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北京人如何以養鳥為趣

2020-11-23 騰訊網

[摘要]養鳥是老北京的雅好。提籠架鳥,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雖然,如今車馬喧囂的北京城已很難看到提籠架鳥,但是愛鳥、養鳥依然是舊京文化中的一部分。

養鳥是老北京的雅好。

遛鳥小憩

從清末到民初,每日清晨在城根下、河沿邊,隨處可見身穿長袍手提鳥籠的人,邁著方步「遛鳥」。《燕京雜記》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每一茶坊,定有數竿插於欄外,其鳥有值數十金者。」

挑擔賣鳥

老北京提籠架鳥,要追根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滿族人原是獵於山林的遊牧民,閒時捕捉鳴禽以飼養觀賞,捕鳥是其愛好之一。《清太宗實錄》裡記載,曾有人捕到一隻好鳥,想送給皇太極請他收下,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拒絕收下。可見,滿族人有養鳥聽音的傳統。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後,這種傳統也被帶入北京。

老人逗鳥

養鳥人在清晨遛完鳥,常常聚在茶館「會鳥」,互談「壓鳥」經驗。「壓鳥」是養鳥人的行話,就是馴化鳥叫出不同的鳥鳴。養鳥人每天走多少步都有數,如果走的步數不夠,鳥就不叫。養鳥人遛到林子裡,揭開鳥籠的罩子,讓鳥學著其他的鳥鳴。

鳥市一角

清代滿族人養鳥頗有講究。俗話說「文百靈,武畫眉」。習文的、當文差的人喜歡飼養淨口百靈,真正的玩家能馴得百靈叫出十三種鳥鳴來,行話叫「十三套」,也叫百靈套子。習武的、當武差的人提畫眉籠,講究大清早起來遛畫眉。如果養鳥人在路上相見,提百靈籠的人要請左腿彎、右腿後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畫眉籠的人則請左腿微彎、右腿向後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樣。

馴鳥

提籠架鳥,並非一回事。

會鳥

提籠,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珍珠鳥等,皆是毛色豔麗的鳥,能使人賞心悅目。畫眉、百靈、紅藍靛頦、字字紅、字字黑等,叫起來百囀千聲,聲音悅耳動聽。這些鳥都被放入籠中飼養,養鳥人以提籠遛鳥為樂。

看鳥

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錫嘴、交嘴、梧桐之類的鳥,不能在籠中飼養,只能在架上棲止。老北京最常見的架鳥當屬梧桐,經過訓練的梧桐會打彈兒、開鎖、叼旗、開箱等各種絕技。舊時每到北京冬天最冷的時候,時常會看到有養鳥人在冰面上訓練梧桐打彈兒,即養鳥人把一個彈丸扔在空中,梧桐會飛上去接住。

此外,養鷹也是舊京的一種風氣。清朝的八旗官兵隨時臂鷹而行,引起王公貴族們紛紛仿效。在當時,北京密雲和懷柔山區有專門的滿族養鷹戶,每年秋季獵取鷹類,加以調教後送至清政府負責皇帝漁獵的「尚虞備用處」,以備皇帝使用。

老北京所養的鳥,大多數來源於廟會,隆福寺廟會、白塔寺廟會,隨處可見鳥籠雲集。自清末以來,北京就有專門的鳥市,比較有名的是官園、西直門、馬甸、日壇、白石橋,一些有名的公園門口也常常看到賣鳥的人。

如今,車馬喧囂的北京城已很難看到提籠架鳥,但是愛鳥、養鳥依然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文/張小英)

相關焦點

  • 民國老照片:地主老財被當眾審判,養鳥的北京人興致高!
    民國老照片:地主老財被當眾審判,養鳥的北京人興致高!地主,本是一個褒義詞,指的是東道主,但是在解放前後,地主成了農村裡擁有大量土地,靠壓榨貧苦農民為生的腐朽階層,也就是貶義詞了,而此時看到的就是民國時期,民眾在批鬥這些地主。
  • 老北京人玩鳥就是這麼講究
    要說愛玩兒、會玩兒那可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特點。遛鳥、下棋、彈琴、聽戲、淘舊書……各種文化層次和經濟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緻,把這些消遣發揮到極致。它們不但是老北京一道風景,也成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00年前老北京人怎麼玩,今兒帶您穿越回去一一看過。
  • 胡同裡有個「動物園」,這些都是老北京的「寵物」精靈
    圖為菜市口果子巷的小狗,與主人的啤酒瓶在一起,似乎它的表情也變得醉燻燻了。此圖攝於2012年。這可能是果子巷的最後瞬間了,當時它正在被拆遷,不久之後胡同就消失了。胡同裡有很多愛狗的市民,看這個畫面,主人正在給愛犬買老北京酸奶喝。老北京酸奶的確是一大美味,我平時逛胡同都捨不得買瓶喝。可這傢伙估計天天可以喝一瓶。2018年攝於護國寺街。
  • 閒聊養鳥雜談
    原創 小傅 北京鳥友之家 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話題說起了黃雀,一下子讓我來了興趣,時光仿佛又回到了十多年前,我初次養鳥的情景歷歷在目!老北京人確實有玩黃巧的情結,在話劇(鳥人)裡的松二爺整天拎著一個籠子裡面養的就是黃巧。
  • 百靈會叫「十三套」 鷯哥竟然是「話癆」 胡同養鳥人的樂趣
    今天說說北京人四大愛好中的養鳥。從清末到民初,北京的四九城遛鳥的人很多,《燕京雜記》裡說:「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車有臂鷹者……」老北京養鳥的習慣,要追溯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也把旗人提籠架鳥的嗜好帶進了北京,並為京城平民百姓效仿。新中國成立前京城有不少火爆的鳥市交易,當年花市廟會上除了鴿子外,還賣各種鳥、金魚,入了秋則賣蛐蛐兒、蟈蟈兒。白塔寺後門元寶胡同的鳥市,一些鳥販子和提籠架鳥之輩雲集於此,進行交易,地窄人稠,如同螞蟻盤窩一般。隆福寺夾道的鳥市,賣鴿子、鵪鶉和其它各種禽類……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 宋代的養鳥文化,有些已經很少人知道了!
    宋人崇尚儒道,親近自然,對自然之趣有著深刻的領悟,反映在文化娛樂和日常生活中,對花鳥的興趣更濃,了解體悟更深,欣賞花鳥的情趣也更加精妙,尤其是宋代具有很高文化素養的帝王和一大批文人的傾力參與,更使禽鳥的馴養和鑑賞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許多人都喜歡養鳥,那你們知道如何正確養鳥嗎?
    本文章由鵬哥說寵物習性獨家發布,勤快的小手動起來,給我點點關注~自己家養的鳥有很多種類,有很多老人喜歡養鳥,因為有些鳥的叫聲是非常好聽。為了滿足自己鬱悶的心理,金絲雀的叫聲非常的好聽。在自己家裡面養鳥的時候,如果養的鳥聲音非常難聽,是特別煩人的。特別是在早晨的時候,本身在冬天,我就不願意起床,在家中聽到自己家裡養的一些鳥,那些鳥的叫聲,非常的難聽,而且很吵。在家養鳥的話,一定要養那一些聲音動聽的鳥。老人們要記住,當然並不是只有老人養鳥,有很多的人,也是非常喜歡鳥的。
  • 四大雅戲|養鳥是種什麼體驗?唐太宗:魏徵不讓養,記他一輩子!
    風暴降生丹妮莉絲我國古代四大雅戲中就有養鳥一事,上至王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總有一手雅逗之趣,可見養鳥之好的流行。而且,翻查史籍資料即知,我國玩鳥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商朝。彼時,商朝貴族們權勢滔天,又性喜奢華,極愛搜集奇珍異獸賞玩。不過他們玩鳥,多是觀賞之用。真正以養鳥為樂的,卻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 越來越多人喜歡養鳥,那麼養鳥需要注意什麼呢?
    越來越多人喜歡養鳥,那麼養鳥需要注意什麼呢?城市裡走一走、逛一逛,時不時你會發現有一個寵物店,也有許多專門的養鳥的店,店裡店外鳥叫聲悅耳。是的,因為現在都市生活節奏快,人們很少有機會能去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也很少能外出旅遊或者遠足,所以很多人都會寄情於養花養鳥,來親近自然、彌補不能遠足的遺憾。說到養鳥,你對養鳥又有哪些了解呢?其實概括來說無非就是四課、五心、五多、五不要。1、 四門功課養鳥的四門功課,即選、養、遛、盤。
  • 香港人養鳥
    康樂鳥街最旺時期是七、八十年代,那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經濟百業俱興,市民找工易賺錢易,許多人附庸風雅扮「太子」,街頭及酒樓隨處可見一手託鳥籠一手搖摺扇的養鳥「公子」。但到了九十年代後期,一場金融風暴打殘了香港經濟,隨後鳥雀市場也深受影響。    20萬養鳥人年耗近億港元    盧伯稱,目前全港仍有近20萬養鳥人士,且無年齡、職業之分,退休長者偏多。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冬養秋蟲曾是老北京人的最愛, 秋蟲主要是養蟈蟈兒、 蟋蟀、 油葫蘆、 金鐘兒、 秋蟬以及蝴蝶等, 這裡說說冬養蟈蟈兒、 蟋蟀之俗。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愛好,那時玩蟲及聽蟈蟈兒、蟋蟀鳴唱是人們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有悠久的歷史, 在我國最早的詩集《爾雅》、《詩經》裡就有蟈蟈的記載。
  • 養鳥如何招財旺運?原來這麼簡單!
    再後來,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也相應的變高了,一些人對自然界中的那些羽色華麗、鳴聲悅耳或姿態優美的鳥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便有了以賞玩為目的的養鳥活動,一直持續至今。由此可以預料,隨著人們對養鳥意義認識的不斷加深,養鳥大軍會愈發壯大,養鳥業也會隨之發展提高,給人們帶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因此,本期就聊一聊和養鳥有關的風水知識,希望能給正在養鳥、準備養鳥或者喜歡鳥的朋友一些幫助。
  • 今年最新最流行的養鳥方式,養鳥人見了都說:牛!
    對於養鳥來說,相信每個人都很喜歡。畢竟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今天,人們需要一些愉悅的生活方式來緩解一下壓力。雖然養鳥能讓我們精神愉悅,能成為我們精神的一種陪伴,但是家庭養鳥往往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美好。比如說家裡人有愛乾淨的就會不同意你養鳥,再比如說你工作忙經常出差,不適合養鳥,再或者你體質弱容易生病擔心在室內養鳥會滋生細菌等等!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雖然想養,但是因為種種外在的因素而導致我們養鳥成了奢望。不過大家也不用灰心,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 記憶裡的味道,老北京人的家常菜,京味兒醬茄子百吃不厭
    記憶裡的味道,老北京人的家常菜,京味兒醬茄子百吃不厭!    它是一道大眾菜不假,但老北京人做得醬茄子並非像網上菜單裡說得那麼簡單,因為它背後有不少講究,所以今兒個就跟大伙兒聊聊老北京人餐桌上的吃食,京味兒醬茄子
  • 家裡養鳥風水好不好?家裡養鳥風水禁忌
    家裡養鳥風水好不好?家裡養鳥風水禁忌 在風水學上,養鳥招財旺宅的說法。尤其是老人們養鳥都覺得是一種吉利的象徵而修身養性。然而養鳥也是需要講究風水的,那麼在風水學中,養鳥的風水禁忌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鳥爸鳥媽如何繁育小鳥?農村專業養鳥人暗中觀察1年發現:超有愛
    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我們人類永遠弄不清動物界的事情。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
  • 養鳥人要知道在家養鳥的六大禁忌,如果你犯了錯誤,請注意
    「種花養鳥,修身養性」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學者所喜愛的。漂亮的觀賞鳥可以為家族增添色彩許多,但許多新手卻經常會提交「養鳥忌諱」,讓我們來看看下面六個常見的禁忌,如果有,請記得換。天敵不僅要看你的鳥有沒有天敵,還要看有沒有其他動物把你的鳥當成天敵。例如,小鳥和兇猛的伯勞在一起,如鳥和老鼠在一起,都是錯誤的行為。禁忌2,忌諱無禮應小心處理鳥類,避免噪音和突然移動。幾乎所有的鳥都是天生警覺的,注意慢慢抬籠,避免磕碰。嚴禁用手輕拍鳥籠,粗魯的行為常常使鳥害怕。
  • 提籠架鳥,北京人為什麼那麼愛玩鳥?
    老北京提籠架鳥,要追根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滿族人原是獵於山林的遊牧民,閒時捕捉鳴禽以飼養觀賞,捕鳥是其愛好之一。《清太宗實錄》裡記載,曾有人捕到一隻好鳥,想送給皇太極請他收下,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拒絕收下。可見,滿族人有養鳥聽音的傳統。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後,這種傳統也被帶入北京。
  • 如何用牙齒咬到春天?老北京人的「行為藝術」居然是這樣……
    對呀,《京味兒》是寫吃的,寫老北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吃食,什麼東西怎麼做,怎樣吃,只要是崔先生提到的,必定細細描摹;《京味兒》又不僅僅是寫吃的,老北京人的講究在吃上是最充分的體現,卻已經上升為生活態度,精神境界,乃至被臺灣美食作家葉怡蘭稱為「行為藝術」也不為過。什麼是春天裡寄託了美好憧憬的第一口吃食?
  • 養鳥人應具備的「五心」和「五多」
    養鳥,作為人們休閒娛樂、陶冶情操的一種生活方式,已普遍被人們所追捧。市場上能允許馴養的種類也繁多,能夠滿足人們各自所需。但是有些人養鳥能養得非常好,而有些人養鳥不是兩三天就失去了興趣,就是把鳥兒餵死了。所以養鳥不單是一種樂趣,還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