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養秋蟲」 是立冬時節的古老民俗。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
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而玩賞蟈蟈兒, 據《武林舊事》 記載, 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明人寫的《帝京景物略》 載, 因其聲聒聒, 故又名「聒聒」, 又因其雙翅上的紋理縱橫, 故又稱「絡緯」。 蟈蟈兒的正名叫「螻」, 北方人叫它「蟈蟈兒」, 而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 有「綠哥」、「翠哥」、「三青蟈蟈兒」、「草白蟈蟈兒」 等不同體色的品種。 按季節說, 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 聲音低弱 ; 秋後的為秋蟈蟈兒,叫聲洪亮 ; 在晚秋後養至隆冬的稱為「冬蟲」、「冬哥」, 其鳴叫聲較柔弱。
明清時的北京盛行養蟈蟈兒, 當時皇宮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編成的籠子, 講究的要用葫蘆。 皇室貴族的葫蘆多是用象牙、 楠木或景德鎮的名瓷御製而成。 而民間的葫蘆製作也很精細, 老北京時專有種葫蘆和加工雕刻、 經營葫蘆的手藝人。 其製法是 : 將已長成的葫蘆先晾乾一年使其質堅,然後將葫蘆入油鍋溫炸或用茶葉煮,待其色變微黃取出晾乾,再以絲綢、核桃油等摩挲使其光潤。 葫蘆諧音「福祿」, 舊京時特別受人喜愛, 葫蘆再經手藝人雕刻上吉祥圖案和詞語, 如葫蘆兩面刻上「壽」、「喜」 兩字,這樣就具有「福壽祿喜」 吉祥之意。 有些葫蘆上除刻有「子孫萬代」、「龍鳳呈祥」、「鶴鹿同春」 吉祥語外, 還刻有吉祥圖案, 這些字與圖要在初結成葫蘆時就在上面雕刻好使其永不變形。 葫蘆的蓋口同樣很講究, 用紅木作蓋, 名貴的用象牙、 翡翠、 虯角作口, 其蓋上也雕刻有「五福捧壽」、「魚躍龍門」、「吉羊」(古時羊通祥字) 以及鶴鴿花鳥等圖案, 這樣加工後的葫蘆價格當然是很貴的。 蟈蟈兒、 蛐蛐兒等鳴蟲裝進葫蘆, 它一叫喚會震動那蓋上的銅絲彈簧, 葫蘆上的圖字也自然動起來, 這吉祥玩物拿在手中賞玩令人心馳神往。
清代皇宮內曾專有孵育蟈蟈兒、 蟋蟀的暖室, 育養好的秋蟲裝入錦囊或精緻的葫蘆中供皇帝們把玩,還常放在宮宴中邊吃邊聽美妙音響以助興。康熙帝曾有首題為《絡緯養至暮春》 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 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 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護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轉, 安然比養生。」 據《清宮詞選》 載 : 清宮內的宮女都養蟈蟈兒, 有一次一個宮女正侍候慈禧沐浴, 宮女揣在懷中的蟈蟈兒忽然大叫起來, 宮女當時嚇了個半死兒, 可沒想到慈禧卻沒生氣, 反倒高興地嘻嘻笑了起來。 老北京人將秋蟲養至冬日, 有延年益壽之意。 民間繁殖蟈蟈多用磚砌的火炕, 把埋著蟈蟈兒卵的沙土盆放在暖炕上, 同時要用羊肚沫沫和黃豆沫沫來餵養,待幼蟲脫殼後將蟲個個隔開放入小罐中殖養。 冬蟈蟈兒長大不能放蟈籠裡了, 而要裝進帶棉套的葫蘆裡, 揣在懷裡或放在離火近的地方養, 在這樣保溫的條件下, 蟈蟈兒可以活到次年的二三月。《帝京歲時紀勝》 載 :「蟈蟈能度三冬, 以雕作葫蘆、 銀鑲牙嵌、 貯而懷之……清韻自胸前突出。」
舊京時要買冬蟈蟈兒, 則需到豐臺養花的暖房, 此時的冬蟈蟈兒價錢當然是最貴的。 玩養蟈蟈兒的有四合院裡少兒們, 也有住在雜院裡的五行八作的平民, 如人力三輪車夫等。 而殖養冬蟈蟈兒者大多是府宅貴人、 梨園名伶或文人墨客們, 名淨金少山, 畫家齊白石、 王雪濤等名人都喜愛養蟈蟈兒, 有些人冬日將蟈蟈兒葫蘆揣進棉袍內的特製背心裡, 外出邊辦事邊欣賞蟈蟈兒的鳴叫。 記得大畫家齊白石還曾畫有一幅《白菜與蟈蟈》 的著名國畫呢! 如今畫價可觀, 不知被何人收藏著呢!
養蟋蟀也是舊京時人們消閒逸趣的一個樂事, 不僅少兒們常拿著捕捉的工具結伴到郊外草叢墳地裡去捉捕, 養蟋蟀、 鬥蟋蟀更是一些成人們的嗜好。 蟋蟀俗稱蛐蛐兒, 又名促織, 舊京時有「促織鳴, 懶婦驚」 的俗語,有提醒主婦們在聽見蛐蛐兒鳴叫時天氣已漸涼,該準備過冬的衣裳了之意。蛐蛐兒這鳴蟲自古就受人喜愛, 《詩經》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詩句,唐代杜甫、 白居易等詩人都寫有蟋蟀的詩句, 蟋蟀這種昆蟲在全國均可見到, 而以山東、 浙江等地的品種最著名, 而北京人玩的蛐蛐兒是產自山東德州的「墨牙黃」、寧陽的「鐵頭青背」 和「黑牙青麻頭」,也有北京蘇家坨的「伏地蛐蛐兒」、 黑龍潭的「蝦頭青」和石景山福壽嶺的「青洪頭」。 山東的寧陽縣清代時曾向皇宮進貢蟋蟀, 如今該地成為捉蟲養殖交易的著名市場, 已形成寧陽古城的一項經商產業, 縣城的年收入已達上億元, 蟲販的一隻蟋蟀,價可頂一頭牛或可售幾千元,有的好鬥的一隻雄蟋蟀,蟲販竟叫價 10 萬元。
鬥蟋蟀源於唐代,興於趙宋。 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丞相酷愛鬥蟋蟀,在蒙古軍隊圍困襄陽、 軍情十分緊急的情況下, 他把前線送來的戰報丟在一邊, 在家裡和妻妾們觀鬥蟋蟀, 誤國誤民遭人唾罵, 被人稱為蟋蟀宰相。明代的宣德皇帝亦最好玩鬥蟋蟀, 曾是「酷好促織之戲」 的大玩主, 民間曾有「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語。 清代時慈禧也喜歡聽蛐蛐兒鳴叫,還曾將宮內養的蛐蛐兒賞賜給喜養蛐蛐兒的京劇名家譚鑫培、 楊小樓等。每年的秋分後是捉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 舊京時曾有「勇戰三秋」 之說。 由於清代時官府曾參與鬥蛐蛐兒, 所以各地名蟲常雲集京城。 老北京時街市裡常有很多賣蛐蛐兒罐和蛐蛐兒的蛐蛐兒店和地攤。 有的蟲販來自外地, 也有的蛐蛐兒是北京產的, 舊京時在永定門外有個叫胡村的村莊, 那兒有不少廢廟、 墳地、 草叢, 該村就盛產好鬥的「鐵彈子」、「白牙青飛翅」 等有名的蛐蛐兒。
舊京時以逮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為業的蛐蛐兒把式和一些遺老遺少是真正玩家, 他們視好鬥的優品蛐蛐兒為古董為賭博工具。 蛐蛐兒的品種眾多, 養蛐蛐兒以頭大項闊、 牙長腿長、 腰背厚實的為優, 即蟲形要方厚, 項要寬老, 翅要薄尖, 牙齒鋒利堅硬, 腿要長圓, 尾要尖糯的,這樣的蛐蛐兒鬥勝的機率最高。 另外有「未養蟋蟀先蓄雌」 之說, 即鬥之前雄蟋蟀要先貼鈴(配雌), 貼鈴後其鬥性會十足。 鬥蛐蛐兒時由監局將兩隻蟋蟀放進一個透明的鬥罐或盤中, 用探子撥蟋蟀的須子, 雙方張開大牙後打開中間的閘板, 蟋蟀會掐咬在一起鬥起來。 搏鬥得勝的蛐蛐兒會振翅鳴唱, 使主人臉上有光, 賭贏獲得的點心水果大家分食而樂之。 蛐蛐兒中秋後交配甩子兩月即能孳雛, 孵養幼蟲方法同殖養蟈蟈之法。 今天則可用電熱器、 空調散熱殖養, 成形後置入蛐蛐兒罐或葫蘆內育養, 保養好的蛐蛐兒可度冬逢春, 成為人們隆冬過大年的娛樂玩物。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也是件有益的休閒活動。 蟋蟀、 蟈蟈兒素有「田園歌手」之美譽, 既可聽其鳴聲, 還可觀其打鬥, 養蟋蟀、 蟈蟈兒, 能悅人情趣,消人怠倦, 是能為人們增添無窮樂趣的活動。寒冬時節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小小的蟈蟈兒、 蛐蛐兒為老北京四合院裡帶來無限的溫馨和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