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秒|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高手雲集 來看專業鬥蟋大賽
齊魯網德州9月20日訊9月20號,首屆中國寧津蟋蟀文博會暨鬥蟋大賽在拉開帷幕,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山東等地22支代表隊將進行為期三天的比賽。比賽將決出「蟲王」代表隊以及冠軍、亞軍、季軍代表隊。寧津蟋蟀市場的繁榮,也為當地捕蟋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當地群眾把蟋蟀看作是增收的「金蟲」,一隻品質好的蟋蟀最高可賣到萬元以上。小小的蟋蟀可使每個農戶增加收入近5000元,在柴胡店鎮就流傳著「倆月富萬戶,一釐值千金」、「寧津蟋蟀貴如牛」的佳話。
-
小夥西湖邊買豪宅放藏品 10元小浣熊卡如今值2萬
這位小夥就是俞先生,室內設計師,資深收藏迷。用來放收藏品的房子,就是他自己設計裝修的。玩具、大師家具、球鞋、音響等等都成了他的藏品,在這個被稱為「宅男的dream house」的小家裡得到「悉心照料」。
-
秋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梨片蟋1:3分鐘帶你認識梨片蟋
梨片蟋有怎樣的形態特徵?梨片蟋又名金鐘、天蛉、綠蛣蛉、銀琵琶,屬直翅目蟋蟀科。此鳴蟲在常見鳴蟲中屬中等偏大的,體長20毫米左右,寬約5毫米。整個蟲體呈梭形,通體草綠色,像一顆綠色的棗核,又像兩頭尖的小舟。此鳴蟲頭較小,略寬於前胸背板前緣之寬度。觸角鞭絲狀,黃綠色,長近40毫米。前胸背板橫寬,前狹後寬,近似扇形。
-
秋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中華樹蟋1:3分鐘帶你認識中華樹蟋
中華樹蟋有怎樣的形態特徵?中華樹蟋又名竹蛉、邯鄲,屬直翅目蟋蟀科鳴蟲。其外觀纖細修長,頭小而翅寬,形似琵琶,也像蟋蟀,猶如一片碧綠的嫩竹葉。體長20毫米左右。因生活在樹上而得「樹蟋」之名。此鳴蟲通體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色可隨蟲齡增長逐漸變黃,頭後帶有紅褐色細紋,口器明顯前伸。
-
還記得《太吾繪卷》裡的鬥蛐蛐遊戲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
(圖:《太吾繪卷》裡的促織) 捉蟋蟀就像手遊抽卡,有N卡、SSR卡的品質區別,每個「蟋蟀訓練師」都需要根據特徵,判斷「種族值」進行定點培養。 臺上的鬥蟋就像是競技場的角鬥士,兩軍陣前單挑的武將,它們的巔峰期並不長。特別是兩強相爭,比拼之後難免會落下傷殘,出現缺腿斷須的情況。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
-
還記得《太吾繪卷》的鬥蛐蛐嗎?這「國粹」竟然還有全國電視大賽
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太吾繪卷》剛發售時的盛景,當時有多少人沉迷於其中的促織小遊戲,把遊戲完成了「鬥蛐蛐模擬器」。蟋蟀,又叫蛐蛐、促織、夜鳴蟲等等。鬥蛐蛐這種民間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國粹」了。夏末秋初,隨著第一場秋雨飄落,在地裡吃飽喝足的雄性蟋蟀們便會振動翅膀,發出金屬般的鳴叫,期待與雌性進行一番琴瑟和弦。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蛐蛐兒生性好鬥,長著一副利齒,兩隻後腿粗壯有力,兩條長鬚搖擺不停。「開戰」 時,雙方相向而行,須子不停的掃探前方,彼此一經接觸,便立刻張開大口廝咬起來。敗者落荒而走,勝者則鼓翅長鳴,煞是令人興奮。
-
早安,濟南丨「鬥蟋蟀」可不是不務正業,它入選了非遺
「鬥蟋蟀」入選槐蔭區非遺「鬥蟋蟀」不是紈絝公子哥無聊時的遊戲?正所謂,只要幹得好,行行出狀元,一切皆有可能!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
-
山東寧津鬥蟋蟀堪比拳擊賽 賽前需沐浴稱重定重量級
齊魯網10月8日寧津訊 (通訊員 張愛平)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直播山東》欄目報導,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倡導國內乃至國際文明健康的休閒娛樂方式,寧津縣在中華蟋蟀的發源地寧津縣柴胡店鎮舉辦全國首屆蟋蟀邀請賽,人們可以近距離體驗捕蟋蟀、鬥蟋蟀的樂趣,感受極具特色的蟋蟀文化。 人類拳擊有拳法,而蟋蟀的格鬥,也有自己的套路。
-
電視迷
電視迷 攝影圖像 大小: 1.35M 版本: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