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2016年證監會稽查到李迪之後,他就把他個人所有的證券帳戶全都清倉了,賺的錢都交給自己的母親去買理財了。
1
賺錢給媽媽買理財
「老鼠倉」事件在投資行業屢禁不止,多少投資經理的大好前程都葬送其中。日前,北京法院公布了2019年的第一起「老鼠倉」案件。
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北京一家某資產管理公司,其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李迪,負責管理「××分紅」、「××萬能」證券帳戶期間,違反規定,利用管理該證券帳戶而掌握的有關投資股票的名稱、數量、交易價格以及買賣時點等方面的信息,使用三個證券帳戶,買賣相同股票245隻,累計趨同交易金額18億餘元,從中獲利人民幣2060萬餘元。
根據李迪自己的供述,他於2011年即進入資產管理公司,最初擔任高級投資經理,負責股權類投資,2016年5月辭職。在此期間,他曾擔任該公司的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位。
工作期間,李迪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具體帳戶,在公司研究部建立的股票池中自主選定股票,然後通過恒生系統進行下單。他的投資權限由剛入職時的幾千萬,增加到離職前的一個多億。
李迪建立「老鼠倉」的三個帳戶分別是以他在美國定居的大舅,以及小舅還有他的表妹等三個人的名義建立的。
之所以使用他們的證券帳戶,李迪稱是因為公司有明確規定,用自己或是直系親屬的證券帳戶交易股票需要報備,他是為了免去不必要的麻煩。
小券(ID:quanyeguancha)想說的是,建「老鼠倉」都不怕麻煩,還怕報備這點麻煩嗎?明顯就是意圖不軌。
李迪在工作期間建立老鼠倉時,一般是先用自己親戚的帳戶買入股票,然後再用公司的帳戶給自己「抬轎子」,或者兩者同時買入。
根據交易所的統計數據,李迪在工作期間,建立老鼠倉的股票共有245隻,成交金額超18億元,獲利2060餘萬元。
在2016年證監會稽查到李迪之後,他就把他個人所有的證券帳戶全都清倉了,賺的錢都交給自己的母親去買理財了。
另外,李迪在資產管理公司工作期間,還用建老鼠倉賺來的錢,交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120萬元,這套房子的總價是1210萬元。當然,120萬元肯定是不夠首付的,李迪買這套房子還借了父母300萬,以及一個朋友300萬,銀行貸款500萬。
李迪於2018年2月11日投案自首,並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同年3月20日被逮捕。
小券比較疑惑的是,2016年證監會稽查到李迪,然而,李迪在2018年才自首,中間這兩年他幹什麼去了。
還有一點小券比較好奇,李迪在被查以後,竟然把錢都給自己的母親去買了理財,不太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
2
判三緩五
最終由於李迪主動投案並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具有自首情節,且能認罪悔罪,自願適用認罪認罰制度,並在本院審理期間主動預交罰金,同時鑑於宣告緩刑對其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故依法對其減輕處罰並適用緩刑。辯護人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酌予採納。
北京法院判決,李迪犯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千一百萬元;
在案凍結扣押的人民幣中的二千零六十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元四角作為違法所得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餘款連同在案查封的李迪名下北京市海澱區雲會裡遠流清園×號樓×層×××的房產一套的變價款(扣除銀行貸款)併入罰金項執行,上繳國庫。
這種判決結果對於李迪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輕的處罰方式了,唯一比較嚴重的就是罰金2100萬元。
至於「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這種刑罰,了解法律的人都明白,如果犯罪分子在人民法院規定的緩刑考驗期內沒有被查出有漏罪,也沒有發現有新罪,考驗期滿,撤銷緩刑,原判刑期不再執行。
也就是說李迪在這五年內只要將罰金交了,老老實實做人,就不會再有問題了。
3
老鼠倉也不是每次都能賺錢的
在投資行業以外的人印象中,老鼠倉應該是一種暴利的賺錢方式,但實際情況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上面提到的李迪,在幾年之內,靠老鼠倉能盈利2000多萬的,應該也算是一個投資高手了。有很多的投資經理和基金經理玩老鼠倉不僅沒賺到什麼錢,還把自己栽進了監獄。
2017年10月,原建信基金的基金經理李濤被查出,在擔任基金經理期間,利用其實際控制他人帳戶先於基金帳戶進行「老鼠倉」交易,期間累計交易金額逾3億元,竟然只賺了18萬元。最終,這名基金經理被判有期徒刑2年,並處罰金50萬元。
3年的時間,老鼠倉了229隻股票,買賣如此頻繁,操作得這麼累,只賺18萬元!
2014年11月26日至2015年5月4日期間,蔣政時任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控制使用「李某均」證券帳戶從事證券交易,買入股票金額合計約4.7億元,但竟然只獲利約5.3萬元。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還是趕上了2015年大牛市,小券想說的是,很多小散沒有老鼠倉,在牛市期間的收益都能秒殺他。這種水平如何讓投資者放心把錢交給他們管理。
上面提到的雖然賺的少點,最起碼還沒虧錢。
當年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黃林,在擔任國海富蘭克林中國收益基金經理期間,先於或同步於自己管理的基金買入賣出相同個股,涉及股票8隻,虧損54000元,是老鼠倉虧錢第一人。最終被市場禁入、取消從業資格、處以30萬元罰款。
現在大家都了解了吧,就算是機構也不能保證在股市裡一定能賺錢,就算用了一些違法手段,「老鼠倉」、「內幕交易」等等,水平不行,該虧的還是要虧錢。
所以說以後大家炒股就不要相信什麼「內幕消息」,也不要相信什麼「某某基金經理已提前建倉」之類的話了,因為基金經理自己也不能保證買的股票一定能賺錢。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券業觀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