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像山一樣思考:臺灣「手作步道」倡導者徐銘謙
2014年「步道學培訓」(一排中綠衣者為徐銘謙)
2016年「手作步道工作坊」完成的路段
原標題:像山一樣思考:臺灣「手作步道」倡導者徐銘謙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鐘磬)去古鎮旅遊,如周莊、烏鎮、麗江、大理等,除了飛簷翹角的古樸民居之外,你是否注意過腳下的路面?那些青石板鋪就、河卵石鑲嵌,青磚打磨的路面,年代久遠,卻拙稚、幽雅、雋永。而如今,去很多新開發的旅遊景區,都是硬質路面,水泥或者花崗巖,如同把城市搬了去,穿高跟鞋、拖鞋也能走——這一老一新、一整齊一拙稚的路面之間,是工藝不同?還是理念不同?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又有多大呢?
在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的「手工步道工作坊」裡,我們見到了徐銘謙博士,她是臺灣千裡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臺大國發所助理教授。儘管年輕,但在環保界頗有聲望,她即將在大陸出版的書《像山一樣思考》,臺灣繁體再版名《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獲得開卷美好生活書獎、環境教育圖書綠芽獎首獎、入圍金鼎獎。徐銘謙短髮、戶外裝,登山鞋沾著泥,有長期戶外活動的力量感,還帶著一股書卷的秀氣。自然學校基地位於北京平谷區峪口鎮北淺山,3天的工作坊,徐銘謙指導學員們用錘子、鋸子、木頭、沙土、落葉鋪設了一段古樸小道。聽她講「手作步道」,令人腦洞大開——原來,以為簡單的「行走」,蘊含這麼多學問!
「手作步道」是何理念?
兩年前,徐銘謙去過八達嶺長城,那翻修的嶄新段落,與殘破但滿有歷史滄桑感的段落,兩相對比,令徐銘謙感慨:類似的歷程臺灣也走過,且正在反思。二十多年前,臺灣的城市和近郊山區,湧現了大量硬質路面工程,修築著涼亭、公廁、觀景平臺等,還有外來植物的園藝,造成了水土、生態、審美的改變。徐銘謙在書中如此評論:「所謂『現代化』工程,仿若水蛭,將周邊生態吸食消退而自身日益肥大。」
「手作步道」,源於「無痕山林」的理念,那是始於美國的戶外運動方式,指人在自然中活動時,要關注並保護、維護生態環境,走過不留痕。「手作步道」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但是,印象中,機械工程修路不是又快、又整齊、又舒適嗎?為何要「復古」呢?徐銘謙說,實際並非如此:「多年前我爬山健行時發現,走水泥臺階登山2、3個小時就會膝蓋痛,一度我認為自己不適合爬山。有一次被朋友騙去爬了一座高山,手腳並用爬上去後,還在土徑上走了6、7個小時,膝蓋竟然沒痛!」她開始思考:損傷膝蓋的水泥臺階,為何越鋪越多?為什麼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瑞宗認為「步道全鋪上花崗巖,是一大生態浩劫」?
美國東部的山脈,有一條著名的徒步風景山路叫阿帕拉契山徑,山徑穿越美國南北14個州,全長約3400公裡,路途的山峰、河流景色美麗,世界上很多喜歡徒步的人都想去走完全程,那需要6-8個月。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這條路全靠各地誌願者義務修建、維護,是地球上由志願者完成的最偉大的工程。政府沒有出錢做工程,而是只是負責志願者的吃、住、交通,比做工程還划算得多。2006年,徐銘謙,背起行囊去了阿帕拉契山脈,呆了四個月,成為修路團隊中唯一的「外國志願者」。學習勘測設計、研究手作步道的工法。「就地取材、維持天然泥徑、柔軟不傷膝蓋,外觀上『做過,而不留痕跡』是最高境界。」徐銘謙說。
令徐銘謙驚訝的是他們計算成本的方式:「很多小溪流沒有架橋,或者架了小木橋。我也參與做了一座橋。我問美國老師:小木橋會很容易被大水衝走嗎?他說:會啊!我說:那為什麼不做更堅固的?他說:被水衝走有關係嗎?你們志願者再做就好啦!因為我們做一座橋只用一周的時間!後來想想,在臺灣,很多鋼筋水泥的橋,還是會被衝走。同樣被衝走,哪個更划算呢?這很有趣!」
阿帕拉契山徑有很多傳奇故事:一條沒架橋的季節性河流,一對夫妻,渡河時妻子失足被水衝走,傷心的丈夫希望以妻子之名捐助一座橋梁,使悲劇不再發生。但卻引起了一番爭論:枯水期時,橋面那麼寬,太破壞景觀!最後,阿帕拉契山徑協會選擇不架橋,而這位丈夫也接受了——大水季節僱人划船擺渡,成本比造橋便宜,且不留痕跡。但還遭到了全程徒步行者反對:因為他們要沿著樹上白漆刷的標誌走完全程,不能乘任何交通工具,所以他們拒絕坐船。後來山徑協會又想了一招,大家都服了——在船上漆白漆,這就是山徑的一部分,不是船!
「最後所有人都滿意,也沒傷害到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用『服務』來解決才是上策,不得已時再做『設施』。」徐銘謙說。越多的設施,環境負擔就越重,製作和維修的成本也越大。價格最低的是就地取材礫石或木頭,貴一些的是水泥、再貴的是外購原木棧道,最貴的是塑木(塑料仿木)。但是,水泥道周邊常被水流侵蝕,木棧道底下的螺絲會腐朽,一小段壞了,整條棧道都需要維修。而天然土徑,壞一點就補一點,成本極低。「回顧歷史,水泥臺階和木棧道,是開發旅遊後才出現的,而古人用智慧修造的步道延續了千百年,哪個更耐久呢?」徐銘謙說。
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不管臺灣、大陸,步道都喜歡設欄杆。但是在歐洲,步道基本不設欄杆。在挪威,有座高山的風景點上有一塊巨巖,曾有一名觀光客從巨巖上摔下來,死了。之後,挪威人討論:要不要在巨巖上加設欄杆?討論很久後,他們決定不加。為什麼?他們認為,第一破壞景觀;第二,設了欄杆,遊客會越貼近欄杆,反而會把遊客引導到更貼近危險,有些人會翻越欄杆,而不設欄杆,遊客就不會太靠近邊緣,因為沒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是人的內心與行為上建設的安全,而不是外部設施。如果想用設施來解決人去到戶外的正確態度,那是緣木求魚。
手作的步道如何避免泥濘積水,旱天揚塵呢?徐銘謙說:泥濘說明透水性不好,只要對土壤做透水層處理即可。至於揚灰,歐洲很多鄉村看上去是一幅祥和的風景畫,他們的大路都不鋪硬質路面,維持著自然土徑,而我們怕泥濘、揚灰,背後是更深層的問題:我們何時變得如此怕髒?我們的教育建構了一種價值:把人與自然隔離,我們忘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接納自然所有的變化,更要知道怎麼應付變化。在冰島做步道時,徐銘謙發現,即便下雨,大家照樣穿好雨衣就出去工作了,他們對自然的態度,讓徐銘謙重新建立了起對自然的看法。
她陸續去了英國、德國、法國、瑞士、冰島、紐西蘭等地,回來後,大學歷史專業的徐銘謙,做起了「土木工程」,在臺灣推動「步道志願者」與「無障礙步道」運動,開創「步道學」的專業領域。她倡導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也顛覆了傳統看法:假期是去休閒,還是做些有意義的事?如今在臺灣,周末、短期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一經發布,很快人數滿額。2016年,「千裡步道運動十周年」,手作步道遍布環臺灣千裡步道,千裡步道如同「微血管」,串連起了臺灣土地上的古道、鄉路、綠地、公園、人行道、自行車道,實現「水泥步道零成長,自然步道零損失」。
世上能否有一段你自己鋪設的路?
除了臺灣,徐銘謙也多次到大陸來推動「手作步道」。她的合作者蓋婭自然學校,是中國成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教育機構,他們合作在2014年舉辦了首屆大陸「步道學培訓」。今年的工作坊,是第二次集結,工作坊匯聚了不同職業、年齡的同道者。徐銘謙介紹,鋪設步道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考察當地的地理、地質、文化歷史、步道的傳統工法、就地尋找材料等,綜合考慮後設計出最合理方案,最後才是動手。比如,第一次「步道學培訓」就考察了北京周邊很多古道,東山古道、蘆潭古道、模式口古道、妙峰山香道等。
這次工作坊,遵行「無痕山林」的原則,學員自帶餐具、帳篷在山上露營。恰遇半夜一場狂風,接著滂沱大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以如此方式與自然親密接觸。「這是條上坡的路,討論了多次後,第一方案是不設臺階的。但是,這樣就需要借道隔壁農家的地。與鄰居溝通無果之後,我們才選擇做臺階。」徐銘謙說。在材料的選擇上,最佳是「砌石」,這是本地特色。但山上大石頭不夠多,最後採用了用舊房梁做木階。「木頭會不會腐爛?」我們問。徐銘謙說,根據木頭的材質,加上北京的氣候,維持5、6年應該毫無問題,可能還能更長。
2天後,小道竣工,大家的滿足感爆棚。「參加手作步道,很多人會上癮的。」徐銘謙笑稱。每位參與者都有一個自然名,一位自然名叫紅蜻蜓的記者說: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肩扛大木頭!剛扛上時,走兩步我就扔下了,沒扛住!後來咬著牙再往上扛,我逐漸體驗幹體力活的挑戰和樂趣。一位自然名叫黃蜂的戶外拓展教練,曾赴臺灣參加過「無痕山林」課程,他印象深刻的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生活方式,他們世世輩輩在山裡靠打獵為生,在山裡生活五天,只要備一把刀就夠了,山林也沒有被破壞,因為他們打獵知道「夠用就好」。而我們「現代文明」不知道什麼是「夠用就好」。一些都市的孩子,能背下一整本《昆蟲圖譜》,但看到蟲子依然會把它玩死,因為生活與自然沒有連結,沒有情感。
蓋婭自然學校經常舉辦各種走進自然的活動,不少年輕父母會帶孩子參加。蓋婭自然學校校長張赫赫說,人類需要在知識上、技能上、態度上、情感上、行動力上,做好準備去應對環境的挑戰。她提到,美國記者兼兒童權益倡導者理察·洛夫(Richard Louv)在他所著的《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提出「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現代兒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實和可怕後果。人和自然關係的疏離,沒有情感,「自然」可能變成我們放在刀俎間被切割的魚肉。
多年前,筆者去四川一個自然保護區採訪,那裡的雪山、草甸吸引著眾多遊客。當地村民原本一直靠牽馬帶客人進山為生,但是,當地管理部門決定把進山的路鋪成水泥電瓶車道。馬夫們說,他們是最後的馬夫了。聽到這樣的案例,徐銘謙說:這是管理部門不了解生態旅遊的本質所致。本來,騎馬是最具原生態的旅遊方式;另外從經濟效益來看,用電瓶車送運遊客,遊客一天看完,就走了;但如果騎馬,旅遊會放慢,遊客的住宿、餐飲、補給,這是一個經濟鏈。最重要的,硬質路面的工程施工過程會破壞水土,破壞自然景觀,更會造成「棲地切割」效應——即阻斷野生動物的遷移之路,覓食、繁衍都會受到阻礙。「就像你家的客廳和廚房中間,被開了一條路。」徐銘謙說,還可能出現「路殺」(英文Roadkill)現象,比如動物穿越道路時,被車撞,被碾壓至死等等。
道法自然:像山一樣思考
俗話說「修路架橋、行善積德」,可是常常有「行善」的願望,卻達不到「善」的結果。一些名山大川,除了硬質路面,還大興土木,修造廟宇、這究竟是行善還是禍患?是方便了生活還是為未來挖下陷阱?徐銘謙認為:中國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如果為追求舒適做了很多設施,蓋宏大的廟宇,反而把人隔絕在自然之外,自然萬物,每樣都有自己的秩序和功用,我們要去順應而不是去介入或幹擾。
人與自然的相處,徐銘謙認為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從源頭解決問題,二是模仿自然。她舉了個例子:臺灣有一條溪水邊的古道,有一年被颱風衝毀了,政府就給溪水建了水泥護岸。但是,當地的一位老人家問了一個問題:這條步道100多年了,為什麼這兩年溪水往步道上衝?原來,溪流上遊的社區,傳統上是種水梯田的,但後來水梯田沒人種了,土地失去了保水功能,水流變快就會衝出河道。所以,管理水的部門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就去上遊輔導社區重新耕作水梯田,還要以無農藥、化肥的有機方式種田;接著,還要幫他們做稻米的行銷,找到買主。解決水的問題,不是直接處理水而是處理源頭的問題。
第二個原則,是模仿自然。同一個故事,那位老人家又問:你們說水泥護岸可以抗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可是我想問:溪水原來的坡度、植被、深潭、淺瀨、大石,綜合起來可以抗多少年一遇的洪水?現場沒有工程人員能夠回答,因為計算是在圖紙上畫的,但是,溪水本身的自然形態有多少抗洪力,沒人能計算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自然、模仿自然,才能讓我們的設計被自然所接受。
不過,如今的都市人,很少意識到手工勞動的重要性。有一位學員說,她的朋友知道她假期要去做體力勞動,還要交學費,說她腦子真是被門擠了!實際上,這就是自然教育的使命,手工步道不僅僅讓人動手,更在傳達人類生存發展的理念。我們以為機械工程更「現代化」、更先進,其實非也!機械地使用機械,與動手做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過程。「現代化」只是外化的、看得見的機械等,但是,機械是怎麼發明的?是「現代性」的思維品質創造的。人如果依賴「現代化」的機械,沒有「現代性」的思考,不能發現事物的源頭和本質,沒有創造力,接下來「現代化」也是要消退的。
反思如今的教育,那是「結果教育」——只要答案對了,就好了。無法從源頭思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會出現十個問題。為經濟發展,把古城牆拆了,若干年後搞旅遊,又把城牆恢復,但已「不古」了。而手作步道是一種「過程教育」。徐銘謙說,人類的行走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多元、全面思考的問題。人不單單有方便的需求,還有審美需求,對歷史追溯的需求,對未來期盼的需求。所以,「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雙向療愈。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為何有那麼多志願者參加?是因為有「責任意識」——大自然是一個恩賜,人類需要感恩,維護好自然,是「應該」而非「善行」。地球不僅屬於我們,還屬於全人類,不僅屬於現在,還屬於未來,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