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下面來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位藏族小夥子——巴青,他的家就住在青海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核心區。他原來是一個放牧員,但從2017年起他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在這幾年裡,巴青見證了身邊草原的一個個變化,「天藍、水清、地綠」成了這片土地的生態名片。生態良好、生產優化、民生改善,巴青的家鄉青海玉樹州也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在玉樹州玉樹市上拉秀鄉加橋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村裡121戶牧民的1200多頭犛牛在這裡進行集中管理,平衡草畜,減輕草場壓力,合作社日常10個人就可以完成管理,勞動力得到解放,牧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上拉秀鄉黨支部書記 吉松保:成立合作社以後,主要目的還是禁牧減畜,集中養殖以後一部分的草場閒置下來,開展了一些黑土灘的治理、種草,生態修復非常好。
禁牧減畜後的牧民參與到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從「放牧員」到「管護員」,從「草原上的人」到「國家公園的人」,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33歲的巴青 家住玉樹州治多縣扎河鄉馬賽村,這個小村莊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核心區。2017年,巴青成為生態管護員,守護家鄉的一些生靈,每年還有2.16萬元的穩定收入。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可可西裡申遺、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等發展機遇和生態移民、河湖長制的實施,讓玉樹州近31萬人享受到生態紅利,12.9萬貧困農牧民實現脫貧,1.8萬人吃上了生態飯。數據顯示,三江源區溼地面積由2012年的3.9萬平方公裡增加到5萬平方公裡,藏羚羊種群恢復到7萬多隻,雪豹種群超過1200隻,三江源成為全球雪豹最密集的分布區域。
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 呂植:這裡的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了一個全民保護的這樣一個勢態,具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當地的農牧民已經成為一個保護的力量。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成立以後,它有了一個非常創新的舉措,就是把生活在這的每一戶牧民出一個人做公益管護員,保護就成了當地老百姓的事情。這件事在全世界也是一個創舉。
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新種植的5萬株藏柳苗,正在慢慢長大;巴塘河畔的萬畝牧草綠意煥發;214國道百裡綠色長廊;北京溼地公園、瓊龍公園、南北兩山造林綠化等項目實施後構建的園林城市;巴塘河、扎曲河裡頻繁被紅外相機捕捉到的水獺,渲染出玉樹最美的綠色底色。玉樹州草地和水域溼地面積與2010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1380平方千米和442平方千米。通過監測數據表明,玉樹州6市縣縣城所在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確保每年平均向下遊省份輸送達600億立方米左右的清潔水。
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水利局項目辦主任 才仁嘎哇:通過大量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初步實現民生水利、生態水利、文化水利建設目標。有序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幹部群眾保護水生態意識越來越強,所有玉樹人民共同打造玉樹「天藍、水清、地綠」的生態名片。
在玉樹州生態環境局的生態環境數據中心,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生態環境監管平臺通過大數據、大平臺、大系統的生態環境信息「一張圖」,構建起「網際網路+」綠色生態的智慧環保監測管理模式。2015年至2018年玉樹州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數值處於50.15-63.83之間,生態環境狀況整體穩中向好。「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玉樹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展現出新玉樹綠色活力的生機勃勃。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