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玩的老北京人,原來鬥蛐蛐兒也是門學問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老北京立秋以後,各種秋蟲就都陸陸續續活躍起來了。秋蟲的種類很多,有蟈蟈兒、螞蚱、蛐蛐兒(學名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等,很多都是善於鳴叫的。

作者:何大齊 文並繪

我小時候住在四合院兒,院子大,花草樹木也多,在草叢間,磚石的縫隙裡,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有時一起鳴叫起來,再加上樹上的「伏天兒」,上下齊鳴,真是熱鬧大了。其中只有蛐蛐兒,不僅鳴叫帶勁兒,而且好鬥,所以過去京城的有閒人家,都愛養蛐蛐兒,院兒裡的男孩子也都喜歡晚上扒磚尋找逮捉,以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為樂事。

那時我年紀小,也喜歡在院子裡逮蛐蛐兒。用鐵絲紗做一個小罩子,盼著天黑,聽哪塊兒石頭縫裡傳出歡勢的叫聲,輕輕扒開,手電筒一照,那個小東西就不動了。我偶爾能捉到幾隻,但都不是什麼好品種。聽別人說,好蛐蛐兒要到西山或十三陵山區去逮。山石中生長的環境、水土都和城裡不一樣,產出的蛐蛐兒體魄剛健好鬥。城裡人要想得到好的只能去買,像白塔寺廟會、護國寺、隆福寺、天福大院等繁華鬧市都有賣的。

挑選蛐蛐兒也得懂行,要選頭和脖子肥大的,腿要長而且圓厚,色澤光潤,腿上要是有各種色斑,戰鬥力就弱了。翅膀也很重要,如果它脫殼時翅膀露在外面,沾上了露水,形成細紋,也會降低戰鬥力。

鬥蛐蛐兒是用牙咬對方,稱為「咬鬥」,如果牙口不健壯,就別指望贏了。所以挑選要先看牙,看光澤,以金紅、黑色為最佳。它還必須是牙根寬、長、大,齒尖、利銳才好。雄性的善咬鬥,從尾部的形狀可以分辨,雄性的尾部是兩叉兒,如果在兩叉間再長出一黑叉兒,就是雌性,我們管它叫「三尾(yǐ)兒大扎槍」,是為排卵用的,所以買的時候不能挑錯了。蛐蛐兒買回來得先餵養一陣子,也是個細心活兒。首先選擇它的住處,講究的是用陳年澄泥罐,用稀糯米汁拌蚯蚓糞鋪平罐底夯實,餵養時要先餵用水焯過的青菜嫩葉、煮熟的綠豆去皮,再加米粥粒,每天餵二到三次,長大點兒要餵小米、白薯、玉米面、豆類為主食,再加上胡蘿蔔、蘋果。等要開鬥的前幾天得增加營養,加蝦肉、雞蛋白、熟肉皮等,給它增強體力。還要給它找個同品種的三尾兒(雌性)結成夫妻。聽玩兒家說如果與雌蟲交尾後再參加「咬鬥」,雄蛐蛐兒就特別勇猛,攻擊性強。

鬥蛐蛐兒在過去是一種賭博形式,就像現在香港賽馬場賭馬一樣。那些有錢有閒的遺少們各帶自己養好的蟲兒,到約定賭場,把自己的愛物兒都拿出來放一個盆裡,兩隻互不相識的蟲兒一見對方就分外眼紅,有的上來就交鋒,用鉗子一樣的大牙死咬對方的身、腿、頭、脖,真是以死相拼,天翻地覆。有的先不動,靜候時機,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般用不了幾個回合便可見輸贏,輸的一方掉頭逃跑,甚至蹦出盆兒外,勝的一方就振翅高鳴,主人臉上也是得意洋洋。

像我們這些孩子在自己胡同裡、院子裡逮的蛐蛐兒,大家也湊到一起鬥著玩兒,有時也論個輸贏,誰的蛐蛐兒鬥輸了,就被贏家彈腦門兒,或輸個玻璃球兒。蛐蛐兒在我們這些孩子眼裡,也就是個會叫的活物兒和夥伴間相互娛樂的玩具罷了。

原標題:鬥蛐蛐兒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 八旗子弟喜歡鬥蛐蛐,裡面有太深學問,不是誰都能玩起來的
    「提籠、架鳥逗(鬥)蛐蛐」,是清朝紈絝子弟的標配,哪個大家子弟要是不會玩這兩樣,在當時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可是您知道嗎?除了養鳥有不少的講究之外,鬥蛐蛐也有很多的門道。至於鬥蛐蛐究竟有多深的學問?頑主們由於性格愛好的不同,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玩文化」,喜好京劇的票友經常串場子看戲曲,對於名角的追捧不亞於現在的瘋狂粉絲。還有些頑主喜歡養鳥,大清早提著籠子滿街溜達。當然還有一項最有趣的活動,便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鬥蛐蛐兒」!
  • 鬥蛐蛐兒:蛐蛐兒是怎麼捕捉餵養的?鬥蛐蛐兒比賽又有什麼講究?
    鬥蛐蛐兒記憶兒時,在農村生活,經常在野外逮蛐蛐兒玩。一直聽說蛐蛐兒可以養,可以鬥,但我一次都沒有成功過,每次逮住蛐蛐兒,我都不知道該餵它什麼,有時候甚至還沒等拿回家,它就已經死在瓶子裡了。一般南方人會稱蟋蟀為賺積,北方人多數稱之為蛐蛐兒。鬥蛐蛐兒顧名思義,就是讓兩隻蛐蛐兒撕咬、打架,跟鬥牛、鬥雞一樣。最終不敵對方而逃跑的一方為敗,或者是戰死沙場者為敗。鬥蛐蛐兒都是選擇雄性蛐蛐兒來鬥,雄性蛐蛐兒為了爭奪地盤和交配權,經常打架,這一特點被人們發現之後,就演變出了鬥蛐蛐兒。
  • 初冬時節老北京曾流行「蛐蛐局」 是鬥蟲界的「錦標賽」
    每到秋冬時節,也就到了老北京人鬥秋蟲的熱鬧時候,人們還會舉辦類似於錦標賽的「蛐蛐局」,給生活增添了不少樂子。老北京人所說的秋蟲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蟋蟀還叫促織,為什麼呢?蟋蟀叫,秋天到,漸涼的天氣,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促織鳴,懶婦驚」。
  • 說說蛐蛐兒
    ,玩兒家們更是個個兒磨拳擦掌,作為喜歡看熱鬧的我也是跟著心潮澎湃,無比激動。純屬起鬨架秧子,哈哈又是一年鬥蛐蛐兒的火爆時節,憋足了勁的玩兒家們攢了一年的期待,備赴戰場。每每鬥戰開始,圍觀的少則三五成群,多則水洩不通,總比本家要多,有叫好的,也有噓聲的,不過都異常專注,樂此不疲。其實圖個樂子我能理解,但心態要放正,為此下重注賭博都是老年間傳下來的惡習,奉勸玩兒友們就儘量別再沾了。
  • 老北京的「蛐蛐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老北京人所說的秋蟲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兒。蟋蟀還叫促織,為什麼呢?蟋蟀叫,秋天到,漸涼的天氣,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促織鳴,懶婦驚」。蟋蟀還是個催勤的蟲兒,恐怕懶婦不喜歡它吧。那麼老北京的秋蟲從哪兒來的呢?《帝京景物略》有載:「秋七八月,遊閒人提竹筒、過籠、銅絲罩,詣藂草處、缺牆頹屋處、磚壁土石堆磊處,側行徐聽,苦有遺亡,跡聲所縷發而穴斯得。」這段記載生動記述了明代北京秋蟲迷們到僻靜處搜尋和捕捉秋蟲的情景,說明當時北京玩秋蟲已經很興盛。到了清代,玩秋蟲的人越來越多,專業的賣蟲人和捉蟲人就出現了。
  • 老北京小孩兒是怎麼捉蛐蛐兒蜻蜓的?
    這記憶裡的夏天傍晚是最適合瘋玩亂跑的時間了,大人們忙於做飯,對我們疏於管理,於是這個時間,便可自由支配。要是暑假還好,寫暑假作業那是開學前三天才幹的事,泡完澡堂子的傍晚,最適合逮蜻蜓和粘知了,和家裡交代一聲,就帶著自己個兒的設備出發了。
  • 家裡進蛐蛐兒怎麼辦?
    只聽到,時起時歇從冰箱的角落,戶內疑戶外驚喜的牧歌……」  最近,不少市民遇到了余光中《蟋蟀吟》裡的情況,在家裡發現了蛐蛐兒,也就是蟋蟀。這些小傢伙是怎麼進來的?高層住宅裡為何也有?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嗎?  1 蛐蛐兒能飛100多米高上高層住宅不是啥難事  「蛐蛐兒叫了一夜,吵得人睡不著覺。」
  • 杭州權威蛐蛐迷也是「日記伯」 26年寫下日記無數
    杭州玩蛐蛐兒的圈子蠻小,記者剛踏足裡仁坊巷,就被幾十雙眼睛同時行注目禮。「咦?生面孔。還有姑娘兒玩蛐蛐兒的?」裡仁坊巷的蛐蛐兒玩家,十有八九都互相認識——每年5-8月,玩家們大多每天都要在裡仁坊巷消磨兩三個小時,閒逛聊天,每天挑兩三隻買回家去。  要是哪個玩家家裡只養了七八十隻蟋蟀,那太少了,往往被圈裡人恥笑不專業。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據《聊齋志異·促織》中說,明朝宣德皇帝愛鬥蛐蛐,致使一條蛐蛐價至數十金。宣德皇帝是位「太平天子」,在位時國家安定,有這種閒情逸緻十分可能。《戒庵老人漫筆》中記載:「宣德時蘇州造促織盆,出陸墓、鄒莫二家。曾見雕鏤人物,妝採極工巧。
  • 雷哥出品,為什麼花鳥魚蟲市場一定會有文玩?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很多人會好奇,文玩在哪裡可以買到?手機隨便刷一刷都是關於各類文玩的介紹,可是這光看著摸不著心裡根本沒有底呀?那如果你問文玩有沒有實體店呢?那當然有!不管大省小市,你一定會在你們地方的花鳥魚市場找到你欣賞的文玩藝術品。可是這表面毫不相干的兩種東西怎麼會出現在一個市場裡呢?
  • 居民樓裡竟養上千隻蛐蛐兒,異味難忍...
    每年秋季是捉蛐蛐兒、養蛐蛐兒、鬥蛐蛐兒的最佳時期,白露、秋分、寒露,則是玩蛐蛐兒的高潮,所謂的「勇戰三秋」,指的就是這三個節氣。前些天,通州區馬駒橋鎮神龍潼關小區的居民反映,有住戶在樓內大規模養殖蛐蛐兒,產生了難聞的氣味。
  • 託人辦事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孔子託人向自己遠在他國的朋友帶去問候與禮物,還一拜再拜,這其中既有對所託之人真摯的謝意,也有對友人的尊重。而通過生活中的這件瑣事,我們也能看出,孔子不但有著高尚的人格品質,其誠敬的精神也隨處可見。正因為能託人以禮,孔子才處處受到尊重。他的做法提醒我們,託人辦事只有重禮,才能成功。
  • 鬥蛐蛐兒自古就「風靡全國」,老北京小時候都用這招兒捉蟋蟀
    民俗學家、語言學家曲彥斌先生為清代蘇州人顧祿的《廣雜纂》作注時,將「鬥賺績勿輸」一句解作「同人賭賽連連取勝。」曲先生是東北人,不知道「賺績」在吳語裡就是蟋蟀的意思。蟋蟀在古代還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名稱,但「官名」是蟋蟀,在北方叫它「蛐蛐兒」,有點兒「愛稱」的味道了。僕固秋資料圖自《詩經》開始,蟋蟀經常出現在詩歌中。
  • 老北京人玩鳥就是這麼講究
    要說愛玩兒、會玩兒那可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特點。遛鳥、下棋、彈琴、聽戲、淘舊書……各種文化層次和經濟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緻,把這些消遣發揮到極致。它們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風景,也成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00年前老北京人怎麼玩,今兒帶您穿越回去一一看過。
  • 老北京鳥蟲俗名趣談
    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
  • 北京西城有群鬥蛐蛐的老哥們,想要鬥進「蟋奧會」
    周燕京說,參加這樣高級的賽事是蟲友們共同的夢想,而他的任務則是帶領大伙兒將老北京的蟲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同時享受因蟲而聚的老年生活。周燕京(右一)和貝長山(左二)兩人在進行參加「蟋奧會」前的訓練 王海欣 攝鬥蛐蛐那些事兒「鬥蟋蟀」(蛐蛐)是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北京人習慣上多稱蛐蛐兒。
  • 算命看相養蛐蛐兒的文章,何以敢於僭稱科研論文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尊稱蛐蛐兒為「民族昆蟲」,這大概是鬥蛐蛐兒這項傳統藝術第一次進入學術視野。臉大的人更具攻擊性!本著嚴謹的態度,鄙人在某論文資料庫檢索銀行行長面部寬高比這篇論文,但沒有找到。另一種解釋是,人在發怒時眉毛會下沉,上嘴唇會上提,因而憤怒時面部寬高比會變大,面部寬高比與攻擊行為之間也便因此而建立聯繫。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美國人喜歡仰頭走路,是因為仰頭走路時,被知覺到的面部寬高比更大,更顯個性的張揚。第三,諸位大概就知道這個研究和發現會迫不及待地廣泛擴展,並運用於解釋哪些現象了。
  • 老北京院門講究「門當」「戶對」?胡同導遊說的靠譜嗎
    這是北京胡同遊三輪車師傅講解詞中的標配,多少年來他們都是這麼講的,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也是這麼聽的。但是!古建專家、有「一代瓦石宗師」美譽的劉大可老先生卻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這些都是導遊的「戲說」,純屬胡編亂造、瞎說八道!門簪「『門當』『戶對』這兩個名詞跟北京四合院建築一點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