「魚躍龍門」、「吉羊」(古時羊通祥字) 以及鶴鴿花鳥等圖案, 這樣加工後的葫蘆價格當然是很貴的。 蟈蟈兒、 蛐蛐兒等鳴蟲裝進葫蘆, 它一叫喚會震動那蓋上的銅絲彈簧, 葫蘆上的圖字也自然動起來, 這吉祥玩物拿在手中賞玩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