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籠架鳥」是兩個詞?老北京人玩鳥就是這麼講究

2021-01-10 騰訊網

要說愛玩兒、會玩兒那可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特點。遛鳥、下棋、彈琴、聽戲、淘舊書……各種文化層次和經濟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緻,把這些消遣發揮到極致。它們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風景,也成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00年前老北京人怎麼玩,今兒帶您穿越回去一一看過。

老北京人愛玩鳥兒是由來已久的,《燕京雜記》中記載:

「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每一茶坊,定有數竿插於欄外,其鳥有值數十金者。」以至於一說到北京的紈絝子弟、少爺秧子,都會用到一個詞——提籠架鳥。

然而,提籠架鳥,根本是兩碼事。

提籠

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珍珠鳥等,皆是毛色豔麗的鳥,能使人賞心悅目。畫眉、百靈、紅藍靛頦、字字紅、字字黑等,叫起來百囀千聲,聲音悅耳動聽。這些鳥都被放入籠中飼養,養鳥人以提籠遛鳥為樂。

架鳥

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錫嘴、交嘴梧桐之類的鳥,不能在籠中飼養,只能在架上棲止。老北京最常見的架鳥當屬梧桐,經過訓練的梧桐會打彈兒、開鎖、叼旗、開箱等各種絕技。舊時每到北京冬天最冷的時候,時常會看到有養鳥人在冰面上訓練梧桐打彈兒,即養鳥人把一個彈丸扔在空中,梧桐會飛上去接住。

當然,玩鳥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拿個放著鳥的鳥籠子就完事的,北京人的玩鳥真的是特別講究的。新得的小鳥,野性未除,必須經由上槓、認食再到認人、學藝,這就是「馴鳥」。上面圖裡養鳥人正在訓練小鳥上槓,這是馴鳥的第一步。將戴好脖套的小鳥用細繩拴到槓上,養鳥人不停用槓子試探,直到小鳥能熟練抓住,自行翻飛到槓上站穩,馴鳥上槓才算完成。

北京人養鳥以「押音」為主,主要是訓練鳥學叫的本領,以百靈、畫眉、靛頦、紅子等居多,各有各的玩法。百靈、紅子、柞子、畫眉、黃鳥、靛頦兒等是叫音兒,另有老西兒、太平鳥、灰兒、皂兒等是打彈叼旗的。要說最講究的就是「養百靈」。「養百靈」分為南派和北派,北京人大多數都是北派的,北派百靈要嚴格遵守「十三套」的鳴法,就是需要玩家能馴得百靈叫出十三種鳥鳴來,行話叫「十三套」,也叫百靈套子。

所謂「十三套」,是指訓練百靈鳥模仿十三種不同的聲音,而且必須按照順序,層層變化。一般常見的「十三套」分前後兩套。其中「家雀噪林、山喜鵲、紅子、群雞、胡哨、小燕、貓、家喜鵲、鷂鷹」九種為前套,「靛頦蕊兒、柞子、黃鳥套與畫眉絡兒、胡伯勞交尾兒」為後套。

為了給鳥兒「押音」,玩主會採用一種叫「悶缸」的方法,把鳥兒關在空缸中,與外界隔絕,排除幹擾,然後再把它放出來壓口(模仿其它動物或物體發聲)。壓口的方法有很多,或直接聽取動物,或直接聽物體的聲音,還可利用能叫出十三套的鳥兒來壓口。

在玩鳥的行當裡,有一句俗話叫「生玩毛色熟玩口」,之所以大多數人都喜歡玩畫眉和百靈,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善鳴,可以模仿其它動物或物體發聲。尤其是畫眉,被稱為「活口」,天上飛的,地下走的,草裡蹦的,河內浮的,都能學叫,尤以學小孩哭為最。

有句俗話講:「文百靈,武畫眉」。意思是說習文的、當文差的人喜歡飼養淨口百靈,能叫出十三種鳥鳴。習武的、當武差的人提畫眉籠,講究大清早起來遛畫眉。如果養鳥人在路上相見,提百靈籠的人要請左腿彎、右腿後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畫眉籠的人則請左腿微彎、右腿向後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樣。

養鳥兒講究「遛」,遛鳥能幫助它開叫和押音。新上手的鳥還不習慣嘈雜的生活環境,不習慣與人相處,就得每天早上趁著清淨帶它到戶外有樹林的地方,讓它回到原生態的環境裡慢慢適應。鳥對於外出還有自己的生物鐘,每次主人帶它走多遠,它心裡都有數,但凡主人走的步數不夠,很多鳥就不叫,甚至像畫眉鳥,每次走的距離還要遞增,方肯開叫。有些鳥遛的時候還要晃著籠子,這是為了讓鳥練習抓槓,使它在籠子裡站得穩。

不僅是鳥兒得養的精神,養它的器具也是玩兒的項目之一。比如鳥籠子,那就十分講究,方籠兒,圓籠兒,養小鳥兒的,養八哥兒、百靈的都有不同,籠子還分南北,南籠講究做工精緻,以廣籠為首,而北方講究簡單大氣,以北京為首。另外鳥鉤、蓋板、鳥罐、鳥槓、扁擔什麼材質,什麼年代,什麼出處,都是很有講究的。

老北京玩鳥風行到什麼地步呢,當時全北京所有的茶館都有專門給鳥備的「位子」,大家志同道合、愛好一樣,坐在茶館裡喝茶、聊天、聽鳥哨兒,對玩鳥這件事真的可以說是如痴如醉。老北京人玩鳥,玩的是一種文化,是執著於熱情的終極體現,更是人與鳥的一段段奇緣。

(轉自: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提籠」和「架鳥」原來不是一回事!北京人只架這三種鳥
    說起遛鳥,很多人印象裡就是大爺們提著鳥籠子到戶外轉悠遛彎。但是您知道嗎?「提籠架鳥」才是老北京人最傳統的遛鳥方式,並且「提籠」和「架鳥」並不是一回事兒。清朝國學大師夏仁虎在《燕京雜記》裡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提籠」常見,而為什麼「架鳥」我們現在很難看的到呢?
  • 提籠架鳥,北京人為什麼那麼愛玩鳥?
    一說「提籠架鳥」,您頭腦中大概就會浮現出老北京紈絝子弟的形象。汪曾祺先生總結:    遛鳥的人是北京人裡頭起得最早的一撥。老北京提籠架鳥,要追根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滿族人原是獵於山林的遊牧民,閒時捕捉鳴禽以飼養觀賞,捕鳥是其愛好之一。《清太宗實錄》裡記載,曾有人捕到一隻好鳥,想送給皇太極請他收下,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拒絕收下。可見,滿族人有養鳥聽音的傳統。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後,這種傳統也被帶入北京。
  • 【街拍紀實】津門網吳強:《光影四九城》之六提籠架鳥
    我腦海中「提籠架鳥」的畫面是:一束束陽光斜射在城牆根下,身穿長袍馬褂手提鳥籠的人,邁著方步在「遛鳥」。這幅畫面會把人們帶到了清末民初,提鳥籠的人多是那些八旗子弟,他們遛鳥是酒足飯飽之後的消遣方式之一,老北京養鳥歷史可以追源到皇宮了。
  • 玩家|提籠架鳥的講究
    從日本歸來的謝玉海,為了告慰父親,為了一點文化血脈的傳承,在原來耳濡目染的基礎上,又上下求索,在一種簡單、忍耐、淡泊、知足的生活中,一點一點整理資料,養護舊物,跟慕名登門拜訪的人講鳥籠子的工藝,籠鉤的講究,鳥食罐的故事,鳥的性情,各種鳥聲的訓練方法,如何製作精細的食料……有關老輩人對鳥珍若性命的往事,對疲於奔波、忙碌及爭鬥生活的逃避,在他的講述中,鮮活如在眼前。
  • 實拍天津周末才有的鳥市,我也體驗了一把「提籠架鳥」的生活!
    獨家欄目:《鏡頭下的天津》 第16期: 提籠架鳥的天津 1 聊聊北京天津,「提籠遛鳥」的前世今生都說北京生活節奏快,但其實那都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來都是豐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業外,總不忘玩樂,而且講究玩出水平!
  • 老北京提籠架鳥有多講究?竟是身份、脾氣和品位的象徵
    不過,要說清代北京人玩鳥玩到了極致,這一點大概是不會錯的。北京話裡有個歇後語:武大郎養夜貓子——什麼人玩兒什麼鳥。話糙但理不糙。老舍話劇《茶館》裡,松二爺和常四爺一上場,倆人手裡各提著個鳥籠子:身材瘦小的松二爺提的是黃鳥籠子,人高馬大的常二爺提的是畫眉籠子。那陣兒的北京城時興養鳥,您沒見王利發的茶館麼,「屋裡和涼棚下,都有掛鳥籠的地方」。老舍筆下的茶館,生活當中還真有。
  • 看老北京人如何以養鳥為趣
    提籠架鳥,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雖然,如今車馬喧囂的北京城已很難看到提籠架鳥,但是愛鳥、養鳥依然是舊京文化中的一部分。養鳥是老北京的雅好。「壓鳥」是養鳥人的行話,就是馴化鳥叫出不同的鳥鳴。養鳥人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數,如果走的步數不夠,鳥就不叫。養鳥人遛到林子裡,揭開鳥籠的罩子,讓鳥學著其他的鳥鳴。
  • 提籠架鳥今何在?京城鳥市興衰記
    如今的北京城已較少見到「提籠架鳥」的景象,但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鳥市曾經佔據重要一席。自發鳥市亂象多在很多人記憶中,「提籠架鳥」是老北京的一景。「提籠」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
  • 提籠架鳥很愜意,小心別把自己關進了牢籠
    很多人會飼養寵物。除了常見的貓貓狗狗外,還有一些人會飼養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甚至猛獸類作為寵物。「提籠架鳥,飛鷹走狗」,說的就是寵物的事,指的是滿清時代老北京城裡八旗子弟的一種生活狀態。隨著時代變遷,「飛鷹走狗」(使用鷹犬打獵)這事已經被歸入奢侈品行列了。
  • 提籠架鳥很愜意,小心別把自己關進了牢籠
    很多人會飼養寵物。除了常見的貓貓狗狗外,還有一些人會飼養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甚至猛獸類作為寵物。「提籠架鳥,飛鷹走狗」,說的就是寵物的事,指的是滿清時代老北京城裡八旗子弟的一種生活狀態。隨著時代變遷,「飛鷹走狗」(使用鷹犬打獵)這事已經被歸入奢侈品行列了。但在很多城市,「提籠架鳥」依然常見,鳥寵飼養者往往佔據公園一角,一邊晨練,一邊交流養鳥心得,頗為自在。
  • 「提籠架鳥侃大山」的「老炮兒」跑了 網紅胡同究竟是對還是錯?
    「提籠架鳥侃大山」,老北京胡同的昔日情趣 胡同記錄的不僅是北京城的歷史變遷,更是每個當地人孩童時期的成長回憶。不用追述得太久遠,單就八九十年代的老北京胡同,就充滿了情趣。
  • 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雅俗樂逍遙!
    懷中揣葫蘆,手裡揉核桃,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石榴紅似火,鴿哨響雲霄,缸底金魚穿水草,雅俗樂逍遙!這些都是老輩人的玩兒法,他們不止玩兒,還玩兒出了文化。養鳥在看清朝劇時,總能看到一些富家子弟的出門標配:長袍大褂,頭頂一個瓜皮帽,手上一個大扳指,再揉倆核桃,有時還提著個鳥籠子滿大街晃悠。養鳥風氣也是被八旗子弟引領,滿清入關後,滿人不用務農,無需打仗,不為生計操勞,閒得無聊就開始養鳥、養蟲、盤鴿子,《燕京雜記》裡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
  • 養花種草、提籠架鳥是賢德,有歷史淵源
    這時梁惠王就好奇的問:怎麼您這賢德之人,也喜歡這些遊魚鳥獸?這孟子就說了:哎!大王呀,您可算說對了,也只有賢德之人才喜歡欣賞這些花鳥魚獸呢,如果是不賢德的暴虐之人,即使看到美麗的花草,可愛的鳥獸,依然不會覺得快樂。孟子接著說:就比如夏桀吧,這傢伙就看不慣美好的東西,看到鮮花他一定會生氣的踩幾腳,看到遊魚走獸,他肯定會捉來吃肉呀!
  • 百靈會叫「十三套」 鷯哥竟然是「話癆」 胡同養鳥人的樂趣
    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也把旗人提籠架鳥的嗜好帶進了北京,並為京城平民百姓效仿。新中國成立前京城有不少火爆的鳥市交易,當年花市廟會上除了鴿子外,還賣各種鳥、金魚,入了秋則賣蛐蛐兒、蟈蟈兒。白塔寺後門元寶胡同的鳥市,一些鳥販子和提籠架鳥之輩雲集於此,進行交易,地窄人稠,如同螞蟻盤窩一般。隆福寺夾道的鳥市,賣鴿子、鵪鶉和其它各種禽類……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 貝勒手中有三寶,核桃扳指籠中鳥,4種「籠中鳥」算文玩嗎?
    哈哈,肯定是不能盤的啊,但是老北京玩鳥是有一套的,不說別的,就說對鳥的品種的要求就是比較高的,今天墨軒就跟大家來介紹四種,老北京最喜歡的四種籠中鳥,也是最常見的四種籠中鳥。一、靛頦這第一種就是靛頦,是一種很珍貴的籠中鳥,在古時候靛頦都是宮廷裡面的專有鳥,普通百姓根本不能飼養的,靛頦是一種有兩種顏色的鳥,分別為紅色和藍色,但並不是指全身的顏色,而是指在鳥的頸部以下的顏色,靛頦屬於雀形目,翁烏科鶇亞科的一種鳥,只有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青海地區有分布,在四川地區也有少量的分布,因為靛頦在冬季的時候,會去我國的西南部過冬,所以想要在北方地區把靛頦養好
  • 明星衣櫥:你提籠架鳥,我追趕風潮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平則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秋天的北京是老舍眼中的天堂,北京的胡同蘊藏著時髦的力量,胡同裡的四合院,有著獨闢浮華的意境,四合院中的老街坊,是多少人童年最美的回憶。本期《明星衣櫥》,我們邀請到《情滿四合院》中何曉的扮演者郎鵬,從清晨豆汁到城角夕陽,體驗了一天地道的老北京生活。
  • 「部落雜談」六爺的日常——提籠掛鳥
    ◣CGBOLO-ART◥一個以興趣為初衷玳瑁鳥籠但是大多數的鳥籠都是樸實結實--就象北方的漢子一樣,從樓上掉下來,鳥死了籠子都不得壞。掐絲琺瑯鸚鵡鳥籠隨著收藏與傳統文化的熱潮,鳥籠的收藏價值也大大提升,一張製作精良、選材考究的鳥籠往往成交價值不菲。人們欣賞的不單單是鳥籠的工藝性,還有融入其中的那種難捨難分的京味兒。
  • 八旗子弟喜歡鬥蛐蛐,裡面有太深學問,不是誰都能玩起來的
    「提籠、架鳥逗(鬥)蛐蛐」,是清朝紈絝子弟的標配,哪個大家子弟要是不會玩這兩樣,在當時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可是您知道嗎?除了養鳥有不少的講究之外,鬥蛐蛐也有很多的門道。至於鬥蛐蛐究竟有多深的學問?頑主們由於性格愛好的不同,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玩文化」,喜好京劇的票友經常串場子看戲曲,對於名角的追捧不亞於現在的瘋狂粉絲。還有些頑主喜歡養鳥,大清早提著籠子滿街溜達。當然還有一項最有趣的活動,便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鬥蛐蛐兒」!
  • 不僅顏控,更偏愛技術流,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鳥!
    在很多人印象中「提籠架鳥」是老北京一景,曾經老北京玩鳥風行到什麼地步呢?據說當時全北京所有的茶館,都有專門給鳥備的「位子」。玩鳥又分三大類,一聽叫,二學舌,三技藝,這其中除了巷子裡內行的老大爺懂得全,其實也就是學舌的鸚鵡討百姓的喜。其中虎皮鸚鵡和金剛鸚鵡最為出名。
  • 從「提籠架鳥」到「記錄獨特」 北京玩主的滄桑演變
    老北京話讀作「wanerzhu」。指在某一行業或圈子內玩得非常明白的高手。 當然,隨著人們思想與身邊環境的不斷變化,玩主們也在進化升級,就像快手上的一些玩主,那真叫玩出態度,玩出境界,玩出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