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3 10:00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前語: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2013年至今,樂清已高標準建成150餘個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在文化禮堂的「建、管、用、育」過程中,不僅令樂清農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亦湧現出了很多感人故事,一大批先進人物、社團出錢出力,主動為精神家園建設添磚加瓦。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惠澤鄉梓,更收穫了老百姓的口碑,讓樂清的文化禮堂成為農村精神文化地標,亦成為百姓心中真正的「精神家園」。
為全面展示樂清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果、強化農村精神文化陣地建設,去年底,中共樂清市委宣傳部、樂清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樂清日報社承辦推出了樂清市首屆最美文化禮堂系列評選暨第三屆農村文化禮堂「村晚」活動,評選出「十大最美文化禮堂」「十大最美文化禮堂人」「十大最美文化禮堂文藝社團」等三個系列。
近期,本報對首屆最美文化禮堂系列評選結果進行系列報導。本期,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將帶領大家欣賞首屆「十大最美文化禮堂文藝社團」的風採。
樂清市太極拳協會白石分會
這幫人一練就是二十年
日前,樂清市太極拳協會白石分會(以下簡稱「白石太極拳分會」)在岐元文化禮堂召開了成立20周年的慶典活動,現場太極拳、太極球、太極刀、木蘭扇等節目輪番上陣,還有精彩的太極推手表演賽,讓觀眾大飽眼福。
岐元村的支金獻老人今年85歲,是白石太極拳分會成立時的元老。「現在還堅持每天上山練太極的人裡面,年紀最大的就是你了吧。」一名相熟的老人和支金獻說笑道。支金獻老人每天6時就出門了,到山上會練兩個多小時的太極,身體還很硬朗。
據了解,白石太極拳分會成立之初僅70多名成員,現發展到380多人。白石太極拳分會每年都會免費舉辦學習培訓班,有人義務授課。「想學的朋友都可以報名,達到一定人數了我們便會組織開班授課,一般為期兩個月。」白石太極拳分會會長支餘贊介紹,該分會已連續8年被評為樂清市太極拳協會先進集體。
培訓之外,白石太極拳分會還經常組織成員去參加各種太極賽事,如浙江省國際傳統武術比賽、浙江省武術錦標賽、浙江省太極推手比賽等,並獲得了團隊第一、眾多個人金銀牌。
會員潘銀餘是浙江省級裁判員,隨協會參加過各項比賽,曾榮獲浙江省第三屆太極推手賽65公斤金牌,同時也是太極拳套路金牌得主。「現在我每天都會去輔導站練太極,碰到想練太極拳的朋友,我也很高興教他們。」潘銀餘說。
太極運動進禮堂給白石太極拳分會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2015年白石太極拳分會首次進入岐元文化禮堂舉辦活動,其後還參加過岐元文化禮堂的「村晚」表演等。
大荊鎮雁東社區戲劇協會
開在雁山東的戲劇之花
「綠水青山美家鄉,宏偉藍圖遠景長,攜手共圓中國夢,紅船精神代代揚,擼起袖子加油幹……」第三屆農村文化禮堂「村晚」的演出活動現場,大荊鎮雁東社區戲劇協會以自編自導的越劇表演唱節目《十九大精神指徵程》,獲得了樂清首屆「十大最美文化禮堂文藝社團」稱號。
除了《十九大精神指徵程》之外,雁東社區戲劇協會創作的內容都以樂清及大荊鎮本土題材為主,如結合「五水共治」、移風易俗、殯葬改革、十九大精神宣傳等主題,自編自導了以越劇表演唱、快板、三句半等表演形式的諸多節目。
「協會裡創作的幾位老先生年紀都比較大了,寫好的話本會第一時間拿給我們的演員試著唱念,有不合適的地方需要反覆地推敲修改,一個話本沒個十幾次都無法定稿。」大荊鎮雁東社區戲劇協會會長阮麗琴說。
據了解,大荊鎮雁東社區戲劇協會依託大荊鎮白箬岙文化禮堂,去年共參加演出活動幾十場,送戲下鄉19次,多次開展國家政策和樂清重點工作宣傳活動。「我們以大荊鎮及周邊鄉鎮文化禮堂、村民中心、敬老院等為演出陣地,每去一個地方大家都很歡迎,村民說鎮一級的戲劇協會能達到這樣水平很難得。得到的肯定越多,大家也就更有信心和動力了。」阮麗琴說。
2010年,有個小團隊在一家理髮店裡吹拉彈唱。這個從理髮店裡走出來的鄉村藝術團,經常到各村義務演出。逐漸步入正軌之後成立了紅葉藝術團,也就是現在戲劇協會的前身。那時候成員才35個人,發展到現在有60多人了。
花浹村舞蹈隊
《花浹美》吸引村民共舞
近日晚,柳市鎮花浹村村民中心燈火通明,村民們有的舞動腰肢練習恰恰步伐,有的排練太極扇及太極劍等,圍觀的人們也站了一圈。這是花浹村舞蹈隊在排練各個節目,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
「我2008年就開始組織大家跳廣場舞。花費近兩千元買了錄音機、VCD播放器等設備,拿到這片空地上來跳,當時這裡還是花浹村辦公樓。」花浹村舞蹈隊隊長王開平回憶,2016年文化禮堂建立之後,大家活動的場所固定下來了,花浹村舞蹈隊就正式成立了,「可以說如果文化禮堂沒有建立,我們的隊伍可能還是一盤散沙吧。」
倪麗芬是花浹村舞蹈隊的編舞老師,耐心地在各個隊員身旁指導動作要領,她表示隊員的年齡跨度非常大,最小的20多歲,最大的已經80多歲了。不過在學習進度上差別不大,年輕人雖然學得快但平時比較忙,老年人學得慢一些但願意花時間一遍一遍地去學去練,所以達到了平衡。
花浹村舞蹈隊的主打節目是恰恰舞,8名隊員組成了一支恰恰舞表演隊,曾到柳市、翁垟、大荊等地演出。「一開始我們恰恰是一點都不會跳的,只能慢慢地跟著老師學,動作學會了之後大家再一起編排些動作,探討怎樣會更好看。」隊員李小玲說。
花浹文化禮堂的建立不僅為舞蹈隊提供了固定場所,文化禮堂舉辦的多場活動也為花浹村文化生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多次演出經歷讓花浹村舞蹈隊的規模越來越趨於成熟。
「我們還琢磨著,花浹村該有一首自己的歌,大家都覺得《太湖美》旋律很好聽,就把詞改編成了《花浹美》。」王開平笑著說。
前垟文化禮堂駐堂社團
這個社團要啥有啥
木蘭拳、木蘭扇、廣場舞、越劇、書法、跑步、登山……芙蓉鎮前垟文化禮堂駐堂社團吸收了包括表演、鍛鍊、文化等多種活動形式的各個社團,以其多樣性和包容性,在日前樂清市首屆最美文化禮堂系列評選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樂清首屆「十大最美文化禮堂文藝社團」稱號。
「芙蓉鎮形成了一個文化禮堂共享圈,我們社團正是順應了共享圈的趨勢和需要,一旦哪裡有演出需要,我們可以隨時拿出不同的節目來配合。」前垟村文化禮堂總幹事林佳東說,自2013年前垟文化禮堂建成以來,芙蓉鎮木蘭協會前垟分會、前垟南北拳協會、大學生志願者等多支團隊活躍在文化禮堂圈。
葉莉萍是芙蓉鎮木蘭協會前垟分會會長,她和會員的身影經常活躍在芙蓉鎮的各個文化禮堂,也曾到柳市、大荊、清江、南嶽等地演出。「我們每天晚上6點都會排練舞蹈,花上兩個多鐘頭,平時彩排熟練了才能在各文化禮堂演出時,隨時可以拿出手表演。」葉莉萍介紹,一開始大家都不會跳舞,經介紹找到了一位衢州的吳春蓮老師,來教大家跳舞,每次過來大概5天左右。每次她都會請這位老師住在自己家裡,吃住都自己招待。
「5天的話我們基本動作是能記下來了,後面再反覆去排練,把動作做流暢到位。另外下街村的廣場舞跳得也很好,有時候我們幾位學的比較快的成員就會一起去向他們的廣場舞隊學習。幾個人分著學,一個晚上能攻克三支舞蹈,回來以後再教給我們隊裡的其他成員。」葉莉萍說。
「有一年的三八婦女節我們在黃華演出,天氣特別冷,大家跳舞又只能穿很薄的舞蹈服才好看。當時有隊員手都凍僵了,在手上轉著的中國結一下沒能接住,給掉地上了,我們幾個都在那裡笑。」隊員林培玉回憶起跳舞時的情景深有感觸。
仙垟謝文化禮堂合唱團
「拖家帶口」的合唱團
「在臺上指揮的是我女兒,我和妻子一起站在後面合唱。」仙垟謝文化禮堂合唱團(以下簡稱「合唱團」)成員包劍飛翻出手機裡一張演出的照片展示,言辭之中略帶自豪。
包劍飛是大荊鎮肖包周村人,和妻子戴麗明都很喜歡唱歌。「2016年上半年,大概十幾個人左右,都在公園裡唱歌,那時候就是圖個高興。後來唱多了,大家就想著要組建一個合唱團。」包劍飛介紹。
剛成立的合唱團沒人教,包劍飛便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包靜靜:「靜靜是衡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畢業的,正好可以來給我們提供專業指導。我把這事兒跟女兒一說,她也很樂意就加入了。」三人排練、唱歌、比賽都一起去,一家子其樂融融。
戴麗明笑說,因為唱歌需要保護嗓子,包劍飛把多年的菸癮都給戒了,家裡也不再煙霧繚繞了。
許丹飛和她丈夫也是一同參加了合唱團,許丹飛曾學過鋼琴、電子琴,丈夫則主要負責管理音響設備方面,夫妻二人也會和大家一起上臺唱歌。有時候排練場地安排不下來,許丹飛就把成員們請到自己家裡排練。「夫妻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很難得的吧?」許丹飛笑著說。
合唱團一天天步入正軌,需要更多的機會展示。2017年下半年仙垟謝文化禮堂與合唱團的結對互助為合唱團提供了更大的平臺。文化禮堂有需要節目演出時,合唱團也很樂意義務表演。同時合唱團也積極抓住其他登臺機會,如2017年7月參加大荊鎮政府組織的七一建黨節文藝晚會, 9月參加樂清市村歌大賽並獲得優秀創作獎、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這支大荊鎮的第一支合唱團,漸漸地打響了知名度。
合唱團團長林人樂介紹,沒有演出時,每周三、五、日大家都會堅持多聲譜知識學習和強化聲樂訓練,有演出則會進行突擊訓練。
景賢社區越劇社
老來重掀「越劇熱」
景賢社區北門文化禮堂橫跨在銀溪之上,在這座古色古香的橋樓裡,常傳來一陣陣優美婉轉的越劇唱段,這是景賢社區越劇社的成員們正在排練。
他們因越劇而結緣,唱響自己的委婉越韻。但一開始,這條路並不是那麼好走。
「我們越劇社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不理解中成長,在讚揚聲中崛起。」景賢社區越劇社的發起人——86歲的陸貞芳說道。
剛建社那會,越劇社活動場所就經歷了三遷。最初大家圍在銀溪村老年活動中心內的小石桌旁,唱曲自娛自樂。隨後歌聲吸引了在周圍運動的戲迷,小桌圍不下了,大家就轉移到活動中心旁的一處長廊。但人一多聲音一大,來這裡運動的人不滿了,成員們只好再找新場所。
北門村老協會長徐祥昌也是一位文藝愛好者,聽聞大家為場地發愁,就將北門村橋樓裡一處閒置的辦公室給大家用作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
之後成員們便在橋樓內排練,悽婉動人的《十相思》《寶玉哭靈》。
那時,不僅部分村民不理解,而且不少成員的家人也反對她們唱越劇,一句句惡評更是讓她們一度退縮,直到樂成街道組織的一次文藝比賽給了她們信心。
在這次比賽中,18名成員身穿紫色旗袍,憑藉一首《清水塘》驚豔全場,用完美的神態和成熟的技巧演繹了一齣好戲,讓臺下觀眾紛紛叫好,獲得了建社後的第一個獎項。隨後,就算是在全國性舞臺上大家也不怯場,2014年她們參加全國音樂舞蹈、服飾藝術交流大會,斬獲金獎。
杏灣文化禮堂高蹺抬閣協會
老少齊上陣傳揚非遺風
踩高蹺、抬閣、老鼠嫁囡等是南嶽鎮的習俗。新春將至,通過表演、觀看演出,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期許,這一習俗傳承至今。而今,這些非遺民俗搬進文化禮堂,通過展示、表演等形式讓其繼續傳承,為文化禮堂建設提供了優良的內容題材。
南嶽鎮杏灣村以高蹺而聞名,流傳了近三百年。南嶽高蹺曾參加過樂清市農村文化禮堂現場會、樂清市首屆農村文化禮堂成果展,還參加了省文化廳主辦的首屆農村文化禮堂成果展,並榮獲表演「金獎」。
去年,中央11戲曲頻道攝製人員走進杏灣文化禮堂,進行民俗採風,對南嶽高蹺進行全方位的展示。
「我們杏灣文化禮堂不僅是全市第一個農村文化禮堂,還是一個有煙火氣、有鑼鼓聲的文化禮堂。」杏灣文化禮堂總幹事施良利自豪地說道。
在不久前舉行的樂清「村晚」上,社團成員們一展風採,一場將高蹺、越劇、舞龍等多種表演形式完美融合的演出,賺足了大家眼球。
杏灣文化禮堂高蹺抬閣協會會長吳草娒從16歲上臺演出,有著幾十年的高蹺、越劇表演經驗。他不僅是這臺表演的總導演,也是協會所有文藝表演活動的總指揮。86歲的吳老紅光滿面,腳步康健,做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
一場完美的表演不僅需要臺前工作人員表演人員的努力,更需要幕後工作人員的付出。吳老以前為表演人員,現在是劇組的後勤人員,為大家準備衣服、道具,並為演員們化上精緻的妝容,工作難度不亞於上臺表演。
據吳老介紹,2011年,杏灣文化禮堂高蹺抬閣協會初具雛形。現協會共有60餘人,其中20多人會踩高蹺。像吳孟龍、陳志曉、吳正特、吳阿勇等人都是從七八歲起開始練習,紮實的童子功讓他們輕鬆駕馭30多斤的鋼製高蹺。這些青年人已經接過了吳老的接力棒,擔起了臺柱子的重任。
「說來也怪,文化血脈這一說法好像真的存在,南嶽的孩子學起高蹺來比其他孩子快很多,一上高蹺就能穩住。學校老師和家長也都很支持,讓他們在活動中了解南嶽的傳統文化。」施良利笑著說道。
在成員們的精心指導下,10多位小演員已嶄露頭角,有望成為社團的「明日之星」。
樸湖社區腰鼓協會
腰鼓敲響快樂節奏
說起腰鼓,大家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小學的一篇課文——《安塞腰鼓》。現在,腰鼓已不是西北人的專利,在樂清也漸漸流行起來。有那麼一群人,把鼓聲傳遍樂清各地,她們就是樸湖社區腰鼓協會的會員們。
石帆街道樸湖一村文化禮堂總投資40餘萬元,在原有的樸湖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和玉湖公園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禮堂前的空地上經常圍著一群村民,看腰鼓隊員們排練。
隊首是一名手持大鑔的指揮者,他的大鑔一響,待命的腰鼓隊員們就活動開了。他們身穿紅白相間的服裝,用紅布帶系在腰上,把腰鼓別在腰間,將一面鼓耍得虎虎生威。大鼓、小鼓輪番上陣,好不熱鬧。
幾十名隊員伴隨著鼓點節奏,雙手在腰鼓上翻飛,腳下也舞出了花,隊員們燦爛的笑臉伴著整齊而有力的鼓聲。
「無論是排練還是表演,只要一聽到大鑔聲響,全體隊員就立馬精神起來。一奏起腰鼓,所有煩惱事都拋開了。」會長黃阿鳳說,腰鼓運動不僅給人們帶來歡樂,還能活躍心情,營造喜慶的氣氛。
2015年,樸湖社區腰鼓隊50多人在牛鼻洞村打了兩天兩夜,每天早中晚各一場,打得手都起了繭,走得腳都起了水泡。那時還是農曆二月,春寒料峭,大家身穿單薄的表演服裝,為演出熱情洋溢,一點兒也不覺得冷。
「雖然排練苦,一個節目要排上兩三個月,但是演出時能傳遞給觀眾那興奮勁,聽到觀眾的掌聲,我就覺得付出再多都值得。」協會指揮長葉順英說。
大烏石文化禮堂排舞社團
排舞「娘子軍」引領村莊新風俗
近日,大烏石文化禮堂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排舞社團的成員們隨著音樂時而彎腰,時而抬腿,排練起舞蹈勁頭十足。
2013年,大烏石村婦聯主席江麗平發起並成立大烏石文化禮堂排舞社團。4年多來,舞蹈隊在江麗平、村婦聯副主席陳愛珍的帶領下,人員由少到多,表演逐步規範。她們的排舞不僅在虹橋鎮,在周邊鄉鎮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陳愛珍還多次被外村聘請為專業排舞指導員。
「在文化禮堂建成前,大家都在室外空地上練舞,場地小,燈光暗,一到下雨天就沒法練了。我們文化禮堂場地大,容納300人不是問題,燈光也亮,還有一個演出專用的大舞臺,無論是白天晚上,還是晴天雨天,大家都可以來這裡排練。」大烏石文化禮堂總幹事謝祥其樂呵呵地說道。
「剛開始時,我和陳愛珍等幾個人,幾乎每天晚上都拿著小音響,挨家挨戶地去請大家出來,到小籃球場上跳舞。」江麗平回憶道。大部分人沒有舞蹈經驗,跳起來硬梆梆的,踩不準節奏。陳愛珍作為領舞,教得很耐心。
「就這些人跳得也能拿獎?別做夢了。」這是當時村民對她們的評價。
但她們不放棄,依舊堅持練舞,多次參加鎮、市、省排舞大賽活動比賽,取得了樂清市第一名、溫州市銀獎、浙江省文化禮堂排舞大賽金獎等名次,終於令大家刮目相看。
2015年秋天,成員林雲平奶奶過世,按當時習俗白喜事要操辦上好幾天,但社團將要參加一場排舞賽。隊員們勸她放棄這次比賽,她卻說不能因為自己一個人的原因,辜負了大家的努力,於是放棄了休息時間,每晚抽一點時間出來抓緊練習,把進度跟上。
每次演出或比賽前,大家都需要花上兩三個月排練,從19時開始,最晚排練到23時。演出次數她們笑著說數不清了,光2017年就有10多場。
大烏石村黨支部書記蔣華安說:「文化禮堂建成後加速了新思想新理念的傳播,而排舞隊也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打破舊觀念習俗,也讓農村的風貌越來越好。」
河南村健身舞社團
網上「照」來舞生活
走進磐石鎮河南文化禮堂,燈火輝煌,一道美麗的風景映入眼帘,這是河南村健身舞社團的成員們在翩翩起舞。這支舞蹈隊伍領銜的是朱曉芳。
她們所跳的舞蹈,全是朱曉芳通過網絡學習,再手把手教給大家的……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舞蹈老師」並非科班出身,只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愛好者。朱曉芳不好意思地說,她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厲害,只做了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在網絡上學習舞蹈,分解舞步,再教給成員。
80多歲的退休老幹部許茂程,向樂清日報社提供了這個線索。
許茂程的妻子李珠妹也是河南村健身舞社團成員,她介紹說,在禮堂建成前的8年間,社團的成員們都在自己家中練舞。
自從2015年河南村有了自己的文化禮堂後,大家練舞就有了更好的去處,文化走親活動的頻繁開展,也讓這支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60多歲的舞蹈隊伍聲名遠揚,在全市各類文藝演出中斬獲不少獎項,引得周邊各村紛紛效仿,文藝氛圍日漸濃厚。
日前,樂清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來到了河南文化禮堂。禮堂內的大舞臺上,這些散發著年輕活力的姐姐們阿姨們,正為三八婦女節的一場演出緊張排練著。
一曲舞畢,成員們熱聊開了,說起練舞的故事。
「去年重陽節演出,我們禮堂內外站滿了人,有幾位觀眾說那麼多節目就數我們的節目最好看。」
「我在練舞之前手臂都抬不起來,最多只能摸到腰,現在能摸到脖子這了。其他的人也說練舞之後頸椎、柔韌度都好了很多。」
「跳舞讓我們更有自信了,更敢於表現自己了。」
1518487217000