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推薦一人才,皇帝卻不同意,說了22個字,皇帝立馬就準奏了

2021-01-09 洞察文史

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後,皇帝就是權力最大的那個人。地位是九五之尊,話語就是金玉良言。很多的人都不敢在皇帝面前說真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害怕皇帝怪罪下來,從而就會導致自己的項上人頭保不住。就跟自己上課是一樣的,就算老師的問題是錯的,有些人還是不敢去指出,怕老師的地位,或者是其他的因素。

但是還有個別的例子,比如唐太宗和魏徵。唐太宗重用賢臣虛心的傾聽先生的教誨,收起自己帝王的傲氣。就是這樣一位賢明且謙虛的皇帝,使得唐朝的統治處於經濟一片繁華的狀態。除了李世民魏徵,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趙普的故事。

宋太宗趙匡胤和李世民一樣也是一位能夠耐心聽完別人意見的人,尤其是在宋朝初期的時候,國家被治理的非常的好,而且趙匡胤自身還特別的熱愛學習,喜歡不懂就問。

而當時的趙普是一位憨厚老實,看起來非常靠譜的人,在範質的推舉之下,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賞識,這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折點。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想法還是趙普提出來的,他還是「陳橋兵變」的策劃人之一。當上宰相的趙普可謂是朝堂之中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一世的芳名。

有一次,趙匡胤在朝堂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於是問大家,天下之中有什麼東西是最大的,這時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說話,於是就讓到時出任宰相的趙普去回答這個問題。奈何趙普讀書並不是很多,不能立馬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

思考良久之後,於是把自己對《論語》的感受說了出來,回答道「道理最大」。就這樣的一句話,沒想到趙匡胤不但接受了這個觀點,甚至拍手叫好。解釋道:「天下之間沒有什麼比道理更大的了,連我做為皇帝,也要遵循道理來做事」,於是趙普深得皇帝的喜歡,獲得重賞。

趙普在任職宰相的時候,也為朝廷推薦了許多的有才的人士。其中有一次趙普發現了一位有能力的官員,但是這個人的官員的職位卻不是很高,趙普覺得人這樣簡直就是大材小用了。於是在和宋太祖聊天的時候,便冒死薦賢推薦了這個人。

一開始,宋太祖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答應趙普的請求,於是趙普就像個跟屁蟲一樣的跟在宋太祖的身邊,知道宋太祖感到非常的厭煩,於是非常生氣的對趙普說:「我就是不喜歡你推薦的這個人怎麼樣,你能拿朕怎樣!」一般的人聽到這樣的話之後一定會嚇的馬上跪下道歉,告訴皇帝下次再也不敢了。

但是這次趙普卻反駁了皇帝,對宋太祖說了22個字:「提拔人才,是為朝廷著想,陛下不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宋太祖聽完趙普的話以後,沉思了一會,於是便準奏了趙普的意見,很快的就提拔了這個人。

相關焦點

  • 宰相整日酗酒被皇帝批評,宰相問了他兩個問題,皇帝:你隨意吧
    為什麼蕭何舉薦他,又為什麼大家會認為一個整天只知道吃喝的宰相是個好宰相呢?曹參給出的理由,連皇帝本人都服!曹參被推為宰相曹參本是在齊國當宰相,是如何進入朝中做宰相呢?他又為什麼跑到齊國去做宰相呢?漢朝建立,曹參作為武將,功勞最大,他殺敵最多,攻佔的城池也最多。所以他是無可厚非的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卻有意偏袒蕭何,所以讓蕭何做了第一功臣。
  • 官至宰相,每天吃喝玩樂,皇帝怒斥,他回了一句,皇帝:繼續吃吧
    這個人成了當朝宰相,可是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皇帝見他如此怠慢國事,把他叫來怒斥一頓,可他聽完皇帝的話,輕描淡寫的回了一句,皇帝深以為然,說不錯,你做得對,繼續吧。從這可以看出來,他有多厲害,那麼小編就具體的來說明一下到底怎麼回事。
  • 皇帝責備宰相整天酗酒,宰相問了他兩個問題,皇帝說:您隨意吧
    惠帝二年(前193年),相國蕭何薨逝,臨終前推薦平陽侯曹參接任,並得到朝廷的同意。曹參年輕時曾在沛縣擔任獄掾,跟劉邦、蕭何都是關係不錯的「鐵哥們」。劉邦起兵反秦時,曹參傾身追隨,平生大小數百戰,為漢帝國的肇建立下汗馬功勞,論戰功居武官之首,所以被劉邦封為平陽侯,食邑超過萬戶,是朝廷極為倚重的股肱老臣。
  • 武則天下令:給祖先建七廟,宰相卻說不可,皇帝才能有七廟,被殺
    武則天授意自己的侄子,當時禮部尚書武的承嗣上表,奏請追封祖先爵位,並建立「武氏七廟」。但是按照禮制規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建立「七廟」,如今武則天竟然要給自己的祖先建立「七廟」,身為宰相同時又是顧命大臣的裴炎不得不站出來反對了。裴炎上奏曰:「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獨不見呂氏之敗乎?」
  • 為啥皇帝的背後總是有兩把大扇子呢?是用來給皇帝扇風還是遮陽
    意思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儀仗扇,這些扇子的材料大多都是用動物的羽毛做成的。凡是皇帝出行,都會有侍者為皇帝拿著這兩柄大扇子,所以這種扇子也叫做儀仗扇。只有皇帝以及貴族才有資格用儀仗扇。儀仗扇的體型很大,扇柄很長,立起來比人還要高。所以儀仗扇不是給皇帝扇風用的,它只是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徵,代表著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有使用儀仗扇的待遇。
  • 他爺爺是皇帝,爸爸是皇帝,卻因一文人說了3個字,害他下場悽慘
    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時候即便咱們付出了百分之兩百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夠換來一個好的結果,蠢哥可不想給大家灌什麼雞湯,只是客觀的陳述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悲劇人物而已,本文的主角,他爺爺是皇帝,爸爸也是皇帝,他一生最大的夙願也是成為一位皇帝,並且無論是從他的資歷還是後來的表現來看
  • 皇帝:你的酒量怎麼樣?大臣只說了三個字,立馬受到重用
    然而,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酒量驚人的大才子,連喝三天都面不改色,酒量甩武松好幾條街,就連皇帝都對他表示佩服。曾棨,明代江西永豐人,家裡只有幾畝薄田,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此話一點都不假。身為家中的長子,曾棨深感父母的艱辛,未滿十歲便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農忙時節下地幹活,不忙的時候上山砍柴,替地主家放牛、放羊。
  • 皇帝不能生育,他將懷孕妻子送給皇帝,結果卻讓人心酸並留一成語
    皇帝不能生育,他將懷孕妻子送給皇帝,結果卻讓人心酸並留一成語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歲月往事知幾何】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在這些字詞成語中,都有它的來歷和故事,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說以個成語的典故。戰國時期一位楚國的臣子叫做黃歇,當然這裡的黃歇和《羋月傳》的黃歇可不太一樣,在當時黃歇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雖說沒有坐上宰相的位置,但是他手中的權利和權威和宰相非常相似了。起初黃歇的地位也並不高只是一個小官罷了,而在楚國國君的一次重病中才得到了轉機。
  • 原是在宰相家的暖床丫鬟,因尿床被送走,後來生了皇帝成為皇太后
    古代的丫鬟是一個比較低下的女子群體,大多數丫鬟的未來結局都是比較悽慘的,丫鬟的人生可以說是一部悲劇史,但是也有一些丫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比如說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丫鬟,她原先只是宰相家的一個暖床丫鬟,因為尿床的陋習被送走了,結果這個丫鬟的未來結局也是讓人大為感慨,最後因為生了皇帝成為了皇太后,她就是宋高宗的親生母親韋太后。
  • 史上最牛的狀元,只寫了8個字,皇帝說:欽點狀元
    否則,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選拔標準,古代選拔人才是為了選拔官場,官場當然要為皇帝處理政事,解憂,治理天下,這與當代畢業生為自己謀生的難度完全不同。大家在古裝劇中經常參加考生考試時,大家爭分奪秒,由文章、考官出題,考生根據命題處理文章,一般涉及國家辭職問題。一張試卷可以濃縮考生的主要思想和治國戰略,因此考生的文章非常重要,他們能否進入仕途就是這篇紙文章。
  • 中國古代最清廉宰相,窮到連皇帝也看不下去:愛卿,你多少貪點吧
    宰相在古代官制中,往往扮演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宰相一職由來已久,秦朝時期的三公九卿中最高官職是丞相,而當初丞相的管轄就與後期宰相相仿。雖然幾經波折,丞相的權力被一分再分,但是最高位還是被人們統稱為宰相。除了國家主人之外,最高管理崗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樹大招風。
  • 古時候的皇帝是如何批閱奏摺的呢?
    清初公事用題本 ,私事用奏本,而題奏本章都不能直達皇帝,須先送內閣閱覽票擬後再進呈皇帝裁奪,既費時又易洩密,不利於皇權的加強,奏摺則一掃此弊,具奏人可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拆閱並用硃筆批示,然後再交來人或通過驛站發回原奏人遵行 , 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個人轉手 。 既速且密,有利於皇帝個人的專制獨裁。康熙四十年(1701)以後,奏摺的使用就比較廣泛。
  • 其實經過了中國皇帝的同意
    到了隋唐時期,中日之間的交流由少變多,交流下來倭國的使節們就發現好像這個倭字帶點貶義啊!當然,現在這個倭字在字典裡的意思是「矮小、猥瑣」(其實我強烈懷疑就是因為日本人才給倭字下了個這麼倒黴的定義),但是在古代倭可沒有這麼難聽,倭字通「逶迤」的逶,並且中國的史學家們還說這個倭字代表的是魏國屬國的意思(魏字去掉右邊的鬼字,同時在左邊加上了亻這個偏旁,所以代表倭國曾經臣服於魏國。)
  • 李鴻章的一道奏摺,讓同治皇帝同意以西禮接見西方公使
    按照大清的傳統觀念,大清皇帝是天下共主,其他國家也都是皇帝的臣子,所以,外國使臣覲見皇帝,必須三跪九叩。這個規則在東方行得通,但隨著西方的崛起,大清皇帝發現這個規則越來越玩不轉了。這自然遭到清廷代表的拒絕,巴夏禮便威脅這條不同意,那麼英法就不撤軍。鹹豐皇帝認為巴夏禮是在有意侮辱自己,便令清軍扣押包括巴夏禮在內共39人的英法使團,為了解恨,清廷還殘殺了大半的使團成員。清廷的做法也徹底惹怒了英法聯軍,此後聯軍繼續開戰,並向北京進軍,作為報復,火燒了圓明園。毫不誇張的說,覲見禮之爭才是火燒圓明園的導火索。
  • 京城幾個月沒下雨,宰相引咎辭職,皇帝:這是朕的錯,與愛卿無關
    唐朝宰相張行成,早年拜間名士劉炫為師,學成之後回到了老家種田,曾遇到一位相士,說他日後肯定能成為朝廷重臣,只是前期仕途不太順利,會遭遇一些坎坷。不久後,張行成被舉為孝廉,被任命為散從員外郎,雖然官職比較低微,但他卻感到非常滿足,渾身充滿了幹勁。
  • 光緒死之前得知,下一任皇帝是侄子溥儀,沉默了半天說了8個字
    11位皇帝,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不是皇帝的兒子,父親是醇親王奕譞,那他又是如何坐上皇位的呢?    1908年,光緒37歲了,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眼見有駕崩的趨勢,此時的慈禧,雖然是古稀之齡,但身體狀況卻比光緒要好,清朝大權依舊掌控在她手裡,光緒一生都沒有生育,沒有留下一兒半女
  • 史上最清廉的宰相,皇帝看後都於心不忍:愛卿,多少你也拿點
    而今天要說的則是與他們完全相反的一位宰相,他堪稱史上最清廉的宰相,皇帝看後都於心不忍對他說:愛卿,多少你也拿點。這位清廉的宰相就是陸贄,公元前754年,是蘇州嘉興人。是我國唐朝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因家中排名第九,也被人稱為「陸九」。陸家在東漢末年時期就是江南的名門望族,但到陸贄父親陸侃這一代時,已經逐漸沒落了。他的父親曾擔任縣令,但早早就因病去世了。
  • 曾雅嫻:他20歲當太監總管,竟然和皇帝說我不當太監,皇帝還準了
    後漢書裡有一個神奇的人物,叫樂巴,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了,他不忍心看著父母兄妹挨餓啊,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工作好找,十六歲的時候,一天,他聽說宮中在找男子做太監,俸祿還不少,至少夠可以保障家中父母兄妹不會受凍挨餓了。於是他瞞著家人就報名去宮中,太監頭子看這小子還行,言語老實本分,於是就讓人閹割了他,樂巴從此就做了太監。
  • 皇帝欽點狀元時,意外掉下紅墨汁在試卷上,將錯就錯道:你是狀元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因為選拔人才的苛刻性,能夠進士及第都可說是光耀門楣的事情。而如果高中狀元,就更是當時社會中最優秀的人才。大多數朝代中,狀元都參與了很多的政治事件,為當時國家的發展做出著自己的貢獻。
  • 史上三位鬥蟀大咖:和尚如痴如醉,宰相玩物喪志,皇帝鬧出人命
    南宋有個很不安分的和尚,法名道濟,俗名李修緣,外號濟顛,他非常喜歡鬥蟋蟀,曾特意為自己的一隻蟋蟀填了一闕詞《鷓鴣天·瘞促織》,懷念猝然離世的愛蟲。詞曰:「促織兒,王彥章,一根須短一根長。只因全勝三十六,人總呼為王鐵槍。體煩惱,莫悲傷,世間萬物有無常。昨宵忽值嚴霜降,好似南柯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