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考公務員、進體制內國企工作?
每當有孩子參加高考或者步入社會之前,一大批的家長就會跟在後面念叨「選好考公務員的專業、進國企單位、找國家體制裡的工作」等相關的話語,結果沒幾個孩子會聽,都是奔著自己的「夢想」去了。
為什麼總有不少的家長抱著這樣的「陳舊」觀念,還灌輸給下一代呢?
說家長喜歡?這說不通,因為他們自己幹啥的都有。說白了還是自己出社會以來的經驗和教訓。
大部分人在20歲左右的時候,總是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覺得未來可期,可能連百八十萬都不放在眼裡,充滿了激昂鬥志!可是呢,很多出去混了一二十年,步入中年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湊人頭的」。面對事業、生活種種壓力,回過頭來再想想當初老頭老娘說的話,真香。但是,此刻想要再走體制內的路已經不現實了~
他們後悔嗎?有的應該會感到懊惱,但是在年輕時候的那個年紀,又有幾個認為自己會是湊人頭的那一波人?心裡想,不存在的,只要自己努力點,成功屬於我的!所以,到了中年之後就會觀念衝突,再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給孩子說,你考學校要考什麼專業好做公務員、找工作該找什麼樣的才能進體制內~於是乎,孩子就和當年的自己一樣,產生衝突了。
作為家長人群,他們這種認知從哪裡來?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夠穩定。比起那些「不著調」的工作,比如老師、醫生等公務員崗位無疑是大家認知度最廣的,收入方面也是不錯的,哪怕是偏遠地區,工資也比當地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大城市的更不用說了,不僅穩定,各項福利也很到位。
2、社會地位高。除了是端著「國家飯碗」,別人會高看一眼,而且警察、老師、醫生等一類的工作還自帶光環。對於家長來說,臉上有面子,將來小孩找對象不成問題,家長或者相親介紹人也都非常喜歡找這幾種職業的。
那些「打工的」即使賺了不少錢,也沒有公務員工作吃香,誰讓你「沒有正式職業」呢,今天過得好,明天還不知道咋樣呢~
3、集體歸屬感。這東西看上去很虛,但非常重要。人都是社會性動物,有一個穩定的集體是非常好的,公務員相關崗位都是捧著「國家飯碗」,有正規編制。比起那些社會上打拼的人安全感強了許多,只要工作沒有問題基本可以幹到退休,會來事的話還能有更大的發展。而一些社會企業可能在員工上了年紀或者有更好選擇的時候就將TA踢開,這也是很多人將一般企業從業者看作「無業游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發展前景確實很好。前面說了公務員職業無論在什麼地方,薪資待遇都是好於當地標準的。就拿老師這個職業來說,可能在小地方也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如果在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比如杭州這種地方,林林總總各項費用算在一起,一年拿幾十萬問題不大。
事實上,無論是社會上的職業還是體制內的職業,很多的人的認識都停留在表面,認為體制內的就是學醫當醫生、上師範當老師、學金融做會計……;以為社會上的工作就是老闆、經理、員工這些~對於職能細分和對應關係了解得太少。
對於我們學生或者年輕人來說,父母說的這些話要不要聽?這得具體分析。如果父母比較平庸,喜歡隨大流,這種最好還是自己決定;如果說父母是有社會地位或者見識層面較高的,還是要聽一聽的。
你覺得父母這些「老掉牙」的話該不該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