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小夥伴都已經在山上等待了,大部分是文山社大的成員。徐銘謙女士領隊,一頭短髮,架著眼鏡,簡單的T恤和長褲,講起話來總是笑著!為我們做了簡單介紹和任務分配,大家便開始……幹活了!!!
簡單說來,這條步道在先前已無痕跡,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5-1號步道用手作的方式建立出來,用最原始的方式給登山者提供方便,其間無需水泥、花崗巖來澆築,全靠山體本身所有的可用材料,其餘用到的鎬、鍁、鏟等工具是其他夥伴帶來的。
於是,戴上手套和頭盔,我有史以來第一次搬磚,不,搬石頭,開始了。
————石頭哪裡來?
山上有什麼,我們就用什麼。每個小組分到一個小路段,有人負責用工具挖出橫向的溝壑,再將從別處尋來的石塊固定,根據總體走勢還要留出一段排水溝,以應對雨天。
聽上去非常容易對不對!但其實一石一塊、一土一木都極其費時費力。為了尋找較大的石頭不得不往上爬一段遠路,或從旁側的樹木間小心翼翼抬出來,有個大石塊是從最上面的人手中扶著滾下來,由下面的人接手,一直接力才完成,一不小心就可能砸到底下在挖土的人,有的石頭被泥土淤住一半,便要合力挖它出來,力氣較小的女生也需要藉助大叔們的幫助。
記得為了挖一塊石頭我們鑽進旁邊被草糾纏的幾棵樹間,石頭挖出來了卻搬不出去……超尬。另外,也得根據需要採挖不同形狀及不同紋理等石塊,像是鋪設額排水溝渠便要選擇扁平光滑接近平面的石塊,得處處留心腳下材料。當然,還怕遇到蛇之類的活物。
處理自然環境帶來困難和恐懼,其實是互相融入的必要基礎。
找好角度固定石塊啦
很多人是第一次參加手作步道,對於專業知識並不熟悉,徐銘謙老師都是一邊做一邊指導,比如從什麼角度鋪路較好?我們的路從何處引流?只剩最後一個臺階時石材不夠,大家一起討論兩塊石板的間隙,看能否將之擴大來補足石材缺乏造成的長度不足,徐老師便提醒大家換位思考一下,要在保證登山者不踩空的前提下來完成它。
不要為鋪路而鋪路,行人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為自然考慮,在讓人類登足時儘量保持它的原生態,不去破壞固有的平衡,以自然為本,而要讓人真正體驗山體的原始,安全便是第一位的,每個動作實施前仔細思考,實施後還要不斷確認,最大限度貼合人的需求,又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
鋪到最後一階已經是傍晚,我們把已經鋪好的一段挖開重鋪才解決了石材不夠的問題……真的超累。但這樣也還沒結束,小夥伴們像兔子一樣沿著步道上躥下跳,除了高興,更是要確保出自自己手下的臺階足夠堅實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