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後,皇帝就是權力最大的那個人。地位是九五之尊,話語就是金玉良言。很多的人都不敢在皇帝面前說真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害怕皇帝怪罪下來,從而就會導致自己的項上人頭保不住。就跟自己上課是一樣的,就算老師的問題是錯的,有些人還是不敢去指出,怕老師的地位,或者是其他的因素。
但是還有個別的例子,比如唐太宗和魏徵。唐太宗重用賢臣虛心的傾聽先生的教誨,收起自己帝王的傲氣。就是這樣一位賢明且謙虛的皇帝,使得唐朝的統治處於經濟一片繁華的狀態。除了李世民魏徵,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趙普的故事。
宋太宗趙匡胤和李世民一樣也是一位能夠耐心聽完別人意見的人,尤其是在宋朝初期的時候,國家被治理的非常的好,而且趙匡胤自身還特別的熱愛學習,喜歡不懂就問。
而當時的趙普是一位憨厚老實,看起來非常靠譜的人,在範質的推舉之下,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賞識,這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點。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想法還是趙普提出來的,他還是「陳橋兵變」的策劃人之一。當上宰相的趙普可謂是朝堂之中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一世的芳名。
有一次,趙匡胤在朝堂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於是問大家,天下之中有什麼東西是最大的,這時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說話,於是就讓到時出任宰相的趙普去回答這個問題。奈何趙普讀書並不是很多,不能立馬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
思考良久之後,於是把自己對《論語》的感受說了出來,回答道「道理最大」。就這樣的一句話,沒想到趙匡胤不但接受了這個觀點,甚至拍手叫好。解釋道:「天下之間沒有什麼比道理更大的了,連我做為皇帝,也要遵循道理來做事」,於是趙普深得皇帝的喜歡,獲得重賞。
趙普在任職宰相的時候,也為朝廷推薦了許多的有才的人士。其中有一次趙普發現了一位有能力的官員,但是這個人的官員的職位卻不是很高,趙普覺得人這樣簡直就是大材小用了。於是在和宋太祖聊天的時候,便冒死薦賢推薦了這個人。
一開始,宋太祖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答應趙普的請求,於是趙普就像個跟屁蟲一樣的跟在宋太祖的身邊,知道宋太祖感到非常的厭煩,於是非常生氣的對趙普說:「我就是不喜歡你推薦的這個人怎麼樣,你能拿朕怎樣!」一般的人聽到這樣的話之後一定會嚇的馬上跪下道歉,告訴皇帝下次再也不敢了。
但是這次趙普卻反駁了皇帝,對宋太祖說了22個字:「提拔人才,是為朝廷著想,陛下不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宋太祖聽完趙普的話以後,沉思了一會,於是便準奏了趙普的意見,很快的就提拔了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