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鳴蟲叫。每過立秋,老蔣的手就開始痒痒了,呼朋喚友地要上山捉蟲了!兒時和小夥伴們拿著手電筒到草叢裡捉蟈蟈、蛐蛐、紡織娘......那種收穫感的喜悅難以言表。如今到了退休年齡,這份嗜好還是未曾改變。畢竟,那動聽的叫聲不時撥動心弦,鳴蟲憨態可掬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這個秋天,老蔣就帶你認識各種有趣的鳴蟲,包括捕捉和飼養技巧等等。條件允許的話,老蔣也會嘗試錄製部分小精靈的天籟之音,上傳音頻給大家聆聽,歡迎你的關注和交流哦。
今天老蔣給大家帶來的是「3分鐘帶你認識中華樹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華樹蟋有怎樣的形態特徵?
中華樹蟋又名竹蛉、邯鄲,屬直翅目蟋蟀科鳴蟲。其外觀纖細修長,頭小而翅寬,形似琵琶,也像蟋蟀,猶如一片碧綠的嫩竹葉。體長20毫米左右。因生活在樹上而得「樹蟋」之名。
此鳴蟲通體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色可隨蟲齡增長逐漸變黃,頭後帶有紅褐色細紋,口器明顯前伸。
復翅長而扁平,呈半透明狀態,像一層薄薄的翠紗。其後翅發達,略伸出在前翅尾端。有3對細長的足,善行走,後肢強壯,能跳躍,也能飛翔。雌蟲比雄蟲肥胖而稍短,不能鳴叫,其產卵瓣平直,長度超過後足股節。
中華樹蟋有怎樣的生活習性?
中華樹蟋為我國的特有種,廣泛分布於我國的華東和華南。它喜歡棲息在瓜豆等棚架植物及果園的草叢中和梧桐、泡桐、桑樹、槐樹上。白天在枝葉上爬行覓食,很少跳躍,喜歡在夜間鳴叫,叫聲為「句、句、句、句……」很像蟋蟀的鳴聲,但節奏較慢,且不來自地面,容易分辨。
點擊下方音頻,聆聽中華樹蟋的動聽鳴叫聲
該昆蟲1年發生2代,一般在6月底、7月初發生第1代,9月上中旬發生第2代,約在6月底即可開始聽到它的鳴聲,從此時起至10月間,野外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
中華樹蟋鳴叫時兩前翅豎立,常常一邊走一邊鳴叫,因而聽起來其鳴聲飄忽不定,不容易判斷聲音來自何處。它看上去身體嬌嫩纖弱,但鳴叫聲卻極其強勁有力,清脆而響亮。
此鳴蟲以植物的鮮嫩花葉為食,也喜吃蚜蟲。繁殖時,雌蟲常把卵產在植物的嫩枝內。
中華樹蟋有哪幾種?如何區分?
中華樹蟋有兩種:一種就是前面描述的這種鳴聲如蟋蟀,在整個夏、秋兩季都能聽到鳴聲的中華樹蟋,鳴蟲愛好者一般稱它叫「蟀竹鈴」。另一種中華樹蟋則是在7月底8月初出現,它棲息在泡桐、梧桐、洋槐等高大喬木的樹頭上,尚未發現生活在低矮灌木上的,更不用說那些高草和拉拉藤了。它只發生在7~8月之間,且生活在高樹上,鳴聲也和蟋蟀竹鈴截然不同,聲如美妙悅耳的哨音,連續而不間斷,十分好聽。鳴蟲玩家美其名曰「銀哨竹鈴」。由於它數量極少,捕捉困難,在野外的發生期也很短,因而十分珍貴。在花鳥蟲魚市場上幾乎不可能有出售。
左圖蟋蟀竹鈴 右圖銀哨竹鈴
銀哨竹鈴和蟋蟀竹鈴在外形上幾乎十分相似,幾乎看不出有什麼細微的區別。老蔣曾多次比較,區別主要在銀哨竹鈴身體較小巧,前翅較窄些,翅色綠中發白嫩色;而蟋蟀竹鈴前翅較寬,翅沿較圓,色澤碧綠,衰老後發黃,而銀哨竹鈴始終發嫩白色。
除了鳴聲不同外,另外的不同是:將兩種竹鈴同時放在乾淨的玻璃瓶內,蟋蟀竹鈴附著力較差,不能在瓶壁上爬行;而銀哨竹鈴附著力極強,能在瓶壁上自由爬行,上下自如。這大概就是它能在高大的樹木上生活的緣故。
這兩種竹鈴究竟是同一種樹蟋蟀,只是由於發生季節不同,生長環境不同,而鳴聲發生變化,還是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樹蟋蟀,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總之,銀哨竹鈴鳴聲優美獨特,數量稀少,捕捉困難,因而它是鳴蟲愛好者們夢寐以求的珍稀鳴蟲,其價值當十倍、數十倍於蟋蟀竹鈴。
(注來源:本人2000年1月《鳴蟲欣賞飼養300答》•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9月《時尚小寵物養賞大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你有花鳥魚蟲方面的疑惑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如果你有高見,也恭候交流分享。今日頭條搜索「老蔣究了」,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精彩和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