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2020-12-05 圖書校對找茬

「冬養秋蟲」 是立冬時節的古老民俗。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

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而玩賞蟈蟈兒, 據《武林舊事》 記載, 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明人寫的《帝京景物略》 載, 因其聲聒聒, 故又名「聒聒」, 又因其雙翅上的紋理縱橫, 故又稱「絡緯」。 蟈蟈兒的正名叫「螻」, 北方人叫它「蟈蟈兒」, 而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 有「綠哥」、「翠哥」、「三青蟈蟈兒」、「草白蟈蟈兒」 等不同體色的品種。 按季節說, 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 聲音低弱 ; 秋後的為秋蟈蟈兒,叫聲洪亮 ; 在晚秋後養至隆冬的稱為「冬蟲」、「冬哥」, 其鳴叫聲較柔弱。

明清時的北京盛行養蟈蟈兒, 當時皇宮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編成的籠子, 講究的要用葫蘆。 皇室貴族的葫蘆多是用象牙、 楠木或景德鎮的名瓷御製而成。 而民間的葫蘆製作也很精細, 老北京時專有種葫蘆和加工雕刻、 經營葫蘆的手藝人。 其製法是 : 將已長成的葫蘆先晾乾一年使其質堅,然後將葫蘆入油鍋溫炸或用茶葉煮,待其色變微黃取出晾乾,再以絲綢、核桃油等摩挲使其光潤。 葫蘆諧音「福祿」, 舊京時特別受人喜愛, 葫蘆再經手藝人雕刻上吉祥圖案和詞語, 如葫蘆兩面刻上「壽」、「喜」 兩字,這樣就具有「福壽祿喜」 吉祥之意。 有些葫蘆上除刻有「子孫萬代」、「龍鳳呈祥」、「鶴鹿同春」 吉祥語外, 還刻有吉祥圖案, 這些字與圖要在初結成葫蘆時就在上面雕刻好使其永不變形。 葫蘆的蓋口同樣很講究, 用紅木作蓋, 名貴的用象牙、 翡翠、 虯角作口, 其蓋上也雕刻有「五福捧壽」、「魚躍龍門」、「吉羊」(古時羊通祥字) 以及鶴鴿花鳥等圖案, 這樣加工後的葫蘆價格當然是很貴的。 蟈蟈兒、 蛐蛐兒等鳴蟲裝進葫蘆, 它一叫喚會震動那蓋上的銅絲彈簧, 葫蘆上的圖字也自然動起來, 這吉祥玩物拿在手中賞玩令人心馳神往。

清代皇宮內曾專有孵育蟈蟈兒、 蟋蟀的暖室, 育養好的秋蟲裝入錦囊或精緻的葫蘆中供皇帝們把玩,還常放在宮宴中邊吃邊聽美妙音響以助興。康熙帝曾有首題為《絡緯養至暮春》 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 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 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護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轉, 安然比養生。」 據《清宮詞選》 載 : 清宮內的宮女都養蟈蟈兒, 有一次一個宮女正侍候慈禧沐浴, 宮女揣在懷中的蟈蟈兒忽然大叫起來, 宮女當時嚇了個半死兒, 可沒想到慈禧卻沒生氣, 反倒高興地嘻嘻笑了起來。 老北京人將秋蟲養至冬日, 有延年益壽之意。 民間繁殖蟈蟈多用磚砌的火炕, 把埋著蟈蟈兒卵的沙土盆放在暖炕上, 同時要用羊肚沫沫和黃豆沫沫來餵養,待幼蟲脫殼後將蟲個個隔開放入小罐中殖養。 冬蟈蟈兒長大不能放蟈籠裡了, 而要裝進帶棉套的葫蘆裡, 揣在懷裡或放在離火近的地方養, 在這樣保溫的條件下, 蟈蟈兒可以活到次年的二三月。《帝京歲時紀勝》 載 :「蟈蟈能度三冬, 以雕作葫蘆、 銀鑲牙嵌、 貯而懷之……清韻自胸前突出。」

舊京時要買冬蟈蟈兒, 則需到豐臺養花的暖房, 此時的冬蟈蟈兒價錢當然是最貴的。 玩養蟈蟈兒的有四合院裡少兒們, 也有住在雜院裡的五行八作的平民, 如人力三輪車夫等。 而殖養冬蟈蟈兒者大多是府宅貴人、 梨園名伶或文人墨客們, 名淨金少山, 畫家齊白石、 王雪濤等名人都喜愛養蟈蟈兒, 有些人冬日將蟈蟈兒葫蘆揣進棉袍內的特製背心裡, 外出邊辦事邊欣賞蟈蟈兒的鳴叫。 記得大畫家齊白石還曾畫有一幅《白菜與蟈蟈》 的著名國畫呢! 如今畫價可觀, 不知被何人收藏著呢!

養蟋蟀也是舊京時人們消閒逸趣的一個樂事, 不僅少兒們常拿著捕捉的工具結伴到郊外草叢墳地裡去捉捕, 養蟋蟀、 鬥蟋蟀更是一些成人們的嗜好。 蟋蟀俗稱蛐蛐兒, 又名促織, 舊京時有「促織鳴, 懶婦驚」 的俗語,有提醒主婦們在聽見蛐蛐兒鳴叫時天氣已漸涼,該準備過冬的衣裳了之意。蛐蛐兒這鳴蟲自古就受人喜愛, 《詩經》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詩句,唐代杜甫、 白居易等詩人都寫有蟋蟀的詩句, 蟋蟀這種昆蟲在全國均可見到, 而以山東、 浙江等地的品種最著名, 而北京人玩的蛐蛐兒是產自山東德州的「墨牙黃」、寧陽的「鐵頭青背」 和「黑牙青麻頭」,也有北京蘇家坨的「伏地蛐蛐兒」、 黑龍潭的「蝦頭青」和石景山福壽嶺的「青洪頭」。 山東的寧陽縣清代時曾向皇宮進貢蟋蟀, 如今該地成為捉蟲養殖交易的著名市場, 已形成寧陽古城的一項經商產業, 縣城的年收入已達上億元, 蟲販的一隻蟋蟀,價可頂一頭牛或可售幾千元,有的好鬥的一隻雄蟋蟀,蟲販竟叫價 10 萬元。

鬥蟋蟀源於唐代,興於趙宋。 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丞相酷愛鬥蟋蟀,在蒙古軍隊圍困襄陽、 軍情十分緊急的情況下, 他把前線送來的戰報丟在一邊, 在家裡和妻妾們觀鬥蟋蟀, 誤國誤民遭人唾罵, 被人稱為蟋蟀宰相。明代的宣德皇帝亦最好玩鬥蟋蟀, 曾是「酷好促織之戲」 的大玩主, 民間曾有「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語。 清代時慈禧也喜歡聽蛐蛐兒鳴叫,還曾將宮內養的蛐蛐兒賞賜給喜養蛐蛐兒的京劇名家譚鑫培、 楊小樓等。每年的秋分後是捉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 舊京時曾有「勇戰三秋」 之說。 由於清代時官府曾參與鬥蛐蛐兒, 所以各地名蟲常雲集京城。 老北京時街市裡常有很多賣蛐蛐兒罐和蛐蛐兒的蛐蛐兒店和地攤。 有的蟲販來自外地, 也有的蛐蛐兒是北京產的, 舊京時在永定門外有個叫胡村的村莊, 那兒有不少廢廟、 墳地、 草叢, 該村就盛產好鬥的「鐵彈子」、「白牙青飛翅」 等有名的蛐蛐兒。

舊京時以逮蛐蛐兒、 養蛐蛐兒、 鬥蛐蛐兒為業的蛐蛐兒把式和一些遺老遺少是真正玩家, 他們視好鬥的優品蛐蛐兒為古董為賭博工具。 蛐蛐兒的品種眾多, 養蛐蛐兒以頭大項闊、 牙長腿長、 腰背厚實的為優, 即蟲形要方厚, 項要寬老, 翅要薄尖, 牙齒鋒利堅硬, 腿要長圓, 尾要尖糯的,這樣的蛐蛐兒鬥勝的機率最高。 另外有「未養蟋蟀先蓄雌」 之說, 即鬥之前雄蟋蟀要先貼鈴(配雌), 貼鈴後其鬥性會十足。 鬥蛐蛐兒時由監局將兩隻蟋蟀放進一個透明的鬥罐或盤中, 用探子撥蟋蟀的須子, 雙方張開大牙後打開中間的閘板, 蟋蟀會掐咬在一起鬥起來。 搏鬥得勝的蛐蛐兒會振翅鳴唱, 使主人臉上有光, 賭贏獲得的點心水果大家分食而樂之。 蛐蛐兒中秋後交配甩子兩月即能孳雛, 孵養幼蟲方法同殖養蟈蟈之法。 今天則可用電熱器、 空調散熱殖養, 成形後置入蛐蛐兒罐或葫蘆內育養, 保養好的蛐蛐兒可度冬逢春, 成為人們隆冬過大年的娛樂玩物。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也是件有益的休閒活動。 蟋蟀、 蟈蟈兒素有「田園歌手」之美譽, 既可聽其鳴聲, 還可觀其打鬥, 養蟋蟀、 蟈蟈兒, 能悅人情趣,消人怠倦, 是能為人們增添無窮樂趣的活動。寒冬時節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冬趣樂事, 小小的蟈蟈兒、 蛐蛐兒為老北京四合院裡帶來無限的溫馨和歡笑。

相關焦點

  • 初冬時節老北京曾流行「蛐蛐局」 是鬥蟲界的「錦標賽」
    每到秋冬時節,也就到了老北京人鬥秋蟲的熱鬧時候,人們還會舉辦類似於錦標賽的「蛐蛐局」,給生活增添了不少樂子。老北京人所說的秋蟲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蟋蟀還叫促織,為什麼呢?蟋蟀叫,秋天到,漸涼的天氣,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促織鳴,懶婦驚」。
  • 會玩的老北京人,原來鬥蛐蛐兒也是門學問
    老北京立秋以後,各種秋蟲就都陸陸續續活躍起來了。秋蟲的種類很多,有蟈蟈兒、螞蚱、蛐蛐兒(學名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等,很多都是善於鳴叫的。其中只有蛐蛐兒,不僅鳴叫帶勁兒,而且好鬥,所以過去京城的有閒人家,都愛養蛐蛐兒,院兒裡的男孩子也都喜歡晚上扒磚尋找逮捉,以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為樂事。那時我年紀小,也喜歡在院子裡逮蛐蛐兒。用鐵絲紗做一個小罩子,盼著天黑,聽哪塊兒石頭縫裡傳出歡勢的叫聲,輕輕扒開,手電筒一照,那個小東西就不動了。我偶爾能捉到幾隻,但都不是什麼好品種。
  • 鬥蛐蛐兒:蛐蛐兒是怎麼捕捉餵養的?鬥蛐蛐兒比賽又有什麼講究?
    鬥蛐蛐兒記憶兒時,在農村生活,經常在野外逮蛐蛐兒玩。一直聽說蛐蛐兒可以養,可以鬥,但我一次都沒有成功過,每次逮住蛐蛐兒,我都不知道該餵它什麼,有時候甚至還沒等拿回家,它就已經死在瓶子裡了。大概是從唐朝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鬥蛐蛐兒了。《負暄雜錄》記載:「禽蟲之微,善于格鬥......都蛩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夫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可見,唐朝的有錢人,為了養蛐蛐兒,不惜血本,用象牙為其做籠。宋朝時期,是鬥蛐蛐兒的大發展時期,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貧民百姓,皆愛鬥蛐蛐兒。
  • 老北京的「蛐蛐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麼老北京的秋蟲從哪兒來的呢?《帝京景物略》有載:「秋七八月,遊閒人提竹筒、過籠、銅絲罩,詣藂草處、缺牆頹屋處、磚壁土石堆磊處,側行徐聽,苦有遺亡,跡聲所縷發而穴斯得。」這段記載生動記述了明代北京秋蟲迷們到僻靜處搜尋和捕捉秋蟲的情景,說明當時北京玩秋蟲已經很興盛。到了清代,玩秋蟲的人越來越多,專業的賣蟲人和捉蟲人就出現了。
  •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時間:2020-02-17 12: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 正在熱播的諜戰大劇《新世界》,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它的京味。
  • 說說蛐蛐兒
    純屬起鬨架秧子,哈哈又是一年鬥蛐蛐兒的火爆時節,憋足了勁的玩兒家們攢了一年的期待,備赴戰場。每每鬥戰開始,圍觀的少則三五成群,多則水洩不通,總比本家要多,有叫好的,也有噓聲的,不過都異常專注,樂此不疲。其實圖個樂子我能理解,但心態要放正,為此下重注賭博都是老年間傳下來的惡習,奉勸玩兒友們就儘量別再沾了。
  • 八旗子弟喜歡鬥蛐蛐,裡面有太深學問,不是誰都能玩起來的
    「提籠、架鳥逗(鬥)蛐蛐」,是清朝紈絝子弟的標配,哪個大家子弟要是不會玩這兩樣,在當時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可是您知道嗎?除了養鳥有不少的講究之外,鬥蛐蛐也有很多的門道。至於鬥蛐蛐究竟有多深的學問?頑主們由於性格愛好的不同,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玩文化」,喜好京劇的票友經常串場子看戲曲,對於名角的追捧不亞於現在的瘋狂粉絲。還有些頑主喜歡養鳥,大清早提著籠子滿街溜達。當然還有一項最有趣的活動,便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鬥蛐蛐兒」!
  • 家裡進蛐蛐兒怎麼辦?
    只聽到,時起時歇從冰箱的角落,戶內疑戶外驚喜的牧歌……」  最近,不少市民遇到了余光中《蟋蟀吟》裡的情況,在家裡發現了蛐蛐兒,也就是蟋蟀。這些小傢伙是怎麼進來的?高層住宅裡為何也有?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嗎?  1 蛐蛐兒能飛100多米高上高層住宅不是啥難事  「蛐蛐兒叫了一夜,吵得人睡不著覺。」
  • 舊時京城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和玩蟋蟀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閒趣享受。  蟈蟈兒,因其聲聒聒又叫「聒聒」,其實它的正名叫「螻蟈」,北方人叫它「蟈蟈兒」、「秋哥」,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
  • 雷哥出品,為什麼花鳥魚蟲市場一定會有文玩?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你玩文玩,遛鳥養蟈蟈,賞花養魚性質都是一樣的。電影《老炮兒》中,馮小剛飾演的「六哥」出場露面時手裡就提溜著「一張」鳥籠,養的是鸚鵡,名喚「波兒」會叫的是「六哥」。愜意與天空雲捲雲舒的聲音大致了解了這鳥籠的藝術,還有一個藝術品也是極具有樂趣的——冬養秋蟲(入冬後的一個老北京民俗
  • 老北京鳥蟲俗名趣談
    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
  • 老北京小孩兒是怎麼捉蛐蛐兒蜻蜓的?
    這記憶裡的夏天傍晚是最適合瘋玩亂跑的時間了,大人們忙於做飯,對我們疏於管理,於是這個時間,便可自由支配。要是暑假還好,寫暑假作業那是開學前三天才幹的事,泡完澡堂子的傍晚,最適合逮蜻蜓和粘知了,和家裡交代一聲,就帶著自己個兒的設備出發了。
  • 北京西城有群鬥蛐蛐的老哥們,想要鬥進「蟋奧會」
    周燕京說,參加這樣高級的賽事是蟲友們共同的夢想,而他的任務則是帶領大伙兒將老北京的蟲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同時享受因蟲而聚的老年生活。周燕京(右一)和貝長山(左二)兩人在進行參加「蟋奧會」前的訓練 王海欣 攝鬥蛐蛐那些事兒「鬥蟋蟀」(蛐蛐)是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北京人習慣上多稱蛐蛐兒。
  • 秋來取樂鬥蟋蟀
    秋來取樂鬥蟋蟀  ◆[江蘇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云:秋有一樂鬥蟋蟀。這時節,正是花鳥魚蟲中的第四位粉墨登場、大出風頭之時。  其時,妻向我提議何不令家中所養之蟲爭鬥一番、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我表示贊同。於是,將家中8隻蟋蟀分成四組,讓其捉對廝殺。蟋蟀相遇,開始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
  • 老北京人愛養秋蟲,養蟈蟈兒者居多,挑選起來有何講究與樂趣?
    老北京人喜歡養秋蟲,像蟈蟈兒、蛐蛐兒、油葫蘆、金鐘兒、秋蟬等都常見,但以愛養蟈蟈兒的居多。那時一過立秋,胡同裡就出現賣蟈蟈兒的了。小販們在城外田間草叢中,尋聲捕捉鳴叫的蟈蟈兒,裝在大籠子裡。回到家,用秫秸杆或麥秸編成各式各樣的小籠子,在封口前把蟈蟈兒放進去,一籠兒裝一個。
  • 居民樓裡竟養上千隻蛐蛐兒,異味難忍...
    每年秋季是捉蛐蛐兒、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白露、秋分、寒露,則是玩蛐蛐兒的高潮,所謂的「勇戰三秋」,指的就是這三個節氣。前些天,通州區馬駒橋鎮神龍潼關小區的居民反映,有住戶在樓內大規模養殖蛐蛐兒,產生了難聞的氣味。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據《聊齋志異·促織》中說,明朝宣德皇帝愛鬥蛐蛐,致使一條蛐蛐價至數十金。宣德皇帝是位「太平天子」,在位時國家安定,有這種閒情逸緻十分可能。《戒庵老人漫筆》中記載:「宣德時蘇州造促織盆,出陸墓、鄒莫二家。曾見雕鏤人物,妝採極工巧。
  •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  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
  • 鬥蛐蛐兒自古就「風靡全國」,老北京小時候都用這招兒捉蟋蟀
    民俗學家、語言學家曲彥斌先生為清代蘇州人顧祿的《廣雜纂》作注時,將「鬥賺績勿輸」一句解作「同人賭賽連連取勝。」曲先生是東北人,不知道「賺績」在吳語裡就是蟋蟀的意思。蟋蟀在古代還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名稱,但「官名」是蟋蟀,在北方叫它「蛐蛐兒」,有點兒「愛稱」的味道了。僕固秋資料圖自《詩經》開始,蟋蟀經常出現在詩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