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山海同行 決勝今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方圓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開篇語】
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山海同行,決勝今朝!近年來,廣東盡銳出戰、精準施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的人民正昂首闊步走在脫貧致富的小康路上。
為展現廣黔同心脫貧攻堅的經驗與成果,廣州日報派出特別團隊,足跡深入貴州畢節、黔南脫貧攻堅的一線,記錄在廣州對口幫扶下,畢節、黔南發生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推出第一篇,看皂角精、壩區農產品等貴州產品如何「敲」開廣東市場的大門,闖出一條脫貧攻堅的致富路。
織金縣貓場鎮扶貧車間裡的一粒皂角精,在粵菜師傅的創意下,迅速成為廣州人餐桌上美味的「雪蓮子」;黔南州墨衝鎮壩區農田的長茄子,晚上發貨次日中午就能抵達廣州……
近年來,廣州對口幫扶畢節、黔南,全方位深化消費扶貧。越來越多的貴州產品「敲」開廣東市場的大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越做越大,貴州農戶通過雙手創造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今年1月-8月,廣州市場採購、消費全國扶貧產品達80.33億元,其中,畢節、黔南農特產品22.85億元,較去年增加5.25億元。
皂角精成廣式甜品新寵 農戶剝皂角籽月入兩三千
8月下旬的貴州,還是農閒時節。畢節市織金縣貓場鎮大寨產業園裡,67歲的顧天珍徒手將一顆皂角籽堅硬的外殼剝去,小心翼翼地取出胚芽,留下一枚晶瑩剔透的雙莢皂角精。
顧天珍告訴記者:「我一個人一天能剝4斤-5斤,有時全家『齊上陣』,零碎時間剝皂角的月收入可達兩三千元。」在貓場鎮,像顧天珍這樣的農戶不少,農閒時「打零工」成為一門新職業。
貓場鎮位於貴州省織金縣東南,素有織金「東大門」和「小貴陽」之稱,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8月初剛剛投入使用的皂角精加工車間,已經入駐了三家企業、54名固定員工、4600餘名零散務工人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0餘人,年產值超1億元。
在車間工作的孫敏是齊心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三年前因丈夫突發腦梗臥病在床,她曾輾轉多個餐館打零工,但依然難以維持穩定的收入。「我的丈夫每個月僅吃藥就需花費1000多元。家中以每年400元/畝的價格,對外出租了3畝地。現在在加工廠工作,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可以補貼家用。」孫敏告訴記者。
鮑汁雪蓮燴野米、鮑汁雪蓮豆腐煲、雪蓮子燴黑金豆腐……在廣州,來自織金縣貓場鎮的皂角精,又多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雪蓮子。粵菜師傅精湛的廚藝及皂角精抗氧化、抗衰老、美容養顏等功效,讓其迅速成為廣式甜品中新晉的珍貴原料。
皂角精加工廠首批入駐的企業——織金縣貓場鎮黔織明光皂角米加工基地的負責人謝偉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廣州對口幫扶畢節的契機大力推介,皂角精打開了廣東這個大市場的銷售渠道。
「據我們公司統計,目前皂角精產品在廣東市場一年的銷售量佔總銷量的40%以上,銷售額達到2.12億元。7月中旬,廣州酒家與我們公司合作,以皂角精為原材料推出了八個甜品新品,到現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幫助我們銷售了十多萬元的皂角精產品。」謝偉說。
看到廣闊的市場空間,貓場鎮的皂角產業持續擴大生產規模、拓寬銷售渠道。「接下來,將在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補植補造,確保皂角種植總量達標,將我鎮皂角打造成為全國最大集中連片皂角種植區。」貓場鎮鎮長陳運興說。
深山茄子11小時運抵廣州 壩區農戶換上電瓶車
從畢節市貓場鎮一路向西行駛近200公裡就到了位於黔南州都勻市墨衝鎮的上千畝蔬菜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各類農作物長勢喜人,農戶們剛剛收穫了西紅柿,正重新澆灌田地,準備種上新一季的黃瓜。當地人告訴記者,貴州山區多,壩區農業十分發達。
長茄、青茄、花茄……記者注意到,地裡種植最為廣泛的是各種品類的茄子。貴州珠江源公司負責人李豔告訴記者:「目前廣州市場對茄子需求很大,我們在6月-7月,一天發三四次貨車,一個貨車裝18噸,一般11個小時就能運送到廣州。」這意味著,當晚從基地發貨的新鮮蔬菜,第二天中午就能到廣州市場跟街坊見面。
記者了解到,墨衝鎮良田大壩珠江源生態農業公司實行連片規模化示範種植蔬菜,主要與廣州海特果菜有限責任公司結成合作夥伴,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等市場。「我們根據廣州市場『按需生產』,蔬菜的分揀、品種、品質等要求也比以往更嚴格。為了保證品控,廣東的技術人員每年還會定點前來指導我們用肥用藥。」李豔說。
良田壩產業扶貧蔬菜基地的示範作用,帶動了周邊鄉鎮發展規模綠色蔬菜種植2萬餘畝,所生產綠色蔬菜產品銷往廣州、長沙、貴陽及本地市場等,年收商品蔬菜5萬噸,實現總產值8000萬元。帶動貧困戶2126戶,覆蓋貧困戶5102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784.08元。
「壩區一年四季都有活幹,實行按小時付費。幾年前,壩區的農戶們還是走路上班,現在個個都換上了電瓶車。」李豔告訴記者,農戶收入從之前的50元一天,上漲到現在80元-90元一天,有些高收入農戶一個月能賺3000元。
「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解決了當地463戶土地流轉戶及墨衝鎮150戶易地搬遷貧困戶800餘人的就近務工,基地農戶們的收入節節攀升,人均全年可增收14000元。
線上線下平臺齊發力
廣州千餘家超市參與消費扶貧
今年以來,廣州聚焦畢節、黔南等重點貧困地區,先後出臺《廣州市消費扶貧實施方案》《廣州市財政局關於落實政府採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幫貴州產品「敲」開廣東市場的大門,全方位深化消費扶貧。
今年1月-8月,廣州市場採購、消費全國扶貧產品達80.33億元,其中,畢節、黔南農特產品22.85億元,較去年增加5.25億元。
「打通兩地市場,制定消費扶貧指引、搭建消費扶貧平臺至關重要。」在廣州市協作辦公室綜合調研處處長張世學稱。以帶貧效果為導向,廣州全面梳理幫扶地區扶貧產品清單,統一構建線上「消費扶貧專欄」,線下「消費扶貧專館、專區、專櫃」,拓寬銷售渠道。同時,統籌協調廣州市優質資源,搭建了「個十百千萬」銷售平臺,即一個服務中心(中洲農會消費扶貧中心)、十個批發市場、百家線上聯盟、千個連鎖超市、萬臺自動售貨機,也有力地助推農貨出山。
廣州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推動貧困地區農特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及珠三角地區市場對接。2019年,在脫貧任務較重的畢節市、黔南州等地認定了47個「菜籃子」生產基地,今年4月畢節市納雍縣土雞原種擴繁場等10個基地新增認定為「菜籃子」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廣州市還設立了200多個展銷窗口推介扶貧產品,全市1000多個連鎖超市參與消費扶貧,先後助力綠殼雞蛋、羅甸火龍果、高鈣蘋果等優質農產品打入廣州市場。據統計,目前廣州市場每天銷售納雍土雞1500隻、威寧生鮮蔬菜100噸、赫章雞蛋100萬枚、羅甸火龍果20噸、長順綠殼雞蛋16萬枚。
「下一步,我們將著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推動消費扶貧走深走實走活。」張世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